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前后,有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突出出来,那就是南北边缘地区的统治与统一。秦始皇敏感地觉察到了,他开始用心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如何解决,秦始皇一定是反复回顾和总结了历史,决定采取强势态度,彻底征服他们!秦始皇这个原用以政权统治和国家统一的决定,竟创造了中国著称于世的两个伟大历史建筑:南灵渠与北长城。

我们知道,当时居住在珠江流域一带的越人叫南越,因地属天下九州中的扬州(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也叫扬越;居住在闽江流域一带的是闽越;居住浙江瓯江流域一带的是东越,也叫瓯越、东瓯,总称百越。越,又作粤。公元前二二三年,老将王翦二次被秦始皇从老家请了回来,率六十万秦军灭楚,秦始皇没有让他停下来,命令他继续向南挺进,夺得了越人一部分土地,置会稽郡。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灭六国之后,越族地区的统一与统治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秦始皇痛下决心,要一次性干净利落对其进行完全的征服,不留后患。遂派了屠雎率领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兵。一军从越城岭突进,直下今桂林;一军从萌诸岭南下广西贺县;一军越骑田岭直下番禺广州;一军从大庾岭进入粤北;一军集结今江西余干。秦军的进攻,遭到了当地越人尤其是西瓯人顽强的反抗。据说秦军三年不解甲,不弛弩,战争在山高林密潮湿多雨的南方打得很艰苦。

在相持状态下,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这五十万秦军后勤供应的困难,秦派监御史禄率卒在湘水、漓水间(今广西兴安境内)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军和西瓯人的战斗中,西瓯君译吁宋和秦军统帅屠雎相继战死。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又谪发内郡曾经逃亡的人、赘婿、商人等增援,征服了西瓯;在南越、西瓯故地及其相邻地区建置了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并继续征发兵民前往戍守,并全部留在那里与越人杂居,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民族的大融合,并在一种新生的社会秩序与文化磨合下共同开发富饶的珠江流域。

灵渠,初名秦凿渠,或仅称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又称零渠,唐以后始称灵渠。也有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的。这个本来用于军事的工程,客观上却沟通了湘、漓,联结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联络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路通道。即使到了今天,灵渠在航运与农田灌溉等方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灵渠设计科学灵巧,工艺十分完美,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有“世界奇观”之称。

灵渠全长三十三公里,其中有四点五公里为人工开凿,由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陡门、南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其工程艰巨而复杂。灵渠渠道穿行于丘陵地带,坡度大,水流急,行船困难,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意将河道开凿得迂回曲折,以便延伸流程,缓解流速,利于平稳行船。同时,每隔一段路程,设置一个“陡门”,又称“斗门”,就是简单的船闸,可以启闭,以便分段拦蓄渠流,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只节节前进,安然过山,这实际上就是现代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我国用这个方法开凿灵渠,比美国所修的巴拿马梯级运河早两千多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灵渠设计者的匠心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才能。因此不能不设问,那设计者,那诸多的能工巧匠,他们是谁?我们已经不太可能知道他们是谁了,但我们还是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监禄。但十分可笑的是我们的许多历史书籍甚至中学课本竟把“监禄”错成了“史禄”,百思不得其解时,有细心的人们还是发现了错误的缘由。《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秦进击岭南,“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史记》载“又使尉佗屠雎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据三国东吴大史学家韦昭考证,“监禄”乃“监御史名禄也。”于是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个灵渠建设工程总指挥的“监御史”名字叫“禄”的,被我们错成秦的“监御”官,名字叫“史禄”了,错得真有趣味。

在北方,匈奴对中原的侵扰长期以来一直是没有谁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匈奴,这个落后苦难的部落民族,这个坚韧剽悍的游牧民族,这个血性骁勇的马背民族,除去其生存环境生成的文化背景不说,那么在先秦,之于中原华夏汉人,只有对他们驱逐以至征服,否则,统一的中国仍将永无宁日。由于秦国千百年来都与西戎和匈奴比邻接壤,秦始皇太了解这个民族了,因此他用了名震天下的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去抵御对付他们。

蒙氏是秦国将帅世家,蒙恬祖父蒙骜,当年名震三晋。蒙恬父亲蒙武,随王翦伐楚,先杀死项燕,再俘虏楚王。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在朝为臣,得始皇宠信,出外常与皇帝同车,称为忠信大臣。蒙恬本人,由于秦始皇的这一任用,使他一生做了最为辉煌的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率三十万大军一路北上抗击匈奴,并于公元前二一五年收复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即当时所谓的“河南地”;第二年再进,逐退匈奴,使秦自甘肃榆中向北,在黄河以东、阴山以南的地区内设置三十四县。蒙恬率部驻守十多年,声威震慑辽远塞外。再一件事情就是修筑中国万里长城。

需要明确的是,蒙恬当时是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加以修缮和连接,建成了一条西起陇西郡临洮,东至辽东郡的长城,长五千多公里,现只有遗迹残存,被称之为秦长城。秦以后的一些朝代对长城屡加修建,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筑始于明代建国之初的一三六八年,全部工程历时二百余年才完成。这时的长城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口,全长六千多公里,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八达岭的长城就是它的一段,被称之为明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防御工程,也是世界建筑史的一大奇观,它自东向西跨群山,越峻岭,经绝壁,穿草地,过沙漠,两千年风雨沧桑,巨龙般顽强逶迤横亘于中国北方大地之上。其工程之宏伟,修筑之艰巨,历时之长久,气势之磅礴,中外罕见。几百年前,长城就与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科洛姆斗兽场、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等一起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一九八七年,中国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长城,我真的什么也不想说了,它的一砖一石确实浸满了无数将士与民众还有传说中的那个哭长城的孟姜女们的血泪苦难凄婉哀伤,但它之于一个朝代一个统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秦始皇们当然知道哪个更重要。当然,这一切都随着时间早已过去了,我们在阳光下的长城上思绪万千但兴高采烈。

我的诗人朋友范源先生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你是一条长长的青藤/时刻缠绕着我民族的情绪……

我的诗人朋友田君先生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长城再长也挣不开始/脱不开终/我愿你是永远的前题、标题和旧题/在你的理解和注释里/应该没有自豪、骄傲和感激/在一个城垛内/世纪末的阳光温暖着我小小的三口之家/我年幼的儿子正踮着脚在高高的垛口望远……

最重要的概念是,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公元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包括秦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毫无疑问,如果不是一九七四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二一〇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恢宏奇观,当惊世界殊

三十多年前,准确说,就是公元一九七四年那个干旱的春天,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几个村民选择了一片石榴树林边,在那里打井取水,灌溉他们有点枯黄了的庄稼。井水尚未打出,倒是从那五六米深的地下打出了一个真人一样的陶土人头。消息迅速传开,有着高度职业敏感的考古工作者及时赶来,取代了那几个打井的农民,当然他们已经不是来打井,而是专业发掘。那时连他们也不知道,二十世纪最壮观的一桩考古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

小小的井口被挖成了巨大的土坑,真人一般的陶俑在土层中显现出来,现场的考古学家断定这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然而完全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他们细致轻柔挖掘的手,一点点地、一寸寸地,将渐次呈现出的是震惊世界的中华历史奇迹与奇观!挖掘探测的结果我们现在知道了,就是秦兵马俑一号坑。后来,秦兵马俑按照它们被发现的时间又发掘出了二、三号坑,以及马厩陪葬坑、珍禽异兽陪葬坑、铠甲坑、百戏俑坑和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等等。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占地就达二万二千多平方米,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陶马八千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

秦兵马俑的发现,让整个世界为之惊骇!

