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町时代,习惯将本州岛中西部地区和四国称为“都”(理论上由幕府将军管辖),而将九州探题所领称为“镇西”,将本州岛东部的关东、甲斐、陆奥、出羽称为“鄙”,由镰仓公方统领。而从“鄙”崛起的战国大名,除武田外,最强大的便是后北条氏了……

三岛神社的瑞梦

日本古代所谓“关东”的概念,并不属于“五畿七道”之划分,在律令制下,习惯上将三关(伊势铃鹿关、美浓不破关和越前爱发关)以东的东日本全土,都称为关东地区。平安以降,则以东海道的相模足柄坂和东山道的上野碓冰峠以东地区称为关东,又名坂东。到了室町时代,以镰仓公方镇守镰仓府,把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上野、下野、常陆十州作为其管辖领地。到了江户时代,去除甲斐和伊豆,将剩下的德川家康之起家根本,也即广袤的关东平原,总称为“关八州”——也就是我们即将谈到的“关东”地区。

战国时代纵横伊豆国和关八州的,乃是以坚固的小田原为主城的后北条氏——所以称为“后北条”,是为了与原本的镰仓幕府执权北条氏相区分,并且也就此说明,这后北条氏与前北条氏,其实并没有明确的传承关系。后北条氏的始祖,史称“北条早云”,然而早云终其一生,其实并没有给自己冠上过“北条”的苗字。

北条早云本名伊势新九郎盛时(或名长氏、氏茂、氏盛等),伊势氏与北条氏同出桓武平氏,但分流已久,传统认为伊势盛时本是一介素浪人(或云做过狱卒),其实他的身份并不低微,很可能是伊势氏备中分家出身,族亲伊势贞亲乃足利义政将军的宠臣,担任过幕府政所执事,而盛时之父盛定亦为义政将军的“申次众”(向将军传报拜谒者姓名及处理相关杂务的职位,足利义教以后由伊势、上野、大馆、畠山四家子弟充任),属于高级武士。

“应仁之乱”中,骏河国守护今川义忠曾经统率千骑入洛,加入东军阵营,或许便是在此前后吧,他迎娶了伊势盛时之妹北川殿为继室(旧说为侧室),生下嫡子龙王丸。文明八年(公元1476年),义忠在讨伐远江国人一揆时不幸中流矢而死,龙王丸尚且年幼,导致家中动乱,伊势盛时遂自京都赶到骏河,协助调解纠纷。在嫡亲娘舅盛时的辅佐下,龙王丸得以安然元服、继位,定名为今川氏亲。

为了酬答舅父的功劳,今川氏亲任命伊势盛时为骏河守护代,并赐以骏河、伊豆国境的兴国寺城(一说善得寺城)——此即北条早云发家的开端。

倘若仍然留在洛中,跟随一门辅佐将军,盛时或许会在即将到来的诸般纷扰中丢了性命吧,即便不死,也被迫要追随反复遭废黜、挟持、驱逐、流放的将军四处流窜,恐怕难寻出头之机。然而因缘巧合,伊势盛时来到了骏河国,成为一城之主,很快便因其智谋、勇略、野心,而掀起了滔天巨浪。

且说堀越公方足利政知病殁于延德三年(公元1491年)四月,临终前他幽禁了嫡子茶茶丸,而欲将大位传于继室圆满院所生的润童子。谁料老头才刚闭眼,茶茶丸即脱出牢笼,杀死了继母和异母兄弟,顺利夺得堀越公方之位。

如前所述,镰仓公方早已分裂为二,堀越公方势穷力蹙,偏居一隅,故此茶茶丸弑母夺位之事,本来无人理会。然而两年之后,京都突然爆发了“明应之变”,管领细川政元放逐足利义材(义稙)将军,拥立足利义遐(义澄)继位——而这位义遐将军,正是足利政知之子、润童子的同胞兄弟,故此甫一接位,立刻发布敕命,讨伐异母兄长茶茶丸。

敕命传到东国,此时伊势盛时已然出家入道,法号“早云庵宗瑞”,他接命之后,当即向外甥今川氏亲商借兵马,得三百人,并自家两百人,于当年秋季突入伊豆国,攻破了堀越御所。茶茶丸退至伊豆南部,继续与伊势宗瑞相抗争,双方激战了整整五年之久,最终伊势军获得胜利,控制了整个伊豆国,茶茶丸兵败自杀——堀越公方家就此灭亡。

据说从一城之主跃居为一国之主以后的伊势宗瑞,施政非常清明,课税较低,深得领民爱戴。当时关东诸国的税率,法定是五公五民,早云改为四公六民,另外每户多缴一钱作为公益。他还明确规定米价为百文一斗二升,规定田(水田)一反(日本古代土地面积单位)课税五百文,畑(旱地)一反课税一百六十五文,即平均每反田缴米六斗,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负担要减轻很多。这一善政,一直延续到后北条氏的灭亡。

稳固了伊豆国以后,伊势宗瑞便将目光转向广袤的关东平原。如前所述,关东管领为上杉氏,这一家族分家很多,主要为山内、犬悬和扇谷,山内和犬悬原本迭为关东管领,但后来犬悬衰落,扇谷抬头,渐有觊觎一门总领之势。

事情要从文明八年(公元1476年)说起,当年六月,山内上杉的家臣长尾景春(即导致镰仓公方足利成氏被追讨的元凶长尾景仲的孙子)发动叛乱,并于次年元月击败关东管领上杉显定,迫使显定走逃上野。次年五月,扇谷上杉氏的家宰太田道灌(资长)迎回显定,消灭长尾景春。

