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承载着一个独立的故事、论述或知识,读完一本书需要的时间超过一小时。一本书是完整的,因为它有自己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过去,只要是有封面封底的东西,都被定义为书。电话号码簿(telephone-book)被称作书,即使它根本没有逻辑的开头、发展和结尾。一堆白纸装订成的素描簿(sketchbook),里面空空如也,但它确实有封面和封底,因此也被叫作书。

现在,书本的纸页正在消失。而书的概念结构仍在,即由同一个主题贯穿一堆文本所形成的体验,这种体验需要时间来消化完成。

由于书籍的传统外壳正在消失,因此,想知道书籍的组织结构是否过时,这也很合理。书的无形结构框架是否比现存的许多其他文本形式更具优势呢?

现在,人们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网上阅读写得很好的故事和报道并进行思考,而不会碰上任何书本气的东西。读者获得的都是文字的碎片、脉络和片段。这就是网络的巨大吸引力:各种各样的东西松散地结合在一起。

网上也有书,有很多书。1994年,我在网上发布了一本书的全本,这是最早录入网络的已出版书籍之一。但由于这些文字和章节之间并无边界,阅读的时候,书本内容往往会消失在文字的一团乱麻之中,毫无区别。不加控制的话,读者往往会开小差,游移在中心叙事或论述之外。注意力转移的速度产生出一种将读者拖离书本的离心力。

独立的阅读设备似乎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平板电脑和手持设备。手持设备最出人意料。一直以来,专家们都认为,没有人愿意在几英寸宽的小小发光屏幕上读书,但是他们错了,错得非常离谱。许多人很喜欢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读书。事实上,我们尚未了解人们到底能接受多小的读书屏幕。有一种阅读实验类型,叫做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所使用的屏幕只有一个字(或单词)那么宽。参加实验者的眼睛保持静止,盯住屏幕上显示的那个字,其他都不变,唯有这个字不停地被新出现的字替换。这样,参加实验者的眼睛阅读的实际是很多字组成的序列,而不是一长段句子。从这种实验看来,屏幕无需特别大。

另一些新的屏幕也逐渐成为书的载体。反光电子墨水正推翻旧的出版界。通俗来说,采用电子墨水技术的屏幕就像一张白纸,反射周围的环境光,而纸上显示着可以更换的深色文本。对于普通人眼来说,电子墨水“纸”(实际上是一块塑料板)上的文本,与实际纸张上传统墨水的文本一样清晰可读。第一代黑白电子墨水技术,让Kindle一下子非常畅销。

在Kindle的例子中,“书”是一个平板,只有一页。“翻页”则依靠平板上的按钮来完成,一页褪去,另一页浮现。采用电子纸的电子书有一个主要特点,即读者可以自行调整文本字体。想让字体更大些?只需稍稍设置,整本书就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

电子墨水书页可以和纸质书一般大小,也可以更大一些;Kindle已经推出了两种不同尺寸的阅读器。随着使用习惯慢慢固定下来,电子书上可能会附加建议:“本书最好在3号大小的平板上阅读。”而你可能拥有不止一个3号尺寸的阅读器。你最喜欢的阅读器可能套着用旧了的皮套,贴合你的手掌。像《连线》这样具有艺术质感的杂志,或许需要很大的阅读器。可能只会安装在茶几上。

不过,电子书阅读器没必要必须做成平板。电子墨水纸终将批量生产,价格便宜,且能够弯曲。一百页左右这样的电子墨水纸能够装订成册,加上书脊,用漂亮的封面和封底包装起来。这样,电子书看起来就跟纸质书差不多了。读者能够真正的翻页,立体地阅读这本书,想要寻找某个信息的时候,可以猜测它在那一页然后翻过去。想要换书的时候,只需轻按书脊,同样的书页就显示出另一本书作。立体书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因此,购买一本非常好的立体电子书——拥有最光滑最薄的书页,或许是件非常值得的事。

就个人而言,我喜欢更大的书页。我希望电子书阅读器能够像纸一样折叠,展开后和现在的报纸一样大,或许也和报纸一样有很多版。我不介意读完以后花上几分钟把它折叠成口袋大小。我喜欢在同一张报纸上扫视多个长专栏,在不同新闻之间来回切换。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其他研究实验室正在实验一种电子书的样机,用一个口袋设备发出激光,在附近一个平面上投映出一本书;这样,身边任何平面都能成为屏幕或书页。