现在让我们俯瞰它们——

这是一支地下的秦军兵团,这是一支雄壮的秦军列阵;这是一支曾经扫荡六国纵横天下的威武之师,这是一支永远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他们的最高统帅就是秦始皇,而他就睡在不远处的那座巨大的皇帝寝陵里。

现在让我们走近它们——

在那些大量的青铜兵器中我们最先看到了刻在一只矛上的文字:寺工。史书记载,寺工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而在另一只戈上,我看到了它右边也刻着一行文字: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这最直接的信息是,吕不韦作为秦国的丞相,他负责着秦国的兵器生产,同时,这些兵器无疑都铸造于秦始皇时期。

转眼我们看到了那把青铜剑,通体光亮,青锋锐利。其表面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据说这种技术最早是德国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发明的;其长度竟接近一米。据说由于青铜材料易折的特殊性,做出这么长的剑来,几乎没有可能;而现代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其铜锡独特科学的配比让这把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更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秦剑在设计上,能使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一定的弹性,使用起来,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可以说,秦剑达到了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来自几乎完美的配比,故而达到几乎完美的构成,其锋利自是不待言说。

另外又发现了兵器弩,有关专家尝试着对其进行了现代复原;复原的秦弩,经过实施测试,发射表现出来的强劲力量,令专家大为惊异。秦弩类似弓箭,不同的是箭需用臂力而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上弦,强劲的拉力决定了必然强劲的发射。有资料表明,秦弩的射程远能达到数百米,有效杀伤距离大致在一百五十米之内,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箭。那么准确性呢,你不用担心,秦人是聪明的,他们在弩机上装有一个叫“望山”的构件,其作用一是在上弦时可以自动地把扳机重新调整到击发的位置;二就是在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可参照“望山”,确定弩抬高或降低的角度,让呼啸而去的箭镞沿较为科学的抛物线轨迹最大可能地命中目标,杀伤敌人。

接着我们来看看为弩配备的青铜箭头,三棱形的造型,其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会形成切割力,以至穿透铠甲和人体。现代手段检测发现,秦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较之我们常见的那种双翼面箭头,在射击目标时更加精准。由此人们开始注意,譬如一种叫铍的类似短剑的长柄兵器,从出产时间上它们有的相隔十几年,但它们的造型和尺寸却几乎一致。即使不同时期生产的戈,规格也大致相同。兵马俑坑中发现有四万多支三棱青铜箭头,经专家科学计算后得知,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仅在正负零点八三毫米。因此进一步对箭头做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也基本相同。换言之,秦国数以万计数以亿计的兵器和箭头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质量制造出来的。

这些检测结果一出来,有人立即就想到了现代工业的一个概念:标准化。是的,标准化。没有标准化,秦十年统一战争,近百万军队武器装备的生产供应,不仅质量不能保证,怕是数量上也不能达到。显然,秦国做到了。因为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拼接在一起,因此才能形成大规模的武器装备生产。而在实战中,标准化可以让秦军兵器在战场上损坏后可以重新拼装,投入使用,他们只须配备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就行了,而且损坏的兵器中的仍旧完好的部件也可拆卸下来再次使用。当然

秦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是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总结优选出来的,因此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英勇的秦军装备基本上都是当时那个时代最为优秀、先进和精良的兵器,其潜在富含的意义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那么是谁保证了这所有青铜剑的坚韧及其近一米长的剑身棱线的流畅与精美?是谁保证了这铍的规格戈的规整以及万千青铜箭头三方流线表面的对称?是谁保证了这秦兵马俑坑中的几万件不同种类的兵器几乎是同等的优质?——是他们,这个他们,可以解释为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或者体系,也可以被视为质量管理者和质量责任人,他们的名字都明确地刻在每一件兵器上,《吕氏春秋》称其为“物勒工名”。

现在让我们再次俯瞰它们——

在兵马俑列阵的前边,站着三排战士,他们使用的兵器就是秦弩。面对汹涌而来的敌人,第一排士兵发射后,需要把箭再装上去;于是第二排的战士就上前射击;退下来,第三排士兵就上去了。三排弓弩手就这样默契配合轮番搭箭射击,构成战斗初始远距离密集的杀伤力。我们看到了万箭齐发劲疾锐利,我们看见了呼啸声中人仰马翻。

之后,一个整体性的步兵方阵开始向前冲击,他们使用的都是长柄刺杀兵器,戈、矛、戟、铍,彼此呼应,相互配合。矛用于方阵集体的向前挺进,戟可砍可钩可刺,适于单兵格斗,铍则用于局部的对决。可恨的是盗墓贼盗走了他们的兵器,赤手空拳的秦兵马俑不能为我们演示实际战争中这些兵器的运用和配合了。倒是我们看见了那些弩兵的队伍中的长矛手,很显然,他们的责任是保护射击手免遭伤害。从这个细节来看,秦步兵在专业化的协同作战方面已经相当成熟。

再来看秦国的骑兵部队,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专家测量了一百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都基本统一,为一点三三米。有史料记载说,秦军选择战马的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高度必须达到五尺八寸,也就是今天的一点三三米。看来,秦人对战马的选择是十分严格的。其品种经过经年累月的战争本身的实践和筛选,自然是绝对优质精良上等的战马,这在当年张仪游说韩王时就说过了,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跳跃)科头(不戴头盔)贯颐(不戴面部护罩)奋戟者,至不可胜计。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前蹄跃起)趹后(后蹄腾空)蹄间三寻(一寻合今八尺)腾者,不可胜数。而秦国的骑士们,一个个身材修长,装束简洁,独特的皮帽紧紧地勒在下颚上。他们每四骑为一组,每三组为一列,共八列一百零八名的纵队,组成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专家发现他们的马鞍很先进,但没有马镫,他们使用的武器竟是秦弩。分析认为,秦骑兵的主要任务不是参与大兵团作战,而是快速灵活地突袭劫持敌兵的武器粮草装备,当然没有马镫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备高超的骑射技术和格斗本领。还有战车,车体窄小轻便,由四匹马拉着,共有六十四辆,组成战车方队。超出一般想象的是秦军的战车后面没有步兵跟随其后的那种传统作战方式,而是以其自身的速度和骑兵一起配合作战。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利戈与长矛等近距离的刺杀兵器,而骑兵们在他们之前飞驰着远距离地发射如雨的响箭,当这样一支骑兵与战车先后疾风暴雨般滚过,敌军的部队就一排排地倒下了。

挺进,八千多个兵马俑组成的秦军军阵开始向前挺进,保持队形向前挺进,凝为一体向前挺进,不论遇到什么力量,什么情况,什么困难,什么阻力都不改变阵形地向前挺进。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排列在军阵最后面的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军阵的最后边三列横队,其中一列面朝后方,防止敌人背后的袭击。军阵右翼的两列士兵,一列朝前,一列朝后,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军阵的左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一列朝后,个个虎视眈眈。这两翼为兵团的护卫队,他们时刻在提防着军阵左右两侧敌人的突然袭击,以保证秦军军阵在整个战斗中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挺进的气势和威力。如此,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四面铜墙铁壁般护卫着中间庞大的秦军军阵的主体,这个主体是由三十八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骑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澎湃浩荡,气壮山河。击鼓前进,鸣金收兵,十几万、几十万英勇善战的秦军将士组成的军阵,统一在将领的意志中,向前挺进;统一在旌旗的指挥下,向前挺进;统一在战鼓的节奏里,向前挺进!

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近他们——

“将军俑”,其中有立于指挥车上的高级将领,有立于指挥车后的足智多谋的军师,有指挥和负责鸣金的,有指挥和负责击鼓的,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充满个性化。

弩兵方阵中,有“立射俑”和“跪射俑”,堪称兵马俑中之精华,为中国古代早期雕塑艺术之杰作。

“军吏俑”,“中级军吏俑”身材魁梧,“下级军吏俑”性格剽悍,既给我们感慨,也给我们联想。

“武士俑”,身体健壮,英武刚强,不戴头盔,发髻束于头顶右侧,装束简单、便捷、灵活;有着交领右衽长衣的汉服,有着短靴和腰际环束革带的胡衣,显示了秦朝民族文化的融合;有身材修长、长方面庞、五官粗犷的典型关中秦人,也有高颧骨、络腮胡、似来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士兵。

“御手俑”,其左为“车左俑”,其右为“车右俑”,中间为“驭手”,“驭手”负责驾驭车马,车左和车右分别负责与车两侧的敌人格斗;古代车战,为双方战车相向冲击错毂交战,所谓“左攻于左”、“右攻于右”的分工是与这种战法相适应的;特殊在其甲衣,长及手腕,并罩有护手甲,颈部亦围有盆领护甲,为考古发掘迄今所仅见;因御手控驭车马,目标易受箭镞伤害,一旦战车失控,便造成军队混乱而致败,故特别注重对御手的防护。

“骑兵鞍马俑”,其中“骑兵俑”,所着服饰提供了秦人服饰与北方“胡服”交融历史的例证;“牵马俑”,其头像容颜端庄,一双大眼绘着白睛黑眼珠,灼灼有神,面部轮廓清晰,肌肉起伏变化合乎解剖原理,彩色描绘,浓艳热烈……

