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曾播出一个特别节目——首届外国人汉语知识大赛,有位美国朋友在用汉语讲一件含有汉语知识的完整事件时,这样说:“有天,我去拜访一位中国朋友,他留我吃小饭。我说,做饭很麻烦。他说,又不是请客,做顿便饭,不麻烦。我说,那你就做顿小便饭吃,不要做大便饭了,大便饭也够麻烦的。”听完他的叙述,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

表面看来,这位美国朋友不懂得“便饭”这个名词按汉语构词习惯不能和形容词“小”与“大”搭配的道理。其实,这位朋友并非真的不懂,他只是明知故犯,有意违反汉语的构词习惯,曲解词意,制造歧义,违反逻辑事理,荒谬地把“便饭”同“小便(饭)”“大便(饭)”联系起来,制造笑料罢了。

一个人如果过分认真,那么必将一事无成。在待人处世中,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敏感更有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中途岛之战前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战准备。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嗅觉灵敏的美国一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绝密情报,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给捅了出来。这样一来,随时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发生了如此严重泄露国家战时情报的事件,作为美国战时总统的罗斯福却对此置若罔闻,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问罪,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得一概不知的糊涂样子。结果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靠“糊涂”占到了大便宜。

有时面对一个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从正面反驳可能无济于事,这时不妨用另外一个类似的,并且明显是错误的推理,来达到批驳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而达到糊涂的真正目的。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发怒了,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饼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话自有它的道理,做事情有时真的没有必要那么认真,装装糊涂本身就是在示弱,把面子和机会让给别人,从而使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糊涂用好了,本身就是一种让的艺术。

有些时候就不妨使自己糊涂一些,你的糊涂装装糊涂,耍耍滑头,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会有利于做事,同时也能使场面圆满。

所谓糊涂,它的实质,不过就是认识到智慧也有它的局限,因而在某些场合放弃对智慧的依赖,而对事态的发展采取一种静观待变的态度,也叫“顺其自然”。我们所不能驾驭的,就不能强求,就不要去勉强。人不可避免有自身的局限,重要的是,要认识这种局限,承认你有所不能。然后,在你所能的范围里,你就可无所不能了。

虽然如此,人也不可以时时糊涂,事事糊涂。糊涂和精明一样,隐忍退让和竞争进取一样,有它的作用,也有它的局限。过分的精明,是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过分的糊涂,是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价值。积极竞争进取,难免不伤及左右,一味忍耐退让,又无端受人欺侮。所以,糊涂也应该有糊涂的原则。糊涂的第一原则是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不该糊涂的时候别糊涂。事关民众利益、个人气节的时候不应该糊涂。糊涂至损己害人、误事危身的时候,也不能糊涂。

相反,如果只是关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荣辱,个人的意气,那么就无须锱铢必较,寸土必争,针锋相对。此时,宁可糊涂一点,忍让一点,放人一马,留一点余地。糊涂的第二原则是装糊涂要像。装糊涂并不是一种卑鄙或伪善。领导者一定要明白,糊涂不是愚蠢,而是一种智慧的运用。这种智慧是经过长期的养成、反复的自省、丰厚的积淀、勤奋的学习、刻苦的磨炼而后才能获得的。有了这种智慧,才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当他不趋利,不避害,不求荣,不辞辱,不居功,不饰过,看起来浑浑噩噩的时候,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在心静如水,明察于秋毫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明智的选择,是智慧的表现。

这种糊涂,并不是因为愚不可及而无可奈何的糊涂,而不如说是做出来的,是精心去追求,刻意达成的。既然是做出来的,那么当然要景自天成才行。这里所谓做出来,并非给人以欺骗,而是让人能够放心接受,坦然不疑。如果装得不像,露出形迹,仿佛居心叵测,另有别的目的,你不趋利而陷人于不义,你不避害而陷人以不仁,忠厚似奸,慈善似伪,别人望而生疑,避之唯恐不及,说明你的糊涂还未及火候。糊涂的第三原则是好学不辍,大事不糊涂。糊涂既是基于对自身局限的一种认识,便有其不得已的成分。

