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出生。清代官书上讲,太极音同台吉,蒙古人把王位继承人叫做台吉,并习惯于在台吉前面加上黄、红等颜色名称。汉族人则把皇位继承人叫做皇太子,也同皇太极音相似。总之,皇太极是个十分显贵的名字。

皇太极的确是得到了父亲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纳喇氏是叶赫部酋长杨吉砮的女儿。杨吉砮当初见努尔哈赤英气非凡,觉得定成大器,便主动将自己的小女许配给他,美丽动人的叶赫纳喇氏是努尔哈赤的第六位妻子,待人宽厚,处事稳重,在努尔哈赤的妻、妾中很受努尔哈赤的恩宠。子以母贵,她所生的儿子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疼爱。努尔哈赤家中有教育子女的专门教师,皇太极从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天资聪慧,凡是接触过的事物过目不忘。在他长大成人投身行伍的时候,努尔哈赤军中众多的战将几乎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只有皇太极够得上一个粗通文墨的“秀才”。

由于连年烽烟不息,父兄经常出征作战,少年时期的皇太极便主持家务。努尔哈赤拥有众多的妻妾、子女、奴仆、财产,而且当时家事与国事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两者常相互混杂。处理这样繁杂的家政,对皇太极来说是副不轻的担子,也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而少年皇太极干得颇为出色。据史书记载,在他7岁以后,努尔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给了他,皇太极根本无须父亲多加指点,就能把繁杂的事务干得井然有序。

不过,皇太极并非命运的宠儿。12岁那年,他遭到了丧母的不幸。而政务缠身,不断征战的父亲此时又无法给予他太多的照顾和体贴。这祥,少年皇太极不得不早早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生活的激流中自立图强。

明万历四十年秋,年方21岁的皇太极第一次跟随父兄出征作战,参加了对乌拉部的征伐。但努尔哈赤只是命令部下四处焚毁敌人粮草,却不发动进攻。血气方刚的皇太极急于陷阵冲锋。努尔哈赤耐心开导他说,在砍伐大树的时候,必须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才能逐步把树砍断。对付乌拉部这样的强敌,怎能试图一举将它歼灭?只有将其所属城郭一一攻取,最后才能灭亡它。经过对乌拉都连续不断的征伐削弱,到第二年,努尔哈赤终于灭掉了强大的乌拉部。努尔哈赤的教诲也深深地印在了皇太极的脑海。后来他在继承汗位后,仍遵循这个“伐树”的策略,对明朝长期征伐,从不断削弱它的旁枝开始,最后断其主干。皇太极出色的军事才干,就是在和父兄一起征战的戎马生涯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皇太极的长兄楮英,是一员疆场骁将。努尔哈赤晚年也曾有意培养他做为自己的继位人。但褚英心胸狭窄,拥权自重,对自己的兄弟和群臣百般欺凌。皇太极等人忍受不过,禀报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大为愤怒,下令监禁了褚英,后来又因有人告他有篡位行为而将其处死。

褚英失势后,年轻的皇太极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不断受到重用。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称汗后,在10多个儿子中,选定皇太极与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为四大贝勒,佐理国家政务。4个人按月轮流值班,国中一切机要事务都由他们负责处理。皇太极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积极参与政务、军事的谋划和决策。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开向明朝宣战,进兵攻打抚顺。皇太极巧献妙计,预先派军卒扮作贩马商人混进城内,然后大军凭借夜幕的掩护兵临城下,发炮为号,里应外合。结果一举拿下了抚顺。

在萨尔浒之战中,皇太极不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而且献计献策指挥若定,已俨然是一位智勇双全、部置有方的战将了。