为了削弱日益膨胀的扇谷之势,山内上杉显定暗耍阴谋,使离间计使扇谷上杉定正于文明十八年(公元1486年)七月在相模的糟屋馆诛杀了太田道灌,自毁长城。到了长享元年(公元1487年),两上杉氏正式兵戎相见,是为关东“长享之乱”。因为以太田道灌之子资康为首的大批原属扇谷的国人众倒戈,临阵归附山内家,上杉定正节节败退。

定正无奈之下,只得向西方的伊势宗瑞求救,宗瑞正是得其所哉,趁机将势力伸入相模国,并于明应五年(公元1496年)从伊豆的韮山城出兵,奇袭相模名城小田原,把从属于扇谷上杉氏的大森氏一族从城中驱逐出去。此后宗瑞即以小田原为主城,经过前后三代的修葺和完善,建成为天下闻名的“难攻不落”的金池汤城。

到了永正元年(公元1504年),骏河守护今川氏亲发兵援助上杉定正的继承人上杉朝良,伊势宗瑞此时尚未彻底摆脱今川氏的从属地位,于是随同进军,进攻以武藏为根据地的上杉显定。联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在武藏立河原之战中击败山内上杉军,但随着今川和后北条的退兵,上杉显定卷土重来,迫使扇谷一门臣服——两上杉氏近二十年的争乱,就此画上句号。

前面提到过,永正七年(公元1510年),上杉显定在攻击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的战争中败死,因为伊势宗瑞与长尾为景遥相呼应,遂遭到已服从于山内上杉的扇谷上杉朝良的攻击。宗瑞发兵攻打东相模,逼近镰仓,却遭到扇谷麾下名将三浦义同父子的顽强抵抗,被迫议和退兵。

伊势宗瑞秣马厉兵,终于在永正九年(公元1512年)再次东进,率军突袭了三浦义同的居城冈崎城。三浦义同猝不及防,仅仅防守了一天就被迫弃城而走,退守住吉城。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四年,最终伊势氏获得胜利,永正十三年(公元1516年)七月,相模国三浦半岛最南端的新井城被攻克,三浦义同、义意父子自杀,伊势宗瑞占据了整个相模国。

当年八月,流亡将军足利义澄(当时正式居留京都的是足利义稙)下诏,任命伊势宗瑞为伊豆守护,这标志着伊势氏正式脱离今川阵营,成长为独立的战国大名。三年后,宗瑞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据传,伊势宗瑞曾与重臣六人夜宿三岛神社,议论历史与现实。宗瑞说:“昔年源平二氏共立朝廷;保元、平治之乱,源氏衰弱,平氏掌权;治承、养和年间,源氏重新抬头;源氏三代而亡,平的北条代之治理天下;北条氏传了九代而灭,源的足利取得天下。由此可见,武家政权是天命由源平二氏轮流执掌的。而镰仓的持氏殿下去世后,关东实权掌握在上杉氏手中,上杉出于藤原氏,他们有什么资格成为武家领袖?!”

宗瑞言中之意,伊势氏属于平氏,理当代替上杉家统治关东地区。当夜,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广袤的平原上有两株巨大的杉树,一只小老鼠在啃杉树的树根,啃着啃着,竟然膨胀起来,化作一条斑斓猛虎。宗瑞认为梦中那两株杉树,指的就是关东山内、扇谷两上杉氏,而小老鼠,就是生于壬子年属鼠的自己——这是上天预示,他要代上杉氏而兴,成为关东新的统治者!

对战关东副帅

伊势宗瑞半生戎马,不近女色,直到五十出头,才迎娶了小笠原氏,并在两年后产下长男、继承人氏纲;又两年,次男氏时诞生,小笠原氏去世;翌年,他于六十岁高龄续娶葛山氏为正室,并得到了三男长纲——也即战国时代最为长寿的武将北条幻庵。

伊势氏冒充平氏名门北条氏,并以北条氏的鳞形为家纹,以“虎之判印”为一门总领的签押,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记录,是在二代目氏纲当政的大永二年(公元1522年)——伊势宗瑞也因此以北条早云之名享誉后世。为了和镰仓幕府执权北条氏区别,这一族习惯上被称为“后北条氏”或“小田原北条氏”。

北条氏纲的目标,乃是位于关东平原中部的广袤而富庶的武藏国。大永四年(公元1524年),他攻击太田道灌在世时修建的江户城,扇谷上杉朝兴(上杉朝良侄)弃城而走,逃往河越。翌年,氏纲又攻克了岩付城,使扇谷上杉氏的势力继续向北收缩。

大永六年(公元1526年),北条氏纲的后台、姑表兄弟今川氏亲去世,从此骏相两国的关系日趋恶化。根源在于后北条氏一直与甲斐武田氏交战,但今川氏亲的继承人今川义元却迎娶了武田信虎之女,双方联姻和睦,这使北条氏纲有如芒刺在背。于是氏纲先发制人,于天文六年(公元1537年)率兵进攻骏河,是为“河东一乱”。

天文七年(公元1538年)十月,著名的“第一次国府台合战”爆发了,北条氏纲及其嫡子氏康挥师南下,迎战小弓御所足利义明和安房豪族里见义尧。

在此,咱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里见氏的由来,据说里见氏出自河内源氏,其始祖乃是新田家始祖新田义重的庶长子义俊,通称大新田里见太郎。镰仓幕府灭亡的时候,里见氏跟随本家新田氏攻略过镰仓,战后被任命为越后守护代。南北朝中,里见宗家归属南朝,导致最终没落,分家跟从北朝,但参与了足利直义的“观应之扰乱”,照样站队失败,几乎覆灭。

