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知道齐国和郑国是刚刚结盟不久的,正处于蜜月期。现在齐国要求举行国际和平会议,其必然倾向于郑国。为避免会谈时势单力孤,宋国想提前和卫国举行一次非正式会谈,以便统一口径,形成攻守同盟。

公元前715年春天,宋殇公和卫宣公在犬丘举行了四国峰会预备会议,双方约定,在重大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

这一年的4月,齐、郑、宋、卫四国峰会在温地召开,四国约定尽弃前嫌,放弃东门之役的旧怨。这次会议的成果倒是足够振奋人心,可是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好说了,要指望凭借着一次会盟就给中原地区带来和平,似乎是有点难。

策划这次结盟的齐僖公,自然是居功至伟。郑伯便决定带着齐僖公一起去朝见周天子,为齐僖公请功,顺便进一步巩固齐国和自己的关系。

对于齐僖公的朝见,周桓王还是挺开心的。因为齐国和周王室之间,曾经发生过很不愉快的事情。在西周时期,第九任天子周夷王曾经听信纪侯(纪国是齐国附近的一个小国,也在今天山东境内)的谗言,把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哀公骗到镐京,扔到大锅里给煮了。要不怎么叫“哀公”呢?被煮了当然哀了。从那以后,齐国和周王室之间的关系一直很不对劲。现在齐僖公不仅摆平了宋卫和郑国的矛盾,又来朝见天子,自然也是一件盛事。所以尽管周桓王恨乌及屋地对郑伯带来的人本能地比较反感,但还是忍住心头那一点不快,盛情接见了齐僖公。

从此以后,齐僖公在诸侯中的名气也渐渐大了起来,而郑国与齐国的关系也更加巩固。温地的会盟,可以说是齐国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就连一直和宋国结盟的鲁国,也夸齐僖公会办事。对于和齐国结盟的郑国而言,这样的结果还算是说得过去。不过,郑庄公是个从来也不肯吃亏的人,宋国占据郑国长葛的仇,还没有报呢。

教训宋国是郑庄公的既定方针,不过从近些年郑宋两国的交手记录来看,郑国也勉强只能说是不输,没占着什么便宜。要想让宋国服气,恐怕还没那个资格。

既然盟约已经订立,再随便破坏那说出去总是不怎么好听的。不过好在现在齐国是站在自己这边的,而且周天子与自己的关系也改善了一些。要修理宋国,随便找个理由就是了。

恰好在周天子那,郑庄公得到一个消息。原来,自尊心极强的周桓王,自从当政以来,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扳着指头数哪个诸侯国有多长时间没来朝见了,数出来之后就会大发雷霆,说几句早晚算总账之类的狠话。虽然明知道这种发泄解决不了问题,不过桓王还是陷入YY之中乐此不疲。某一天,数到宋国了。

郑庄公本来在桓王的唠叨当中都打瞌睡了,听到桓王数落宋国,精神一下子就上来了:“宋国如此不尊重王室,我将替大王分忧,率军前去讨伐。”

周桓王当然是想教训一下不听话的诸侯的,不过郑庄公这个老狐狸出来请缨,桓王怎么都觉得别扭。这家伙肚子里指不定憋着什么坏水呢,还是让他老实待着吧。就说:“爱卿忠于王室之心可嘉,不过宋国乃殷商之后,于我大周为客,还应先礼后兵,出兵讨伐之事,还要从长计议。爱卿先回去吧。”

郑庄公一看天子不感冒,也就只好退了下去。回去和祭足一商议,祭足说:“这还不好办,先打了再说呀。做臣子的,理应为天子分忧。既然天子表现出了对宋国的不满,我们就以宋国屡次不来朝见为理由打过去。只要咱们打了胜仗,还怕天子不认可咱们?”郑庄公觉得有道理,就和周桓王请了个假,推说国内有事,要回去一趟。桓王对郑庄公的态度向来是眼不见心不烦,所以自然也就应允。

郑庄公回国之后,就四处放出檄文,假托得了周桓王的命令,要求各诸侯国出兵配合,讨伐宋国。公元前714年3月,郑国军队直奔宋国边境开去。

宋国这些年总和郑国打仗,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不过这次进攻宋国,可不再是郑国一家了。齐国作为郑国的盟友,也一同出兵。而一向与宋国关系不错的鲁国,也被郑国拉拢过去了。鲁隐公和齐僖公还专门在防地会面,一致帮助郑国向不听从王命的宋国开战。

不过在这一年的冬天,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戎族入侵郑国边境,征宋的日子被迫推迟。

应该说,中国的历史,本就是一部民族冲突与融合交替进行的历史。即使在周王朝比较强大的时候,还有南方的荆楚之地对周天子不服气呢。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败,中原诸侯国混战加剧,少数民族对中原诸侯国的侵扰就逐渐多了起来。北戎的军队能够侵入到郑国这个中原腹心国家,也可以看出当时少数民族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了。

