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闷热而潮湿,容易助长体内湿热之气。而湿热之气从何来?谈到湿热,应该先理解湿和热,为什么湿热喜相兼?

暑湿的发生由感受暑兼湿邪而致病。夏令气候炎热,容易形成暑兼湿邪。若人体正气不足,或因天气炎热而嗜食生冷,以致水湿内停,往往容易感受暑兼湿邪而病。本病所及部位、脏腑,主要是卫分肌表、肺、三焦、胃肠等;若暑湿化燥化火,耗气伤津,也可深入心营,引起动风、动血。

大暑过后气候的特点是湿热、暑热,此时,按照中医来讲,相应的脏腑是脾,在这种天气下,人们往往会感觉出汗不畅、全身黏腻、口渴心烦、夜间失眠、容易疲劳,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多吃一些健脾去湿、清热祛暑的食物人才会舒服。

暑湿是感受暑湿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夏令季节,暑湿俱盛之时,尤以南方为多见。其以发病较急,初起见有身热、头身重病、微汗、口渴、脘痞等暑湿郁遏肌表症候为主要特点。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证候特点,西医的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暑湿病进行辨证治疗。

暑兼湿邪从皮毛而入,郁遏卫分肌表,可见发热较高,伴有头痛,身重体倦,肢体酸痛,脘痞胸闷等。若暑兼湿邪从口鼻而入,困扰胃肠气机,则见高热,吐泻,口渴,心烦等气分胃肠症状。若邪热炽盛,可致暑湿弥漫三焦,或困阻中焦,或壅滞肺络,变化复杂。

湿热中的热与湿并存,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可顺湿热上炎或湿热下行。

湿热的全身表现分为三种:

(1)湿重于热:肢体沉重,多困乏困倦,午后多身热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舌苔黄腻,脉数。

(2)热重于湿: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或面垢油光,还容易生粉刺、疮疖,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眼睛红赤、心烦懈怠,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性格多急躁易怒。

(3)湿热并重:兼有以上两种表现。

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留滞在体表经脉上,在皮肤肌肉则为湿疹或痈肿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胃脘闷胀腹满,厌食,稍微进食油腻之物即感恶心,便可溏稀臭味重,尿短小溺色偏黄,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两胁胀痛,口苦不欲食,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暑湿指暑热挟湿的病证。夏季常见病之一。症见胸脘痞闷、心烦、身热、舌苔黄腻。如暑湿困阻中焦,则见壮热烦渴、汗多尿水、胸闷身重;如暑湿弥漫三焦,则见咳嗽、身热面赤、胸脘痞闷、大便稀溏、小便短赤,治宜清暑化湿为主。

暑湿的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佐以芳香化湿。临证中要详辨暑湿的部位,体质的虚实,暑湿之偏重,而选择涤暑透邪、清肺解暑、清暑化湿、宣泄三焦等方法施治。当邪气化燥化火,热入营血,出现闭窍动风,津气欲脱等证候,与暑温危重症候相同,可参照暑温论治。

综上所述,对于湿热体质者来说夏天是最难熬的季节,自身的湿热,再加上外界的暑湿熏蒸,会加重湿热体质的症状,湿热体质尤其要注意夏季养生,尽可能地躲避湿热。

6月21日为夏至日,“夏至”顾名思义是暑夏到来的意思,从阴阳二气来看,就是阳气达到极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起,我国进入炎夏季节,气候越来越热,最高温度能达到40℃左右,植物也在此时进入最旺盛的生长期。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因此养生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中医有“春夏养阳”的说法。民间还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就是说在夏至日虽然天气炎热,阳气达到极致,但阴气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滋长,此时人体极为脆弱,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关于这一时节的养生,古人认为:应当调整呼吸,运用气功,使心神安静,想象心中存有冰雪,这样便不会感到天气炎热了。

