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即位后,马上团结了以国、高为代表的国内大族,取得了他们的支持。面对鲁国大军压境,齐桓公先是派人给鲁庄公去信,说明自己已经先期到达国内,如今君位已定,你再帮助公子纠就是帮助叛逆,等等。大道理讲了一通,中心意思就是让鲁庄公回国,别打仗了。

鲁庄公当然不会同意,废话,自己带着这么多军队,难道是来郊游的?于是鲁庄公给齐国回信,说自己年初还和齐国的大夫们约好,要送公子纠回国即位。现在你们立了小白,这是你们齐国人违约在先。要想让我撤军,没门!

齐桓公问鲍叔牙:“鲁国不退兵,怎么办?”鲍叔牙说:“打呀,还能怎么办?”于是组织国内军队反击。鲍叔牙命令大夫王子成父和宁越率领右军,东郭牙率领左军,齐桓公和鲍叔牙亲自率领中军,发兵车五百乘,直奔乾时而来。

在乾时,双方大军摆开了阵势。齐桓公对自己的士兵说:“鲁国为帮助叛逆,入侵我国边境,实乃欺人太甚。我命令,三军士兵,奋勇作战,好好教训鲁国人!”齐国士兵都欢呼雀跃,斗志高昂,向鲁国阵地猛冲过去。鲁国军队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正是身心俱疲的时候,一看齐国军队冲过来,根本无力抵抗,阵形很快就散了。

鲁庄公约束不住军队,眼看着自己的部队就要溃散了。这时,齐国士兵中有眼尖的,看见了鲁侯的大旗,就奋力杀了过来。鲁国大夫秦子,知道是那面鲁侯大旗惹的祸,急忙把旗子拔下来,扔在了地上。旁边的大夫梁子,又把大旗捡起来,插到自己的战车上。秦子问他:“你疯了吗?”梁子说:“我是为了引诱齐军,你保护国君快跑!”秦子一想,这是个好办法,就让鲁庄公坐上轻车先跑,而他自己和梁子一起举着鲁庄公的大旗躲在小路上。齐国士兵看到鲁侯大旗,就都奔这里杀来。鲁庄公趁这工夫一溜烟跑回了鲁国。等到齐国军队把梁子和秦子都包围了,梁子才大声宣布:“我是鲁国大夫,我们的国君早就跑远了,你们可抓不着喽!”齐国军队知道被骗了,再看这个败军之将居然还一副计谋得逞、扬扬得意的样子,那气就不打一处来。他们一拥而上,把梁子和秦子都给俘虏了。齐国大败鲁军之后,还觉得不过瘾,于是一路追击,冲到了鲁国境内。鲁庄公不敢再打了,就派人向齐国求和。

鲍叔牙代替齐桓公,给鲁庄公去信,说:“公子纠是我(指齐桓公)的兄弟,不用给我送回来了,我不想落下杀害亲人的恶名,就由你们来动手吧,完事把脑袋给我托运过来就行了。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一定要交出来。尤其是那个管仲,还敢射我一箭,我一定要把他千刀万剐,方才解我心头之恨。否则,我们就要攻打你们鲁国了。”

鲍叔牙派出的信使是善于搞外交的大夫隰朋。临行前,鲍叔牙再三叮嘱隰朋:“管仲是天下奇才,一定要想办法给我弄回齐国来。要是鲁国用了这个人,那以后就没咱们齐国的好日子过了。”隰朋自然是牢记在心。

到了鲁国,隰朋拿出信件给鲁庄公看。鲁庄公刚吃了败仗,没有办法,只好按照齐国的要求,杀了公子纠,囚禁了召忽和管仲,准备押赴齐国。

召忽觉得自己的政治生命到此已经结束,回国之后还得受窝囊气,不如死了清净,就自杀了。管仲本来也想死,不过隰朋趁着看守的人不注意,悄悄向管仲转述了鲍叔牙的话。管仲一听,自己还有活路,也就没有自杀。隰朋还是不放心,每天都秘密看着管仲。

鲁国把公子纠的脑袋和管仲交给隰朋,隰朋带着他们回国了。可是鲁国的大臣们也不都是糊涂虫,施伯就看出了管仲的可怕之处,所以强烈要求鲁庄公不能放管仲回国。鲁庄公被施伯说动了,就派兵去追管仲、隰朋一行。

隰朋押送着管仲的囚车,不敢在路上耽搁,一路急行军往齐国赶。可是鲁国的军队追得也快,眼看着就要追上了。偏偏这个时候,隰朋的手下士兵们因为连夜急行军,累得快要走不动了。隰朋急得没办法。

在囚车上的管仲却有了好主意。他现编了几句歌词,唱了出来。齐国士兵们听到这歌声朗朗上口,就都跟着唱。其实这歌也不是什么太复杂的东西,估计也就是劳动号子,像什么“同志们加把劲哟!”之类的。不过,人在疲劳的时候,被歌声这么一刺激,确实容易激发出身体的潜能。齐国士兵们的疲劳,被歌声一扫而空。隰朋带着管仲,在歌声中健步如飞,很快就越过了齐鲁边境。

管仲一到齐国境内,鲍叔牙就把他给放了,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政治家。我们知道,三国时的诸葛亮是一个大众偶像,很多人都把他当做智慧之神来崇拜,是无数政治家的榜样。而诸葛亮自己的偶像,就是这个管仲了。

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传说他们两个在一起做过很多事。两人曾经合伙做买卖,每次赚了钱,管仲都比鲍叔牙多拿一半,要是赔本了呢,就由鲍叔牙一个人承担。别人看不下去,就跟鲍叔牙说,那个管仲太不是东西了,拿你当冤大头呢。鲍叔牙说,管仲不在乎那点钱,可是他家境贫寒,还有老母亲要照顾,所以我才让他每次都多拿一半。

两个人当了几年倒爷,不干这行了,又参军作战。管仲每次冲锋的时候都落在最后一个,打了败仗第一个逃走。好多人都笑话管仲胆小,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所以他才要保护自己,你们以为他真的是胆小吗?”

