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了笄礼和冠礼的姑娘和小伙子,有权利参加一个盛大的节日。时间是在仲春之月,日子是三月三,名字叫“上巳节”。按照周礼的规定,这一天所有成年男女都可以到荒郊野外,享受最充分的性爱自由。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

实际上这样的节日,世界各民族都有。古罗马的叫“沙特恩节”,时间在冬至。殷商也有,时间在玄鸟(燕子)归来时。周人,不过继承了传统。

那真是一个人民大众开心的日子。桃花三月,春水碧绿,鲜花盛开。春心荡漾的少男少女们手拿兰草,从四面八方赶到河边,举行爱的狂欢。如果遇到意中人,女孩子还会主动搭讪。《诗·郑风·溱洧(读如真委)》这样描述——

溱水和洧水,

春波浩荡弥漫。

少女和少男,

手中拿着泽兰。

女孩说:过去看看?

男孩说:刚刚看完。

女孩说:看了也可以再看嘛!

那边地方又大又好玩。

于是说说笑笑往前走。

还相互赠送了芍药花。

这可真是东周版的《花儿与少年》。

是的。小呀小哥哥呀,小呀小哥哥呀,小呀小哥哥呀手拖着手儿来。

嘿嘿,还“赠之以芍药”。

奇怪!周,不是“礼仪之邦”,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男女授受不亲”吗?也会有这等事?

当然有。

事实上从西周到汉唐,宗法礼教之外也尚有性爱自由,以至于被卫道士们骂作“脏唐烂汉”。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是宋儒造的孽。其结果,是殷的豪放灵性没了,周的天真烂漫没了,春秋的高贵风雅没了,战国的血气方刚没了,汉的开拓和唐的开放也没了。士人堕落为文人,而且“集体阳痿”,只知道在皇帝面前磕头如捣蒜,然后回家打老婆。

这才真是“罪莫大焉”!

好在此刻还是周。后来孔子编辑整理《诗经》,也没有删除那些“淫词艳曲”,我们这才得以一睹当年风采。

谢谢孔夫子!您老人家人性。

事实上,伦理道德归根结底是为了人。这就必须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各种需求。但凡违背人性的,都只能是伪善,是伪道德。靠伪道德来维持的稳定,永远都只能是表面的。

这个道理,周公和孔子心里都明白。

他们不傻,也不变态。

因此,尽管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克己复礼”,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姬周政权,维持封建秩序;但他们至少清楚,心理维稳才是最好的维稳。这就要“伦理治国”,包括德治和礼治;也要“礼乐教化”,包括礼教和乐教。礼和乐,是落实以德治国的“两个基本点”。

不过既然是“心理维稳”,那就要“深入人心”。因此既得“扎篱笆”,又要“开口子”,兼顾社会规范和个人自由,正如封建制要“兼顾君权与民权”。这就像犹太人的割礼,只会割掉少许包皮,不会连根切断。没错,切得跟宦官似的倒是彻底安生了,但那样的稳定有意义吗?

治国需要智慧,更需要人性。

现在,华夏民族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也拥有了自己的“情人节”,可以盘点一下是非得失,弄清楚文化系统了。

稳定压倒一切。

维系群体,靠的是宗法制度、礼乐教化和血缘关系。

所谓周礼,不仅是敬神祭祖,更在于身份认同。

第一时间更新《易中天中华史03·奠基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