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运用了各种手段加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可以说他所建立的皇帝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首创性,而这些制度绝大部分被汉王朝继承,并稍加改动使之更加完善。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历代王朝都对皇帝制度有所损益,但秦始皇确立的这个制度的框架和精神基本没有变化,可谓根深蒂固,它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此时,秦始皇仍然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他毕竟强夺了周朝的江山,以武力兼并六国统一了天下,这样的兼并统一是否具有合法性?关于这一点,秦始皇又该如何向天下人作出解释呢?

证明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权诞生之后必须首先要处理的问题。在夺取前朝政权之后,中国古代帝王证明自己夺权的合法性有四大法宝:一是符谶,二是德运,三是传国玺,四是封禅。

先讲符谶。

“符”是符瑞,“谶”是预言。简而言之,符谶就是祥瑞。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往往都会有吉祥物出现,这预示着新王朝的建立是上应天命。秦始皇统一中国本无任何吉祥物,但是,没有怎么能行啊?为了证明自己称帝是顺应天命,就必须得凑出一个祥瑞。于是,秦朝的大臣们举出五百年前秦文公打猎时曾经捕获的一条黑龙作为祥瑞。这似乎有些无聊,五百年前之事与今何关?但是,中国第一位皇帝还是借用了祖宗的亡灵为现世的自己找到了一条政权合法性的依据,从而证明自己夺取政权是天命天意。

再讲德运。

中国的百姓恐怕对“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几个字再熟悉不过了。古代百姓当然不用说,现在的老百姓在这些年来的古装电视剧的强力熏陶下,也早听惯了皇帝圣旨开头的这八个字。这里的“天”指天命,“运”指德运。

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首创“五德终始”说,在当时非常流行。“五德终始”指的是水德王朝、火德王朝、木德王朝、金德王朝、土德王朝相互承接、相互替代。

邹衍之说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五行学说。五行之说在中国起源很早,大致是说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万物的组成元素。春秋时期,五行之间又产生了相生相克的思想。邹衍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政治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该说认为“五德”支配着历史的变化,即“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历代帝王的更替与五行相应和。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立即有人对他说,黄帝在五行中属土德,夏朝属木德,商朝属金德,周朝属火德,现在秦朝取代周朝属水德。当年秦文公打猎,曾得到一条黑龙,它就是水德王朝的吉祥物(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史记·封禅书》)。秦始皇欣然认同了这一说法。

在五行之说盛行的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与白、青、黑、赤、黄五色相配,又与西、东、北、南、中五方相配,西方为白、为金,东方为青、为木,南方为赤、为火,北方为黑、为水,中央为黄、为土。

此外,五行还与四季相配,金配秋,木配春,水配冬,火配夏,土配季夏(夏末)。

“水”在阴阳五行之说中属阴,方位为北,季节为冬季,色彩为黑色,数字为六,音律为羽。因为和五行中“水”相配的季节是冬季,所以秦朝以冬季的第一个月十月为正月。因为尚黑,所以黑色成为秦朝的象征,“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百姓也因此被称为“黔首”。尺度以“六”为数,所以,很多东西都以“六”为限,或是“六”的倍数。另外,还把黄河改称为“德水”(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史记·秦始皇本纪》)。

“五德终始”说论证了秦朝代替周朝符合天命。属火德的周朝被属水德的秦朝取代,这是天运。

任何继承都是一种改造的继承。秦始皇在利用“五德终始”说论证秦朝合法性的时候,还对“五德终始”说做了符合自己需求的改造。“五德”是相互循环的,如果承认“五德”相生相克,大秦帝国最终也会被下一个德运王朝所代替。但是,秦始皇希望江山千秋万世永远姓嬴,因此,他一再鼓吹秦王朝从他开始称“始皇帝”,然后二世、三世直到万世。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不仅是不允许以下议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大秦帝国将万世不变,所以,他要抽掉“五德终始”说中关于循环相生的理论,以制造秦朝江山永固的神话。

“五德终始”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维护君权又限制君权,既为新王朝论证合法性,又为下一个王朝的兴起奠定理论基础。因此,秦始皇要把“五德终始”说改造成为只维护君权而不限制君权、只为大秦帝国取代周朝服务而不为下一个王朝取代大秦帝国服务的理论。

制造神秘是一切封建帝王强化统治的手段之一。秦始皇在大力提倡“五德终始”说的同时,又大力主张“数以六为纪”。所谓“数以六为纪”绝对不是今人所说的“六六大顺”。

那么,秦始皇“数以六为纪”有什么含义呢?

五行与阴阳、八卦是相辅相成的。在五行之中,火为阳,水为阴;在八卦之中,有阳卦和阴卦之分。乾卦()是阳卦,坤卦()是阴卦,它们是六十四卦中最典型的两个卦象。

乾卦由三画“”组成,历来有“乾三连”之说。阴卦最典型的是成两组六画“”排列而成的坤卦,历来有“坤六断”之说(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水属阴,坤为阴,水德必以“六”为数。所以,在秦代,“六”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六寸、六尺、六马都以六为数,甚至秦初分天下设为三十六郡(六乘六),也是“六”的倍数。这些事例说明后都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然而,秦始皇在大讲以“六”为纪的同时,却又不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如此,他有意要制造一种神秘色彩。

三讲传国玺。

传国玺是“奉天承运”的具体体现。在上部“秦赵之争”中,秦昭襄王对赵惠文王得到的和氏璧垂涎三尺,企图以十五座城池为诱饵,空手套白狼,骗取赵国的和氏璧,但是最后失败了。不过,后来秦国灭掉了赵国,也如愿以偿夺得和氏璧。赵政得到和氏璧之后,命令李斯在上面书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八个字表明赵政得到天下是“受命于天”,而且还得顺承传之万世的天意。还有一说,秦始皇的传国玺是用蓝田玉刻成的。

“德运”说听起来总是那么玄玄乎乎,让人感到神秘,而传国玺却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存在物。因此,传国玺的重要在于它是“德运”的一种物化形态。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宋代,开国皇帝一直都把手握传国玺看作是天命所归的象征。朱元璋称帝后,因为没有得到传国玺,一直以为大憾。

四讲封禅。

封禅是帝王进行的最盛大的天地祭典。“封”,是在泰山山顶筑坛祭天;“禅”,指的是在山南梁父山辟基祭地。“封”与“禅”一先一后,先祭天,接着祭地,所以,“封”“禅”合称。

封禅是表明“奉天承运”的大典。“易姓而王”的君王,一定要通过“封泰山禅梁父”的仪式,向天帝报告成功(《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史记·封禅书》,张守节《史记正义》引)。

封禅是在西周出现的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祭祀大典。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把封禅与受命于天相联系,使封禅成为“奉天承运”的一种文化象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也就是兼并六国后的第三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名正言顺的(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史记·封禅书》)。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实行。于是秦始皇黜退所有的儒生,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史记·封禅书》)。自泰山之阴下山,行禅礼于梁父山。

秦始皇举行封禅大典,固然有庆祝成功之意。但是,通过封禅进一步论定大秦帝国的合法性,仍然是赵政心中第一位的大事。这近乎纯粹是出于政治目的表示皇帝受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并答谢天的佑护之功,当然更要向上天汇报自己的显赫政绩。

秦始皇正是通过上述四种活动证明了自己统一天下是奉天承运。

第一时间更新《千古一帝秦始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