管仲和鲍叔牙关系好,两个人做什么事都商量。管仲的预测能力也很了不得,每次只要他说,这个投资项目不错,一定能赚钱,那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赔本。遇到点什么事,要是管仲说应该往东走,那肯定往西走就没错。时间一长,人们都笑话管仲,可是鲍叔牙说:“处理这些小事,不是管仲的长项。他是做大事的人,等将来他成了国家重臣,治理国家肯定百无一失。”

有这么好的朋友,管仲还有什么遗憾的呢?理解万岁!所以管仲逢人就说:“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却是鲍叔牙。”要说交朋友,就得交鲍叔牙这样的,多讲义气!可是反过来说,管仲可真算不上什么好的生意伙伴,更算不上是好士兵。人人都有父母家人,可要是打起仗来,大家以此为理由都想着往后跑,那这支军队能有战斗力吗?

不过管仲的故事也给很多统帅以重要的启发,他们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军队的战斗力,往往在战前先想办法解决士兵们的后顾之忧,把士兵们的家人都安顿好,让士兵们能够义无反顾地奋勇作战。一支人人都是管仲的军队,是肯定要打败仗的。可是如果给士兵们解决了后顾之忧,那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将会是可怕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

现在鲍叔牙成了齐桓公的辅政重臣,管仲却是阶下囚。鲍叔牙仍然没忘了帮助这个好朋友一把。他到齐桓公那里去推荐管仲。

齐桓公继位之后,就照着管仲的样子扎了一个小草人,写上管仲的名字,每天用弓箭猛射。这回一听,怎么着,管仲被抓回来了,好啊,我正好可以亲自报仇了。这个家伙,差点一箭把我射死,要不是我命大,现在我早就找先君报到去了。齐桓公咬牙切齿,恨不得把管仲千刀万剐了才解气。

鲍叔牙说不行,您作为一国之君,要有容人之量。管仲这个人,有经天纬地之才,谁重用他,谁就能在诸侯中出人头地。您可不能杀他,反而应该委以重任,把国政都托付给他。

齐桓公不服气:“没他管仲我还活不下去了?有师傅您和高傒执掌国政,还怕齐国治理不好?”

鲍叔牙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您只想当好齐国的国君,有我和高傒辅佐就足够了。可是如果您还想成就大业,称霸中原,那就必须用管仲。管仲的才能,足以使一个国家成为天下之强国,您可不能错失这个机会啊。”

齐桓公是一个有雄心大略的君主,一听见“称霸中原”四个字,眼睛里就放光。最后他以大局为重,把火气硬压了下去,放弃个人恩怨,同意重用管仲。

“一箭之仇”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按说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应该是捐弃前嫌、不计旧怨,才能成就大事。可是用着用着,就变成仇恨的代名词了。我们常听人说:“我非报了这一箭之仇不可!”这实在是违背了“一箭之仇”的本意。

于是,鲍叔牙安排管仲和齐桓公会面,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大夫,和管仲谈论政事。齐桓公刚刚即位,血气方刚,正是头脑容易发热的年龄。他很希望管仲能给他出些振奋人心的建议,最好明天就能称霸诸侯。可是管仲知道,一国要想强大起来,没有捷径,只能依靠上上下下的不懈努力,一点一点地积累实力,最终才能凌驾于诸侯之上。管仲把这些道理讲给齐桓公,可是齐桓公很不愿意听。

心浮气躁的齐桓公,最想干的事情,就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武力,来获得天下诸侯的承认。他对管仲说:“我想攻打鲁国,以报复他们进攻我国的那次战争。他们刚刚败给我国,对我们肯定十分畏惧。我想如果能让鲁国屈服,那我称霸中原的梦想,就能很快实现了。”

管仲说:“您刚刚即位,国内人心不稳,而且咱们齐国内乱也是刚刚平息,这个时候实在不宜出兵作战。”齐桓公很无奈地说:“你要不愿意打那就算了,我本来打算让你来指挥这次战役的,现在就只好委任鲍叔牙啦。”管仲知道,齐桓公对自己并没有完全信任,自己现在的地位,还是比较微妙的。所以也就不再劝谏齐桓公,反正劝了也没用。于是齐桓公就任命鲍叔牙为将,带着大军,向鲁国进攻。在公元前684年春,攻入鲁国境内。鲁庄公一看齐国军队又打过来了,慌忙布置军队迎战。可是自己的士兵们刚在齐国吃过败仗,如今士气低落,看起来这仗很难打。正在鲁庄公犯愁的时候,有一个人自称能打败齐国军队,来求见鲁庄公。这让鲁庄公心头燃起了一丝希望。这人到底是谁?

第一时间更新《笑看春秋三百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