与此同时,我们所阅读的屏幕也能反过来“阅读”我们。平板内置的“眼睛”,也就是摄像头,能够清晰识别你的脸,并解读你的表情。人脸追踪软件样机已经能够分辨人的心情,能够识别你是否有在注意,更重要的是辨别你的注意力集中于屏幕的哪个地方。它能够识别出一段文字是让你感到困惑、高兴还是无聊。这意味着,文本能够根据读者的感知情况进行调整。它或许会扩展出更多细节,或在快速阅读中收缩,在你感到费解时变换所使用的词汇,或者以一百种可能的方式来作出反应。很多实验都在研究自适应文本——根据你阅读的情况,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和情节摘要。

这种灵活的自适应文本让人想起了交叉故事的梦想——一本书能有多重结局或不同的故事情节,人们对此盼望已久,却仍未实现。以前人们曾尝试超文学的形式,但这在读者市场遭到了令人沮丧的失败。读者似乎没有兴趣来决定情节怎么发展;他们想要作者来决定。但近年来,这种让一个复杂的故事有多种发展方向和结局的做法,在电子游戏领域非常成功。而且许多游戏中都有大量阅读需要。游戏行业让玩家推动故事发展并能控制故事的复杂性,其中一些开拓性技巧也可以移植到书籍行业。

尤其是带有移动图像的书籍,这类书目前还没有名称。包含许多静止图片的书被叫做图画书、咖啡桌读物或艺术类书籍。但是,电子书中的图片没有理由也必须是静态的,会动的图片也不一定就必须是电影。在屏幕上,我们能将文本和动态图像相结合,互为体现。文本可以出现在动态图像里面,动态图像也可以穿插在文字中间。《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一些互动图表,最接近于上面所想象的图文结合方式。

图像和文字的这种混合需要一整套我们现在所没有的新工具。目前,动态图像难以浏览,电影难以从语法上进行解析,评注电影中的一帧画面也很难。理想状况下,我们想要像操纵文本那样方便、容易和有力地操纵动态图像——对其进行索引、查阅、剪切和粘贴、总结、引用、链接,以及内容改写。随着这些工具和技能的获取与习得,我们就能做出一系列高度可视化的书,非常适合培训和教育使用,我们可以学习,重放,再学习。它们将成为能观看的书,或能阅读的电视。

当桌子也能兼做阅读器、看书就像看电视一样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回到那个问题——书到底由什么构成?一旦完全数字化,书会发生什么变化?

书籍完全数字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它们能够随时呈现在任何屏幕上,招之即来。人们无需在阅读前去购买和存放书籍。书更像是进入你视野的文字和图像信息流,而非人工制品实物。

现有的电子书管理机构——亚马逊、谷歌和出版发行商——一致赞同削弱电子书的流动性,并为此增加读者剪切和粘贴文本的难度,阻止其复制大段内容或用其他方法篡改文本内容。但最终,电子书的文本将自由流通,书籍的本性将得到发展。我们会发现,书从来都不想成为电话簿、商品目录或庞大的名册。这是网络更擅长的工作——更新和搜索,而纸张并不适合这些工作。一直以来,书籍需要的是注释、标记、划线、折角、摘要、互相参照、超链接、共享,以及对话。数字化可以实现这一切,并且能做的更多。

在最新一代Kindle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书籍自由新生的第一道曙光。用Kindle读书的时候,如果我想把一段话记下来,只要轻松地高亮一下即可。我还能把这些高亮内容都摘取出来,再次阅读我所挑选出来的最重要或最难忘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只要我愿意,就与其他读者分享我的高亮内容,我也能阅读他们分享的东西。我们甚至能够过滤筛选出在所有读者中最受欢迎的高亮内容,从而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读书。我也能阅读某个朋友、学者或评论家的高亮内容。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用户看到其他作者在研读一本书时所作的珍贵批注(当然是在对方同意分享的前提下),而在以前,只有珍本书籍收藏者能够看到这些标注和笔记。

阅读将具有更多的社交性质。我们不仅能够分享所读的书目,也能分享阅读时对书的看法和批注。现在,我们能高亮一段文字。以后,我们将能够链接各个段落。我们能把一本书的段落与另一本书的相应段落进行链接;把某段文字中的一个词链接到一本晦涩的词典,将书中的一个场景链接到电影中的一个类似场景。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能够找到相关段落的搜索工具。我们或许还能订阅自己所尊敬的人的批注推送,这样,我们不仅能了解他们的阅读书目,也能读到他们的阅读批注——高亮、笔记、问题和思考。

诸如GoodReads上的那种读书讨论,或许会跟着书籍本身发展,通过超链接更加紧密地嵌入书本内容。这样,如果有人引用了某段文字,就会形成一个双向链接,将评论和这段文字联系起来。即使是一本二流书籍,也可能积累起一套与实际文本紧密结合的维基式评论。