一直到镰仓公方足利满兼妄图觊觎幕府将军之位而大肆扩充势力的时候,才召上来一位名叫里见家兼的武士。然而接着就是“永享之乱”,里见家兼战败自杀,“结城合战”,家兼之子家基也死于战阵之上……里见家可谓是历程坎坷,多灾多难了。

其后,里见家基之子义实(一说为宗家嫡流美浓里见氏之后)流亡到安房国,成为安房里见氏的始祖,重振家势。义实将主城定于安房馆山城,其子成义(“成”字,为拜领古河公方足利成氏的名讳)将势力扩展到上总,逐渐成长为战国大名。第三代当主里见义通完全确立了家族在安房和上总的第一豪门地位,并修筑鹤谷八幡宫以彰显自己的权威。据说他在祭文中自称为“镇守府将军源朝臣政氏”(指古河公方足利政氏)麾下的“副帅源义通”——“关东副帅”本为关东管领的俗称,如今里见义通要来抢这个位子了。

永正十五年(公元1518年),里见义通病殁,遗命传位于才刚元服的嫡子竹若丸(义丰),而暂时让兄弟实尧代领家督之位。天文二年(1533年)七月,义丰急袭实尧的居城稻村,迫使实尧自杀。次年,实尧的嫡子、得到北条氏纲支持的里见义尧在泷田·犬挂之战中击破里见义丰,义丰退入稻村,和叔父实尧落得同样的下场——史称“天文的内讧”。

此前不久,上总真里谷武田氏(即前文所述武田信长的那一支)为了攻击割据下总千叶郡的豪族原氏,当主武田信保千里迢迢从奥州找来放浪的足利义明作为大义旗帜——义明出自古河公方家,因与其兄高基夺位失败而北逃。有了武田氏的撑腰,足利义明野心重燃,于大永四年(公元1524年)攻克原氏的本据小弓城,即在此地建起御所,称为小弓公方。

小弓城之攻克,使得足利义明权威大盛,反过头来压制扶持他上台的武田信保。天文三年(1534年),武田信保受排挤而被迫出家,同年病殁。信保一死,他的两个儿子——庶出的长子信隆和嫡出的次子信应——开始争夺家督之位,整个关东南部都被卷入战乱。房总诸将大多奉戴足利义明,支持武田信应,而正在武藏扩展势力的北条氏纲则援助武田信隆。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后北条氏的老盟友里见义尧却突然撕毁盟约,转而加入小弓方阵营。形势急转直下,武田信隆的居城峰上失陷,信隆逃往武州金泽。基本扫清房总内忧的义明、义尧势力,遂北向追入武藏。

天文七年(公元1538年)春,足利义明为主将,义明弟基赖与里见

义尧二人为副将,总兵力约一万,进驻下总国西部的国府台地区。北条氏纲匆忙向古河公方足利晴氏求得讨伐御内书,十月二日,命其子氏康率军两万进驻江户,六日,氏纲本人也正式领兵来到前线。

据目前发现比较可靠的《小弓御所样御讨死军物语》中记载:足利义明在国府台正面渡河,通过国府台与松户台中间的低地前进;北条氏纲则从江户出发,渡浅草川,在松户对岸的金町布阵。十月七日凌晨,后北条军与小弓方的预想相反,从金町直接渡河发起攻击。在松户台发现这一敌情的椎津隼人祐急忙要求义明驱动全军急进迎敌,然而遭到拒绝。

午前九时,大战正式爆发,后北条军士气旺盛,锐不可当,于午后四时击破椎津隼人祐等敌方前军,直面坚固的国府台小弓军本阵。北条氏纲先做出迂回侧击的假象,随即突然正面直插敌阵,小弓势大乱,足利基赖和足利义明先后战死。正在和北条旗本(直属武士)军激战的里见义尧见势不妙,匆忙向船桥方向退却。

里见义尧于退却途中,在救出足利义明的遗孤后,放火烧毁了小弓御所。从此,小弓公方家灭亡,其遗臣逐渐都变成了里见氏家臣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里见氏的势力不但没有衰退,反而更可以放胆在房总地区继续膨胀了。十月十日,后北条氏进军上总,武田信隆夺取小弓城,原胤荣夺取峰上城。次年,北条氏纲侵入安房,被里见义尧击退——第一次国府台合战至此终结。

河越夜战

北条氏纲死于天文十年(公元1541年)七月,其子氏康继承一门总领和守护之位。古语有云:“将门不过三代”,而北条氏在第三代氏康的领导下,却达成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首要一提的,就是与“严岛”、“桶狭间”并称为日本“三大奇袭战”的“河越之夜战”。

且说天文十四年(公元1545年),北条氏康进攻骏河,与今川义元对战于长久保城下,失败退兵。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宪政利用这个机会,以古河公方足利晴氏为号召,联络关东各路诸侯兵马八万,号称二十万,攻击后北条氏在武藏的重要据点——河越城。联军主将是宪政本人,副将则由扇谷上杉朝定担任。

河越城守将,乃是后北条氏第一名将,以“地黄八幡”为旗印的北条纲成。纲成本姓福岛,是今川氏辖下远州土方(一说高天神)城主福岛正成之子。正成在与甲斐武田信虎的合战中阵亡,“花仓之乱”后今川、武田和睦,于是家臣们保护正成之子前往小田原依附北条氏纲,氏纲以女妻之,准其拜领北条苗字,列为一门众,并赐“纲”字,遂称北条纲成。

北条纲成所部不足千人,无法抵抗数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的猛攻,只得加固城防,严守不战,一方面快马前往小田原,请求家主北条氏康派发援军。然而氏康刚从骏河败回,深知此时出击,肯定败多胜少,于是派遣使者卑躬屈膝地请求和谈。上杉宪政虽然不允议和,但见后北条氏不敢援救河越之围,也就并不着力攻打,只将城池团团围住,想等其粮尽兵疲,自然开城投降。

就这样,河越城守了整整半年,毫无落城迹象。围城联军的士气逐渐涣散,据说阵中商人来往穿行,妓女开张接客,仿佛城下町(战国时代的城池大多等于城堡,商业区在城池之外,称为城下町)一般,哪里还有一点打仗的样子?

