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冢信也(钢琴家)

阅读《永远的肖邦》以及其他岬洋介系列时,会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明明是读推理小说,但出现乐曲解说时,会恍然误以为在读音乐评论呢。

一般来说,都是稍微描写一下,或是用个漂亮的比喻就结了,但作者中山七里先生的特色,就是有点用详细到过了头的资料来做乐曲说明。

以本书中开始没多久就出现杨·史蒂芬斯在弹“肖邦的练习曲十之一”为例,原本文字是不太可能做到与音乐同步的,但作者就以巨细靡遗的描述将音乐完整表现出来了。

而且,不只乐曲解说而已。

当一流的钢琴家在弹某首曲子时,会特别注意哪里、什么样的地方最困难而令人痛苦,都有详细的数据记载。

要狠操右手的哪根手指、又该让双手如何运动如何弹,连为什么弹某首曲子会如此累人这种结论都写出来了。

这已经算得上是教科书了。连我们专业的音乐家读来,都觉得满满是宝贵的数据。

中山先生书写的音乐解说,节奏相当快。以音乐术语来说,就是快板Allegro了吧。

各种注释接二连三,音乐术语连珠炮似地不断抛出来。

若是在音乐专门学校上课,一定会被学生大喊:“老师,请讲慢一点好不好!”可见节奏有多快。

偏偏,推理小说的部分反而回到中板Moderato了。

通常,不是应该相反吗?我这么想。

结果,正是因为这项特色,阅读时,只要音乐部分一出现,节奏就动起来了,令人心情愉快。而且叫人错觉字里行间真有音乐流泻似地。于是我明白了,在本书中,音乐才是“主角”。没错,《永远的肖邦》里,岬洋介并非主角。

他介入各种人物和事件中,担任润滑剂的角色。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次,他最尊重的依然是人性和音乐性这类无形之物。

无论对象是刑警、小孩或是音乐家,无论是音乐或事件,他的态度始终如一。

那种姿态,我个人觉得就像是“大家的指挥”。

音乐里有两样东西,一个是能够产生趣味并表现演奏者个性的“旋律”,另一个是犹如人类的脉搏般绝对不能乱掉的“节奏”。

岬就是担任“节奏”的角色,将看似不相干的两个事物,如事件与音乐、比赛与少女,巧妙地连结在一起。

因此,我们真的不懂岬。岬总是以别人为优先。在本书中,我觉得我们还是无法了解岬。

不过,从他最后弹的那首夜曲中,有那么一瞬,就似要看出什么来了。

岬绝不会让自己完全展露出来,他总是慢条斯理地走着,但,有时也会以让人跟不上的速度突然行动。

可以说,岬是跟这个系列的节奏连在一起的。

对于岬不可思议的部分、作者没说明的部分,我真的非常非常想知道。

今后,我再也不能不注意岬了。

这次,收录在这本书中的短篇〈间奏曲〉中,当岬短暂登场了一下时,我就反应过度了。无庸置疑地,这个岬洋介,是同样身为钢琴家的我,目前最大的“劲敌”了。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第一时间更新《永远的肖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