困惑接踵而来,譬如我们过去一般认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在南北朝以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而兵马俑体现出来的雕塑艺术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间雕塑的六法,即堆、塑、捏、贴、画、刻,以及其中的体悟、成型、装饰,以及圆雕、浮雕、线雕并施的语言,兵马俑都有表现。另外从雕塑风格上讲,因为不是模子复制,全部出自宫廷工匠和民间艺人之手,几乎一人一种风格,或高大英武,或精明瘦小,或严肃不苟,或清新活泼,构成整体大美。不仅写实,还有写意。尤其在兵马俑的制作工艺流程方面,这么高大的人马雕塑是怎么创制出来的?不分节做而是整个烧制出来,那么泥巴从湿到干的收缩比例怎么掌握?烧制过程中软化到硬结的收缩比例如何控制?还有兵马俑一些地方厚薄不一,同时放到窑里烧的火候问题,还有泥巴掺和石英砂的比例问题,烧制前后的上色问题,以及烧窑的建制构造燃料出炉等问题。我们也只有无奈地暂且把无穷的探寻和疑问放在这里,等待专业人员给出最后的答案了。

云梦书简,秦人耕战史

我们来认识一个叫“喜”的士兵。

喜是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二六二年)十二月的一天早晨鸡叫的时候出生,喜比秦始皇整整大两岁。喜出生那年,秦军正攻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两年后,喜的弟弟“敢”出生了,那时秦军正在进行规模宏大的长平之战。这两次战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期间,他俩都还是小孩子,一个嗷嗷待哺,一个蹒跚学步,自然是幸运或遗憾地他俩都没有赶上。到了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喜按规定向政府申报了自己的年龄,当时叫做“傅”或“傅籍”。“傅”就是“附”,即附着姓名于户籍上,而“傅籍”之后,也就是说申报登记后你就成为国家一名合格的成年壮丁了,将随时听候国家召唤,应征入伍。根据云梦秦简《编年记》载,喜在秦始皇元年“傅”,这年他正十五周岁、十七虚岁。这说明秦国男子十五周岁,就必须登记名籍,从此担任除应兵役外,还有服徭役、纳户赋的责任。到秦始皇十六年,“令男子书年”,就是男子不论成年与否,一律要登记年龄,这是在非常时期为适应最后秦国统一战争的需要。《秦律·傅律》规定,户籍由所在乡、里的官吏掌握,如果隐匿壮年不报,或报告不实,乡官都要受罚;如果百姓作伪欺诈,乡官知情不报,也要受罚。

喜“傅籍”后,分别在公元前二四三年、前二四二年、前二三二年,三次被应征入伍,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十年间,曾经参加过三次小的战斗,好像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更没有建功立业。也许他根本就没有机会,也许不走运,其实大多秦国的男子都有着像喜一样的情况和经历。在秦国,从十五岁到六十岁的男子,都在法定的服兵役义务年龄段;而且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完全根据国家的需要,一声令下,随时穿上军装,奔赴前线。

秦始皇在对天下大势本国实际进行了深刻的对比分析判断后,决定向六国发动全面的兼并战争。之前一年,喜再次向国家申报登记了自己的年龄,喜在申报登记后才得知这是秦国为即将发动的统一战争所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喜在他后来的自传中记述了这件事情,之后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也记述了这件事情,俩人记载的年代一致。

我们知道,秦国的军队始终保持在近一百万左右,按当时秦全国的人口来算,每五个秦人就有一个士兵。这其中很多人都是多次被应召入伍的,这其中就有喜和喜同样经历的喜们,但是幸运或遗憾的是喜自始至终都没有参加秦始皇的十年统一战争,虽然他随时都做好了各个方面的准备。喜在地方上做过湖北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及鄢的狱吏等,都是与司法律令有关的小职务,并在这个位置上终其一生。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二一七年),正值壮年的喜突然去世了,葬在湖北云梦睡虎,死时应该在四十六岁左右。

喜虽然没有在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但在司法小吏的这个岗位上十分敬业也表现出色。他非常热爱他的这份工作,他死了之后,也许按照其遗嘱人们崇敬地把他一生用精美娴熟的秦隶抄写的法律文书和他业余时间记录的一部个人小传全部放在了他的棺材中。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特异的一幕:他的头枕着的是他爱着的竹简,脚垫着的是他爱着的竹简,身体两侧是他爱着的竹简,身体上面是他爱着的竹简,手里拿着的也是他爱着的竹简,一共一千一百五十五枚。喜死后睡拥自己丰富绚烂的简牍书城,一定幸福而又满足,这是一个文化的安息,一个浪漫的长眠。

简牍是中国古代使用墨笔书写的有文字的竹、木简牍的总称,在大规模使用纸张以前,简牍是中国最主要的书写载体。不少史学家将中国文明分为简牍时代、卷帙时代和印刷时代,作为中华文明奠基时期,简牍时代前后持续了上千年。

喜的这些书简被发掘后,专家们把它大致分为成十类,即《编年记》(个人传记)、《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和乙种等,内容涉及法律令、文书、秦统一六国战争、疾病与药方、历谱、家信、日书和易占。丰饶细致的内容,洋洋洒洒的文字,让我们在两千年后思绪万千地读到了一个叫“喜”的人向我们讲述的活生生的关于一个国家的故事,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人的故事。

——喜记述,秦军在攻打邢丘(今河南温县)的一次战斗中,士兵甲斩获了敌人的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意欲将首级据为己有,却被士兵丙发现了,乙被当场捉拿归案;另,还有两个士兵在战场上为了争抢一个敌兵首级也动了手。虽然方式欠妥,但这让我们知道了秦兵在战场上是如此地立功心切。喜的补充说明是,秦一直沿用商鞅军功授爵制规定,秦兵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可获爵位一级、田宅一处、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秦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获释;如果其妻身为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秦兵如果战死疆场,军功与爵位不会作废,可以传给儿子和家人。我们似乎明白了秦兵为什么一到战场上便热血沸腾,拼命杀敌,争取立功,甚至争抢敌人首级。

——喜记述,爵位不同,吃的也不同,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二级爵位的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这样明显的等级与待遇的悬殊差别,对秦兵,是激励,是鼓动,是驱赶,是利诱,是不服,是坚决,并由此一点点折磨锻铸并最后形成了秦人的顽强意志和文化秉性。这使我们想起韩非

的记述,说秦人一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生死不惧。这使我们想起张仪更为形象的描述,说你看秦国的兵士是多么威武勇猛啊,一到战场上,你看吧,他们飞奔跳跃,勇往直前,杀声震天;他们头盔都不戴,也不戴面部护罩,带着武器,舍生忘死,扑向敌阵,甚至甩了战袍,就那样光着膀子赤着身子与敌人殊死搏斗;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这使我们想到了在秦兵马俑中,我们看到所有将士一律不戴头盔,士兵仅仅裹着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他们身上穿的铠甲极为简单,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护住前胸和后背。前三排的弩兵部队身上一个甲片也没有。还有一队完全不穿铠甲的士兵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形象也显得特殊。研究人员推测,他们应该是秦军的特殊兵种,担负着战争中最危险的任务,几无生还;重赏之下,这些被称为“死士”的士兵勇敢凛冽地站了出来,组成大秦帝国的敢死队,这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那种无形力量的激励、鼓动、驱赶、诱惑、不服与坚决!

——喜还说,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肆饮酒。酒给人烈性,给人胆量,使人亢奋,陡然增添此时此刻的天地英雄生死豪情。有人观察到了秦兵马俑的一个奇异现象,就是绝大多数秦军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说这与他们长期喝酒有直接关系。但这只是一种方式的推测,不足为凭。我以为饮酒是处于西北地区的秦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已,当然也不排除有战争的目的。

——喜记载,秦人法律更细节地规定: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同样要受到惩罚。这让我们知道了,秦国军粮由国家统一供应。这也让我们困惑了,一百万的军队需要有多么强大的秦国农业的支持啊。喜所抄写的那些秦国律令给了我们详细的答案。

——秦国的动植物保护令规定:早春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河道。不到夏天,不准烧草作肥料,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用特殊的方法毒杀鱼、鳖,不准设置陷阱和网捕捉鸟兽。上述禁令,到七月解除,只有因人死亡而需伐木制造棺椁者,不受季节限制。靠近养牛马的皂和其他禁苑的居民,幼兽繁殖时不准带狗狩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没有追逐和捕捉野兽的,不准打死;如追逐和捕捉野兽的,一律打死。在专门设置警戒的地区打死的狗,要完整地上缴官府;其他禁苑打死的狗,可以吃掉狗肉只上缴狗皮。

——秦国的上报雨泽灾情令规定:下了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应立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顷数和已开垦而没有耕种的田地的顷数。禾稼生长后下了雨,也要立即报告雨量多少和受益田地的顷数。这些数字让政府大致能估算到全国年度粮食的总产量,并可以根据情况安排生产和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衡量地方官员的业绩。如遇旱灾、暴风雨、涝灾、蝗虫或其他害虫等灾害损坏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以了解粮食的缺失率,为赈灾和国家减免税收提供资料和依据。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送达。(出现失误如何惩罚一节缺失,想必是喜漏抄了)