郑庄公自然是要发兵抵御的,可是却有所顾虑。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形式,还是两军在平原地区正面决战,以战车和步兵组成方阵,互相攻击。这种战争形式是当时的“军礼(也就是‘周礼’中关于军事部分的规定)”所规定的,对于中原诸侯国来说,具有法律约束力,谁要是违背了,就可能会成为天下诸侯的敌人。可是少数民族可不管你那一套,他们是怎么打起来有利就怎么打。如果是正面作战,以步兵为主的北戎,肯定拼不过郑国的战车部队。可是步兵却有机动灵活的优势,如果绕到郑军的背后进攻,那可就危险了。

郑庄公的二儿子公子突说:“戎兵虽然战斗力比较强,但是没有什么纪律性,打胜了就一哄而上,打败了就各自逃命,遇到金银财宝就会没命地追。咱们就派一部分兵力正面迎敌,一与戎兵接触就佯装败退,再扔下点小钱。戎兵贪图抢掠财物,一定会跟着杀过来。我们的主力部队设下三层埋伏,等着戎兵过来再杀他个措手不及,这还怕不能取胜吗?”郑庄公觉得有道理,就按照公子突的方法安排迎敌。

战斗的进程果然和公子突预测的差不多,戎兵贪功冒进,遇到郑国伏兵就败退下来。郑国的大夫祝聃率军追击,把戎军截成两段,全部歼灭。北戎入侵郑国的这次战争,以失败告终。

不要小看这次战斗,在“军礼”约束之下的中原各国之间的战争,就好像是在进行体育比赛一样,虽然现场没有裁判,可是规则却是要有的。好比打拳击,你打得再狠,哪怕把人打死了,你也不能上脚踹。“军礼”的存在,就是起这么一个作用。

但是,这种很死板的战争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逐渐地改变。一是因为战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二是周天子的威信一步步下降,三是不讲规则的少数民族(也就是所谓蛮夷)入侵的次数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大家打起仗来,越来越不管不顾。军礼的原则,在慢慢失去约束力,于是战争形态和军事理论也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消灭了入侵的戎军,时间已经到了公元前714年底了。转过年来的春天,响应郑国的倡议,齐僖公、鲁隐公和郑庄公在中丘(今天的山东临沂附近)举行会议,商定于本年6月夏季,出兵攻打宋国。

6月一到,三国联军一路杀进宋国境内,占据老桃。六月初七,三国军队击败前来反击的宋国军队。随后,郑国军队大举进攻,先后攻占了宋国的郜地和防地。郜地和防地均在今天山东境内。

郑庄公的心眼动得贼快,他知道联军之中的鲁国本来是宋国的盟友,是最需要笼络的,就把占领的郜地和防地都交给了鲁国,把鲁隐公感动得不得了,这郑伯也太厚道了。郑庄公的这一举动,真给自己赢得了不少人气,粉丝转眼就多了起来,点击率也上来了。大伙都开帖子留言说,看看人家郑伯,还有人说人家是假公济私,可是人家占了宋国的土地都不给自己留着,而是给了盟友,还有比这更大公无私的吗?

宋殇公认识到事态的严重了,可是面对三个强国的进攻,他也是一筹莫展。宋国的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孔父嘉出了一个主意:“郑国大军现在我国境内,他们国内必然空虚。不如我们召集蔡卫两国的军队,一同打进郑国境内,不怕郑伯不回兵救援。”于是,宋殇公就赶紧联络蔡卫两国,也组成了一个三国联军,攻打郑国。

宋卫两国的军队一路杀进郑国边境,蔡国军队跟着两个大国想讨点便宜,结果两个大国却让蔡国军队单独去进攻郑国边境的小国戴国(今河南兰考)。蔡国军队十分不满,再加上势单力孤,所以没能打下戴国。这个时候,郑庄公回师救援,一路包围了戴国。宋卫的军队急忙赶回来,被郑庄公以逸待劳,杀得大败。三国军队大部分都被郑国俘虏。郑庄公凭战胜之余威,干脆把戴国也据为己有。

9月,郑国军队再次攻入宋国,大肆抢掠一番之后,才回到国内。经此一战,宋国失去了不少地盘,军队也被郑国俘虏了不少,算是把宋国收拾得够戗。

到了这一年冬天,因为小国郕国(今河南范县一带)没有出兵讨伐宋国,违背了天子命令,所以郑、齐、鲁三国大军攻入郕国,以示惩罚。

郑庄公折腾得风生水起,接连打了宋国等几个国家,而中原各诸侯国却大都认可了他的所作所为,这当然是因为郑庄公对外都是打着天子的旗号。郑庄公拉大旗作虎皮的行为,也没有到此为止,凡是不听话的诸侯国,都在他的教训范围之内。

下一个目标是许国。许国是怎么得罪郑庄公了,会招来如此横祸?

第一时间更新《笑看春秋三百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