北条氏康侦查到联军这种状况,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在次年的四月二十日,亲率八千精兵,趁着夜色奇袭河越。关东联军猝不及防,乱成一团,北条纲成也开门杀出,于是一夜之间,八万联军全线崩溃,副将上杉朝定也死于乱军之中。

河越之夜战,策划时间之久,一击而破之速,以及双方兵数对比之悬殊,在“三大奇袭战”中首屈一指。此战正式决定了关东地区的命运,从此八州之内,再没有力量可以抵挡后北条氏疾风烈火般的侵攻了。管领上杉宪政先是北逃到上野的平井城,随即平井城亦遭攻击,据说后北条方名将北条氏繁(北条纲成之子)身着尊胜陀罗尼母衣,挥舞沉重的铁棒,冲锋陷阵,敌军无不望风而逃。宪政心惊胆战之下,干脆亡命越后。其子龙若丸被家臣目加田新介、长三郎兄弟,以及九里采女正等人胁迫着打开城门,向后北条氏降伏。然而北条氏康却丝毫不留情面,一方面怒斥目加田、九里等人为“不义不忠的逆贼”,处以磔刑,另一方面也将龙若丸押至主城小田原附近的一色松原海岸,斩首示众——此乃天文二十一年(公元1552年)之事。

两年后的十一月,北条氏康又攻克古河,废黜古河公方足利晴氏,而以其次子,同时也是自己亲外甥的足利义氏继位,就此基本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

简单而言:北条早云从伊豆起家,并且进取相模;二代氏纲站稳了相模,以相模小田原为主城,进取武藏、下总;到了氏康时代,基本上彻底控制了武藏国和下总国,更将势力伸入上野、下野和常陆,后日所谓的“关东八州”(不含伊豆),后北条家的势力涵盖全域,实控其半。

其实北条氏康得以在关东地区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善得寺的会盟。那是氏康攻克古河前不久的事情,当年三月,他再次发兵骏河,今川义元向甲斐守护武田晴信求援。然而这个时候,武田晴信正与越后的长尾景虎展开川中岛地区的争夺战,哪有余暇来理会姐夫今川义元的闲事?然而于理不能不有所表示,于势则一旦今川战败,后北条氏很可能以骏河为跳板进攻甲斐,于是晴信便派遣使者前往两军阵中,表示愿为中人,进行和睦调解。

今川义元一心想西取三河、尾张,甚至上洛主政,可是摆不平后方的后北条氏,这个梦想永远只是泡影。情势如此,他立刻便接受了武田晴信的建议,派重臣太原雪斋崇孚为联络人,往来斡旋,最终决定三家在骏河境内的善得寺签署盟约。这就是著名的“甲骏相三国同盟”,从此后北条氏可以全力于先祖早云三岛瑞梦的实现,稳固关东领地,今川氏则专心打通东海道西进,而武田氏也终于彻底保障了侧背,得以继续在川中岛地区的恶战。

然而,北条氏康料想不到的是,遥远的越后国主长尾景虎竟突然向他举起了战刀——其实早在上杉宪政北逃后不久,景虎便派遣平子房政、本庄繁长等将率军进入上野,以救援山内上杉家臣长野业正。此时后北条军在上野方面的总大将乃是氏康叔父北条幻庵,精擅民政、外交,临阵对战却非所长,只得就此后退,返回武藏国。就此上野二分,一半归附后北条氏,一半捏在以长野业正为首的“西上野众”手中。

“甲骏相三国联盟”既成,则当武田氏对战长尾氏的时候,后北条氏亦当给予增援和呼应,这就使得越后侧翼可能遭受夹击。于是为了保障侧翼,更为了上杉宪政许诺的关东管领名号,长尾景虎终于在永禄三年(公元1560年)倾巢而出,直取关东平原!

新的关东管领

永禄二年(公元1559年),长尾景虎上洛谒见幕府将军足利义辉,得到义辉对其继承关东管领一职的允诺,而素来交好的前关白近卫前嗣(前久)亦允诺前赴关东,为其鼓舞军势。翌年五月,爆发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武田与后北条的重要盟友今川义元败死,景虎认定三国同盟必将于不久后破弃,因此遂于八月间亲率大军,挺进上野。

根据传说,北条氏康想要先发制人,遂派其子氏政联合关东诸侯三万五千人北进,包围了只有七百守兵的枥木城。长尾景虎率所部八千人来救,在离城里半(日里的一里半,约为八公里)外扎营。景虎登高而望,见关东联军阵列不整,不禁冷笑说:“是非我之敌也!”于是亲率二十三骑冲阵,所到处望风披靡,北条氏政狼狈逃回相模……

当然,这不过是神化景虎的谣传罢了。事实上景虎此番南下,几乎倾尽了越后的全部兵马,并且联络安房里见氏、常陆佐竹氏,欲图对后北条氏展开三面夹击。因此氏康无暇北上迎击,只能先率军迎战里见,他被迫向同盟武田氏送去了求救的书信,请信玄(晴信已与去年出家入道,法号德荣轩信玄)北上牵制越后。

然而今川义元之死,使得野心勃勃的武田信玄得到了南下的机会,正如长尾景虎所料,三国同盟已成一纸空文——在信玄看来,盟约什么的并不重要,长尾和后北条杀个两败俱伤,才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因而他装模作样地领兵在边境线上晃了一晃,随即便借口国内不稳(堂弟胜沼信元谋叛),退兵归国了。