另外,在盛夏,由于气温过高,很多人会出现体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晕厥。发生这些病症的原因是:第一,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导致水分流失过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继而大脑供血不足,引发头痛;第二,人体在排汗时,更多的血液流向体表,使得原本就血压偏低的人血压更低,发生头痛;第三,有些人是因为睡眠不足,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导致头痛。要避免这些情况就要注意多喝水,保证体内的充足水分,另外就是应选择适合自己的降温方式避免中暑,不要一味地吃冷饮,冷饮吃多了也会引发所谓的“冷饮性头痛”,而且容易导致肠胃疾病,损害健康。

饮食调养是夏至养生中的重要一环,应补充充足的蛋白质,这是体内供热的最重要的营养素。夏季在补充维生素方面,要比其他季节多至少一倍,因为大剂量的维生素B1、B2、C以及维生素A、E等,对提高耐热能力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要补充水和无机盐。水分的补充最好是少量、多次,可使机体排汗减慢,减少人体水分蒸发。而无机盐,可在早餐或晚餐时喝杯淡盐水来补充。还要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

夏至以后天气炎热,很多人就减少运动,每天躲在空调屋里,很少出汗,其实这样对身体是没有益处的。有条件的话,夏季应该经常游泳或者到山清水秀比较凉爽的地方游玩,这样既防暑又健身,也可舒缓心情,是非常好的健康养生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之道,这些方式基本同源同理。只要人们能养成习惯,每日坚持,就自然能有健康的身体与充沛的精力。而大多数没有健康养生习惯的人也应主动培养健康习惯,除对自己的身体带来好处外,对自己的工作效率的提升、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自己的家人、亲朋的高品质生活都将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对于湿热体质来说,夏天是很难受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清热祛暑湿的好方法呢?下面就介绍几种既方便又有效的好方法。

1.吃热汤面利于祛暑湿

闷热、潮湿是夏季的特点,吃点清凉爽口的凉面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解暑的作用。但是,现代人生活中对空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管是办公场所、家里还是饭店,常常是冷气扑面,因此身体很少出汗,这时,吃凉面就不如吃热汤面对健康更有利。此外,从保护肠胃的角度考虑,老年人、产妇、脾胃虚寒者也应少吃或不吃凉面。

吃点热汤面,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热汤面不仅可以预防暑湿所导致的疾病,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果夏天吹空调感冒了,出现鼻塞、流鼻涕、头痛等症状,不妨煮一碗热汤面,加入葱白及胡椒面,趁热吃下,出汗后,症状就能有明显改善。面条在水煮过程中大约20%的B族维生素溶解在汤里,因此吃面时最好连汤一起喝。

2.用热毛巾擦身或洗热水澡,有利于祛暑湿

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湿热体质者尤其适用,如果出汗时用凉毛巾擦身,皮肤遇冷将收缩,那么体内的湿热之邪久更加难以排出了。

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3.夏日泡脚祛暑湿

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古人云:“睡前洗脚,胜似补药。”夏季也不例外。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夏日泡脚其实好处很多,特别是能够祛除暑湿,对很多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对于湿热体质来说,夏季泡脚不仅可以祛暑湿,还可以去除自身的湿热,所谓一举多得。

湿热体质者还可以试一下中药泡脚,中药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化湿排浊。介绍一个中药泡脚方,以供大家参考:桃仁15克、红花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地龙30克、鸡血藤30克、附子10克、细辛10克、威灵仙30克。此方一剂水煎煮30分钟,待温度稍降即可将脚放入盆中浸泡,药水温度一定不要过高以免烫伤,同时,泡脚时药水一定要没过人的踝关节。

浸泡时间以全身出汗为宜,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不适宜,寒凉患者如不出汗,可适当饮用一些温水促进排汗。泡脚后一定要饮用一杯温水,以促进人体代谢。

