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朝三大殿中,保和殿面积,次于太和殿,大于中和殿。前面讲过,太和殿为十一开间、进深五间,保和殿则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恰合“九五之尊”的吉祥数。保和殿通高29.50米,比太和殿矮5米多,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略多于太和殿的一半。殿里地面也铺设金砖。金砖产自苏州一带。当年永乐建紫禁城时烧金砖的御窑之一,在今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御窑遗址,至今犹存,其烧造技艺世代传承,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殿的屋顶为重檐庑殿顶,规制最高;保和殿则采用重檐歇山顶,规制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在常见的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等之中,庑殿顶前面讲过,这里介绍硬山顶和歇山顶。旧式瓦房多为硬山顶,就是两侧山墙是垂直的。歇山顶呢?歇山顶的特点是: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类似硬山顶(是垂直的),下部分是斜面的。歇山顶的屋脊上半部分中有横脊,横脊两端各辐射出两条侧脊;横脊前后为斜面,同一边的两条侧脊则夹出立面。四条侧脊下端各辐射出一条斜下的短屋脊(学名叫做“戗脊”),形成前后左右四个斜面,构成歇山顶的下半部分。这样,歇山顶一共有九条屋脊、四个斜面和两个立面;如果增加一重屋檐,就又增加四条屋脊、四个斜面。屋檐、斜面、立面和屋脊的繁复组合,既有实用目的,也有艺术风采,更彰显皇家建筑的气势和华贵。天安门、端门等也是重檐歇山殿顶。保和殿的檐角同样装饰小兽,但只有九个,比太和殿少一个——“行什”,不过已经比其他宫殿都要多了。

保和殿的名称,与太和殿、中和殿不一样,先后有五次重大变化。

第一,谨身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建成时,仿照南京宫殿名称,取名谨身殿。“谨身”二字,可能来源于《孝经·庶人》:“谨身节用。”意思是谨慎心身,节用爱民。

第二,建极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三大殿后,改谨身殿名为建极殿。“建极”二字,来源于《尚书》。《尚书·洪范》:“皇极,皇建其有极。”取其“建”与“极”两个字,意思是帝王建立治国的准则。

第三,保和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建极殿为保和殿。“保和殿”源于《易·乾·彖(tuàn)辞》:“保合大和乃利贞。”这里的“保合”,“合”与“和”通,借用其意,又与“太和”、“中和”相应,就改名为“保和殿”。意思是保持和谐,长治久安。

保和殿第四个名称是位育宫,第五个名称是清宁宫,为什么?后面讲。

保和殿几经大修,殿后的大石雕,却仍为明永乐建紫禁城宫殿时的原物,只是在乾隆年间凿去大约0.4米厚的旧有花纹,重新雕刻流云立龙图案。这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当中刻着九条蟠龙,四周为缠枝莲花纹,下部为海水江崖,中间为流云,气势磅礴。石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吨,为宫中石雕之最,俗称大石雕。

经过测算,大石雕毛坯重量约为300吨。石料采自今北京房山大石窝。这里距紫禁城约一百多里,既没有起重吊车,也没有运输机械,巨石是怎样运到这里的?有学者研究,这块巨石,在紫禁城三大殿建成之前运到,就地雕刻,安装到位。运输方法:在寒冷冬季,于运道路旁,每隔一里,打一眼井,汲水泼路,结成冰道;工匠民夫们,利用冰船,驱使大批骡马拉拽,使石料在冰道上滑移,缓慢行进,运到工地。《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听故明太监讲故事:保和殿初建时,采买搬运巨石到京,不能运入午门,运石太监参奏此石不肯入午门,便命太监将石捆绑,打六十御棍。当然打御棍巨石也不能进午门,还是靠智慧才运来的。

这块大石雕为什么没有用在太和殿的正面呢?有一种看法是:由于石坯在“三大殿”建成之前,已运至靠近保和殿后的位置,雕成后因难于运输,特别是难以通过门阙,只得就近安装在保和殿后正中的御路上。

这事可以讨论。三大殿御路上的石雕,最重要的有两块:一块在太和殿前,另一块在保和殿后。按常理说,太和殿前石雕比保和殿后石雕更重要、更显眼。但是,这块最大的石雕,为什么没有安放在太和殿前,而安放在保和殿后呢?

如果这块大石雕,是为了给皇帝看的,安放在什么位置,其效果最佳呢?皇帝居住在乾清宫,御政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大石雕恰在皇帝御政(上班)必经的御路之上。皇帝每次从乾清宫出来,出了乾清门,这块大石雕立即映入眼帘。大石雕的宽度,恰是御轿的宽度,两旁是抬轿太监行走的小台阶。皇帝乘坐御轿,在大石雕上经过,何等气势,何等庄严!

而太和殿前石雕,虽然在御路上,但皇帝很少走,也很难看得见。因此,从乾清宫到乾清门,到保和殿,这段御路不长,却是中轴线上最奢华的一段。乾隆帝格外重视这块大石雕,并重新雕刻这块大石雕,可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一点。乾隆重刻大石雕工程,清宫档案记载:保和殿后檐下层起垫御路石一块,长五丈三尺七寸,宽一丈,厚六尺五寸。露明长五丈一尺八寸,宽九尺五寸。上面凿去旧有花纹,厚一尺二寸,改做两边踏垛石二十八块。重做阳纹立龙、番草、海水江崖。这项工程的花费呢?清宫档案《奏销册》记载,这次工程共用了石匠一万四千四百八十工半,搭材匠(即起重工)一万二千三百六十五工半,壮夫三万五千六百十八名,总计至少用了六万二千四百六十四工。如按六个月工期计算,该工程每日施工的工匠达三百余人。(杨乃济《保和殿后大石雕》)

保和殿后大石雕,是紫禁城游客必看的一个景观。

保和殿的一大特点是“亦宫亦殿”。

第一时间更新《大故宫1》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