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内功、平定南方之后,诸葛亮就开始了北向伐魏大业。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道堪称千古奇文的《出师表》,表达了统一天下、恢复汉朝的愿望,随后便率部前往汉中。

此次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地是陇右,陇右远离汉中,在中国战争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人种彪悍,马匹强壮。战国时,秦国骑兵的战马有五分之一出自陇右,秦帝国正是有了陇右骑兵,才能轻松向西拓展领地;西楚霸王项羽得到精锐的陇右骑兵,创下了三万人马杀退几十万汉军联军的奇迹;汉帝国从这里出征西域,征服国家无数。

掌握陇右,在冷兵器时代,就代表掌握了强大的战斗力。不过,诸葛亮没有将矛头直指陇右,他先派赵云、邓芝为疑兵,虚张声势要从斜谷攻打长安。魏国果然中计,调派大将军曹真率兵进驻郿县,以拒蜀军。将魏国部队调开后,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出了祁山。

魏国只知道蜀国有个刘备,自从刘备去世后,就认为蜀汉无人,不甚提防,所以关陇一带兵力薄弱,防范不严。诸葛亮的十万精锐部队像下山的猛虎一样,气势逼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战而降。魏国上下惊动,这才明白诸葛亮的真实意图,火速派出名震天下的大将张郃直扑陇右。当时曹魏的皇帝曹睿自己也移驾长安,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拼命态势。

诸葛亮来到陇西城下,陇西坚守不降,太守在楼上喊话:“你们如果能够阻住援军,断绝陇道一个月,那么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这里。否则,别看你们来势汹汹,最终也只能劳民伤财,前功尽弃。”陇西太守的话点明了此战的关键,城墙坚固,攻不得开,唯一的方法就是截住魏国援军,断绝陇西粮道。街亭是魏军增援的必经之路,将要在这里展开的蜀魏第一场遭遇战就成为决定胜负的一战。

同样,选择谁来对决张郃,便成为重中之重的选择。当时,大家都认为应该派魏延或吴懿这样有经验的大将出战街亭。魏延是刘备看好的战将,吴懿是当时的国舅,但诸葛亮排除众议,选择了马谡。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兄弟五人个个都是人才,马良与诸葛亮私交极好,他阵亡后,诸葛亮对马谡也非常照顾。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才气过人,熟读兵书,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很是器重,常常把他叫过来谈话,一谈就是一整天。马谡对事物确实有过人的见解,比如诸葛亮征南中的时候,马谡就建议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三国时对将领的破格提拔屡见不鲜,所以大家虽然对马谡守街亭有异议,也只好保留在心里了。

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街亭虽小,却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去街亭,蜀军必败,还指示他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要把大军驻扎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副将王平提出反对意见:“山上远离水源,如果魏军将山围住,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我军就会不战而败。”王平是从军中摸爬滚打长大的,人非常有悟性,却不识字。马谡自恃熟读兵书,没将文盲王平的话放在心中。他踌躇满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都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制胜之秘诀。”王平再劝也无济于事,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将大军带到山上。

张郃率五万部队来到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又见四处起火,不战自乱。张郃趁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见街亭失守,知道闯了大祸,都不敢回去见诸葛亮,连夜逃回成都。

听说街亭失守,诸葛亮顿时就颓然了:失去这么个屏障和前锋部队,自己已经不是张郃五万精兵的对手,而魏国的援军正在源源不绝地赶来。无奈之下,他只好迁了陇西城附近一千多户百姓退回了汉中。

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第一次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刘备去世后,魏国对蜀汉疏于防守,陇右一带没有战备,诸葛亮出祁山,曹魏举国震惊,三郡不战而降就是证据。就连魏国陇西太守都认为,如果一个月内援军不来,用不着诸葛亮来打,城内人饿也饿死了。遗憾的是,在这么有利的情况下,胜利却与蜀汉擦身而过。此后,更是渐行渐远。

诸葛亮兵败之后,不战而降的三个郡又回到了魏国的手里,只有一个参军姜维投降了诸葛亮。经此之战后,魏国惊异地发现,他们向来轻视的蜀汉居然还有如此大的野心和能量,从此便派大将军曹真常驻长安,专门对付西蜀部队。曹真认为诸葛亮此次受挫于祁山,下次必定会从散关攻打陈仓,于是命令将军郝昭进驻陈仓。从此,雍凉从软豆腐变成了硬骨头,诸葛亮的后几次北伐都被硬生生地挡了回来。

胜利曾经离诸葛亮如此之近,却飘忽远去,缥缈难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错用了纸上谈兵的马谡。

回到成都,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马谡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信说:“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求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的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完信后,老泪纵横,要斩杀自己向来器重的将领,确实让人心痛难忍,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的心,统一天下的宏愿就更难实现了。于是他强忍悲痛,答应将马谡的儿子收为义子,让马谡放心,而后斩杀了马谡。

杀马谡之后,诸葛亮又上书朝廷,要求处分自己,刘禅便将诸葛亮降为右将军,但是依然行丞相事。诸葛亮又上了一道《街亭自贬疏》,其实就是检讨书。在疏中,诸葛亮承担了全部责任,并指出问题的关键是自己用人错误。此外,他还建立了问责制度,规定以后但凡打了败仗,主帅都要承担领导责任。以后数次北伐,诸葛亮都亲临前线,坐镇指挥。可见诸葛亮不是走过场,他是切切实实地认错、改错。从这一点来说,他和曹操都做得非常好。

在这次战争中,王平能够始终坚持正确意见,并在战乱中将自己的一支人马完好地带了回来,成为唯一没有受处分,反而受到奖励的将领。

马谡被杀之后,蒋琬到了汉中,蒋琬对诸葛亮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天下还没有安定,现在正是用人才的时候,把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杀了,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又一次痛心地泪流满面:“四海分裂,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现在天下大乱,四海分裂,战争才刚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废弃军法,我们又凭借什么去战胜敌人呢?

杀马谡绝不是诸葛亮的本意。马谡既是人才,又有威望,马谡被斩的时候,十万将士为之流泪。然而诸葛亮为了大局,为了蜀汉的安定团结,不得不严格地实施依法治国,不得不杀掉自己的爱将。

马谡熟读兵书,纸上谈兵,头头是道,然而一旦真的打起仗来,就不灵了。街亭一战,全军覆没,马谡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固然是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然而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他打起仗来不从实际出发,将书本上个别教条生吞活剥,乱用一气。

在运用书本知识的时候,必须随时注意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行动方针。兵法上的“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定具体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只能借鉴,不能生搬硬套。马谡却将实际情况和书本知识割裂开来,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死抱住这两句话不放,结果势如破竹变成四面受敌,把士兵置之死地成了把士兵引向绝境,从而导致街亭失守、自己被斩的悲剧。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