小满养生防“湿”当先

每年的5月21日左右是小满,人们常说“小满小满,麦粒渐满”,也就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子粒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还不是大满。小满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夏季,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高于22℃以上,自然界的植物开始茂盛、丰腴,春作物也正值生长的旺盛期。

小满以后,气温明显升高,降雨量也有所增加,温高湿大,如起居不当很容易引发风疹、汗斑、风湿症、脚气等病症。防治这些病症在饮食方面应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黑木耳、胡萝卜、番茄、西瓜、山药、鲫鱼、草鱼等;住处的房屋应保持清爽干燥;易患皮肤病的人应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爽,有条件的可以经常进行药浴和花草浴;精神方面,应注意保守内敛,忌郁闷烦躁。

古人认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寒暑不侵,就应该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各种气候,杜绝疾病的发生。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最好方法,所以在这一节气,应在清晨起床锻炼,并选择一些诸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比较温和的运动方式,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伤阴伤阳,违背“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下面,为大家推荐两款小满进补食疗方:

1.栗肉淮山粥

【材料】栗子肉30克,淮山药15~30克,茯苓12克,炒扁豆10克,莲子(去心)肉10克,大枣5枚,粳米10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将栗子肉、淮山药、茯苓、扁豆、大枣用清水洗干净,与粳米同入沙锅,加水适量,以文火慢熬成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益气健脾、祛湿止泻。

【适应症】脾胃气虚、水湿内停所致的食欲不振、神疲气短、腹胀水泻、小便不利、慢性水肿、白带量多、小儿疳积等。

2.葛根粉粥

【材料】葛根粉3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葛根洗净切片,水磨澄取淀粉,晒干备用,每取30克,与粳米(先浸泡一宿)同入沙锅内,加水50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至米花粥稠为度。

【功效】清烦热、生津液、降血压。

【适应症】阴津不足之烦热口渴及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脾虚泻痢等。

每年的7月7日左右是小暑,这时候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还不是大暑。时至小暑,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常有暴雨倾盆而下,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农谚就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

小暑以后,天气更加炎热,人常会感到心烦气躁,倦怠无力。所以这段时间的养生重点在于“心静”二字,以舒缓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常言道“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

在饮食方面,夏季尤其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上一定要讲究卫生,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饱过饥,还要注意饮食丰富,以保证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

天气炎热,吃冷饮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里要提醒大家,从冰箱拿出来的冷饮和水果等,要在室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以免太凉刺激肠胃。其实,最好的消暑食物就是一碗清凉的绿豆汤,既健康又排毒。

关于夏季养生,中国还有句俗话,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就是说冬天不在石头上久坐,夏天不在木头上久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季节中,温高湿重,在露天久放的木头,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

看上去是干的,其实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就会有害健康。所以,夏季在室外乘凉散步的时候,最好不要在木椅子和树桩上久坐,以免寒湿侵入体内。

下面,为大家推荐两款小暑进补食疗方:

1.夏枯草炖猪肉

【材料】夏枯草20克,瘦猪肉100克。

【做法】将上2味加水炖熟,吃肉喝汤。

【用法】每日1剂。

【功效】滋阴润燥、清火散结。

2.鸡冠花丁香汤

【材料】鸡冠花10克,丁香3克。

【做法】水煎服。

【用法】每日1剂。

【功效】清热收敛、凉血止血。

每年的7月23日左右是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40℃左右的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里雨水也非常多,气候湿热难耐。

这个节气的养生,首先要强调预防中暑,当出现持续6天以上最高温度高于37℃时,所以无论在家也好,外出活动也好,应尽量避开中午以及午后的最高气温时间段。此节气也是心血管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一大危险关头,因此这些病症患者更要格外小心。

不过,预防中暑也要讲究健康的方式。有很多人经常在大汗淋漓时就用凉水冲澡,有人会一口气喝下一瓶冷饮,还有人直接把凉席铺在冰凉的地上躺下,这些做法的确会很快感觉到凉快,但也有可能会引发“阴暑”。所谓“阴暑”其实也是中暑的一种,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湿的入侵,症状不像常见的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但对身体的影响会更为深远。所以,在消暑时切记太过贪凉,要预防阴暑的发生。