北条氏康无奈之下,只得仓促结束与里见氏难分胜负的战斗,北上迎战长尾军。然而这个时候,长尾景虎已入上野,幕府、朝廷、关东管领这三面大义之旗张扬起来,周边豪族莫不骚动起来,纷纷脱离后北条氏的控制,转向协助越后军——除西上野的长野氏外,还包括东上野的横濑氏、下野的宇都宫氏、武藏忍城的成田氏、武藏岩付城的太田氏等等。长尾军势瞬间便膨胀了数倍,于是势如破竹,前锋直指后北条氏的居城——相模国小田原城。

北条氏康此时已经四十五岁了,不复昔日悍勇奋进的少年心态,他在仔细研究了长尾景虎的战法以后,下令将全部兵力收缩回小田原。小田原是当时罕见的修筑在平地上的坚固城堡(一般坚城都依山而建),氏康又加固了城防公事,储备了够撑两年的粮草,专等长尾景虎前来攻城。

同时,氏康继续要求武田信玄出兵协助,信玄无奈之下加紧策动加贺、越中的一向一揆进逼越后。与信玄数度交锋的景虎深知这只甲斐老狐狸不会随便为了盟友的兴亡而动用自己的主力,但是关东各路诸侯却被这一表面文章吓破了胆,逡巡着不敢前进,在景虎一再督促下,才终于在翌年三月攻入相模国,关东联军十一万大军团团包围住了小田原城。

然而,良机一去不再,此时高大的小田原城已如一道险山般难以攀越。越后军远来疲乏,粮草补给也逐渐困难,关东诸侯们又都心怀鬼胎,于是长尾景虎只得在围城半月后悻然退去,转往镰仓继任关东管领之位,改名上杉政虎(谦信),然后全军撤回越后。

据说,上杉政虎参拜完毕镰仓鹤冈八幡宫,正式以关东管领的身份跃马归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且说政虎所到之处,关东诸将无不下马行礼,唯有一人端坐在马鞍上不动,此人非他,正是忍城城主成田长泰。政虎见之大怒,当即将手中折扇投掷过去,打在长泰的脸上,把对方的乌帽子都打落了。

武藏国北部割据着被称为“武藏七党”的数家豪族,其中势力最强的便是成田氏。传说成田氏出于藤原家族,身份高贵,其祖先当年对源氏的八幡太郎义家都可不下马而行礼,因此成田长泰得意扬扬,骑在马背上傲视群雄。孰料上杉政虎并不了解这段往事,反以为长泰故意无礼,因此才给予小惩大戒。长泰脸面丢尽,怀恨在心,政虎前脚才离开关东,他就转身又投靠了小田原北条氏。

时势正是如此,越后军一走,关东平原仿佛冰雪消融,巨兽一般的后北条氏又从冬眠中微笑着苏醒过来,重新压服关东各国的国人、豪族。而从此时直到永禄十二年(1569年),上杉与北条之间的拉锯战,其精彩程度、激烈程度,其实都并不在甲越间的“川中岛合战”之下,只不过双方主力很少相遇,更多情况下则是相互攻略依附对方的小势力而已。

即以永禄五年(1562年)年底,上杉军第三次关东攻略为例。此时上杉政虎已得幕府将军足利义辉赐以偏讳,改名上杉辉虎,他在上野度过了新年,随即挥师南下,救援正遭武田与后北条方联合攻打的武藏国松山城。然而紧赶慢赶,终究还是晚了一步,松山城在越军抵达前数日便已然陷落了。

在收容了松山的败兵以后,上杉辉虎主动退却到利根川畔,布下伏兵,以期重创来追之敌。然而此计被武田信玄、北条氏康看破,不但不肯北追,反而主动放弃松山后撤。于是辉虎再度南进,首先攻打小田朝兴守备的骑西城,经过不计伤亡的猛烈攻击,骑西城三之丸(此处的“丸”是指城堡内可独立作战的防御区域)、二之丸陆续陷落,越军直杀到本丸(城堡的核心区域)之前。小田朝兴无奈之下,只得通过太田资正向辉虎求请,开城投降。

接着,辉虎转道下野国,包围了小山氏的主城祗园城,仅仅三天时间即将外郭压制,直迫本丸。城主小山秀纲急忙遣使出城,表示愿意献上人质向上杉军投降。收服小山氏以后,辉虎进抵不久前归顺后北条的唐泽山城下,经过恶战,又迫使城主佐野昌纲降伏。

——关东豪族每每如此,上杉军来则降上杉,后北条军来则降后北条,当然啦,事先紧守城池,恶战一场,那是无可逃避的。自己并非心甘情愿,而是战至危局,无路可走之下,才为了家名的延续而被迫臣服,如此一来,另一家就不会太过痛恨自己,将来还有倒回去的机会吧。

上杉宪政曾要求辉虎在关东攻略后给他上野一国养老,不

过此后他一直待在春日山城,并没有真的回归上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最接近越后的上野国最终也没能保住。永禄九年(公元1566年),东上野的横濑氏(后改称由良氏)投降后北条氏,翌年,西上野的长野氏被武田信玄攻灭,上杉方只保住了沼田一郡而已。

刀剑与食盐

上述上杉军第三次关东攻略,救援松山城的同年,也即永禄六年(公元1563年),爆发了“第二次国府台合战”。此次合战的双方统帅,恰好都是“第一次国府台合战”的两位主角的儿子,即北条氏纲之子氏康和里见义尧之子义弘。