——秦国的防火令规定:贮藏谷物的官府要加高墙垣,有其他墙垣和它连接的,可单独加用茅草覆盖的粮仓,令人不得靠近居住。不是本官府人员,不准在其中居住。夜间应严加守卫,关门时即刻灭掉附近的火,谨慎警戒。有违反法令而有遗失、损坏或失火的,其官吏受有重罪,大啬夫(执法机关负责人)、丞(佐官名)也须承担罪责。另,不准把火种带进收藏器物或文书的府库。吏将物品收好后,由官府的啬夫和吏轮番值夜看守,经检查没有火,才可关闭门户。叫令史巡察其衙署的府库,如果新建吏的居舍,不要靠近收藏器物、文书的府库。

——秦国的灭鼠令规定:粮仓里有多少鼠洞就应论处及申斥。成例:有鼠洞三个及三个以上罚款一盾,两个及两个以下应受到申斥。鼷鼠(一种小老鼠)洞三个算一个鼠洞等等。

——秦国有关科学种田令规定: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另,各县对牛的数量要严加登记,如果由于饲养不当,一年死三头牛以上,养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惩罚,县丞和县令也有罪。如果一个人负责喂养十头成年母牛,其中的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牛的人就有罪,相关人员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另,农户归还官府的铁农具,因为使用时间太长而破旧不堪的,可以不用赔偿,但原物得收下,表示国家对先进铁制农具的重视,以此鼓励农民大量使用铁制农具。

——秦国有关会计统计审计令规定:会计经过校算发现差误,错算数目在二百二十钱以下的,斥责该官府的啬夫;超过此数而不多于二千二百钱的,要罚一盾;超过二千二百钱的,要罚一甲。错算人口一户或牛马一头的,要罚一盾;错算两户或更多的,要罚一甲。另,会计账目和实际数目相比,差数超过了法律规定的限度,和不应销账而销了账,要估计其价值,不满二十二钱的,可免罪;在二十二钱到六百六十钱之间的,要罚该官府的啬夫一盾;超过六百六十钱的,要罚该官府的啬夫一甲,并要责令赔偿所销账的东西。错算人口一户或牛马一头以上便属大误。如系自行查出的错误,可减罪一等。另,县尉的会计以及县尉官府中的吏如有罪行,该县县令、县丞应承担罪责,和其他官府一样;司马令吏掾管理苑囿的会计,如会计有误,司马令史应承担,和令史承担官府会计的罪责一样。

无须再罗列举例了,我们已经可以猜测并感知在遥远的小农自然经济时代,秦国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和经济有效的宏观管理,并最终造就了秦人发达的农业,进而用有限的耕地面积和不足的农业劳力的情况下,强力支撑起秦国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及其旷日持久巨大消耗的兼并战争。秦始皇和他的决策者们为此殚精竭虑,并充分展示了秦人的聪明才智、坚忍不拔和创新精神,所以在这里,我还是要说一下喜没有记载的李冰的都江堰了。

镇川之宝,功德惠今古

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灵渠间接的农业作用前文已经说过;另一个郑国渠,我们知道它原是一个政治阴谋,被发现后,水工郑国告诉了秦始皇这条渠的重大意义,秦始皇马上赦免了他,让他终于把渠修完。结果,这条二百五十公里长的大渠,可灌溉农田二百八十多万亩,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大型水利工程,关中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和秦国的粮仓。而都江堰的修建要早于郑国渠,时间上大约是在公元前二五〇年左右,当时秦昭王得知李冰有治水的专业才能,果断任命他为蜀郡郡守,成为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李冰上任后就与儿子二郎一起开始了水情的调查。

我们知道,当时隶属蜀郡的成都、灌县统称为成都平原,周围是崇山峻岭;那条岷江发源于成都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上,其上游坡度陡,水势急,奔涌而下;而到了灌县平原,地势突然平坦,水流变慢,上游冲下来的乱石泥沙大量沉积,河身抬高,到了夏季,岷山冰消雪化,河水暴涨,河床堵塞,岷江泛滥成灾,当地人民苦不堪言。李冰在调查中用他专业的眼睛发现了在灌县城外,有一座玉垒山矗立在岷江东岸,正好堵住了岷江的去路。调查进一步发现,玉垒山不仅挡住了江流,而且在发大水的时候,往往是西边涝个死,而东边旱个死。李冰第一判断是,凿开玉垒山分流,一举两得!

判断是准确的,也是轻易的,而要凿开玉垒山,却是非常困难的。固然当时已经可以使用铁器,但要一点点凿开那坚硬的石头并打开一个巨大的分流缺口,在没有火药的年代,简直不可想象。李冰听取了当地有经验的长者的指导,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放上树木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一定温度中热胀冷缩出现爆裂,使工程计划得以艰难实施。其中那艰难的过程也是不可想象的,两千年后的今天已不能去作现实场景的假设与描述。艰难到最后,还算不错,总是开凿出了一个大约宽二十公尺,高四十公尺,长八十公尺的山口,艰难也让这个山口不能像标准河道一样规则,有点像瓶口;就是这个瓶口,把江水引到了东边干旱地区,人们就叫它“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岷江原来的河道叫“外江”,新的支流叫“内江”。

无论怎样,这么一个小小的瓶口,还是不能把岷江大量的水流引过来,既远远不能满足江东的土地灌溉,也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外江洪涝的压力。李冰经过思考分析论证后决定,在离宝瓶口不远的地方建一个分水堰,人为地把江水分成两股,一定流量的水就被引到内江了。最佳地点选在了水流湍急的江的中心,先是鹅卵石做材料,江水给冲得无影无踪,再经过探索改进,终于建起了一座堤堰,没来得及庆祝,一场山洪下来,堤堰荡然无存。

坚忍不拔的李冰父子略带苦恼和沮丧地在岷江上游不断巡查思考,李冰眼睛掠过一道惊喜的神采,他看到了一群美丽的川妹子在江上快乐地洗涤衣服,她们每个人都带了一个竹篓子,竹篓子里放上她们要洗涤的衣服,再把竹篓子沉在急速流淌的江水里,竹篓子却冲不走,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李冰想,如果把鹅卵石放在竹篓子里,再沉到水底,不更是冲不走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让人编了竹篓子,装上鹅卵石,沉到江水里一实验,果然冲不走。

工程开始实施,从水浅的地方探索铺展着到水深的地方,而到了水深的地方竟然不灵了。不灵了,那就把竹篓子加长加大,一直做到三丈长、三四尺粗。这便应了现代人的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成功了!我们听见了两千年前岷江岸上千百万群众突然爆发出的胜利的欢呼声,李冰塌陷的眼窝里蓄满了泪水。

成功鼓舞了人民,调动了人民,振奋了人民。关注、热情、期盼、执著,全部投入到紧张有序的赋予美好岁月内容的生产劳动之中。砍竹子,编篓子,填石子,垒坝子,越积越多,越垒越高,清澈平阔奔流不息的岷江中心,凸突起了一座狭长的岛屿,不着意竟垒起了一条大鱼的形状。鱼头似乎也有了不屈,破浪向前,把汹涌的岷江没有商量地硬给分成了两条水路,加大了内江的水量,而且常年不断,灌溉着无尽的农田和四季的庄稼,人们叫它“分水鱼嘴”。李冰并不罢休,之后他又修建了重要的附属工程“飞沙堰”。“飞沙堰”建在“分水鱼嘴”和“离堆”之间,堰顶比堤岸低,内江水在特殊情况下猛然陡增的时候,水便会自动从堰顶上漫到外江,避免了水患带来的灾害。

宝瓶口、鱼嘴、飞沙堰,构成一个完整的防洪、航运、灌溉的水利体系,到现在,还无穷尽地发挥着作用,精神与意志引导的岷江之水,灌溉面积达到近千万亩。《史记》赞曰: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也有人誉之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不愧为世界文明的伟大杰作。二〇〇〇年十一月,都江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并非都江堰的题外话之一:为了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刻了三个石人,设置在“玉女房下白沙邮”即都江堰工程区域内。假如水位只到石人的脚部,说明灌溉的水量就有可能不足了,这也就预示着当年可能会发生旱灾;如果水位升高到石人的肩部,那么很显然,水量已经过多了,也就预示着当年可能会发生洪涝。这个以足与肩作为水量测量的标志,当然是李冰与当地群众的长期经验积累以及对岷江水情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得来的,是有依据的,也是科学的。史料称:“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并非都江堰的题外话之二:李冰对都江堰每年都要进行维修,以清除江中淤积的泥沙,一般选择在每年的十月底霜降时节,这时,岷江的流水量最小,容易控制。首先在鱼嘴西侧用一种称为“杩槎”的截流装置,将外江水截流,使枯水期的江水全部注入内江,然后掏空外江及灌溉渠道里淤积的泥沙。“杩槎”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角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一般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维修完毕,这时再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掏空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维修工程。李冰总结了六字口诀,即“深淘滩,低作堰”,意思是说在淘空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于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的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为了便于操作,李冰还做了一个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