一个人纵使天降大任,天纵奇才,也不可能免除他的局限,因而也就难免于糊涂。知道自己不免于糊涂而不过分依赖自己的智能,固然是一种明智的表现,但是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就可以突破局限,少一些糊涂。特别是在不该糊涂的时候,就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即使是资质愚鲁,冥顽不灵的人,也不会是全无所长,总有他体现自己价值的时候。通过学习,领导者就能增长更多的智慧,就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处世,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答案。

但是我们既然讲领导的糊涂学,自然希望领导“糊涂”一点好,当然这种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希望领导者学会一点大智若愚的技巧,避免一些弄巧成拙的尴尬。在中国历史上,最糊涂的人是宰相,宰相队伍似乎是高级糊涂人才密集的地方。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就需要包容,而包容就必须有肚量。包容其实正是“糊涂”的本义,和泥水而涂之,就是“糊涂”。

所以,恰到好处的糊涂,也可以说是为官的专业技巧。

说起糊涂宰相,人们最容易想起来的,就是西汉时的丙吉了。路边有人斗殴死伤,他不管,碰到一头牛在喘息,他偏要去问。属下认为他可能犯糊涂了,提醒他“您这样做是不是贵畜而贱人呢?”丙吉回答说:“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的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

丙吉的意思是,老百姓斗殴,这种事是长安令、京兆尹这样的官管的,宰相只是根据这些官一年总的政绩进行考评,奏请皇帝实行赏罚就行了,用不着亲自过问。而现在气节还不到大热的时候,牛喘息可能是节气失调,而节气失调又可能导致灾荒,这才是宰相分内应该管的。可见丙吉这个人,只是常人看起来糊涂,其实并不糊涂。

所谓领导者的“糊涂学”就是关于领导者一生的智慧,这包括了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不过分依赖和卖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手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息贪禁欲,它包含安守本分,勿事事强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等等。在“意”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守清正节,包含宠辱不惊,功成不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等等。当然糊涂的范畴很广,有待作为领导者的你慢慢去理解与体验。

领导者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坚持原则,凡事严谨认真,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在工作中,并非所有的事都属于大是大非的范畴,尤其在与同事及下属的交往中,如仍延续这种思维及行为惯性,不分场合,不分性质,事事较真,则可能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

一是影响凝聚力。凡原则性过强、遇事过于较真的领导者,往往缺乏人情味和亲和力。他们与同事交往机械而刻板,对下属要求严厉而苛刻,经常大事不放过、小事也较真,使同事们觉得难以与其交流和沟通,从而敬而远之,不愿与其接近。久而久之,相互间必然会逐渐疏远,进而削弱整个单位的凝聚力。

二是易激化矛盾。在工作中,领导者与同事及下属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而矛盾的激化往往是矛盾双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的结果。实际上,有时双方稍稍冷静和理性点,就可能冷却和缓和矛盾。如领导者过分较真,得理不饶人,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分个青红皂白,就会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失去与冲突者回旋的余地和缓冲的机会,最终必然导致双方刀剑相见,拼个你死我活。

三是会损害形象。领导者遇事过于较真,会给人以难接近、难沟通,且严厉、刻薄、寡情之感;会给人留下心胸不开阔、行事不大气、缺乏领导应有的度量的印象,从而对其公众形象造成损害。

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者过分较真,有时并非好事。实际上,领导者并不需要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状态”,必要时也需来点“糊涂”。这里讲的“糊涂”,并非放弃原则、回避矛盾或是非不辨式的“糊涂”,而是领导者在工作及人际交往中,在特殊的情况下和特定的环境中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巧,它对沟通情感、缓和矛盾、优化人际环境和增强领导者的亲和力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在下属尴尬时要“糊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下属有时难免会犯错。如果某下属一贯对自身要求严格,只是偶尔犯了非原则性的小错,领导者则不必过分在意,稍加点拨即可,甚至可以忽略不问;如果犯错者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颇深,且已经陷入了自责和痛苦之中,领导者就不能再雪上加霜地予以批评,必要时还要给予适当的疏导和抚慰;对下属某些无伤大雅的不良习惯,领导者更要予以宽容。在下属处于窘境时,领导者稍加“糊涂”,不仅能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其精神负担,维护其自尊,还可以使下属感到温暖,有效地激发其奋进之心。

