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里有大量宗教建筑,佛堂、藏传佛教佛堂、道观等,一年四季,祭祀不断。皇宫礼佛念经的殿堂,有西北角的英华殿,东北角的景福宫,呈犄角形,建筑对称。

英华殿为明万历帝生母李太后礼佛所建,是故宫仅存的明建佛堂。后为清皇太后及太妃、太嫔们礼佛之处。英华殿区东西70米,南北104米,占地7280平方米,建筑慈严,环境肃幽,内苍松翠柏,外宫墙环护。英华殿大佛堂建筑规格高,为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左右垛殿,各为三间,前出月台,经甬道与英华门相接。门两侧有琉璃影壁,仙鹤灵姿,欲飞欲落。院内有两株菩提树,为李太后手植。盛夏开花,为淡黄色,有菩提子,色黄莹润,可做念珠,乾隆帝为此题诗立碑,并建御碑亭。清沿明旧,太皇太后、太后太妃们常在殿里,拈香礼佛,诵经祈愿。

景福宫是皇宫东北角一处独立宫院。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为孝惠太后建造了这座礼佛殿堂。前为景福门,门内为景福宫,后有两座供佛的楼阁:佛日楼和梵华楼。康熙帝在景福宫建成后写了一首颂诗:“慈颜懿教,祗奉铭箴。福祉灵寿,遐龄喜深。松筠玉树,绕彻清音。淑德纯嘏,萱枝茂林。挥毫敬颂,永日葵心。”乾隆帝也在诗文中说,此宫是“我皇祖奉孝惠太后所居也”。乾隆帝晚年,喜得五世同堂,对景福宫重新修葺,书写“五福五代堂”匾,悬挂在景福宫。此后景福宫又被称为“五福五代堂”。

佛堂分布内廷各处,至今保留原状。藏传佛教自13世纪传入内地,得到元朝皇帝的敬奉。明清皇帝都奉行扶植藏传佛教的政策。清帝更把扶植藏传佛教作为治理蒙藏地区、巩固皇权的重要国策,故藏传佛教的佛堂在宫内逐渐增多。清康熙年间,特设专门管理宫中藏传佛教事务的机构“中正殿念经处”,主办宫中喇嘛念经、造办佛像、法器、供器等事务,将佛事活动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大清会典》。乾隆帝师从三世章嘉呼图克图活佛,学习密宗佛法,今见宫中各处众多的佛堂大都是乾隆朝所建,为宫内佛堂专门制作的神像、神器、唐卡,都是精美华丽的艺术佳作。

中正殿一组建筑是宫中佛教活动的中心,位于内廷西六宫的西侧,共有建筑十余座,从南到北依次为雨花阁、宝华殿、香云亭、中正殿(已毁)、延春阁,最后为建福宫花园等。中正殿供奉无量寿佛,念诵无量寿经,祝福皇帝长寿,是皇帝做佛事的佛殿。殿前香云亭内设大小金塔7座,金佛5尊,又称为金塔殿,极为精美,可惜中正殿、香云亭、淡远楼等在1923年毁于建福宫花园的一场大火。今建福宫花园、延春阁等已经复建。

宝华殿是一座三间小殿,供奉释迦牟尼像。清宫每年在这里举办大型佛事活动“送岁”,由喇嘛表演“跳布扎”,俗称“打鬼”。在宫中表演这种带有浓郁的西藏风格的宗教舞蹈,浓烈隆重,极有特色,皇帝也常亲临观看。与宝华殿同期建造的有雨花阁。

雨花阁为明三暗四——外观三层、内里四层的楼阁式建筑,带有浓厚的西藏佛教建筑特点。雨花阁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神殿,严格按照藏密的四部设计。一层称“智行层”,悬挂着乾隆帝御书匾额“智珠心印”,供奉无量寿佛,乾隆十九年(1754年)添做的三座精美珐琅坛城,至今保存完好。二层为夹层,称“奉行层”,供佛9尊,中为菩提佛,左右供佛母、金刚各4尊,墙壁挂满唐卡,夹层祥淡光线,衬映佛堂神秘。三层供奉瑜珈部五尊佛像,又称“瑜珈层”。四层为“无上层”,供奉密集、大威德、胜乐佛三尊,为双身像,即“欢喜佛”,青铜铸造,精美绝伦,为佛像中之精品。雨花阁不仅是一座神秘的佛楼,而且是一座汉藏建筑合璧的典型作品。雕龙穿插枋、柱头上的兽面装饰、鎏金铜喇嘛塔宝顶、四条金龙飞跃脊上等,都具有鲜明的藏式建筑风格。再衬以蓝琉璃瓦,建筑形制,精巧独特。从保和殿往西北看,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中,雨花阁光彩绚丽,格外夺目。

