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生产会议上,一位公司的产品质量总监,曾就某个材料的质量问题,当着会议上的众人厉声质问一位质检员。本来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是他的语调以及态度带有很强的攻击性,言辞也极为苛刻。事实上这位总监的意思只是想提醒质检员在工作中要更为认真和严肃。

这名质检员本来在公司中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但是这次为了使自己不致在同事、领导、下属面前失面子,竟然和这名总监吵了起来。两个人在会议上闹得很僵,最后此事是在这名总监的尴尬中不了了之的。

在这次事件之后,这名老实的质检员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表现得不积极,并且在两个月后离开了公司,去了另外一家同类公司。据说他在那里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质检员。

爱面子是每个人的天性。有的时候别人错了,但是他们自己并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们想保全面子而不想承认自己错误;或者,他虽然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为了得到足够的尊重,所以不好意思承认错误。所以,不要轻易去指责别人,尤其是在众人面前,在对方错了的前提下也要设法保住他们的面子。你保住了员工的面子,你就保住了一位兢兢业业的员工的心;你保住了朋友的面子,你就保住了长久的友情。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市(现大连市)的苏联官员。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作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翻译准确无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之后这名苏军中尉准确地翻译了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意同翻译单独干杯。苏联官员和其他将领为此都流出了热泪,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周总理的做法挽回了苏军将领的自尊,赢得了苏联军官的深深感动。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但要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别人下不了台,而且要学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这就为我们以后更深的交往铺设了一架云梯。

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指出错误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以“正确”为准绳,直接指出“你不对”;另一个是保全犯错误者的情面,想出别的办法来指出。前者是强制手段,见效很快但是难服人心;后者是沟通的艺术,见效也许不是很快,但是作用力持久。要想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依赖于他的自尊和良知的觉醒,这里面,维护他的自尊是很重要的。有智慧的人都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往好的方向引导。

一天中午,一位老板到工厂进行例行检查时,看到一些员工在挂着标有“禁止吸烟”的牌子下面吸烟。没有比明知故犯更令人气愤的了,这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但是这位老板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敏感。他走到这些工人们的身边,递给每

个人一支烟,说:“小伙子们,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烟的话,就真要感谢你们了。”

小伙子们知道自己违反了厂里的规定。但是老板不仅没有指责他们,反而送给他们每人一支烟。他们的自尊得到了尊敬,而且这个人还是老板,所以他们当然要表现得像个样子。从此以后,公然在厂子里面吸烟的人再也没有了。

这个故事里面的老板就是那个智慧的人。把别人的面子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把事情解决得最完美。

伤人面子会造成痛苦的代价,那么,维护“面子”有多大的价值?

在美国一家全国性的卡车服务公司,管理阶层发现他们所送的货物中有万分之六会送错了地方,这使得公司每年得额外赔上25万美元的损失。为此公司特别聘请了戴明博士去给他们“诊疗”一番。戴明博士根据观察,发现这些送错的案子中有五成是因为该公司的司机看错送货契约所致。为了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这样的错误,而使该公司能做好服务,戴明博士建议最好把这些工人或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

一开始公司觉得戴明博士的建议有些奇怪:难道把职位头衔改一改就能把问题解决?难道就做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可以了?可是没有多久绩效就出现了,当那些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之后不到30天,先前万分之六的送错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从此那家公司一年可以节省25万美元。

其实,改成“技术员”之后,工人的工作性质并没发生改变。但因为“技术员”听起来更有“面子”,所以便调动起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由此可见,“面子”竟然还是“生产力”呢。

第一时间更新《交际三十六计大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