在矛盾可能激化时要“糊涂”。一些矛盾在产生后之所以会失控,造成严重后果,多是矛盾双方不能审时度势、理性处理造成的。因此,领导者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要始终保持冷静,把握矛盾走向,审慎地走好每一步。如果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且有明显激化趋势,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就不要步步紧逼,可放一放、冷一冷,即使是原则性问题,也不可操之过急,期望一蹴而就。对一些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弄清是非曲直又无碍大局的矛盾,领导者也可以“糊涂”点,不要急于“摆平”。在矛盾冲突中,有时领导者可能会处于下风,吃点亏,但只要有助于缓和甚至化解矛盾,就不要予以计较。

有人冒犯时要“糊涂”。在工作中,人们通常都会对领导表示足够的尊重。但作为普通的社会人,领导者也有着诸多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交往者,他们可能不太会顾及领导者的身份。比如长辈,他只会将你视为晚辈,而不管你是什么职务;比如同学老友,他可能会只将你看做同窗和好友,而忽略你的领导身份。对此,领导者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转换,切不可把正常人际交往中一些人的戏谑语言和亲呢行为,视为对自己的冒犯和不尊重。即便是在工作中,也不要刻意维护所谓的威信和尊严,对一些属于个人修养和方法不当范畴且无恶意损害你形象和尊严的行为,要一笑了之,不必放在心上,表现出领导者应有的大度和宽容。

发掘下属潜力时要“糊涂”。增强下属的自信心,激活其潜力,使其充分展示才华,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而“糊涂”则是有效的方式之一。例如,可经常给下属布置些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告诉他,这是困扰自己较长时间且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请他帮助想办法、出主意,寻找破解难题的钥匙。当下属提出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建议时,要给予充分肯定和褒奖,赞扬下属比自己考虑得更完善和全面,以增强下属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即便发现下属的建议和方案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也不能横加指责,而是要设法启发其进一步思考,自行解决问题。领导者切不可摆出一副先知先觉的模样,事事都要表明自己比下属技

高一筹,而动摇下属的自信心,亦不可好为人师,让下属失去独立思考、自我提高的机会。

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要懂得更圆融的应对方式,不会一味强调自己的立场,而会避开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为自己找到绝佳的出口。

应对进退之时,懂得以巧妙的迂回战术避实就虚,把对方变为自己的助力,正是聪明人获得胜利的关键。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一直被某些领导人视为座右铭。在这四个字中,板桥先生表达的是一种对时政的愤恨、不满,颇有无可奈何的心态,但在社交圈中,“难得糊涂”却有极实用的价值。

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心态是很复杂的,几乎人人都希望能在某方面超越别人,令别人刮目相看,不希望比别人低三分。因此,领导者在与客户交往时,如果不“糊涂”一点,那在言谈举止中就很容易触怒对方,惹对方生气,甚至引出不必要的麻烦。以下就是几个“糊涂”的重点:

第一,“忘记”自己。对自己的才能与成就“念念不忘”,总是将成就挂在嘴边,老是说些“我曾经……”、“我已经……”、“我是……的人”,容易使对方心生反感。特别是对熟识的人这样说,对方就会认为你太爱炫耀自己,总是故意显出高人一等,容易因此招来对方的忌恨,甚至会故意刁难你。

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领导者应该要能“忘记”自己。

“忘记”自己是一种优点,是谦逊的表现。对自己只字不提,就表明没有必要谈论自己,并希望靠自己的所作所为来使对方了解自己的长处。

这种行为会备受赞扬,一方面由于自己的成就而受到赞扬;另一方面则由于自己的谦逊受到赞扬。

第二,“忘记”别人。人人都有一些敏感的“禁忌”,因此当碰到“禁区”时,都要“糊涂”一点,该忘记的就要忘记,不要在无意中刺痛对方敏感的神经。

譬如,如果你曾帮助过某人,那别在他面前提起此事,不然,他会产生“你是不是要我报恩”的想法,心中必然不快。

如果你知道对方在工作中或生活上犯过错,那么更要装糊涂,不要主动去问他这件事,否则只会让他觉得你是在揭他伤疤,即便你是出于关心,他也无法感受你的好意。如果你已知道对方遭遇不幸,也不要故意出于同情的原因去安慰他,说不定他认为你是幸灾乐祸。

