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09年12月18日哥本哈根

拉斯穆森首相阁下,各位同事:

此时此刻,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注视着哥本哈根。我们在此表达的意愿和做出的承诺,应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站在这个讲坛上,我深感责任重大。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06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2003至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各位同事!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从零开始的,国际社会已经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各国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凝聚了各方的广泛共识,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行动指南,必须倍加珍惜、巩固发展。本次会议的成果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必须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今天全球仍有24亿人以煤炭、木炭、秸秆为主要燃料,有16亿人没有用上电。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中国有句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西方也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应对气候变化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不少发达国家的排放不减反增。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公布的中期减排目标与协议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仍有相当距离。确定一个长远的努力方向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完成近期和中期减排目标上,放在兑现业已做出的承诺上,放在行动上。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我们应该通过切实的行动,让人们看到希望。

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应对气候变化,贵在落实行动,重在机制保障。国际社会要在公约框架下做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快转让气候友好技术,有效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谢谢!

说明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有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主要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本文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大会上做的主旨演讲。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闭幕。经过各方的艰苦磋商和共同努力,大会分别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决定延续“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进程,授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继续进行谈判。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英文:UnitedNationsFrameworkventiononClimatege,UNFCCC或FCCC)是一个国际公约,是于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但没有对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具体问题体现在以后的《京都议定书》中。

公约参加国有189个,有5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

1.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承诺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美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2.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

3.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ventiononClimatege,UNFCCC)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新的起点上合作共进

——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

2009年10月20日广西南宁

尊敬的波松总理,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刚刚开幕,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又隆重举行。此次峰会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与东盟一体化:合作共进”为主题,表明了中国、东盟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融合、促进发展繁荣的共同意愿和行动。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会议的东盟国家领导人和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中国与东盟各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多年来,双方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入,睦邻友好关系顺利发展,经贸合作作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石,结出了丰硕成果。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启动以来,双方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目前,中国、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今年前9个月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双边贸易额仍接近1500亿美元。双方相互投资不断扩大,至今累计已超过600亿美元。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过去一年,世界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东盟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举措。各国同舟共济,加强协作,应对危机取得初步成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经济增幅逐月回升;东盟经济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好转。中国和东盟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得益于各自的有效应对和有力举措,双方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也为克服困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设立了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并将在今后3~5年内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贷款;中国还与印尼、马来西亚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促进了金融合作和经济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和东盟国家人口达19亿,约占世界的1/3;经济总规模近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9。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会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能源走廊和经济纽带,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和东盟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兴力量,近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时期,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合作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明年1月1日如期建成。届时,中国和东盟国家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并将实质性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双方经贸关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世界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如期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充分表明中国和东盟携手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综观全球,世界经济结构、国际金融经济秩序正酝酿重大变革和调整,能源、粮食等市场引人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热门话题,世界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需要改变。我们应当立足当前,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同时着眼长远,考虑“后危机”乃至更长一些时间,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做充分准备,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转型,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持续平衡发展。中国和东盟各国应顺势而为,抓住自贸区即将建成的机遇,拓展和加深经贸合作,促进彼此经济朝着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和稳定繁荣作出贡献。在此,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全面深化贸易合作。双方应根据已经达成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安排,充分交流意见,密切协作配合,简化政策程序,加大宣传力度,把自贸协定的优惠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有利于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更为充分的法律保护,创造更为有利的贸易环境。在巩固传统商品贸易的同时,努力增加机电、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出口,不断扩大贸易规模,让企业实现更大的发展,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是突出加强投资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强,生产要素各有优势,加强多边与双边投资合作,有利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中国—东盟投资协议已全面生效,双方应共同努力,将投资便利化的措施落到实处。中国支持本国企业到东盟国家建立若干经济贸易合作区,推动集群式投资,发展地区经济,回报当地社会,同时欢迎东盟国家企业来华投资。公路、铁路、水运、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十分重要,应当予以重点投资。双方还应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投资合作,更多地关注民生工程建设,以投资带贸易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积极推进次区域合作。开展次区域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地缘优势,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地区发展。中方积极支持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鼓励企业参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大湄公河、泛北部湾等次区域合作,使其成为经贸合作的新亮点。广西作为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去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规划已由中国政府批准实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广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面向未来,我们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还会加大。欢迎更多东盟企业到广西、到中国西部地区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连续举办六次。东盟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席,各国工商界踊跃参加。会议办出了实效,得到了肯定。希望各位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充分利用博览会和峰会的平台,深入探讨发展之计,广泛寻求合作机遇,具体落实合作项目,努力开创中国—东盟合作共进的新局面。

最后,祝第六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出席会议的东盟国家领导人和各位来宾在华工作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说明

2009年10月20日,第六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由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共同确定,作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全面深化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一项实际行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组委会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和中国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的现实情况,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重点,精心设置每一届峰会的主题和专题,见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

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中国与东盟的一个新时代。2003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丽的巴厘岛上倡议,自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并写入了会后的主席声明。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一个中国与东盟最高级别的交流合作新平台,一个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己任的新平台就此诞生。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也正是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通过主题和议题的演变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发展的进程。迄今为止,峰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

第一时间更新《演讲金口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