天气炎热的季节,也是街头小吃、烧烤、快餐增多的时候,越是天气炎热,饮食就越要小心,不要吃那些卫生条件没保障的街头小吃,吃烧烤时最好喝些绿茶,而那些煎炸的快餐也最好少吃,不但热量高,还容易上火。特别是快餐中常见的煎炸食品加冰镇饮料的搭配,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引发胃肠疾病。其实,炎炎夏日自己在家里煲汤喝是很适宜的,选择新鲜的原料,配以清淡的口味,就是盛夏美食。

养脾三法,让“苦夏”成为轻松之旅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最害怕的当然就是湿热天气,而在一年中的长夏(阴历6月,阳历7~8月)可以说正是这种“桑拿天”最集中的时节。在这种时候,普通人都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更何况温热体质,所以有的人就称之为“苦夏”。那么,我们怎样来安然度过这个所谓的“苦夏”呢?方法很简单,养脾就可以了。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之气的衰旺与四时变换相关,长夏时期应脾,就是说,此时与人体脾的关系最大。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与人体的脾关系最大,所谓“湿气通于脾”,所以,脾应于长夏。因而,要想轻松度过长夏,养脾是非常关键的。

针对长夏气候的特点,饮食原则宜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可适当食用辣椒,缓解燥湿,增加食欲,也帮助人体排汗;同时,要注意空腹少食生冷,切忌冰箱内食物直接食用;另外,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对于脾保健也有很大好处,但是切忌长时间待在密不透风的空调房里,这样反而有害健康。

下面,给大家推荐非常有效的“养脾三法”,对于夏季健脾益气极有帮助:

1.醒脾法

取生蒜泥10克,以糖醋少许拌食,不仅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还可以预防肠道疾病。也可取山楂条20克、生姜丝50克,以糖、醋少许拌食,有开胃健脾之功用。

2.健脾法

选用各种药粥健脾祛湿,如莲子、白扁豆、薏仁米煮粥食,或银耳、百合、糯米煮粥食,或山药、土茯苓、炒焦粳米煮粥食。

3.暖脾法

因食生冷过多,容易寒积脾胃,影响日后的消化功能。此时可用较厚的纱布袋,内装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

当然,无论是夏季还是日常,调理脾胃还要因人而异。脾胃功能正常者,适量冷饮不会影响脾胃功能,但不宜过量。例如“醒脾法”中提倡经常食用生蒜泥、山楂虽可以减少肠道疾病、消食导滞,但若过食,又有伤胃之嫌,尤其胃炎泛酸患者当慎用。

此外,睡眠时还应注意加强脘腹部保暖,炒菜时不妨加点生姜末,饮茶者选喝红茶等,都不失为护脾的养生上策。

总之,无论在什么季节,调理脾胃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胃热者以清降为主,脾虚脾寒者当温补。但无论药补还是食补,均以服后感觉舒适为宜。

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很多人在炎热的夏天常常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头晕、心烦、昏昏欲睡等症状,甚至被中暑、呕吐、腹痛、腹泻、心肌梗死等疾病困扰。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一年四季中,因夏季属火,又因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神不宁,引起心烦。而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这也是夏季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心肌梗死等发病率明显增高的原因,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夏季养心就要坚持每天按揉阴陵泉、百会和印堂。因为这三个穴位可以健脾利湿,能保护好心脏。

每天坚持按揉阴陵泉3分钟,可以保持整个夏天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运转,还可以把多余的“湿”去掉,为秋天的健康打好基础。取穴时,将手放到膝盖内侧的横纹上,摸到一个凸起的骨头后,请顺着骨头的下方和内侧继续摸,待触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即为此穴。

