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刘备在猇亭大败,逃到白帝城后,忧愤成疾一病不起。第二年,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安托孤”。

永安托孤将蜀国政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刘备为领导人,第二个阶段以诸葛亮为核心领导人。诸葛亮赶到永安后,刘备躺在病榻上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说,先生您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可以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的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您辅佐他;如果他不中用,请您自行其是。诸葛亮当时泪流满面地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就是说,臣一定会竭尽全力,忠贞不贰地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刘备又要求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

关于永安托孤,历史上向来有不同的看法。陈寿便认为刘备完全信赖诸葛亮,这种境界是古今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也有人质疑说,刘备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出自真心,刘备对诸葛亮心怀猜忌,但又不得不托孤于他,于是说出这样的话,把诸葛亮逼到没有回旋的余地,不得不至死效忠。到底是君臣信任的典范,还是厚黑学的先例,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何况“君可自取”到底是指让诸葛亮自代帝位,还是说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别的儿子中另选一个作为皇帝,都是一个需要斟酌的悬案。真相依然存在于历史的深处,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去世,诸葛亮扶刘备灵柩回到成都。五月,17岁的刘禅即位,史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刘禅登基后,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准许他开府治事。由于蜀汉的地盘基本上以益州为主,所以让诸葛亮领益州牧,就是将全国行政权授予他。所谓开府就是由诸葛亮建立自己的一套办事机构,拥有相对独立的相权。此外,刘禅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所有的军政大权都交由诸葛亮,刘禅只负责祭祀天地和先人。

这样一来,蜀国的所有军国大事都由诸葛亮处理,刘禅只做名义上的国家首脑,蜀汉政权便进入了一个以诸葛亮为首的新的时期,诸葛亮将要继续刘备未走完的路。然而这条路注定山高水长,步步艰辛。夷陵大败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定。

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和东吴的联盟。他于223年派邓芝出使孙吴,经过谈判,孙权断绝了同曹魏的关系,重新与蜀汉结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来往不断。减轻了东顾之忧,诸葛亮得以集中精力整顿内政。

蜀汉政权很特别,它像一杯层次分明的鸡尾酒,由三股力量组成。第一股力量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人,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是蜀汉的最高阶层,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第二股力量是刘璋留下的人,比如李严等,这股力量居于蜀汉政权的中层;第三股力量是益州土生土长的官员和本地豪族,这股力量处于政权的底层。

这三股力量形成的政权结构当然不会安定,尤其下两层是不服气的。刘备兵败病死白帝城,现在由一个丞相来代行君权,各个阶层都各怀心思,眼睁睁地盯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有采取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用公平公正的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才能让不同阶层的人心服口服。

所以在内政上,诸葛亮把严明法纪、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他主持制定了名为《蜀科》的法典和“训励臣子”的八条、七戒、六恐和五惧。在执法的过程中,诸葛亮做到公正公平,不论亲疏,有罪必罚。虽然法律近乎严苛,却不为人嫉恨。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因为犯法,被处以重刑,然而陈寿仍然称赞诸葛亮法纪严明;中都护署府事李严和长水校尉廖立违法乱纪被罢官流放,他们两人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仍然为之痛哭流涕。有人说,诸葛亮的法律太严厉,而刘璋善于以恩惠收买人心,让百姓怀念。诸葛亮针锋相对地说,治世当以大德,不以小惠。

在治军方面,诸葛亮同样注重部队的法纪严明,他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使部队“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在诸葛亮的调教下,蜀军以弱抗强,在崇山峻岭之中来去自如,“进退如风”,高度的机动力使蜀军屡屡掌握战役的主动权。

此外,诸葛亮还精于创作发明新式武器。《三国志》中又写道:诸葛亮总揽军政,“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他发明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支箭的弓箭)、甬袖铠帽(强弩都射不穿的铠甲)、木牛流马(其实木牛是有前辕的小车,流马类似后世的独轮车,不是演义中的永动机)。蜀军的战斗力很强,与各种新式武器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深通兵法,他推演兵法,作了八阵图。由于演义的夸张和后世附会,八阵图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八阵图就是古代作战时用来隐蔽士兵、阻碍敌军的防御工事或军事阵法。由于蜀国多山,军队习惯在山林中作战,一旦北上中原,就很难与魏国的骑兵抗衡。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诸葛亮将《孙子兵法》中的八阵加以变化,做成了“八阵图”。八阵图纵横各八行,以辎车作为主要掩体,以鼓声和旗帜指挥军队,可以变化许多阵法。蜀国灭亡后,晋武帝还命陈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袁准称诸葛亮行军“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

经过诸葛亮的大力整治,蜀汉出现了“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罚,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局面。

刘备东征失败后,蜀汉的南部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故。益州郡的土皇帝雍闿杀死太守投靠了东吴,并煽动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等人反叛了蜀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就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将军邓芝治理南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南中遭逢大乱后,由于刘备才亡,后主幼弱,诸葛亮暂时隐忍未发,做好备农植谷、闭关息民、稳定内政等工作。待得吴蜀联盟恢复,内部政局稳定,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诸葛亮就在公元225年,兵分三路,进军南中。

诸葛亮南征时,参军马谡为之送行,并建议诸葛亮:“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恶,早已心怀不满,他们今天被打败,明天还会反叛,将来您一旦北伐强敌,这些人都将是不安分子。如果将他们赶尽杀绝,既不仁慈,又无法在一时半会儿做到。因此,希望您这次出兵能使他们心服口服,这就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部队一到南中,就顺利斩杀了雍闿、高定,但孟获带领余部继续对抗诸葛亮。孟获在南中很有名望,诸葛亮便决定让他从心里归顺自己。他生擒孟获后,就带着他观看自己的军营。孟获看后不以为然,笑着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因此兵败被抓,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嘛。只要您放我回去,我肯定能报仇。”诸葛亮也笑了,当即释放了孟获。

就这样,孟获接连和蜀军打了七回,回回被诸葛亮活捉。第七次,诸葛亮又准备放了孟获,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从五月渡泸,到七月孟获投降,前后两个月的时间,诸葛亮便顺利地平定了南方。在离开南中的时候,诸葛亮没有留下一兵一卒,而是由当地人治理当地。大家问起原因,诸葛亮解释道:“如果留下我们的人治理,就必须留兵,那么粮草就成了负担,不可;如果留官不留兵,他们必定会忌惮我们的官员,很有可能会作乱,也不可。因此,我不留兵不运粮,双方便可相安无事。”

为了改变南中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中后来发展成为蜀汉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来源。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

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都很稳定。直到现在,南中少数民族依然对诸葛亮感念不已,还去庙里拜祭诸葛亮。

平定南方叛乱后,诸葛亮便整顿军备,练兵习武,等待时机,大举北伐,以图大业。

历史上,与诸葛亮能力相当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唯有诸葛亮能够高居于历史神圣的巅峰,成为超凡入圣的典范,接受人们的千古膜拜,其原因就在于诸葛亮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真正化身,他将匡世济民的理想贯彻始终。

当初和诸葛亮怀抱同样理想的人,在黑暗动荡的历史潮流中纷纷舍弃初衷。首倡起义的曹操成了“乱臣贼子”。孙权忽而与蜀汉联盟,忽而与曹魏亲善,为保一己利益早已不惜大义。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不是得意忘形大建豪宅,就是意气行事破坏大计。唯有诸葛亮始终坚守着安邦定国、匡世济民的理想,从隆中的三分对,到坚持吴蜀联盟,再到后来安定蜀国,屡屡北伐,他始终知难而进,步步为营,不弃不舍地向自己的理想努力,从来不曾放弃。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