这时候国府台城控制在下总千叶氏重臣高辰胤吉手中。在此先介绍一下千叶氏,这一家族源出桓武平氏良文流,乃“坂东八平氏”之一,先祖因为居住在下总国千叶庄而以千叶为苗字。源平合战的时候,源赖朝在石桥山战败,渡海逃到安房,聚拢了房总各地的豪族,这才得以卷土重来。这些房总亲源氏的豪族中,就包括千叶氏的千叶常胤。源赖朝非常器重千叶常胤,平素都尊称他为“师父”。镰仓幕府建立后,千叶氏成为幕府的有力御家人,世袭下总守护之职。

时代变迁,包括建武新政、足利尊氏的反乱、“观应之扰乱”,以及关东地区的数度变乱,千叶氏左右逢源,一直存活到战国时代。康正元年(公元1455年)六月,关东管领上杉房显与幕府联兵进攻镰仓公方足利成氏,在支持上杉房显还是支持足利成氏的问题上,千叶家臣分为两派,重臣圆城寺尚任倾向于上杉氏,原胤房则暗通足利成氏,导致家中分裂。

就在当年,原胤房率军袭击千叶城,偏向于圆城寺一派的千叶家督胤直及其子胤宣仓皇出逃。原胤房穷追不舍,千叶父子被迫自杀——千叶氏的嫡流至此断绝。战国中后期割据下总的千叶氏,乃是千叶支族、马加城主千叶康胤的后裔,康胤是胤直的亲叔父。

第一次国府台合战,千叶氏当主昌胤站在后北条氏一方,英勇奋战。其后北条氏康把女儿嫁给了千叶昌胤的儿子利胤,并且生下一子,取名亲胤。据说千叶亲胤为人傲慢放纵,结果被家臣弑杀,家督之位落到了他的叔父千叶胤富手中。千叶胤富气度恢宏,背靠着后北条氏这棵大树,一度使千叶氏衰退的势力有所回复,正因如此,他成了里见氏的眼中钉。

且说武藏国岩付城主太田资正,乃是难得的铁杆上杉派,他暗中联络族叔、江户城主太田康资,请他离开后北条氏的阵营,献出江户城来。此太田康资乃是太田道灌的嫡派曾孙,早便对后北条氏心怀不满,于是双方商定,只等北条氏康发兵抵御来袭的上杉军,他即夺取江户城,切断后北条军的退路。

此计自然也通报了上杉辉虎,于是辉虎写信给盟友里见氏,请其新主里见义弘出兵夹击后北条氏,以为太田康资的接应。里见军若要北上,首先必须通过千叶领,于是里见义弘即统率房总各路兵马,进击国府台城。千叶胤富自知难以抵挡,匆忙向北条氏康求救。

然而这个时候,太田康资的阴谋已经败露了,被迫逃出江户城,往依岩付太田资正——此正后北条、武田联军攻打太田氏控制下的武藏松山城之缘由所在。太田资正乃与里见义弘合兵一处,总势一万两千,即于国府台城外列阵待敌。

此时已至永禄七年(1564年)正月,北条氏康、氏政父子亲自上阵,以猛将北条纲成为先锋,以氏康的另外两个儿子氏照、氏邦,以及大道寺直家为合后,统率两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往国府台。太田、里见联军以逸待劳,没等后北条势站稳脚跟,便挥军掩杀过去。后北条方乱成一团,名将远山纲景、景久父子、富永直胜等先后战死,多亏北条纲成阻遏追兵,勇猛奋战,才避免全军皆溃的命运。

双方激战整整一天,直到暮色四合才各自收兵。太田、里见联军打了胜仗,不免摆宴庆功,松懈了防备。而北条氏康就趁着这个机会,于夜半时分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悄悄潜至联军背后。一声号响,后北条军汹涌杀来,联军大溃,里见义弘等人突破重围,好不容易才逃得了一条性命。

就这样,“第二次国府台合战”又以后北条氏的胜利而告终,据说这仗里见、太田联军死伤五千三百余人,后北条氏方死伤三千七百余人,在冷兵器时代,这一伤亡数字是相当可观的。北条氏康乘胜追击,突入上总国,逼近里见氏主城久留里,连里见氏的重臣正木时忠都被迫弃甲归降。

这一仗几乎宣告了安房名门里见氏的灭亡,不过好在英主里见义尧还在,只是退位隐居而已,在他的扶持下,里见氏费尽心机,才终于熬过了苦日子。至于里见义弘,他曾经鼓励百姓“落书”(就代官贪污害民等事,直接向家主上书),可以说是一位贤君了,但他在战略战术上却能力偏低,被迫与后北条氏修睦,在争雄关东方面,可算是彻底地沉寂了下来。

究其因由,上杉、里见,以及另一位重要盟友佐竹,相距都太过遥远,很难步调一致,夹击后北条氏,这就使得北条氏康得以集合主力,将之逐一拒之门外。

不过北条氏康也并没能高兴太久,上杉的势力被他逐渐驱逐出关东,然而前门拒狼,后门进虎,永禄十一年(公元1568年),武田信玄悍然撕毁甲骏相三国盟约,发兵骏河。后北条氏派兵增援骏河今川氏,反被强大的武田军击败,并且越过国境,一直杀到小田原城下。

此时北条氏康已然退位,把家督让给了长子氏政。他急忙与上杉谦信(辉虎)达成和议,即所谓“越相同盟”,然后仍采用对付越后军的老办法,收缩防线,死守小田原。小田原城高堞密,上杉谦信无力攻克,武田信玄也只能望而兴叹。

据说北条氏康还想出一条毒计,联合今川氏停止了对武田的海盐供应,并在边界布置重兵缉拿私商。甲信都是平原和山区,不靠海,海盐供应一断绝,武田信玄立感捉襟见肘。然而正当危急关头,越后竟然送来了海盐。上杉谦信写信给信玄说:“我与公战,以刀剑,不以食盐。”