皇太极不仅在战场上骁勇非常,在处理政事时,更是头脑冷静,果断机敏,颇有全局观念。在努尔哈赤虑事不周之时,皇太极时常提出建议,把事情处置得更妥贴。后金与蒙古察哈尔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矛盾冲突。一次,努尔哈赤听说自己派往察哈尔的使者被杀了,心中很是恼火,也想杀掉察哈尔部的使者。皇太极及时向父亲建议:传闻未必可靠,不如派人去察哈尔部,约定时间双方同时放回使者。如果过期不放,再杀掉他们的使者也不迟。努尔哈赤采纳了皇太极的建议,但察哈尔部方面一直杳无音讯,约定的日期过去了也未见动静,努尔哈赤这才杀掉了察哈尔部使者。其实后金的使者并未被害,只是被拘禁,事后他又逃了回来。皇太极虑事周全,措置得体,政治上日趋成熟。当时朝鲜派往后金的使者回国后向其国王反映,皇太极是努尔哈赤诸子中最为勇敢且富于智谋的,是得到努尔哈赤偏爱的王子之一。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68岁的努尔哈赤死了。经过诸兄弟子侄的共同协商,公推35岁的皇太极即汗位。皇太极推让再三后接受了众议,于九月一日登上了后金汗位,并决定从明年起改元天聪。

皇太极登位时,形势并不乐观。连年的对外战争、繁重的兵役负担,使得国内的下层民众人心厌战,怨言四起。后金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也不稳定,充满勾心斗角的矛盾斗争。尤其严重的是,后金国内的满、汉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倥偬,艰难创业,为后金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晚年在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同时,也犯下了严重的罪行。在向辽沈地区推进的过程中,他坚持“诛戮汉人、抚养满洲”的政策,大肆屠杀和奴役汉族百姓。他对于敢于抗拒的汉人一律格杀勿论,对于俘获的大量汉人则分给满族官兵做阿哈(奴隶)。奴隶们被强迫在主人的庄园和家庭中从事各种繁重的劳动,连年苦累不堪。虽然后来努尔哈赤在建国后实行了“计丁授田”“编庄授田”等封建化措施,使民族矛盾缓和了一些,但仍不彻底。悲惨的生活迫使辽东地区的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他们举行暴动,暗杀女真人,使得女真统治者恐慌不安,岁无宁日。努尔哈赤甚至下令,女真人出门不得单人行走,必须10人以上结伴同行,否则要罚银。由此可见当时民族关系的紧张程度。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皇太极继位后大胆地冲破祖宗法度和传统习惯的约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中实行全面改革和调整。

皇太极首先着手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问题。他一上台就强调,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安抚民众,并且有针对性地把安民的重点放在安抚汉人上。他上台不久就改女真族为满州族,以改变历史上女真人与汉族的对立仇恨。接着又颁布法令宣布,对满人、汉人一律公平对待,两者享有同样的政治、经济权利。

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辽沈地区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奴隶制庄园——拖克索。身处卑贱地位的农奴们经常受到主人的欺凌侵扰,备受煎熬。皇太极对庄园中农奴的人数进行了裁减,规定每个庄园只能拥有8个农奴,其余的汉人则从庄园移居出去,编为民户。这样就使大批汉人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他又下令解放农奴,使他们成为独立生产的个体农民。这对后金的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又正式颁布了《离主条例》,规定贵族的奴婢可以通过告发主人的罪行获得自由。以往,因不堪忍受民族歧视和压迫,汉人纷纷逃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努尔哈赤对逃跑的汉人实行了严厉的惩治措施。不管是逃跑被逮还是谋划逃跑而被逮的,一律都要处死。皇太极变换了策略,他规定:以前有私逃的,或是与明朝暗中来往的,一概不予追究。今后只将在逃而被捕获的人处死;虽然想逃,但未采取行动的,即便被人揭发出来也不论罪。皇太极的新规定受到了汉人的极大拥护。后来,皇太极又进一步放宽了“逃人法”,允许汉人逃走,即使抓住也不治罪,但逃到明朝统治地区便不许再返回来。

