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太子昭跑到宋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宋襄公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完后说:“敝国先君把我和齐国的未来都托付给君侯您了,您可不能不管啊,我们齐国就指望您了。”

宋襄公当然满口答应下来,这是多好的一个干涉齐国内政的机会啊。那个时代,干涉别国内政是很正常的行为,有些国家闹了乱子,还盼着强国去干涉一下呢。

于是宋襄公就去找自己的哥哥公子目夷(公子目夷,字子鱼,笔者会尽量用目夷这个名字,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用子鱼来称呼他,大家知道是同一个人就行了)商量。目夷不贪图君位,是宋襄公最信任的人。

宋襄公说:“子鱼啊,咱们宋国的机会来了!霸主齐侯已死,齐国大乱,我们正可以趁机出兵帮助太子昭回国,树立我们宋国的威望。如果我继承齐桓公的事业,当了霸主,这也是咱们复兴大商的好时机啊。”

目夷说:“国君您还是先别忙着想好事。咱们大商都已经亡国400多年了,复兴起来有那么容易吗?您还是把该干的事情干好吧。”宋襄公被浇了一头冷水,不过他并不在意。上任霸主齐桓公,都向我托付后事,放眼天下,还有谁比我更有资格当霸主呢?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亲自带领宋国军队,护送太子昭回国继位。为了增加自己的气势,宋襄公还以齐桓公的遗命为由,召集诸侯和他一起进攻齐国。

召集了半天,也就卫国、曹国和邾国响应宋国的号召。而且更麻烦的是,宋襄公这一号召,在某些国家那里倒起了反效果。比如鲁国,鲁僖公觉得齐桓公居然托付宋国,却不托付自己的邻国鲁国,所以颇有些不服气。你宋国不是支持太子昭吗?我就支持无亏,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我们支持无亏也不算错。

宋襄公只召集了三个诸侯,很是失望。不过他琢磨一下,当年齐桓公第一次在北杏召开会盟的时候,不也是应者寥寥吗?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泄气,对不对?

宋襄公这边召集诸侯联军,齐国国内也不安稳。无亏靠着易牙和竖貂这两个人,统治基础是相当薄弱的。

宋国派兵护送太子昭的消息传来,齐国的反对势力立刻活跃起来了。以国、高两家为代表的齐国世家大族们,本来就看无亏不顺眼,要不是屈从于易牙、竖貂的淫威,他们才不会承认无亏的地位呢。

于是,在国、高两家的支持之下,齐国大夫们联合起来,把易牙和竖貂杀了,捎带手也送无亏见了阎王。齐国大开城门,迎接太子昭回国。

宋襄公没想到自己第一次做大事就这么顺利,他保护着太子昭顺利继位之后,就带兵回宋国了。依据前任霸主齐桓公的经验,做这种好事,是不能跟人家要回报的。这才能得到诸侯的认可嘛。

太子昭成了齐国的新国君,是为齐孝公。齐孝公高高兴兴地即位了,椅子还没坐热,就被自己的兄弟们给轰下来了。无亏是死了,可是齐孝公还有四个兄弟呢,大家都惦记着国君的宝座。

齐孝公一看,情况不妙啊,一个打四个,我太吃亏了。没辙,还是赶紧跑吧。于是又跑到了宋国。

宋襄公前脚刚回到国内,后脚齐孝公就跟过来了。宋襄公很奇怪,问齐侯您怎么又回来啦?齐孝公说,我那些倒霉的兄弟们又要造反,我挡不住,还是麻烦您再跑一趟吧。宋襄公说没问题,帮忙帮到底,一定要让您在国君的位子上坐安稳,否则岂不是有负齐桓公所托?

于是,宋襄公再次带着军队来到齐国。齐孝公的四个兄弟也组织军队反击宋国。齐国刚刚闹完乱子,本就人心不安。而这四个公子,又属于临时结盟,所以战斗力自然高不了。宋国军队一痛海扁,把齐国军队打了个稀里哗啦。齐孝公这四个兄弟一看,自己修炼得不够,斗不过人家,认栽吧。于是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齐孝公这才安安稳稳地坐上国君之位。

宋襄公的第一次国际维和行动,就这样取得了成功。宋襄公欢欣鼓舞,觉得自己离诸侯霸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

怎么才能当上霸主呢?以齐桓公经验,当霸主,要找机会讨好周天子,得到天子的承认。然后就要召开诸侯会盟,让诸侯承认自己的领头人身份。这两点做到了,那你就是霸主了。

可是现在周襄王那里太平无事,没有什么需要宋国插手的事情,想讨好天子都无从下手。那就只有先做另一件事了,就是召集诸侯会盟。

宋襄公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能当上霸主,他的哥哥公子目夷看不下去了。目夷说:“国君,人家齐国能称霸,是因为齐国本来就是大国,再加上齐桓公有管仲、鲍叔牙、隰朋、宁戚这些贤人辅佐。可是咱们宋国说到底是一个小国,也没有什么人才,您总是想着争霸,这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啊。”

宋襄公说:“咱们宋国怎么就不是大国了?咱们是公爵,他齐国再怎么厉害,也不过是个侯爵,他都能当霸主,我为什么不能?再说,我们刚刚和齐国的军队打过仗,所谓霸主之师,也不过如此嘛。只要我能躬行义举,天下人都会拥戴我的。”

目夷知道宋襄公刚刚安定了齐国,正是心气极高的时候,所以也不好多说,就盼着这个国君能尽快冷静下来。不过宋襄公既然定下争霸的决心,就一定要付诸行动。他开始模仿齐桓公的做派,四处发请帖,召集诸侯会盟了。