第三,当别人欠你时,不妨糊涂点。别人欠你钱、情、理等时,你虽然可以理直气壮地索求,但这样往往会破坏彼此间的关系,倒不如糊涂一些,反而能为你带来好处。

例如,别人欠你的钱财,催还时要直言其事,而不要欲说还休、吞吞吐吐,让人觉得你天天把一点小事记挂在心上。

别人欠你情时,你越显得“若无其事”,别人的感念程度就越深,其效果越会超出你所付出的代价。别人错怪你,输了理时,你当没这回事似的,别人的心里就会更加愧疚,必当寻机弥补才心安。

事事精明不见得能为你带来好处,有时不妨“糊涂”点,反而对你更有帮助。尤其是在与客户应对之时,表现得锋芒毕露、事事计较,一定会令人反感,所以不如“糊涂”一点,这样人际关系就能融洽一点,也能带来更大的利益。

一个老板的领导风格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决定了这个企业是否可以做大,做强。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经营人的关键在于老板要懂得做人。好老板要学会小事糊涂,大事认真。当然,这种糊涂不是老板真的很糊涂,而是老板需要学会装糊涂,要信任员工。老板不能太斤斤计较。你一定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老是盯着小细节不放,不该管的事不要管。因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和完美的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老板不要总是抱怨这里不如意,那里不如意。不是说钱花得太多了,就是说事情没办好。这样会严重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一家企业老板之所以累,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信任人。自然就没有人愿意为老板分扰解难。最后老板累死,员工玩死。企业等死。好老板要学会欣赏人,肯定人。即使有些小问题,也要多包容,提醒他们下次注意做好。千万不要把问题扩大化,否则,企业里没有员工忠心为您干活。

老板是做最重要的事,最紧要的事,而不是一天到晚在忙些鸡毛蒜皮而毫无效益的事情。一个好老板一定要学会抓大放小。企业什么是大事情,什么是小事情,老板要做好分工。老板做未来的事情,经理做现在的事情,员工做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是战略,现在的事情是管理,过去的事情是操作;老板需要面向未来,而不是纠缠过去。企业的成败关键不在员工,而在老板,如果老板的方向错误,战略失误,员工再认真工作也无法挽救。如果老板一天到晚在车间里忙着“救火”,那么他哪里有时间思考企业的未来呢?

因此,老板需要根据企业的大小慢慢地放权。小企业老板冲在前面这是对的,因为小企业需要激励,只有老板身先士卒,员工才能全力以赴。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老板就需要学会放权,让位。让有能力的人才上。多给后起之秀表现的机会。而且允许他们犯错误。千成别出了点差错就自己上。这样会伤害员工的心灵,打击他们积极性。所以一个好企业,一个好老板,一定要懂得小事糊涂,大事认真,员工有过错,有责任,让他们自己反省,不要过分追究,甚至需要安慰他们,给员工力量,给员工信心,给员工机会。只要员工不是给企业带来灾难的损失,老板就不需要过分追究。装糊涂的老板才是真正聪明的好老板。

员工做错的小事情,如果老板能原谅员工,包容员工,那么员工会感动,会对企业更忠诚。相反,如果老板过分批评和惩罚员工,他们反而会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好老板要给员工改过自新的机会,包容并不代表纵容。放权并不等于弃权。好老板要给员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企业老板为什么要大事认真呢?因为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握在老板手中,老板的每一个决策不是让企业越做越大就是让企业越做越小。一个员工出点小差错不可怕。而战略失误比贪污更可怕。企业必须先做正确的事,才能把事情做正确。错误的决策,执行越到位企业损失会越大。所以企业老板做大事一定要认真,没有准确的信息,足够的把握千万别盲目投资、收购、转行、转向。这些战略性的决策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老板一定要谨慎行事。千万别意气用事。

企业发展的过程也是老板成长的过程,如果一个老板一天到晚只知道抓小事,那么他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大事,也没有员工为你卖力。“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好老板一定要学会小事糊涂,大事认真。

第一时间更新《用人三十六计大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