维修时淘空泥沙的深度标准界限,使民工易于掌握。清明节前后,整个都江堰就维修完了,拆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久而久之,清明节前后放水的这一天成了当地人民约定俗成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放水仪式,那是造福百姓的水的欢乐。

并非都江堰的题外话之三:天府之国的人民对李冰十分崇敬,尊呼他为“川祖”,“川祖庙”几乎遍及全川。其子二郎,跟随其父治水有功,父子都被册封为王,素称“二王”,都江堰左岸山上建有“二王庙”,供人们瞻仰。

并非都江堰的题外话之四:宝瓶口的开凿,经考证,最初为李冰之前三十年到一百年古蜀国一位君主主持开凿的,而李冰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扩大和重新疏通。

并非都江堰的题外话之五:李冰在四川任职期间,除都江堰外,还在成都建了七座桥,修石犀溪,在祟庆修建文井江,在广部凿盐井,在乐山三江江流处治理河道,在宜宾治理水道,在什邡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是一个好官,更是一位优秀的水利科技专家。

并非都江堰的题外话之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都江堰河底先后出土了一大一小两尊石雕人像,刻有铭文,石像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年)雕刻的,那尊大石像就是李冰,小石像无名。专家推断,小石像应是李冰的侍从,且应有两个。古时候称侍从官为“郎”,所以“二郎”并不是李冰的儿子,而应当是其两个侍从官,并作为李冰的得力助手一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并非都江堰的题外话之七:李冰之后,历代政府都把维修都江堰作为他们的一件大事。我们也应该记住并真诚地感激他们,如汉文帝时蜀郡守文翁,三国之蜀国丞相诸葛亮,唐贞观年间孟州长史高俭,武则天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唐玄宗时章仇兼琼,唐末四川节度使高骈,宋代赵不白,元朝的李秉彝、吉当普,明代的卢立羽、施千祥,清朝的王来通、强望泰、丁宝祯,民国时期的张沅等,他们都为都江堰的维修加固完善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作为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而载入史册名垂千古。

穷兵黩武,未有不亡者

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也成了大秦帝国的又一粮仓,这之于当时的秦昭王和后来的秦始皇来说,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这让他有了比其他六国更为雄厚的经济实力。这让我们想起商鞅,他曾经近乎决绝地告诉秦人,生活中其实只有两件事:耕田和打仗。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撑胜利的战争。秦人理解并再现了这个耕田与打仗之间浅白又深刻的辩证关系,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十分警醒,刻苦努力,坚持始终,一刻也不懈怠。

耕战策略最终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抱负,耕战策略调动了所有的秦人,或在前线杀敌立功,或在后方加紧生产;整个国家成为一个有机有序有作有为的整体,每个秦人都是秦军的一部分,秦国是在以举国之力进行着一场充满豪情、极尽豪放、铺张豪华、表现豪迈的历史演出统一战争,所以秦兵马俑给我们的是一个伟大帝国的奇迹和震撼,给世界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崇高和杰出!

然而令我们都大惊失色的是,世界上这么强大的一支号称百万大军的精锐之师,扫荡六国纵横天下的威武之师,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仿佛一夜之间,突然灰飞烟灭、倏然销声匿迹、黯然遁入地下了。其实我们完全无须去说出那么多的历史原因,我想,兴许是六百年的春秋争霸七国争雄战火连绵号角连天,国家与人民都耗尽了财力、人力、心力、智力;兴许一切都到达了极限,一切都走到了顶点,一切都勉力支撑在一个崩溃倾倒的边缘。

兼并的天下一片千疮百孔,统一的帝国到处危机四伏。而消耗殆尽的秦国、秦军,血已冷却,心已困顿,人已疲惫,他们现在需要疗伤,需要抚恤,需要休养生息,需要恢复,需要解除身体和心灵的戒备,需要安定和平,需要人间烟火与世俗岁月的劳动、歌唱与生活,需要父母,需要妻子,需要孩子,需要儿女情长,需要洗洗澡换换衣服刮刮胡子理一下散乱的头发,需要瓜棚豆架,需要睡眠,需要舒展自由的哈欠和懒腰。但是他们还不能,因为超负荷的国家机器磨损的齿轮旋转的惯性还停止不下来,因为秦始皇还没有最后实现他要实现的博大浩瀚的政治图谋与他建构的大秦帝国的恢弘天地和梦想,不能停顿,难以终止,没有尽头。

在北方,三十万也许是一百万秦军和民众在修筑万里长城;在南方,五十万也许是一百万秦军和民众在征服融合南越;在咸阳和骊山,七十万也许是一百万秦军和民众在建造辉煌的阿房宫和他的陵园;在其他地方,运输、戍边、警备、据守、制造、科研、保卫、监督、征收、执法、巡视、内勤的秦军和民众已是不计其数。简单的推理是,所有南方北方咸阳骊山数百万人的后勤供应同时需要数百万人才能提供可能的保证,这就已经让我们难以想象了。

秦始皇的错误,恰恰是他总满足于推进实施他帝国梦想计划的那些国家机器运转下的异化整体,而忽略了那些具有生动思想和丰满血肉的生命个体。而当他意外地突然死于出巡路上,强大的秦军迅速分崩离析,解体溃散,大秦帝国从它的巅峰之上顷刻跌落下来,土崩瓦解。那些秦军兵士终于回到了他们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可爱温暖和家乡,秦兵马俑是他们固体形象的回忆录和一种形态的遥远岁月的相册和日记,生动了整个进步的人类,丰富着大千世界。

不祥之兆

公元前二一一年,一颗流星燃烧着耀眼的光芒落在了秦国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的地面上,变做了巨大的陨石,有人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说了,派了御史前去挨家查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起来杀了,并命人焚毁了那块陨石。借天降陨石刻字,这其实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的国家潜藏着危机了。可惜秦始皇没有坐下来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却在一种郁闷的心情中过多地思考如何让生命延长或者不死的办法。

这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件事情,秦使者在华阴道上,一个神秘的山人手里拿着一块玉璧拦住他,说拜托你把这块玉璧送给滈池君。说完转身而去,回头又说,今年祖龙死。使者不敢大意,回来后向秦始皇作了汇报。一起看那玉璧,认出来,原是始皇第二次出巡渡过长江时不慎落入水中的那块玉。秦始皇笑了,故作轻松,说一个山鬼,最多也就知道一年间的事。秦始皇说这话,因为当时已是秋季,意思是说今年快过去了,山鬼的话未必能够应验。退朝后,再故作轻松,说祖龙,是人类的祖先。秦始皇是故意把“祖龙”混淆为“祖先”,因为祖先是已经死了的人,与己无关。虽这么说,但他的心里并不轻松。

秦始皇知道那个山鬼话里的含义,所谓滈池君,是水神,秦始皇以水德为国政以至改黄河为德水,那么这个山鬼暗指的水神就是秦始皇;所谓今年要死的祖龙,还是暗指他的,祖,开始的意思;龙,皇帝的象征。

对待这件事情,秦始皇仍然没有坐下来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譬如为什么人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期望着他死,是不是政策有了问题,政权有了问题,官吏有了问题,人心有了问题等等。而他还是过多地考虑怎么让自己长生不死的办法。于是通过占卜,显示他必须迁徙和巡游,秦始皇就相信了。先是迁徙三万户民众到北河、榆中(今河套地区北)定居,每户赏赐一级爵位,然后决定出巡。这是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也是他在此一特殊背景下的最后一次出巡。很显然,他的这一次出巡怕是凶多吉少了。