每天按揉百会可以大大提升人体的阳气,让人神清气爽。百会位于头顶最上方,也就是两耳往头顶连线的中点处,每天用两手的中指叠压起来按在穴位上3分钟就可以了。

每天按揉印堂可以使大脑清醒,眼睛明亮,它在两眉中间的位置,每天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眉间的皮肤稍往上拉100次,只要每天坚持就能达到养心的目的。

除此外,夏季还可以吃些安阳心神的佳肴,来调理身心。

1.清蒸人参鸡

【材料】人参、水发香菇各15克,母鸡1只,火腿、水发玉兰片各10克,精盐、料酒、味精、葱、生姜、鸡汤各适量。

【做法】将母鸡宰杀后,退净毛,取出内脏,放入开水锅里烫一下,用凉水洗净。将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均切成片。将人参用开水泡开,上蒸笼蒸30分钟,取出。将母鸡洗净,放在盆内,加入人参、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精盐、料酒、味精,添入鸡汤(淹没过鸡),上笼,在武火上蒸烂熟。将蒸烂熟的鸡放在大碗内。将人参(切碎)、火腿、玉兰片、香菇摆在鸡肉上(除去葱、生姜不用),将蒸鸡的汤倒在勺里,置火上烧开,撇去沫子,调好口味,浇在鸡肉上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补气、安神。

【适应症】适合气虚、失眠的人。

2.柏子仁酸枣仁炖猪心

【材料】柏子仁15克,酸枣仁20克,猪心1个,食盐适量。

【做法】将柏子仁、酸枣仁研细成末。猪心洗净血污,把柏子仁、酸枣仁粉放入猪心中,用沙锅加水适量炖至熟即可食用。

【用法】食猪心、喝汤。每次适量服用。每周一次。

【功效】养心安神。

【适应症】适用于心慌气短,失眠盗汗,大便秘结,五心烦热等心阴不足者。

夏天偏热多湿的气候容易使人上火,而凉茶是去暑败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下面介绍的几款凉茶中,总有一款适合你。

(1)西瓜皮凉茶:可将外皮的翠衣利用起来,洗净后切碎去渣取汁,再加入少量白糖搅拌均匀,有去暑利尿解毒之功。

(2)陈皮茶:将干橘子皮10克洗净,撕成小块,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入,盖上杯盖焖10分钟左右,然后去渣,放入少量白糖。稍凉后,放入冰箱中冰镇一下更好。

(3)薄荷凉茶:取薄荷叶、甘草各6克放入锅内,加2500克水,煮沸5分钟后,放入白糖搅匀,常饮能提神醒脑。

(4)橘子茶:将橘子肉和茶叶用开水冲泡,可制成橘子茶,它可防癌、抗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如果将经过消毒处理的新鲜橘子皮与白糖一同冲喝,还能起到理气消胀、生津润喉、清热止咳的作用。

(5)桑菊茶:将桑叶、白菊花各10克,甘草3克放入锅中稍煮,然后去渣叶,加入少量白糖即成,可散热清肺润喉,清肝明目,对风热感冒也有一定疗效。

(6)荷叶凉茶:将半张荷叶撕成碎块,与中药滑石、白术各10克,甘草6克,放入水中,共煮2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放入少量白糖搅匀,冷却后饮用,可防暑降温。

(7)淡盐凉茶:开水500毫升冲泡绿茶5克,食盐2克,晾凉待饮,能止渴解热除烦,治头晕恶心。

(8)果汁红茶:锅中加水750毫升,加热至沸倒入红茶40克,微沸5分钟,离火去茶叶,晾凉后放入冰箱。饮用时在杯中倒入红茶40毫升,放少许柠檬汁、橘汁、白砂糖,再加冰水150毫升,滴入少许白兰地酒,放橘子一瓣,碎冰少许。既可去火,又很爽口。

第一时间更新《九种体质养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