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

魏收 636人读过 全本




最新章节:附录

全部章节目录
卷一·帝纪第一·序纪
卷二·帝纪第二·太祖纪
卷三·帝纪第三·太宗纪
卷四上·帝纪第四·世祖纪上
卷四下·帝纪第四·世祖纪下等
卷五·帝纪第五·高宗纪
卷六·帝纪第六·显祖纪
卷七上·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卷八·帝纪第八·世宗纪
卷九·帝纪第九·肃宗纪
卷十·帝纪第十·孝庄纪
卷十一·帝纪第十一·前废帝广陵王等
卷十二·帝纪第十二·孝静纪
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卷十四·列传第二·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卷十五·列传第三·昭成子孙
卷十六·列传第四·道武七王
卷十七·列传第五·明元六王
卷十八·列传第六·太武五王
卷十九上·列传第七上·景穆十二王
卷十九中·列传第七中·景穆十二王
卷十九下·列传第七下·景穆十二王
卷二十·列传第八·文成五王
卷二十一上·列传第九上·献文六王
卷二十一下·列传第九下·献文六王
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孝文五王
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卫操等
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燕凤等
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三·长孙嵩等
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四·长孙肥等
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穆崇
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和跋等
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奚斤等
卷三十·列传第十八·王建等
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于栗磾
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高湖等
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宋隐等
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王洛儿等
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崔浩
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李顺
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司马休之等
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刁雍等
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李宝
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俟
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源贺
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薛辩等
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严棱等
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罗结等
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韦阆等
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窦瑾等
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卢玄
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李灵等
卷五十·列传第三十八·尉元等
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韩茂等
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赵逸等
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李孝伯等
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游雅等
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游明根等
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郑羲等
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高祐等
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杨播
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刘昶等
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韩麒麟等
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薛安都等
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李彪等
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王肃等
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郭祚等
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邢峦等
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李崇等
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崔光
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甄琛等
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崔休等
卷七十·列传第五十八·刘藻等
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裴叔业等
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阳尼等
卷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奚康生等
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尔朱兆等
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卢同等
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宋翻等
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孙绍等
卷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成淹等
卷八十·列传第六十八·朱瑞等
卷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綦俊等
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李琰之等
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贺讷等
卷八十三下·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高肇等
卷八十四·列传儒林第七十二·梁越等
卷八十五·列传文苑第七十三·袁跃等
卷八十六·列传孝感第七十四·赵琰等
卷八十七·列传节义第七十五·于什门等
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张恂等
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于洛侯等
卷九十·列传逸士第七十八·眭夸等
卷九十一·列传术艺第七十九·晁崇等
卷九十二·列传列女第八十·崔览妻封氏等
卷九十三·列传恩幸第八十一·王叡等
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宗爱等
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匈奴刘聪等
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僣晋司马叡等
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岛夷桓玄等
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岛夷萧道成等
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私署凉州牧张实等
卷一百·列传第八十八·高句丽等
卷一百一·列传第八十九·氐等
卷一百二·列传第九十·西域
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蠕蠕等
卷一百四·列传第九十二·自序
卷一百五之一·志第一·天象一之一
卷一百五之二·志第二·天象一之二
卷一百五之三·志第三·天象一之三
卷一百五之四·志第四·天象一之四
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地形二上
卷一百六中·志第六·地形二中
卷一百六下·志第七·地形二下
卷一百七·志第八·律历三上
卷一百七下·志第九·律历三下
卷一百八之一·志第十·礼四之一
卷一百八之二·志第十一·礼四之二
卷一百八之三·志第十二·礼四之三
卷一百八之四·志第十三·礼四之四
卷一百九·志第十四·乐五
卷一百一十·志第十五·食货六
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十六·刑罚七
卷一百一十二上·灵征八上·志第十七
卷一百一十二下·志第十八·灵征八下
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十九·官氏九
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释老十
附录
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魏收(506年--572年),字伯起,矩鹿下曲阳(今河北平乡)人,北齐史学家、文学家。初以父功,仟北魏太学博士。与温子升、邢子才,人称“北地三才”。东魏时任中书侍郎,转秘书监。后北齐,官至尚书右仆射。齐文宣帝天保二年(551年),奉命著《魏书》,四年完书。对人物褒少贬多,有秉笔未必皆公之嫌。《魏书》出世,众口沸腾,啐为“秽史”。被迫两次修订,方成。齐武成帝时,任开府中书监。后齐亡,有为人挖坟弃骨记载。

内容简介

《魏书(繁体竖排版)(套装共8册)》主要内容简介:魏书,一百三十卷(如不分子卷,则是一百十四卷),内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兴亡史。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采用编年体。

短评

历来革命成功者无不从流血始,改革有时候可以不流血,比如胡服骑射,但有时仍不免有流血,比如孝文改制。

盘庚迁殷,发布迁都令恐吓说“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尚书•盘庚中》)如有不奉命令、横生枝节的,要灭族使无遗类,以保证新都的纯洁。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从代迁都洛阳,开始改制,规定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拓跋改姓元,籍贯改成洛阳。

太子元恂,不喜欢读书写字,身体肥硕,特别怕黄河洛水一带的炎热夏季,心意每每追恋北方。

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口婆心的规劝,元恂怀恨在心。有天元宏巡幸嵩山,元恂留守,谋划征召牧马,轻骑奔往平城(大同),并亲手杀死高道悦。幸而领军元俨闭门防阻,不能出城。

尚书陆琇驰马飞奔禀报,元宏并不声张,按计划到汴口才回洛阳。元宏痛责,和弟弟咸阳王元禧等亲自杖打百余下,扶曳而出,一个多月卧床不起。在清徽堂会议群臣,讨论废黜太子。司空、太子太傅穆亮,尚书仆射、少保李冲,都免冠叩头谢罪。元宏说:“你们谢罪的是私事,我所商议的是国家大事。古人说,大义灭亲。现在元恂背叛父皇,跨据北方,何等居心。这小儿今日不除,将来一定是国家祸根,难免永嘉之乱。”

于是废元恂为庶人,安置于河阳,派士兵把守,供给衣服饮食,不过免于饥寒而已,大约相当于清代的圈禁。后来因中尉李彪告发元恂谋反,赐死,时年十五岁。

孝文改制,不可不谓伟大理想、伟大变革,对北朝民族融合、后世汉族发展,不可不谓伟大功业。然而,当是之时,先用伪报军情的法子迁都,再用强制命令的方式改制,如果面对反对势力实行宽容原则的话,只怕等元宏死了也改不成。何况秦孝公一死,商鞅就不免五马分尸,孝文帝一死,只怕元恂要把都城迁回平城去。

对于元宏而言,作为儿子、太子的元恂轻骑奔代,就等于对老爸宣战,就等于分裂党、分裂国家,这样的行为,怎可饶恕?也许元恂年幼无知,但这样容易被人蛊惑,成为一面旗帜,这样的事,就更要不得。

钱穆先生说,王莽和元宏,都“为自己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而酿成人伦悲剧”,这话是不错的。问题是,个人下一次在政治理想,和人伦悲剧中选择的时候,天平会偏向哪儿呢?人类下一次在政治理想,和宽容原则中选择的时候,天平会偏向哪儿呢?

如果有日人类迈入太空时代,面对外星人类,面对种族的生死存亡,我们还会认同宽容这样的原则吗?

相关阅读

朝花夕拾

鲁迅

三生三世枕上书

唐七公子

寻秦记

黄易

白鹿原

陈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