在此之前,秦始皇曾有过四次出巡。

秦始皇从二十二岁(公元前二三八年)开始亲政,掌握大权,此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都忙于宫廷政务和征伐六国,他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从容的心情出外巡游。公元前二二一年,灭六国、定天下后的第二年他四十岁时,开始了他第一次的外出长途巡行,选择的是西部,从咸阳出发,沿河西北行,经陕西彬县向北,进入甘肃宁县、合水到达庆阳,再向西到宁夏南部,越过鸡头山,向南进入甘肃静宁、定西、临洮,再向东,经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西垂(今甘肃天水),然后翻过陇山到陕西陇县,在歧洲(今陕西扶风)离宫回到中宫休整几天,再经陕西武功回到咸阳。这条出巡路线经过了秦祖先创业发祥地,可以说是寻根拜祖之旅,当然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视察他戍边的军队和正在构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第二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首次出潼关东行,经洛阳、开封,向东北山东济宁,先上邹县峄山,再登泰山,在两山上勒石刻碑,歌功颂德,昭示天下。从泰山上下来时,突遇暴风雨,避雨树下,封那棵树为“五大夫”。然后沿着渤海向东,经山东黄县、睡县(文登),越过成山峰顶,登上之罘山,勒石刻碑;后来沿海南下江苏海洲、向西到彭城(徐州),打涝当年落水的那只九鼎;南入安徽,渡淮河,过凤阳,再转向西,经河南南阳,入湖北汉阳,过长江到湖南岳阳、湘阴、长沙等地;归途经湖北沙市、江陵、襄阳,过武关(今陕西商州东南),入陕西商洛,回到咸阳。此次巡游,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次年,秦始皇再次去山东半岛沿海巡游,刻石留念,返回途中经河南原阳县博浪沙遇刺,韩国公子张良倾家产千金,雇一壮士以一百二十斤铁椎行刺。因巡游车辆多,壮士判断有误,击中副车,秦始皇幸免,下令搜捕十日未获,极大地破坏了秦始皇巡游的兴致,怏怏而归。

这之后,秦始皇有两年时间不再出巡,到了公元前二一五年,才有了秦始皇的第四次出巡。于是从陕西潼关北经大荔过黄河入山西永济,到河北邯郸,再向北至河北琢县,又向东抵秦皇岛海滨小住,然后出山海关,到辽宁绥中海滨游览。在返回时,他巡视了长城线上的河北蓟县、密云、怀来,进入山西过代郡、雁门,渡过黄河,经过陕北的榆林、延安等地,回到咸阳。

死亡之旅

占卜之后,几下耽误,处理完一应缠手的事情,也就到了天降陨石的第二年(公元前二一〇年)的秋天了,秦始皇开始了他第五次也是他最后一次特殊背景下的出巡。这次与上次出巡相隔五年,于是我就想,假如没有那些我们所说的特殊背景,秦始皇可能也就没有这次充满精神迷茫心灵困扰生命焦虑的死亡之旅了。

出巡的陪同人员有左丞相李斯,让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秦始皇疼爱的小儿子胡亥吵闹着也要跟着去,秦始皇答应了;一定是用了一个父亲的口气说,想去,那就把他带着吧。儿子,那咱可先说好,路上可不许捣蛋。胡亥乐了,一脸少年的美气和甜蜜。一块去的还有一个人,就是专门管理宫廷乘舆车马与印信、墨书的头儿、宦官中车府令兼胡亥法律教师赵高!

十月癸丑(秦历十月初四),秦始皇从咸阳出发,乘坐的当然还是他的那辆装饰精美陈设豪华的御用铜马车,也是公元一九八〇年在秦始皇陵边上出土的那驾我们看到的铜马车。后经考古研究人员考证,出土的那两辆青铜车是根据秦始皇生前的御车仿制的,大小只是真车的一半,但其结构与形制跟真车完全一样。我们可以来稍稍欣赏一下,科学而考究的车轮,三十根密集的辐条,分散了车身重量对轮圈的压力,使得车子既轻快又结实。再从侧面看去,辐条靠近车毂的地方明显加宽,作用是加强轮子横向受力的强度,直接的比喻它很像我们今天的自行车轮。再看车毂、系驾绳索套管、车轮锁、制动装置以及马头饰等,加工工艺复杂又相当科学合理,令人称奇,不能一一备述。再来看青铜御用车内,可坐可卧,安稳舒适。车厢有一门三窗,门在车尾,前窗可上下启闭,左右两窗板镶在两个凹槽之间,可以来回拉动,完全像现在汽车上的推拉玻璃窗,既便于途中观览,又可通气采光;“闭之则温,启之则凉”,类似车中“空调”。秦始皇乘坐的车子叫安车,在他前面开道的车子叫高车。史书记载,秦始皇外出巡游时有大批文武重臣警卫侍从随行陪同服务,一般情况下,大小车子在八十辆左右,那该是何等的威风!

秦始皇此次出巡,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他到了湖北、湖南,其中去云梦九疑山(即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南)遥祭虞舜,再乘船顺长江而下,观览籍柯(为《史记》载,义不明,疑讹误,可能是地名),渡过海渚(安徽当涂西北),经过浙江丹阳,接着到达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因那一段江面靠近大海,江面宽,风浪大,秦始皇一行就向西往回行走了一百二十里,从余杭一处江面较窄的地方渡过去,这才去了浙江绍兴,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并刻石立碑。返回时,途经吴地,从江乘(今江苏句容北)渡江,沿海岸北上,到达琅邪。

多少有点令人惊诧的是,半路上,那帮装神弄鬼的方士不知从

哪儿冒了出来,其中那个著名的徐巿带人到大海上已经为秦始皇寻找仙药好多年了,也没找到什么仙药;倒是不知花了秦始皇多少专项经费,在遇到秦始皇时实在无法交代了,只好硬了头皮临时编造鬼话,说蓬莱仙药一直被大鲨鱼所困扰。秦始皇当天夜里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与海神交战,海神好像人的形状,醒来后就请博士给他解。谁知那博士也是个装神弄鬼的方士,说了一通弱智到极点的瞎话和鬼话,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是用了大鱼做侦探,要想办法除掉它。秦始皇竟然也相信了,这进一步表现和证明了出巡前陨石事件和华阴道神秘人的神秘预言已经让秦始皇有了深度的精神迷茫、心灵困扰和生命焦虑。于是命入海求仙药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自己也亲自带了弓弩去等候大鱼出来,以便按照方士们说的射杀它。

秦始皇从琅邪向北,航行到荣成山(今山东荣成境内),也没见到一条为海神做侦探的大鱼。继续航行到之罘山的时候,一条大鱼出现了,秦始皇激动不已扣动了弓弩的机关,连发数箭,射死了那条大鱼。那天始皇的气色有了一些生动,饭量也好了起来,然后沿海岸向西进发。第二年的七月,在到达河北广宗沙丘时,秦始皇终于病倒了。——沙丘这地方可是真有名,最早是商纣王在此建离宫,称沙丘平台,他荒淫的酒池肉林就设在这里;战国属赵,赵武灵王沙丘之乱终于饿死也即此沙丘。纣王乃臭名昭著的一代昏君,他最初建离宫于此,臆想必是不祥之地。

这一病,原本就充满了精神迷茫、心灵困扰和生命焦虑的秦始皇就有了死亡的预感和临终的慌张,随着病情的加重,旅途跋涉中又不能得以及时的疗治,秦始皇在对衰弱不支的身体最后放弃之前,巨大的恐惧已经摧垮了他的精神和信心。他给儿子扶苏写下了遗书:回咸阳来参加我的丧事,把我安葬。遗书写好后,加盖了御印,暂时封存在中车府令赵高那里。赵高接过那封遗书,他的手一阵剧烈地颤抖,而历史没有发现这个生动的细节。

七月丙寅日(秦历八月二十一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

腥风血雨

风云突变,迷雾团飞,疑问重重。

有谁亲眼目睹了秦始皇死亡的最后一刻的安详与痛苦?有谁在其一侧倾听了秦始皇弥留之际微弱的呻吟和嘱咐?有谁看到了秦始皇死亡的全过程?有谁最先得知并发现了死了的秦始皇又是谁最先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惊闻这天塌地陷的噩耗……难道病重的秦始皇那时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么?御医呢?警卫呢?仆人呢?李斯呢?赵高呢?胡亥呢?那么是谁逼迫了他们?是谁驱赶了他们?是谁控制了他们?是谁封锁了他们?乃至究竟还有谁看到了秦始皇的尸体……