另外他还改变努尔哈赤时期对待汉族知识分子及汉官的政策,对他们量才录用,对范文程、鲍承先、宁完我、高鸿中等富有政治经验和统治才能的人更是授与高官。对汉族自动归降的降将有的不惜封王,这大大扩充了其统治基础,也稳定了辽东汉族人心。

皇太极登极后,把发展农业放在了恢复经济的首位。针对满族贵族惯于征战掠夺、轻视务农的做法,皇太极多次训诫他们应改变观念,要认清耕织生产的重要性,不要只看重绸缎锦帛之类。他说绸缎锦帛都是些粉饰之物,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有多少妨害。他一再重申“我们出兵征伐,目的在于掌握土地、人口,作为立国的根本。并非只为了贪图财利。使生活充裕的途径,全在于抓紧农业生产。”汉官曾批评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大兴土木,百姓深受困扰,皇太极吸取了此中教训,特别注意珍惜民力,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生产时间。皇太极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对于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关心入微。他多次强调在安排农作物种植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在地势低下、土性潮湿的地方应种植水稻、高粱;在地势较高、土性干燥的地方可广种杂粮。并且应该抓紧农时,及时播种、耕耘,以保证较好的收获。否则,一旦遇到虫、涝等自然灾害,就会措手不及。

从保护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皇太极制订了一系列法令。他宣布对大牲畜实行保护政策。禁止滥杀牛、马、骡、驴,禁止牲畜践踏农田,牲畜闯入农田损坏了庄稼,必须追罚牲畜主人的银两,并由牲畜主人赔偿损坏的庄稼。为了加强护农法令的贯彻,皇太极以身作则,亲为表率。每当他行军出猎的时候,即便是在严寒时节,他也总是吩咐把自己的住处安排在野外,从不肯轻易闯入屯堡,惟恐惊扰了百姓。

皇太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是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再有是后金的农业生产较快地摆脱了不景气局面,粮食生产逐渐达到了可以自给的程度。到1639年时,后金一年在酿酒方面的用粮就达数10万石之多。

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前,后金的手工业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规模有限,水平不高。所生产的布匹、铁器、船只等都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大量的物资必须从明朝、朝鲜等地运进来。即汗位后的皇太极力图尽早扭转这种窘境,为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他大力提倡种植棉花,在后金境内四处推广纺纱织布,并经常奖赏技艺出众的纺织工匠。到了1633年,后金的纺织业技术已有很大提高,各种精细布匹都能够织造出来,已能满足后金境内的需求。在矿冶业方面,皇太极积极支持开矿冶炼,创办了不少冶炼场。冶炼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兵器生产。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开始,后金已能够成批生产极有威力的“红衣大炮”。“红衣大炮”在皇太极对明朝、朝鲜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在皇太极的积极倡导下,后金造船、陶瓷等业也有长足的进步。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发展,商业贸易也出现了比较兴旺的局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后金用大宗的人参、东珠、貂皮等地方特产,同明朝、朝鲜、蒙古通商,换取粮食、布匹等生活用品。在后金内部,皇太极鼓励各族商人设店售货,开设当铺,发行借贷,并允许粮食投放市场,但不许商人囤积居奇,进行商业投机。为了疏通后金的商业网络,皇太极非常注意整顿商业税收,严禁有关官员和利用职权之便,损公肥私,受贿漏税。镶蓝旗官员法都在掌管辽东城西关红、蓝桥的税收时,偷税12两银子,随即被皇太极革去了职务。

经过皇太极10多年的励精图治,后金逐渐摆脱了经济凋敝的阴影,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增强了国力,从而为进一步向外扩张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外扩张作战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后盾,而且离不开强悍善战的军事队伍。皇太极积极扩编八旗,严饬军备,就是要保持雄厚的军事实力,确保对外战争的胜利。

努尔哈赤在军事上取得的辉煌战绩,与他拥有一支八旗劲旅有密切关系。由精于骑射、作风顽强的满族人所组成的满族八旗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当时明朝方面有着这样一句话:“女真满万不可敌。”但满族人口不多,兵源有限,在战争中满族八旗不断减员,而对外战争仍是相当频繁,并且战争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如何才能保持和发展一支强大的军事队伍,以立足于不败之地呢?