后人往往以此称颂上杉谦信秉持堂堂大义,是名光风霁月、胸无尘垢的伟大武士,然而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他此举却等于破坏了盟友后北条的计划,无异于背后插刀。想来战国时代的外交、权谋,本该如此,而并无什么“义”字可言吧。

宇都宫和佐竹

后北条氏从早云开始一直到氏政,梦寐以求的便是建立关东地区独立王国,然而他们虽然最终制霸关东,却并没能把林林总总的大小势力全都吞下,真正将国人收为家臣,进行一元化改革的,大概只有伊豆、相模和武藏南部地区而已。其余各地的割据势力都只是名义上奉北条氏为盟主,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外部压力,立刻就会阵前倒戈。上杉谦信数次关东出阵,这些势力便都在越、相间来回摇摆,为了家族的延续,什么信义、誓约,全都可以弃之不顾。

当时关东地区存活下来的较大势力,除后北条氏外,还有上总的里见、下总的千叶、常陆的佐竹、下野的宇都宫等等。

宇都宫氏来源不详,分支也很多,镰仓初期,家族成员曾担任过丰后守护和下野二荒神社的“检校职”——这是一个神职。到了室町幕府时代,下野宇都宫与佐竹、小山等豪族并称“关东八家”。

室町中期,宇都宫氏和小山氏发生冲突,当主宇都宫基纲在康历二年(公元1380年)的裳原合战中被小山义政所杀。镰仓公方足利氏满下达了义政追讨令,关东八国豪族齐集武藏村冈,以泰山压卵之势击灭了小山义政——是为“小山义政之乱”。

继承战殁的宇都宫基纲为一门总领的乃是其子满纲,满纲无子,以婿养子持纲为嗣,持纲于应永二十九年(公元1422年)因为反对镰仓公方足利持氏而受到征讨,最终身首异处。他的儿子宇都宫等纲时年四岁,被家臣保护着流浪诸国,成年后才回归下野,并于“结城合战”中跟随幕府方大将上杉清方奋战,终于使得家族安稳下来。

不过宇都宫等纲后来与镰仓公方足利成氏不睦,再度遭到讨伐,其子明纲倾向成氏,逼迫父亲退位,自己继承一门总领。明纲传位其弟正纲,正纲迎娶了佐竹家的小姐,生下儿子成纲,这位成纲可谓宇都宫家一代英主。且说宇都宫正纲本为重臣芳贺氏的养子,成纲继位时年仅十五岁,就依靠叔父芳贺高益的辅佐,整顿家臣团,结好佐竹氏和岩城氏,与下野的有力豪族那须氏相对抗,势力大为扩展。

后来佐竹氏、岩城氏与宇都宫氏反目,联合那须氏共同杀入宇都宫领。此时那须氏已经分裂为二,宇都宫成纲就暗中策反了南那须氏,然后于“小川绳钓合战”中大破佐竹、岩城联军,斩首竟达五千级!可惜成纲不久后便去世了,其子忠纲被叔父兴纲所弒,兴纲又于天文五年(公元1536年)被家臣芳贺高经所杀,宇都宫氏就此衰弱下去。

芳贺高经拥立宇都宫兴纲的儿子尚纲为一门总领,尚纲随即又攻灭芳贺高经。天文十八年(公元1549年)十月,宇都宫尚纲出动两千五百兵马进攻“那须七党”的喜连川城,结果遭敌背后突袭,死于战阵之中——宇都宫氏复兴的希望就此彻底破灭了。尚纲的儿子广纲年仅六岁,在芳贺高定的辅佐下勉强维持家业不堕,并且联合上杉谦信,堪堪挡住后北条氏的北侵之势。

对比宇都宫氏,常陆的佐竹氏就要辉煌多了。佐竹氏出于清和源氏,新罗三郎义光初为常陆介,其子孙有世居常陆国久慈郡佐竹乡的,遂以佐竹为苗字。源赖朝曾赐佐竹四郎隆义月丸军扇,被隆义绘上旗帜,这就是佐竹氏的世代家纹——五本骨扇和月丸。足利尊氏开幕,封佐竹氏当主贞义为常陆守护,子孙世袭此职。

南北朝初期,佐竹氏占据常陆国北部地区,将庶子们分散出去,各有所领,拱卫本家。这种庶子虽分有领地,但一门总领对他们不仅仅具有宗家权,还具有宗主权的形式,乃是从诸子析产制向总领继承制转化的一个中间阶段。然而分家在战乱中强盛起来以后,往往反过头来会威胁到本家的一门总领权,类似例子在很多战国大名家族中都有所反映,佐竹氏也不例外。

“观应之扰乱”的时候,佐竹氏的当主名叫义笃,义笃的弟弟师义死于战乱,其子山入佐竹与义成为“京都样扶持众”的一员。所谓“京都样扶持众”,乃是镰仓府辖下各大名送交室町幕府的人质,与义因此和幕府关系亲密,其权势逐渐威胁到了主家的存在。应永十四年(公元1407年),佐竹义笃之子、一门总领佐竹义盛去世,没有子嗣,便迎入关东管领上杉宪定的儿子义人为养子,改名佐竹义宪,这一决定遭到了佐竹与义的坚决反对。佐竹家臣也因此分裂为二,一部分支持义宪,靠拢镰仓府,另一部分则以佐竹与义为中心,靠拢幕府,反对义宪,称为“山入党”。