公元前641年的春天,宋襄公在曹国召集诸侯会盟。他也知道自己没什么资本,所以不敢邀请大国参加,只是叫了宋国周边的一些小国。这些小国,在齐桓公的会盟名单上都很少出场,比如邾国、滕国等,基本上都是一些附庸国。

即使这样,按期到会的却只有曹国和邾国。滕国的国君也来了,不过来晚了。宋襄公一怒之下,就把滕国国君给扣押了。

鄫国国君也收到了宋襄公的请帖,本来不怎么当回事的。可是听说宋襄公把滕国国君扣押了,鄫国国君很害怕。自己毕竟是小国,宋国就算不够强大,收拾自己还是没问题的。于是急急忙忙赶来赴会。

等鄫国国君到了曹国,比约定日期已经晚了两天。宋襄公很不高兴,就把鄫国国君也扣押了。宋襄公听说东夷部落有用活人祭祀鬼神的习惯,就想如法炮制,想通过祭祀河神,以得到东夷诸小国的认可。祭品,自然就选择了倒霉的鄫国国君。宋襄公要杀人立威,公子目夷一看,坏了,国君又要胡闹,就赶快劝谏说:

“古代对祭祀的规定,是小事不用大的牺牲。所以一些大牲畜都不用在无关紧要的祭祀上面,就是因为不想乱杀生,何况对于人呢?人民才是神灵的主人,您拿活人来祭神,哪个神敢享用啊?再者说齐桓公当了40年霸主,救助了三个快要被灭亡的国家(指邢国、卫国和鲁国),兢兢业业地尊王攘夷,那些耍嘴皮子的人还认为齐桓公做得不够好。现如今国君您开一次会盟就收拾了两个国君,这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

宋襄公听不进去,坚持要把鄫国国君宰了喂鱼。鄫国国君万万想不到,自己来参加一个盟会,居然把脑袋丢了。

其实,宋襄公这么做倒也是有文化根源的。宋国是殷商之后,而殷商是很喜欢用活人来做祭品或殉葬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河南安阳的殷墟参观一下,可知笔者所言不虚。

宋襄公杀了一个国君,囚禁了一个国君,弄得与会的唯一一个大点的国家曹国,也感到不满意,开了半截会就逃走了。宋襄公当然是大发脾气,马上发兵攻打曹国。在曹国的严密防守之下,宋国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而滕国人则想尽办法说好话,送重礼,终于让宋襄公把滕国国君放了。滕国国君被吓出毛病了,发誓以后宋襄公再主持会盟,他说什么也不会参加了。我们可以拿宋襄公这次会盟的表现,来和齐桓公比较一下,然后琢磨琢磨,就宋襄公这个做法,诸侯们能拥戴他吗?宋襄公在东边组织会盟,楚成王也早就坐不住了。齐桓公一死,楚成王顿感压在头上的一座大山被推倒了,马上就活跃起来了。

位于夹缝中的郑国的态度,最能反映中原诸侯和楚国之间势力的消长。楚成王一亮出北上的架势,郑国立刻就服软了,派人到楚成王那里去朝见,说:“齐桓公这个霸主已经死了,以后我们郑国就跟着楚国混了。”

收了郑国,楚成王抖起来了。他也在公元前641年冬天,召集郑、齐、鲁、陈、蔡等国,在齐国境内举行了一次会盟。会盟是陈国发起的,名义上是为了协调列国之间的关系,不要忘了齐桓公时期的和睦友爱。实际上,这是中原各国向楚国妥协的一种表现。

对比一下两次会盟的参加国,我们就很容易看出来,宋国和楚国哪个影响力大。齐孝公本来是宋襄公帮助即位的,可是他都权衡利弊,不去和宋国会盟,宋襄公还能笼络住谁呢?

如果宋襄公是个明白人,看到这种局面,也应该知道自己根本不够称霸的资格,至少现在还不够。可是宋襄公对于当霸主实在是太痴迷了,一次会盟不成功,他还要发动第二次、第三次会盟,直到中原诸侯都来赴会为止。

宋襄公虽然以齐桓公作为榜样,却对齐桓公的为政之道,一点也没有弄懂。他总以为能召集几次会盟、让诸侯们都来参加,就算是霸主了,却没有仔细想想,没有实力一切都是扯淡。

所以说,当年齐桓公和管仲向宋襄公托付后事,其实是害了宋襄公。要不是他们两个对宋襄公赞赏有加,宋襄公恐怕还不会有这么大的野心。看来这一对贤君名臣,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公子目夷总是劝宋襄公消停消停,可是宋襄公非要组织更大规模的会盟。问题是人家大一点的国家都不理宋国,而更愿意和楚国掺和在一起,这怎么办呢?

宋襄公想出了一个馊到极点的主意,你们不是不买我的账,只认楚国吗?这回我把楚国也召过来参加会盟,看你们参加不参加。

哪个国家的君主要是有宋襄公这样的智商,他最好老老实实在自己国家待着,少惹点祸,那才是国家之福。

可惜宋襄公没有这个觉悟,他紧锣密鼓地筹备在鹿上(宋国境内,也有人认为是齐国地盘,在今天的山东省巨野县西南)举行一次会盟,要通过这次会盟,把齐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争取过来,以便招徕更多的诸侯。

宋国的公子目夷,为国君的一意孤行焦急不已。楚成王那边,则在做着不可告人的谋划。而中原列国中有点见识的卿大夫们,无不等着看宋襄公的笑话。灾难即将降临到宋襄公头上。

第一时间更新《笑看春秋三百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