皇太极充分利用了蒙、汉归附和被掠人口这个充裕的兵源。在满族八旗之外,他正式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就开始把归服的蒙古人编为蒙古牛录,隶属于满族八旗。随着蒙古族归附者日益增多,牛录数目也不断增加。到了皇太极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编旗活动。天聪七年,编成蒙古两旗,称为“右营”和“左营”。两年后察哈尔部被征服,皇太极又将原来的蒙古牛录加上内外喀喇沁蒙古的众多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编,正式成立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族八旗相同。

汉军八旗正式组建于天聪五年。皇太极下令在隶属

于满族八旗的汉人壮丁中,每10人抽调1人入征,组成了1500人的汉人军队,队伍中的士兵多为炮手和枪手,娴于火器,这支队伍在满语中叫做“乌真超哈”(重兵)。汉军很受皇太极的重视。皇太极曾多次检阅过这支队伍,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汉军扩编为左、右翼两旗,后来又扩为四旗,到了崇德七年,汉军再次扩到八旗。八旗汉军由此成定制,旗制也与满族八旗相同。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与满族八旗有一点很大的不同是,满族八旗的旗主都是实行世袭制,而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主则由皇太极任命,不称职者可随时撤换。所有的满、蒙、汉八旗军队,都由皇太极直接指挥和调遣。

为了改变汉人心目中八旗军烧杀抢掠的形象,在每次出征前,皇太极总要详细申明军纪。比如不得杀害降民,不得离散降民父子、夫妇,不得奸淫妇女,不许践踏禾苗,不许酗酒等等。若士兵违犯了军纪,不仅本人受罚,领兵的将官也要受到牵连。每当战事结束后,皇太极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让部下举报各种违纪行为,严肃处理。

在皇太极极力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重大阻碍,即他手中缺乏足够的权力。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出现了“八王共治”的局面。拥有极大权力的八旗旗主贝勒们操纵着国家决策机构——议政会议。军政大事都由集体定夺,汗不能违背旗主们的意愿独断专行。若汗平庸无能,旗主们还有权更换汗主。

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能长期容忍这种局面,所以从即汗位之日起,他就开始积极筹划,着力加强君主集权,削弱权贵们的势力。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九月,皇太极在八旗各设总管旗务大臣一名,他们直接掌管旗中一切民政事务,可以和贝勒们一起参议国事。后来,皇太极又设立佐管大臣、调遣大臣各两名,协理旗中事务,分别重点负责刑法和出兵驻防。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旗主们独擅一切的局面,分散了他们手中的权力。

在汗位初步稳固之后,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在贝勒大臣会议上宣布了一条重要决定:免去三大贝勒轮流执政的权力,改由诸贝勒们代理。以此为起点,三大贝勒的显赫地位不断受到摧抑。

三大贝勒的特权被削夺了,“八王共治”的局面也已经瓦解,皇太极可谓是大权在握。天聪九年,后金从蒙古苏泰太后手中得到了历代传国玉玺。君臣上下顿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在群臣的一致推举下,皇太极于第二年的四月十一日正式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他由后金的天聪汗一举登上了“真龙天子”的宝座。

早在天聪五年,皇太极就仿照明朝制度,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由一名贝勒总掌部务,下面分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此时,贝勒们与皇太极已由原来的平列关系转化为封建的君臣隶属关系,到了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皇太极又下令废除了贝勒主持部务的制度,将中央统治机构的权力进一步集中到自己手中,崇德元年,皇太极设立了监察机关——都察院。都察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质,其职责就是劝谏君王,弹劾臣下的不法行为。同年,皇太极还设立了蒙古衙门,专门负责处理对蒙古方面的事务。两年后蒙古衙门改称理藩院。后金的行政机构经过这一番比较大的改革,更有利于皇太极加强君主集权。