室町幕府和镰仓府的矛盾日益加深,于是幕府便任命山入佐竹与义为常陆守护。应永二十九年(公元1422年),佐竹义宪联络甲斐武田氏进军镰仓,将佐竹与义杀死在比企谷的自家宅邸中,幕府再封与义之子祐义继为常陆守护。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佐竹家一分为二,宗家与山入家同样挂着守护职衔。

分裂状况一直延续到永正元年(公元1504年),宗家的佐竹义舜(义宪的曾孙)终于打败山入家佐竹氏义(祐义的曾孙),并且重整家臣团,迈入了战国大名的行列。佐竹义舜把弟弟义言配置在山入地方,称佐竹北家,另一个弟弟政义配置在桧泽、高武地方,称佐竹东家,北、东,以及后来分出的南家(始祖为义舜子义里),共同拱卫宗家的安全。义舜遂被称为“佐竹氏中兴之祖”。

佐竹氏与中常陆的江户氏达成协议,江户氏向南发展,佐竹氏向北发展,势力侵入陆奥国南部和下野国那须郡。永正十三年(公元1516年),佐竹义舜去世,其子德寿丸继位,是为佐竹义笃(和他的祖宗名字相同,类似情况在日本古代家族中并不罕见)。享禄二年(公元1529年),义笃的弟弟义元占据部垂城,联络同族的小场义实、高久义贞等人掀起反旗,这场动乱延续了整整十二年才被镇压下去,称为“部垂十二年之乱”。

佐竹义笃死后,其子义昭继位,年仅十四岁,南义里、北义廉、东义坚三分家交替辅政。其间佐竹氏和江户氏关系恶化,开始爆发战争,一直打到天文二十年(公元1551年),江户氏当主忠通战败,臣服于佐竹氏。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佐竹义昭又协助下野宇都宫广纲复位,并将女儿嫁与广纲,达成了与宇都宫的联合。

佐竹义昭既然打败了江户氏,就改北进策略为南进策略,收服宍户氏并且笼络真壁氏。对于佐竹氏势力的扩大,后北条氏当然不能视而不见。永禄三年(公元1560年),佐竹义昭进攻白河结城氏,突然收到古河公方足利义氏送来的议和命令。义昭心里很清楚,此时的古河公方完全是北条氏康操控的傀儡,因而对

此一笑置之。

上杉谦信关东出阵,又给佐竹义昭提供了大好机会,他在越后军的帮助下,夺取小田氏的大半领土,又降伏了常陆府中的大掾氏,几乎统一整个常陆国,同时在下野的势力也有稳步扩展。然而就在事业巅峰的时候,英风豪气的佐竹义昭却于永禄八年(公元1565年)去世了,年仅三十五岁。

佐竹义昭的继承人乃是长子义重,是勇名响彻关东的大将,人称“鬼义重”。他多次配合上杉谦信与后北条氏作战,永禄十二年(公元1569年)越相同盟缔结以后,义重被迫将主要进攻矛头重新调整到北线,终于和南下的伊达氏产生严重对立。天正三年(公元1575年),陆奥南部的大名芦名氏断嗣,迎佐竹义重的次子义广为家督,义重本想趁此机会控制芦名氏,却没想到年轻的伊达家督政宗挥兵杀来,一战就灭亡了芦名家,芦名义广恓恓惶惶逃回常陆……

番外篇日本古代的兵器

日本古代的主战兵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刀,包括短柄的太刀和长柄的薙刀。其实最初常用的是剑,即直身、两面开刃的短兵器——比如三神器之一的草薙剑,倘若有最原初真品的话,就应当是汉式宝剑。后来日本向唐朝学习,引进了唐大刀也即直身刀。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直身刀逐渐转化为曲身刀,某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武士们征东的时候,从虾夷人那里学到的新样式——不过按照日本人的传统叫法,仍可称之为剑。

日本刀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胁差、打刀和太刀三种。胁差即单刃短刀,其身较直,一般在战场上仅做自杀和割取敌首级使用,偶尔也用来近身搏斗。打刀就是普通意义上的刀,单刃曲身,佩挂在腰间的时候刀刃向上。太刀也可写作大刀,比打刀更长并且更加弯曲,佩挂在腰间的时候,习惯刀刃向下。此外,还有一种小太刀,其曲如同太刀,其长如同打刀,或者更短,还有一种野太刀,比普通太刀更为长大,多为马上武士所用。

上面所说的那些刀具,不管是单手使用还是双手使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柄短于刃。此外,还有一种柄长于刃的刀类武器,称为薙刀。薙就是割草的意思,薙刀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柄刀,和可称为长刀的打刀、太刀、野太刀之类是不同的。此外,还有被称为“小长刀”的长柄刀,刀刃较薙刀为长,柄、刃长度接近一比一的比例。

古坟时代,一说是平安时代,从中国大陆传来了鉾(即矛),不过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广泛地使用。到了南北朝时代,由于战争规模扩大,步兵战的作用日益显著,矛的变种因为便于训练和使用,逐渐代替了薙刀,成为新一代的主战兵器——这就是“枪”,日文也写作“鑓”。枪的种类很多,主要表现在枪头形状的不同,包括素枪、十文字枪、菊池枪、泽泻枪等等。

日本古代的远射武器,主要为弓和铁砲,很少用弩。日本的弓绝大多数都是单体长弓,竖立时高度超过使用者的肩膀,用竹、藤、木等材料制作弓身,多层固定,但并非复合弓,射程近,精度差。日本箭主要分为征矢和镝矢(响箭)两大类,簇头虽然花样繁多,在远射过程中却并无太大的不同。

铁砲也称为铳,即火绳枪,是在战国中期传入日本的,很快就部分替代了弓箭的作用,成为最有效的远射武器。不过铁砲造价昂贵,近代以前根本不可能完全替代弓箭。

第一时间更新《宛如梦幻2·战国风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