事实上,书籍之间密集的超链接能够让每本书都成为一个联网项目。眼下,一本书最多只能链接另一本书的书名。如果一本书出现在某书的段落或参考书目中,那么就会有超链接直接导向这本书的电子版。如果能够链接到某本书的特定段落,那就更好,不过这种功能目前在技术上仍行不通。但是,等到我们能够将链接细化到句子,且链接是双向的,那么我们就能连成一个书籍网络,每本书都是联网书籍。这是泰德·纳尔逊对于文献宇宙的最初设想,他还设想出在整个文学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小额支付和信用体系。

你可以通过访问维基百科来大致了解这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假想维基百科是一本非常大的书,当然是一本百科全书。这本2700万页的书中,大多数页面上都有一些标有下划线的蓝色词语,这表示这些词和维基百科的其他页面相链接。维基百科是第一本联网书籍。最终,所有的书都将完全数字化,由于每个典故都被联结在维基百科和其他书籍的网络之中,每本书都会出现标有下划线的蓝色段落。这种丰富深入的超链接将会把所有网络书籍编织成一部巨大的元书,即寰宇图书馆。下一个世纪,学者和书迷将在电脑算法的帮助下,共同把全世界的书编成一部单独的联网作品。读者能够围绕某个观点生成社交图谱,或者形成关于某个概念的时间线,或寰宇图书馆内任何一个观念的影响力网络地图。那时我们将明白,没有哪个作品、哪种观点是独立存在的;所有优秀、真实和美妙的事物,都是由各个零散部分、相关实体和类似作品交织而成的网络和生态系统。

维基百科这本书不仅以社交化的方式来阅读,也以社交化的方式来撰写,而且干得还不错。以后将有多少集体编写的书籍呢,这仍是个未知数。但很明显,许多科学和技术作品将通过分散的合作来完成,因为科学具有深刻的协作本质。不过,大多数书籍的核心可能仍将是一位单独的作者。但是,围绕一本书所展开的附属网络——引用、讨论、批评、参考书目以及超链接——将是协作完成。没有这种网络的书籍会感到自己一丝不挂。

完整的寰宇图书馆将很快能够在任何屏幕上访问,它包括各种语言的书籍。以后,获取一本书的方式将有很多种,但大多数时候,对大部分人来说,任何一本书都将基本免费。你需要为“阅读任何书”支付月费。获取一本书很容易,但是找到一本书,或让它得到关注,将会很难;因此书籍网络的重要性将会增大,因为正是网络带来了读者。

联网书籍的一个奇特之处在于,它们从来没有完成时,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成为词句的溪流,而不再是文本的纪念物。维基百科则处于编辑溪流中,不断被编辑改写,任何曾试为之添加引用超链接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而随着网络写作、早期版本出版、更正修订、添加更新、修订版获批这些流程的出现,书籍也逐渐成为文字的溪流。一本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书籍网络的一部分。

但又何必非要称之为书呢?一本联网书籍,顾名思义,是没有中心的,处处是边缘。寰宇图书馆的单位或许会是单个句子、段落或章节,而不是单本书?可能吧。但书这种长的文字形式也有其力量。独立的故事、统一的叙事和自圆其说的论述,对我们有种莫名的吸引力。人们自

然而然会去围绕它建立一个网络。我们将把书籍分解成一字一句,然后把它们都编织到书籍网络中;但是书更高层次的结构将成为注意力的焦点,而注意力是经济中仅剩的稀缺品。一本书就是一个注意单位。事实或许有趣,观点可能重要,但只有故事、好的论述、精心设计的叙事才令人惊叹,永生难忘。就如穆丽尔·鲁凯瑟所说的:“宇宙由故事而非原子组成。”

目前,我们正争相寻找数字图书的合适容器。从纸质外壳中解放后,书籍似乎需要得更多,而不只是网络的浩瀚与开放。它们喜欢PDF文件病毒般的简单轻巧,但讨厌其僵化的外观。iPad让人感觉很好且给人以亲切感(就像书的内容一样),但是现在拿在手上有些重。Kindle拥有集中注意力的优势,这是书籍所需要的。iPad和Kindle为其本身的便利和界面收费,收入与作者分成。书籍可以在任何屏幕上显示,在任何可以读书的地方阅读;但是,我认为它们会朝着优化阅读体验的方向进化。

长远看来(未来10~20年),我们买单本书与买单首歌或单部电影一样,无需再花钱。它们都将包含在付费订阅服务中;你只需“借用”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平息了目前为了能拥有书而为电子书制造容器所产生的焦虑。人们不再拥有电子书,而是直接访问电子书。未来真正的难题在于发明出一种显示设备,它能够集中阅读所需要的注意力,促使你继续读下去,而不会因其他干扰而分心。我想,这种显示设备将集软件提示、高度发展的读者界面及针对阅读优化的硬件于一身。书籍的撰写也将以这些设备为基础。

2011年4月15日

第一时间更新《技术元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