后金的行政机构经过完善之后,还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官吏队伍。皇太极十分注意人才的选拔。他向臣子们说:“治理国家,人才是根本。你们做臣子的都应把荐贤当做一件大事。”

实行科举考试是皇太极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执政期间,皇太极举行了多次考试,从满、汉、蒙等各族生员中拔取优秀人才,有时他还单独对汉族生员进行考核,对汉族生员中原来沦为奴仆的,他都将他们从奴籍中拔出。通过科举考试,一大批有才干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汉族知识分子被皇太极网罗到了各级行政机构中,维护着后金的统治秩序。

作为开国立业的一代君王,皇太极在充满了血与火的沙场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时候,后金仍没有摆脱四面受敌的局面。皇太极曾对当时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后金东邻朝鲜,北接蒙古,西面则是明朝。后金的扩张活动对明朝、蒙古和朝鲜都构成了直接危胁,使得它们对后金抱有很深的敌视情绪。在与后金相抗这一点上,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为摆脱险恶的处境,首先要确立对敌策略。经过反复权衡与思考,皇太极决定对主要敌人明朝采取议和的策略,先争取时间,再图大举;蒙古和朝鲜则是内顾之忧,必须先加以解决。

长期以来,朝鲜一直是明朝的忠实盟友。明朝方面打算利用朝鲜对后金实行牵制,明军毛文龙部就驻扎在朝鲜境内,得到朝鲜的物质资助,经常对后金出击骚扰。为了征服朝鲜,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一月,皇太极乘朝鲜发生内乱之机,派遣阿敏统率3万军队出征朝鲜。后金军队突袭义州,全歼了城中朝鲜守军。同时又分兵夜袭铁山,击败了驻扎在那里的明军,迫使其退往皮岛。接着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获了朝鲜王妃、王子和宗室大臣。朝鲜国王李倧走投无路,只得出城投降,与皇太极签订了城下之盟。盟约中规定,朝鲜向清称臣,成为清的属国,每年必须送纳大批贡品,并将国王的两个儿子送到沈阳作为人质。接着,皇太极又发兵攻取了皮岛,全歼驻岛明军。皇太极对朝鲜的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将朝鲜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后金西北的是蒙古。当时,蒙古部落众多,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中,漠南蒙古地处明朝与后金之间,位置尤为重要,成为明与后金争夺的重点。明朝每年拿出大量钱财,羁縻漠南蒙古各部,要他们抵御后金。皇太极则采取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积极争取蒙古各部归属自己。对于归顺后金的各部首领,皇太极一律予以优厚的待遇。

漠南蒙古各部中最强大的是察哈尔部。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恃强自傲,依仗明朝在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坚决与后金为敌。林丹汗对属下各部的统治也十分残暴,他到处出兵攻掠,滥施淫威,经常向各部索取各种财物,挑起争端。林丹汗的暴虐统治激起土默特等部联合起兵反抗,但结果损失惨重,不得不向后金求援。皇太极借此机会,召集漠南蒙古部落的一些代表在沈阳会盟宣誓,决定联合出兵攻打察哈尔部。然后皇太极以盟主的身份征调科尔沁、喀喇沁、敖汉等部兵马,会同后金军队一起西征。联军在席尔哈、席伯图等地接连击败了察哈尔部军队,向西一直追击到阿尔泰山方才收兵。为了加强对归附于自己的蒙古各部的控制,皇太极在这次西征后向各部颁布了从征军令,严申军纪,强调对不服从约束的漠南蒙古各部要绳之以法。