阁西北的梵宗楼,三间,两层,供奉宫中高1.72米的最大青铜佛像,称大威德怖畏金刚,以威猛降伏恶魔,是重要的护法神。乾隆帝将自己用过的盔甲、衣冠、兵器供奉在佛像前。

雨花阁前东西配楼,乾隆年间曾供奉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和六世班禅的影像,表达了乾隆帝对藏传佛教,对班禅六世和章嘉国师的崇敬。

清宫的佛堂多,佛事多。如中正殿全年365天都有喇嘛念经,雨花阁、养心殿、慈宁宫花园等佛堂每月有固定的天数念经。由于佛堂设在内廷,念经的喇嘛也多由太监充任。

清宫有大量佛教用品,如供器、供品、唐卡、佛像等。这些用品多为清宫造办处、中正殿念经处承做,制作精美,气派高雅,大多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藏传佛教艺术珍宝,更是中华珍贵文化遗产。

明清宫廷祭祀,皇宫内外,既有佛堂,也有道观。

道场大家都知道唐朝皇帝姓李,道教始祖老子也姓李,所以唐高宗李治时,以老子为李氏祖先,尊为“太上玄元皇帝”,州郡设道观。宋朝大建宫观,在太学设《道德经》、《庄子》博士,道教大盛。元帝也尊崇道教。全真教创始人丘处机,山东登州栖霞(今烟台栖霞)人,远达阿姆河,与成吉思汗对话——问为治之方,答:“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之道,答:“清心寡欲为要。”被赐“神仙”,尊为“大宗师”,住大都白云观。明朱元璋是和尚出身,但他的子孙永乐帝、弘治帝、嘉靖帝、万历帝等都尊崇道教。

燕王朱棣起兵,据说得到真武大帝佑助,取得皇权,北兴皇宫,南建武当,大尊道教。在紫禁城建钦安殿,供奉真武大帝,保佑江山平安。钦安殿坐落在紫禁城中轴线北端,重檐盝顶,面阔5间,进深3间,有汉白玉石须弥基座,前出宽敞月台,四围望柱栏板,上设鎏金宝顶,造型别致,宫中仅见。后嘉靖帝在钦安殿外,增筑燎垣(围墙),建天一门,自成院落。在2004年大修钦安殿时,发现宝顶内珍藏三千余卷佛经,后回归原位。

永乐帝在兴建钦安殿时,又敕建武当山道观(在今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武当山气势雄奇:“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徐霞客语)“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常鸣”,形势险峻,山峦崎岖,溪涧四布,山峦险处,高筑城墙,太和金顶,海拔1612米,构建金殿,重檐庑顶,伟丽壮观,灿烂辉煌。金殿的全部铜件,在京铸造,运到武当,上山安装,犹如“皇冠上的宝珠”。殿外檐下悬挂鎏金匾额“金殿”。五百年来,香火不断,出现“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道界盛景。武当山宫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宫观至今六百年。有曰:“不到名山武当,人生白来一趟。”在武当山还有张三丰的故事。

张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黑山县一带)人,名全一,号三丰。因不修边幅,外号张邋遢。寒暑一衲一蓑,吃饭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喜游荡,善嬉谑,口如悬河,旁若无人。尝游武当山,跟人说:“此山异日必大兴。”明洪武帝闻其名,派官寻找,没有找到。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果然死了,被装棺入殓。葬时,棺内有声,打开棺材,人复活了。三丰再入武当,行踪奇幻莫测。永乐帝派给事中胡濙偕太监朱祥携带玺书香币往访,遍历山川,数年不遇。永乐帝命工部侍郎郭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大岳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这竟符合了张三丰的预言。(《明史·张三丰传》卷二百九十九)武当山九宫八观之一的遇真宫,相传是张三丰结庵修道处而敕建,至今六百年。现存遇真宫山门和东西宫门,因丹江水库工程所需,在原地整体提升15米,成为中外文物保护的一段佳话。

明嘉靖帝重道,在紫禁城外西北建道教殿阁一区,大高玄门里,前为大高玄殿,中为“九天应元雷坛”,后为乾元阁——楼阁式,外观二层,内部三层,上圆(蓝琉璃瓦)下方(黄琉璃瓦),造型独特,国内仅见。嘉靖时,道士炼丹药,官员写青词,道香缭绕,斋醮不断,求长生不老,祈羽化成仙。

清雍正帝既礼佛,也重道。他在圆明园炼丹药,求长生。但道教在宫中地位远不如佛教。体现明清皇帝敬畏的重要仪式,是在斋宫斋戒。

第一时间更新《大故宫3》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