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要想知道人心,就需要假以时日,进行有意的探测。制造假象来探测人心,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方法。

楚庄王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他在识别人才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楚庄王登基之初并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国君,相反他一直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其实,这只是楚庄王的一个策略而已,但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暗暗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并在暗中观察。

在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对国家大事都置之不理,却整日纵情歌舞,沉溺于酒色之中。他不但不理会众多大臣的非议,反而在国内贴出告示:“谏者处以死刑。”这道命令一下,朝中的大臣们终日惶惶犹豫不决,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些奸诈之人就开始想尽办法,曲意逢迎。他们心想:只要哄得大王欢心就不愁升官发财了。

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奸臣,但也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楚庄王的身边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有些大臣觉得大王刚登基,难免有享乐之念,便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中有些人就开始对楚庄王的行径表示出担忧了。尽管楚庄王张贴了“谏者处以死刑”的告示,仍然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直言进谏。

大臣伍举就是一个忠心之臣,他一心想辅佐楚庄王坐稳江山。谁知楚庄王登基三年,终日享乐,不理朝政。由于楚庄王的举动很不得人心,伍举的担心日渐加重,因此他决心冒着生命危险进谏。于是伍举冒死求见楚庄王,对他说:“大王,臣斗胆想请您猜一个谜。”“哦,爱卿好兴致呀,快说来与寡人听听。”楚庄王一听是要玩猜谜,就表现得眉飞色舞兴奋不已。伍举说:“大王,在山冈上有一只鸟,但有三年的时间它既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还能算是鸟吗?”

楚庄王一听此话心中便已有数,但表面上仍不动声色。沉吟了一会儿,他才说:“三年不飞,但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但一鸣惊人。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先回去吧。”

伍举心里顿时明白了:大王贪图享乐只是假象,心里却在思考宏图伟业。于是,他放心地回去了。

果然,不久后,楚庄王便不再纵情享乐了,迅速开始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对那些整天围绕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吃喝玩乐的谄媚之人给予处分,接着又任命了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等人。经过一番治理,整个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一开始的吃喝玩乐并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以此为“照妖镜”,暗中对大臣进行观察,从而分辨出哪些是可用之才,哪些是不可用之人。而伍举也不愧为贤臣,他没有直截了当地与楚庄王的禁令作对,而是绕着圈子讲了个谜路试探楚庄王的心迹,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如果你也想模仿楚庄王这个办法,试探哪些人是真心哪些人是假意,一定要注意:务必把假做得跟真的一样。不然,被别人猜到了真意,便不灵了,而且还会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比如,如果有人知道楚庄王的用意,他可以装作“忠臣”的样子,故意大胆进谏,楚庄王知道他是个“忠臣”,于是重用了他,最终,自然会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如果说楚庄王的造假是自己假戏真做的话,那么,在试探人方面,也有“真戏假做”的。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次,韩昭侯命令属下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结果属下回报说没有动静,韩昭侯再三追问,才被告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韩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露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羊牲畜践踏旱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牛吃谷苗事件的报告,韩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属下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从此,部下都畏惧韩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本来牛已偷吃了谷苗,但韩昭侯却“真戏假做”,让人去打探,以探测那些人是真心办事,还是虚假应对。“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这个“照妖镜”面前,那些撒谎者,或者不尽力去打探而以各种借口遮掩者,自然会自己暴露自己。

也有通过无中生有来探人心的。

一次燕相子之在私宅中和家臣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刚才由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大家感到很惊讶,异口同声地这样回答。可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了一下,回来报告:“确实有一匹白马。”于是子之发现了这个家臣是个善于说谎的人。

第一时间更新《交际三十六计大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