天聪六年,皇太极再次调集归附的蒙古各部兵马同八旗军一道大举西征。他在昭乌达(今昭乌达盟)会集蒙古各部首领,对他们出兵的表现做了总结。然后挥师向西疾进。林丹汗因部属纷纷叛离,力量削弱,自觉抵挡不住皇太极的兵锋,便率领部众再次向西奔逃,一直渡过了黄河,向西藏方向逃去。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天花而死,部众纷纷逃散。皇太极闻讯后立即派多尔衮率兵前去招抚林丹汗的残部。第二年,林丹汗之子额哲率领部众归顺了后金。从此,漠南蒙古完全被皇太极所控制,明朝在蒙古一线受到了严重威胁。

黑龙江地区是女真人的故乡。努尔哈赤在世之日,后金已经统一了黑龙江下游地区,但黑龙江中、上游地区仍在其控制范围之外。皇太极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不断向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势力。他继续推行努尔哈赤招抚与军事征服相结合的策略,但不偏重于武力。他指示北征的将领要对当地的民众讲明:我们的祖先都是一家人,这在典籍上记载得明明白白。要用同宗同语的观念感化当地民众,与他们同甘共苦,笼络人心。在他的招抚政策下,众多的部落纷纷归附了皇太极,向皇太极纳贡称臣。到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时,东自鄂霍次克海滨,西至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都被纳入了清的版图。皇太极将当地被征服的民众都编入了旗籍,设官员管理当地事务,征收赋税。这样,皇太极完全肃清了自己后方和侧翼的异己力量,他可以腾出手来,全力砍伐明朝这棵大树了。

1628年,明天启帝死,崇桢皇帝上台。这时皇太极已完全征服朝鲜,蒙古的大部也已归服,因此,他认为进攻明王朝的时机来到,立即率领大军绕过了明军防御坚强的宁锦防线,取道蒙古南下。大军从喜峰口越过了长城,攻陷了遵化等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明朝崇祯皇帝慌了手脚,急令袁崇焕率领边军回援。袁军与皇太极在北京城下展开了激战,互有伤亡。皇太极在激战中施展反间计,让手下人给一个被俘的太监透露风声说,袁崇焕与皇太极订有密约,要共成大事。然后又故意放跑了这个太监。多疑的崇祯帝得到报告,心中顿生猜忌,袁崇焕被下狱问罪,第二年竟被凌迟处死。皇太极不费举手之劳,就借崇祯帝之手除掉了一个劲敌。接着,他又率军击溃了满桂等人率领的明朝各路兵马,接连攻克了永平、遵化、迁安、滦州等城。随征的将领们纷纷要求皇太极一举攻下北京城,皇太极表示,北京城是可以集中力量攻下来的,但明朝国力尚未倾颓,灭亡明朝不能做一朝一夕的打算。不如加紧整顿军队,等待时机。他安排了永平、迁安等四城的防守,然后率军返回了沈阳。

为逐步消耗明王朝,最终取而代之,皇太极自此一面假意求和,一面不断向明进攻。从1634到1638年,皇太极又先后4次出兵进入明朝内地。由于明朝统治的腐败,后金兵在历次征战中往来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比如在崇德元年,阿济格率军入塞,大小52战全部告捷,攻陷城池60余处,劫得人口、牲畜共18万。崇德三年,多尔衮和岳托等人又率领清军打进了明朝内地,在内地转战了半年之久,接连拿下了70余处城池,俘虏人畜46万有余,皇太极反复进兵征伐,震撼了明王朝的统治,同时也给内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比如在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后金兵在保定城大加杀戮,城中的房屋几乎被焚烧一空,街道上尸首狼藉,甚至连水井中也填满了尸体。崇德四年,济南又遭到了清军的洗劫,许多无辜百姓都死在了清军的屠刀之下,城内外留下的尸体达13万具之多,景象悲惨至极。虽然皇太极曾多次申明军纪,但他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掠夺损毁明朝的财物人口,最终达到彻底灭亡明王朝的目的。