没人能够做出回应和解答,那么我们看看赵高接下来的表演。

第一幕:扣诏书,瞒天过海

赵高先扣留了秦始皇的那封诏书,对外全面封锁秦始皇逝世的消息,将秦始皇敛尸入棺,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辒凉车中,让始皇宠幸的宦官作陪乘,在回咸阳的路上,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其他百官也像往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辒凉车中降诏批签。先从井陉(今河北井陉北)到达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再从“秦直道”回咸阳。为什么要这么舍近求远回咸阳,近年有人说是秦始皇此次出巡的日程安排中,原是计划在返回咸阳前要去视察一下那条正在修建的“秦直道”,不期途中暴崩,赵高和二世为避天下猜疑,故选择尚未竣工的直道南归;但这正是七月暑天,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从车中散发出了刺鼻的臭味,赵高就下令随从官吏往车里装了一石臭气熏天的鲍鱼,鲍鱼混淆了尸体的腐臭。

第二幕:生死决,步步进逼

在回咸阳之前,赵高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两个人的工作,一个是胡亥,一个是李斯。他们都是这场阴谋事变中的最关键性的人物,就像他在胁迫胡亥时说的,现在立谁为王,大权谁握,生死存亡,断然的决定都在于你、我和丞相李斯了。然后毫不掩饰对胡亥说,商汤、周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就连孔子都著述了这件事情,不为不孝。你是一个男人,办大事就不要拘于小节,行大德就不能推辞谦让,乡间的习俗各有不同,官员们的工作方式因地制宜,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都害怕!胡亥当时要辩解,赵高立即给打断了,说时间、时间、时间,短暂紧迫地都来不及谋划,就像携带干粮驾着快马急急赶路一样!而在他说到时间的紧迫的时候,站起来就走了。他知道他干了什么,他内心的紧张超过了他的估计,他知道时间在每一刻度上对于他的意义。他现在要立即去找李斯,因为说到底他赵高不过是一个管车马文案的宦官,而李斯却是权重如山声名显赫以铁腕著称的大秦帝国的丞相,如果做不通李斯的工作,那这件事情就将带来严重后果和无穷祸患,赵高想都不敢想!

几乎没有过渡,赵高见了李斯后直奔主题,说始皇去世,诏书未送,无人知道。立谁为太子,只在你我一句话,你就说立谁吧!

李斯回答得斩钉截铁,说皇帝诏书,岂容更改!

对于李斯的严词拒绝,赵高事先就有所估计,所以他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惊异,只冷冷地笑了,说我的丞相,在做出决定之前,你还是估计一下你自己吧。你和蒙恬比,谁的能力更大?功劳更高?谋略更深远?天下百姓更怨恨谁?更拥戴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亲近?谁更疏远?我进入秦宫管理事务二十多年,还真没见过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和功臣能够再封爵传给下一代的;我看到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最终都不能逃脱被诛杀的命运。扶苏即位,必任蒙恬为相,到那时你会落得个什么下场呢,怕是连怀揣通侯之印退职还乡都没有可能了。所以还是和我一起立胡亥为太子吧,希望你能考虑一下做出最后的决定!

李斯说,我只执行皇帝遗诏,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安排,我没有任何考虑,也不会有任何决定!

赵高说,你果真固执己见,那你可要当心了哦。

如此两人你来我往,语言间暗含刀光剑影,充满生死较量和血肉相搏,到了最后,满腔愤怒又无可奈何的李斯仰天长叹,泪流满面。李斯太了解眼前这个心狠手辣的赵高了,他说是来征求意见和我商量,其实他是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不过来通知我一下罢了,你听他那藏了锋芒的暗示威胁恐吓的进逼,那就是最后通牒,你同意也要同意,不同意也要同意了。李斯已感到了凝结在死寂空气中的阴森杀气,他仿佛看到了赵高已预谋安排下的杀手就埋伏在他的门外,他仿佛看到了他们晃动在窗户上的影子。李斯在一声压抑窒息的叹息中,内心绞痛,五脏俱焚,答应了赵高。赵高回去报知胡亥,撇着嘴说,我奉太子你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他敢不听!

李斯不仅不敢不听,甚至还被迫直接参与了这一场阴谋事变。史载,赵高这时已经采取了非同寻常的措施和行动,完全控制了局面,我分析这时赵高极有可能对胡亥和李斯等都实行了软禁与监控。

第三幕:除扶苏,迫不及待

在赵高的威力与武力的胁迫下,胡亥、李斯与赵高三人就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接着,伪造了一封秦始皇给扶苏的信,这封信显示了赵高在这样紧迫的情势下生性与手段的决绝和残忍。他要迫不及待杀死扶苏,杀死蒙恬,于是在信上以秦始皇的口气对他们罗织罪名,大加责罚,然后赐剑让他们自杀。

赵高派了他的亲信把这封信火速送到上郡(今陕西同州北),交给了扶苏。扶苏拆阅后,大喊冤枉,放声悲哭,天旋地转地就奔了内室要自杀,蒙恬叫住了他。蒙恬觉得这事情有点太突然太蹊跷了,始皇帝怎么就毫无端由地派了使臣来要我们两个自杀,而且信上说的理由显然是虚假编造;即便是事实,公子和我也不至于都犯了死罪啊,这也不像始皇帝平时对待公子和下臣的做法,断定这是一个诡计,便提出让公子回见父皇当面证实一下。送信的使臣不愿意了,说,大胆,你们两个死到临头的罪臣,竟敢怀疑朝廷怀疑始皇帝怀疑皇帝诏书,就凭这,也犯死罪!扶苏无奈,信是假的,你也要死;信是真的,更是要死。即使左右都是要死,不如现在就死,让生命慷慨一些,悲壮一些。扶苏在最后的时刻,几乎没有伤心了,便也没有犹豫了,一剑刺进自己的喉咙,表现了生命极度的果决!

扶苏自杀让蒙恬彻底丧失了澄清事实扭转局面的可能和信心,如果扶苏不死,事情就还会有时间的缓和,说不定其间就会出现转机。你想想,扶苏和蒙恬手里有三十万大军啊。扶苏这果决地一死,原本就是忠诚良将的蒙恬在缺少了精神的支持后也最后放弃了。蒙恬不肯自杀,使者把他交给了狱官,暂时关押在阳周(今甘肃东南正宁)。

听说扶苏死了,蒙恬已被囚禁,胡亥心软了,心疼了,说蒙恬这么好的将军杀了太可惜了还是释放了吧,赵高说不行!不仅蒙恬不能放,他的弟弟蒙毅也要一并除掉。胡亥无奈,只好就把蒙毅也关押了起来,囚禁在代地。

这时秦始皇腐烂不堪的尸体已经运到了咸阳,政府向全国发布了治丧的公告。皇太子胡亥在赵高的一手操纵下登上了皇位,是为秦二世皇帝。胡亥任命赵高为郎中令,不管这郎中令实际的权力有多大,反正赵高现在是紧紧跟随着二世皇帝不会也不敢离开他一步了。

九月,秦始皇被安葬在骊山脚下。

第四幕:害忠良,不留遗患

对于蒙氏兄弟,子婴出来说话了,他想劝说秦二世皇帝,为蒙氏兄弟争取最后一线生的机会。(关于这个子婴,现在公认的说法说他是秦二世哥哥的孩子,也就是扶苏之子,但也有人认为他是秦始皇的弟弟更符合情理)子婴列举了当年赵王杀死他的爱将李牧而任用颜聚;燕王喜用荆轲而背离燕、秦盟约;齐王建诛前代忠臣而听信后胜的例子,然后说,这三位君主的教训就是他们各自轻率地就改变了旧规而失其国、殃其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在你这样对待蒙氏兄弟就是重蹈历史覆辙!不能深思熟虑的人怎可治理国家;不能集思广益的人如何保全君位;诛杀忠臣良将而听信奸佞小人,在内将使群臣互不信任;于外会让将士斗志涣散,是万万不可取的啊。——子婴这话不知是否暗指赵高,如果是,那么他也一定对始皇之死有所猜疑或有所耳闻。二世不听,有赵高在他身边监视并控制着他,他能听么。不仅如此,子婴的一番劝谏倒让高度警惕中的赵高加快了对蒙氏兄弟的迫害,当然也就加速了蒙氏兄弟的死亡,这是子婴始料不及的。在赵高的操纵下,二世派遣了御史曲宫前去代地处决了蒙毅。然后,立即又派使者去处决蒙恬。

蒙恬大义凛然,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述——

从我的祖先到我的后代子孙,为秦国建功立业平定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整整有三代人了。如今我统领三十万大军驻守北疆,即使我身被囚禁,但我拥有的势力和威信足以发生叛乱而无人能够阻挡。然而,我已知自己必死无疑而仍取坚守节义,是因为我时时不敢玷污我祖宗的名声和教诲,而且不敢忘怀英明先帝对蒙氏宗族的厚爱与恩宠……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代尽忠,决无二心,天日可昭,而事情最终竟落得个这样的结局!我敢肯定,朝中出了乱臣,倒行逆施,欺君罔上……

