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皇宫东面的天主教堂,俗称“东堂”,坐落在今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皇家赐给耶稣会士利类思、安文思一所宅院和空地,修建教堂。后遭康熙地震、嘉庆火灾、庚子被焚等自然与社会的损毁。光绪三十年(1904年)再重建,即今天主教东堂。堂内曾有郎世宁所绘多幅圣像。

郎世宁(JosephCastiglione,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北京,在内务府造办处如意馆供奉绘画。后受雍正帝召,用西洋画法,绘《聚瑞图》等,注重写实,笔法细腻,受到称赞。乾隆帝时,除为皇帝画肖像外,还为清宫画了不少战图,也画花鸟、犬马,尤长画马。《百骏图》是郎世宁名作之一。郎世宁画肖像、宫女,笔法细腻,惟妙惟肖。相传有一天,乾隆帝与他的八位妃子在一起,命郎世宁将自己认为最美丽的一位画出来。郎世宁明白,不能这样做。第二天,乾隆帝问他选中哪位妃子,他回答道:我没有看她们一眼。乾隆帝问他在看什么。郎世宁说:我在数陛下殿顶上的瓦。乾隆帝说:那么,瓦有多少块?郎世宁回奏:三十块!乾隆帝命太监去数,果然是三十块。从此,乾隆帝不再出类似的难题。大历史事件,以绘画表现,是郎世宁等的一项贡献。如《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功图》16幅图,《紫光阁赐宴》一图,画中有50位功臣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帝命将画卷送到法国,镌刻铜版,印刷了100多套,其中大多运回中国,其余的在法国收藏并流传。郎世宁还参与圆明园“西洋楼”等建筑的设计和督造。在清宫的其他西洋画家如艾启蒙、王致诚等,都留下了作品。

中西绘画交流,尤其值得一提。西洋画在处理透视与光线明暗等方面,与中国传统画法不同。清宫廷画家邹一桂称:“其画于阴阳远近,不差辎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用颜色,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但郎世宁等在绘西洋画时,能吸取中国画法之长;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等在绘中国画时,也能兼取西洋画法之长,如画面焦点集中,画房屋有透视,画屋柱加光暗。自明末西洋画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画吸收了西洋画的营养,按照自己的传统向前发展。郎世宁兼收西洋画和中国画的不同风格,创立了他独特的“新体绘画”。有时他还与中国画家合作卷轴山水画——他画人物头脸,中国画家画山石花木,可谓中西合璧。雍正年间随郎世宁学画的中国弟子有13名,其中有年希尧。年希尧将绘画描在瓷器上,称为“年窑”,并出版研究透视画法的《视学》一书。他对传播西方绘画起到了很大作用。

郎世宁的助手王致诚(1702—1768年),法国人,来华后为宫廷画师,参与设计并建造圆明园喷泉(又称“水法”)。乾隆帝与众大臣观赏后,大为称赞,即命郎世宁携蒋友仁在长春园东北部,按照西洋式样设计建造一组建筑。这就是后来的西洋楼。王致诚写信给西方,称圆明园是“人间天堂”、“万园之园”,后圆明园享誉欧洲。王致诚寄回法国40幅有关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图画,影响了英、法、德、意等国家的园林建设。王致诚在清宫服务30年,擅长画马,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画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郎世宁70岁生日时,皇帝为他举行祝寿仪式,贺寿队伍由24人组成的乐队做前导,赐品由8人捧着,一路上围观的百姓气氛热烈。他的住所——东堂,张灯结彩,群贤毕至,相互交谈,盛况空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宁卒于北京,年七十九,加给侍郎衔,并赏银三百两,以示优恤。

事物有阴,必定有阳。西方耶稣会士来华,意在传布天主教义,既带来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向西方传播中华文明,从而在东西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建于明清北京内城和皇城的四座天主教堂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一时间更新《大故宫3》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