到1636年皇太极称帝前后,后金政权的肌体已经变得强健起来,来自朝鲜、蒙古的威胁也被解除。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皇太极因势利导,最终抛弃了对明朝议和的幌子,转为力主征伐。他在给崇祯皇帝的信中也一反过去谦恭的态度,咄咄逼人地宣称:“自古以来,天下都不是一家一姓固定占有的。天道的变化循环往复,不知有多少人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哪能有帝王的后代长久充当帝王的事情!”明王朝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一场酝酿已久的双方决战——松锦大战在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爆发了。

锦州位于辽西,是关外明军防御体系中的坚强堡垒。明朝在这里驻有大批兵力。以前虽曾放弃,宁远大捷后又逐步收复。在锦州的周围,则分布着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对锦州起着拱卫作用。崇德四年,下定决心的皇太极首先对松山发动了强攻,但在明军的顽强抵抗下,清军攻势受挫,松山依然为明军所控制。第二年,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多铎等人率军修筑义州城,在那里驻兵屯田,作为攻取锦州的前哨阵地。皇太极进而又陆续增调人马逼近锦州,在城外挖掘深壕,将锦州城团团围困起来。1641年,由明将指挥的守卫锦州外城的蒙古军队慑于清军的军威投降了皇太极,困缩在内城里的明军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形势。这时,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奉旨率领13万大军前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是一个富于作战经验的人,他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徐徐向锦州靠拢,不给清军任何分化以各个击破之机。这个策略是对的,但明朝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却想速战速决,一再督促洪承畴快快进兵。洪承畴无奈,只得加快进军速度,率大军抵达松山。在城北的乳峰山一带结营扎寨。明军大营连绵不断,马、步军相互掩护,军威颇为雄壮。多尔衮等人与明军几次交战,人马损失了很多,不得不将队伍向后撤退,把守各处要隘地段。这时,锦州城中的明军乘机反扑,夺回了外城。清军接连失利的战报传到了沈阳,沈阳城中人心惶惶,皇太极也是心急如焚。他拖着病体,亲自率领大军驰援前线,要与明军决一死战。

皇太极的御驾亲征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皇太极以必胜的口吻对将领们说:“我只怕敌军听说我领兵前来便仓皇逃窜了,若是上天保佑,敌军还没有逃走,

那么我必定像用猎犬追逐野兽一样击溃他们。”他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明军的阵势,把清军布置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切断了明军的粮饷供应,把松山城和城外的明军一并包围起来。两军几经大战,清军又夺取了笔架山的明军军粮,并进一步缩紧了包围圈。然后深沟高垒。明军屡攻不胜,又因丢失了军粮,军粮很快匮乏而军心动摇,许多将领都想突围奔回宁远。洪承畴别无他策,也只得孤注一掷,下令全军突围。不料皇太极对此早有算计,各路清军严阵以待。溃逃的明军四处受到封堵截杀,伤亡极为惨重,一部分突围到了杏山的明军在奔向宁远的中途又受到清军的重创。在短短的10天之中,明朝13万大军损失殆尽,被斩杀者就达5.3万多人,只剩下洪承畴率领1万多残兵败将困守在松山城。崇德七年(1642),松山城中的明朝副将夏承德降清,松山城失陷,洪承畴被俘。经过皇太极一番耐心的劝降,洪承畴最终叩首归降了清。接着,锦州守将祖大寿见大势已去,也献城出降。随后塔山、杏山相继落入清军手中。历时两年多的松锦战役,皇太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明朝的精兵良将至此已经所剩无几,皇太极完全控制了关外的局势。

松锦决战的胜利给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欢欣,但在决战过程中他的宸妃却突然与世长辞了,这在他的私生活中激起了深深的波澜。提到皇太极的私生活,不能不谈到他的后妃。皇太极身处帝王之位,拥有众多的妻妾,仅为他生育过儿女的就达15人之多,共为他养育了14个女儿、11个儿子。在他的诸子中,除久经战阵、功绩斐然的长子豪格外,其余的或少年早逝,或才能平庸,事迹平平。

