秦王赵政所制造的逐客事件,在秦国政坛上的六国客卿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很多人不得不收拾行囊,准备离开秦国,李斯是楚国人,他也难逃被驱逐的厄运。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念头,上书秦王赵政,结果,这封奏书让铁腕君王彻底改变了逐客的主意,收回成命。李斯的这封奏书讲了些什么内容,是什么打动了赵政呢?

简单说,李斯这封奏书击中了秦王赵政的三根软肋。

第一,客卿对秦有大功;第二,逐客是重物轻人;第三,逐客是帮助六国。

以下我们简要分析一下。第一点,客卿对秦有大功。这封奏书列举了我们前面讲过的穆公朝的百里奚、蹇叔、由余,孝公朝的商鞅,惠文王朝的张仪,昭襄王朝的范雎,最后得出一条结论: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都是因为有了六国客卿的辅佐,才成为秦国崛起道路上的一座座丰碑。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的崛起!没有客卿,就没有四位政绩卓著的秦君!

这是秦王赵政不得不承认的历史事实。虽然“逐客令”针对的是全体“诸侯人来事秦者”,但是,这封奏书主要提到的却是六国来秦的客卿,因为这些“来事秦者”对秦国崛起的贡献特别大。

第二点,逐客是重物轻人。秦王赵政对产于六国的宝物无不宠爱有加,比如说隋侯珠,比如说和氏璧,都不是秦国出产的,可是秦王那么想得到它们;对于六国的美女,秦王赵政更是不分国籍,照单全收,个个宠幸。唯独对六国的人才,秦王要讲国籍。这不太糊涂了吗?

秦王对六国之物如此喜爱,对六国人才却要驱逐,这不是重物轻人吗?

第三点,逐客是帮助六国。任何时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如果秦国驱逐天下人才,实际上是帮助了六国。一纸逐客令将使六国的杰出人才不敢再到秦国来为秦国统一天下服务。这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强盗有什么区别?这叫“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让秦国变得虚弱了,反而使自己的对手强大了。人才决定成败。秦国把天下非秦国的人才都驱逐了,秦国的人才资源肯定会大大萎缩,这些人才在秦国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肯定会到六国去施展才华。如果人才都聚集到六国去,六国人才济济,实力大大加强,秦国肯定会受到重大损失。

所以,非秦国人一律不用的做法肯定不是统一全国的正确之道(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史记·李斯列传》)。这句话的分量极重。因为秦王赵政此时刚刚举行过加冠礼,正式从太后赵姬手中接管了最高权力,又刚刚除掉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团,雄心勃勃,一心要由自己统一中国,完成秦国三十几代先君未竟的大业。如果因为逐客而毁此大业,这是秦王赵政最不愿看到的,所以,这番话点到了秦王赵政的软肋之上。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事实,秦国的强盛就是因为吸纳了六国的优秀人才。秦王看了这封字字中的的奏书能不动心吗?能不撤销逐客令吗?

秦王赵政收回成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是胸怀,没有求贤若渴的胸襟,没有统一天下的气度,一位铁腕君王岂能收回成命?

二是眼光,李斯谏逐客,讲得入情入理,最为重要的是谈到了人才关系到统一大业。如果没有识人之明,秦王赵政岂能甘心收回成命?

三是度量,收回成命,意味着承认错误,这对中国古代的君王来说,最为困难。像秦王赵政这样一心要统一中国、成为千古一帝的人,如果没有宽宏的度量,斤斤计较于面子,绝对不可能自甘认错,也很难成功。汉武帝曾亲自下《轮台罪己诏》,公开向天下万民承认自己的错误。虽然,秦王赵政撤销逐客令还不是公开承认错误,但是,离公开承认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见,此时的秦王赵政头脑清醒、志存高远,既有博大的胸怀,又有识人的慧眼,还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与度量,这些正是他成就一番大事业不可或缺的要素。

秦王赵政不但收回了逐客令,而且重用了在被驱逐之列的李斯,任命他担任廷尉。廷尉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与客卿不同,是实职。实际上,李斯这个时候才算真正走上了秦国的政坛。

第一时间更新《千古一帝秦始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