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本清张的《影之车》

雷路许

《影之车》是松本清张于昭和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一年),在《妇人公论》杂志上面连载的七篇连作小说。

延续之前大受好评的《黑色画集》(新雨出版),松本清张再次尝试使用短篇连作的方式,来诠释同样的一个主题。一般来说,所谓的“连作”,在各短篇之间,应该会有某种程度的关连——譬如说共通的人物、地点,或是案件之间的相互连结等等,不过松本清张的连作并非如此。在《黑色画集》与《影之车》当中,贯串各作的并非是具体的人物,而是更加细微而难以察觉的东西——也就是清张最擅长描写的,在人性深处当中隐匿着的黑暗。

一般的论点常将清张归类为“社会派”作家,然而,清张在作品中所关注的层面并不止于当代社会,包括古代史、近代史、考古学等,他都有广泛的涉猎。那么,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被称为是贯串所有清张作品的主轴呢?在我看来,这个主轴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出身寒微家庭,自学成材的清张,一直到四十岁才开始踏入文坛;前半生的流离经历,使得他对人性的各个层面都有深刻的理解。也因此,清张在写“人”的时候,他用的是一种极其写实的笔调,让读者仿佛如历其境般,能够深刻感受到当事人的心境。也因此,不管是写少年的思慕心情(《天城山奇案》,收录于《黑色画集2》中)、夫妻情人间的爱恨纠葛(《波之塔》,新雨出版),或者是无法挣脱的黑暗宿命(《砂之器》),他都能够写得丝丝入扣,让人忍不住再三阅读,这本《影之车》自然也不例外。

所谓的“影之车”并不是其中一篇小说的名字,而是做为这整部连作的主题而存在着;按照评论家三好行雄先生的解说中的说明:“潜伏在无形的暗影之中,由杀意与宿命的红线所牵引的因果之车——这就是‘影之车’的含意。”在这七篇小说中,清张所要极力营造的,是一种在我们所认知的“正常”与“非正常”之间,巨大的反差与矛盾。在世人眼中看似“正常”的事物,实际上却隐藏着尖锐的对立;夫妻、母子、同僚、恋人……表面上最平凡无奇的“关系”,却是最脆弱,也最危险的存在。嫉妒、贪婪、仇视、扭曲……杀意无形无影,也无所不在;“犯罪者”并不一定是我们以为的凶恶模样,每天早上点头打招呼的好好先生,搞不好在家里就藏了一具尸体。像这样的事情,其实只要一打开报纸就能看得见,但是清张就是有办法用他细腻的笔调,让读者产生一种如入其境,不寒而栗的感觉。人性的善与恶,其实只在一瞬间;透过《影之车》的七篇故事,清张以一种透澈而超然的态度,宛若黑暗中的一道微光般,清晰地揭开了人性当中最暧昧难辨的阴暗一面。

在这七篇故事当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三篇《万叶翡翠》。如前所述,清张不只对社会和推理感兴趣,对于考古和历史也多所涉猎;一九六八年之后,他甚至还出版了多本有关古代史的论述,针对日本历史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假说。这篇《万叶翡翠》,正是清张将古代史研究与推理巧妙结合之下所产生的一篇作品。和其他六篇那种偏重近代的风格不同,在这篇文章的开场,清张就使用了《万叶集》、《古事记》来进行推理,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氛围;在作品的后半,舞台一转而踏入现代,但在主轴上却仍然紧扣着《万叶集》当中的细腻情怀,环环相扣,不只在故事发展上毫无冷场,在转折上也相当漂亮,最后的收尾更是有一种余韵,可以说是一篇相当优秀的作品。至于其他六篇作品,当然也各有其可看之处:《潜在光景》以第一人称笔法,透过童年意识和现代场景的来回交织,一步步逼近事实的真相;《优雅的姊弟》以一个三人共处的家庭为中心,娓娓描述出在看似风光明媚的高级住宅区里,一段阴沉而诡谲的故事;《买盆栽的女人》用平淡无奇的语调,描写一名毫不起眼的平凡女人生命中的一段经历,在看似平静的笔触下,却处处隐藏着让人悚然心惊的黑暗感;《乡野医生》描写的是身分地位的差异所造成的自卑与怨恨,《化淡妆的男人》、《证据》则是描写夫妇之间相互算计,乃至彼此仇视所引发的杀意。这七篇文章,不论是在整体架构、诡计布局,乃至于情节的转折上,都是相当值得一看的作品,三好先生称之为“第一流的推理小说”,实非谬赞。

最近我在看某推理漫画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讥评:“汪洋般的恨意,鼻屎大的杀机”;对于那本已经走入穷途末路的漫画,用什么样的方式评论其实都不过分,不过,所谓“鼻屎大的杀机”,确实是可能存在的。人的心智并非纯白无瑕,也因此,当情绪超越了理性的制约,便有可能浮现出杀意;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有可能成为引爆的导火线。然而,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杀意,在其背后,也一定存在着某种“理由”,因此,重点并不在于杀意的大小,而在于要如何将这样的杀意,转化成推理作品的血肉。在这本《影之车》中,清张透过成功的描写,让所谓“微不足道的杀意”成为令读者信服,且眼睛足以为之一亮的表现,日本推理界的王者,岂是浪得虚名哉!

(本文作者为推理评论家)

第一时间更新《影之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