在皇太极身边的后妃中,地位最为尊崇的是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和永福宫庄妃。有点奇怪的是,这五位妇人无一是满族人,全部都是蒙古族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皇太极的婚姻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后金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权基础,极力谋求同蒙古族结盟,以便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明朝。他们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与蒙古各部联姻。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努尔哈赤迎娶了蒙古科尔沁部明安贝勒的女儿为妻,这是满蒙联姻的开始。此后,许多后金的贝勒大臣都迎娶了蒙古贵族女子,皇太极后来的皇后也是在努尔哈赤执政时期从科尔沁部迎娶的。

但科尔沁部的孝端文皇后11年里未曾生养儿女,这使得她本人和科尔沁部的王公们都有些不安。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布木布泰又由兄长陪送到了后金,被皇太极纳为妃,她就是后来的永福宫庄妃。庄妃在五宫后妃中年纪最小,正当妙龄,并且容貌出众,妩媚动人。庄妃为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1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庄妃一生历经天聪、顺治、康熙三朝,对清初兴国大业多有贡献。她一直活到了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享年75岁,死后被追谥为孝庄文皇后。

但是,在众多的妃子中,最得皇太极欢心的乃是关雎宫的宸妃。宸妃海兰珠是永福宫庄妃的姐姐,晚于妹妹9年入宫。为什么会出现博尔济吉特氏姑侄三人入宫侍奉一君的情况呢?原来,在宸妃入宫以前,孝端文皇后、庄妃都未曾生养男孩,科尔沁部的贝勒却是非常希望将来由本部落妃子的儿子继承大位,以保证本部落的尊崇地位,于是便有了再选佳人入宫的打算。而皇太极则久闻海兰珠生得是天姿国色、月貌花容,且禀性贤淑文静,不可多得,也很愿意将海兰珠纳入宫中。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哲哲皇后的母亲科尔沁大妃偕同次妃(宸妃、庄妃的生母)来到沈阳朝见皇太极,皇太极招待得极为热情。双方在盛宴言欢之际,定下了皇太极与海兰珠的亲事。第二年,海兰珠由兄长吴克善陪同来沈阳与皇太极成婚。婚后,海兰珠备受皇太极的恩宠,两人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皇太极将一腔柔情都付予了海兰珠,在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册封后妃时,海兰珠被封为关睢宫宸妃,地位仅次于清宁宫皇后。

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是皇太极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非常高兴,马上宣布将皇八子定为皇储,并破天荒地颁布了大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在金銮殿、清宁宫等处大宴宾客,盛况空前。谁料想,皇八子出生仅半年就突然夭折了。宸妃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从此郁郁寡欢,不思茶饭,身体渐渐虚弱下去。

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战场上指挥大军对明军展开攻击,忽然传来了宸妃病重的消息。皇太极吃了一惊,将军务托付给将领们,自己启驾奔向沈阳。途中,他特地派大学士希福、刚林等人骑行在前,向宸妃传达自己的问候。十七日五鼓时分,皇太极的车驾刚进沈阳城门,就听到了宸妃病逝的噩耗。皇太极的心几乎碎了,他来到宸妃的灵柩跟前,痛悼离去了的心上人,禁不住掩面大哭起来。他下令:对宸妃的丧殓一切都要从厚发送。

宸妃去世后的第二年,松锦决战结束了,清朝逐鹿中原、定鼎九州已成水到渠成之势。可是皇太极却无法完成这一大业了。多年操劳政务和四处征战,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宸妃的去世又给他精神上带来重大创伤,他终于在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的一个夜晚,在清宁宫内的御榻上离开了人世。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第一时间更新《中国皇帝全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