说到这里,蒙恬已是泣不成声——

我的这些话,你不要误解了,我并非是用以逃避罪责企图免于追究,而是要用我的一片赤诚之心向大秦帝国直谏而死,是真切地希望陛下能替天下黎民百姓设身处地深入思虑从而找到应该遵循的一条利国利民的正确道路啊。

使者说,我受令是来对将军执行刑法,原谅我不敢把将军的话转达给皇上。

蒙恬绝望,一声浩叹——

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啊!哦,那么我还是给我自己找一个罪名吧,我自临洮连接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震动大地的筋骨切断大地的血脉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

于是,蒙恬服毒自杀。

第五幕:灭异己,穷凶极恶

赵高觉得,事情并没有结束;而二世即位后,内心也不快乐,感叹人活在世上,就如同六匹骏马所驾的车子从一条很窄的缝隙里飞驰而过一样短暂(成语“白驹过隙”的出处),既然自己已经君临天下,那么怎样才能全部满足耳目的爱好和声色的欲望,而又能使国家安宁,百姓欢乐。赵高便告诉他,沙丘之变,公子和大臣们都已有所怀疑了;这些公子都是你的兄长,那些大臣都是先帝的委任,他们迟早要生事端,不知会突然发生什么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何谈享受和行乐。建议二世,加大力度,严刑峻法,先清洗与沙丘之变有牵连的人,统统灭族;再全部铲除先帝旧臣,进而疏远皇族的骨

肉兄弟;同时重新任命自己的亲信。赵高说只有这样,你才能高枕无忧去随心所欲纵情享乐了。

二世接受了赵高的建议,那么赵高可就不客气了,于是大开杀戒。不仅杀死了蒙毅、蒙恬等忠诚良将,又将秦始皇的十二个公子在咸阳街头斩首示众,十个公主在杜县(今陕西西安市郊)被肢解处死,财物没收归国家所有,受各种牵连一同治罪的不计其数。

大秦帝国,腥风血雨,暗无天日。

第六幕:斩李斯,心狠手辣

赵高觉得现在可以腾出手来除掉他的心腹大患李斯了。首先是李斯拥有太多太大太重的国家权力,更重要的是除了赵高和二世外,他是唯一知道政变内幕的人,也可以说他是全部掌握他赵高前途命运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更是一场宫廷肉搏,一场权力大战,一场心智较量,一场生死存亡的抉择。赵高知道,在大秦帝国,李斯的威望和影响力都让他不能够轻易下手,赵高只能暂时蛰伏在他的歹毒与凶恶、奸狠与阴险中虎视眈眈等待机会。

——在赵高类似变态的疯狂杀戮中,秦国法令刑罚日益酷烈,群臣上下人人自危,预谋反叛暗藏杀机,朝野上下风声鹤唳。二世续建阿房宫,增加劳役,加重赋税,天下苦不堪言,民众揭竿而起。李斯多次想找机会进谏,但二世这时昏庸得什么也听不进了。二世不仅不听,还对李斯大加责难。李斯预感,大秦帝国完了,自己也完了。一个人孤独地登上秦宫城头,茫然地向天空望去,远远的,他看到了帝国血红的落日正搁浅在西天的地平线上,像他和他的国家眼下动荡飘摇的命运,一点点、一点点向暮色里沉下去。在暗地偷看的赵高阴冷地笑了。

就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刻,赵高等来了他除去李斯的机会。

事情是从李斯的儿子李由开始的,吴广率众起义的时候,李由任三川(洛阳)郡守,郡治在洛阳,起义军一路向西所向披靡,蜂拥过李由的管辖区域,不能阻止也无力抗击。赵高便抓住了这个机会,派了使者一个接一个地到三川去调查此事,并追究到李斯的身上。李斯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开始还反对二世和赵高推行的严苛法律和政策,现在他不得不违心屈服了。于是上书二世,从理论上全面阐述了二世的英明及其政策的正确,并曲意奉承溜须拍马完全丧尽了一个优秀政治家和正直士人的良心和品格。问题是李斯不知道他屈从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从某种程度上讲,李斯代表并决定着秦国的政治倾向和态度,所以李斯一屈从,我们触目惊心地就看到了这样的情况:路上的行人,有一半都是犯人;而在街市上,每天都堆积着以各种罪名刚刚被杀死的人的尸体。我们还看到,杀人越多越是忠臣。而二世对此竟说,呵呵,像这样,才可称得上是李斯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督察责罚了。

李斯的一封上书挽救了自己,也让赵高发现他设计好的阴谋意外失手了,同时二世杀的人太多了,而那血海深仇累累罪恶很多都记在了赵高的头上,有些大臣们公报私仇在入朝奏事时不定就会以各种手腕和方式向二世揭露他赵高的阴谋和罪恶,冷不防地砍他一刀焖他一棍揣他一脚,倘二世不定哪会儿神经过来,那他赵高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赵高一番分析后就对二世实施的彻底的监控,让他深居宫中,和几个熟悉法令的人在一起,等到大臣们把公事呈奏上来,共同研究然后做出决定,在外的一切政事公务都由赵高决断处理。

李斯终还是以其本质上政治家的敏锐迅速做出判断,赵高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大秦皇帝的一种方式的软禁,赵高果然一手遮天了。李斯看见了深不见底巨大无边即将到来的黑暗,赵高在心里说,是的,黑暗,深不见底巨大无边阴森恐怖的黑暗,好个李斯,我现在就送你到那个地方去!

赵高找到李斯,一脸的苦不堪言,说眼看着函谷关以东地区盗贼蜂起,而现在皇上却加紧遣发劳役修建什么阿房宫,还兴致勃勃到处搜集名狗骏马,全是一些没用而又丧失斗志的玩艺儿。我想劝他,但地位卑贱,皇帝又热情高涨;你是丞相,你去劝劝他,他也许会听。可怜李斯不知这是赵高的阴谋陷阱,竟对他的这一番忧国忧君忧患之心生了感动。说皇帝不再临朝听政,居于深宫之内,我怎么见他。赵高拍了拍李斯的肩膀,说这样吧,我替你寻摸着,只要皇上一有空闲,我就立刻通知你去。

在这个问题的策划上,赵高再一次表现了他对一个政敌决斗陷害的非凡智慧和超越才能。赵高专门选择二世玩狗走马、与美人欢宴、休闲娱乐的时候派人通知李斯来,让他去求见二世,二世哪会见他,李斯就悻悻然回去了。三番五次,二世就恼了,说我平时空闲的时候,丞相不来,我只要休闲娱乐散散心情的时候,丞相就有事情。丞相是瞧不起我呢,还是以为我原本就不值得尊重故意为难我啊。

赵高要的就是二世的这个话这个态度,他该下手了,对二世说,丞相果然要是像你说的这样,那事情可就太危险了。沙丘之变,丞相是参与了的,现在你已如愿即位皇帝,丞相是不是觉得他的地位却没有因此提高,身份也没有更加尊贵?他大概是想割地封王吧!还有,就是丞相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时,你知道那帮楚地的强盗都是丞相家乡的人,因此陈胜、吴广他们才敢那么疯狂猖獗,公然横行,经过三川时,李由竟守城而不出击。我派人去调查过,听说他们之间现在还有书信来往。关键问题是,丞相在大秦帝国是什么概念,他的影响力,他的权力,他的威信和威望,在外,比你皇帝还大哩。二世一听,就压抑不住了,决定惩办李斯。过后一想又担心了,不知这赵高说的是否确切,就派了人去调查三川郡守与盗贼勾结的具体情况。

李斯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同时知道他与赵高的对决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也到了最后一定生死的时候了。他被赵高逼迫在生命的悬崖、危立在死亡的边缘,他再也没有退路了。李斯愤然上书,揭发小人赵高,并提醒二世一定要对这个阴险狠毒之人做好防范和警惕。为此,李斯在这封上书中列举了当年“田氏代齐”的例子,指出:当年的田常为齐简公的臣子,其爵位高到全国无与相匹敌,自家占有的财富和整个国家所拥有的一样多;他广施恩惠,遍施怜悯,在下,深受百姓爱戴,在上,赢得群臣拥护,而暗中却是篡权贼子,窃国大盗,在庭院里击杀宰予(孔子弟子,齐临淄大夫),在朝廷上害死简公,得齐国一朝为己所有。那么眼下的赵高之所作所为,与田常何异。如不早做打算当机立断,一场蓄谋已久的血腥叛乱顷刻就会发生!对于李斯的上书,无能昏庸的二世看都不愿看、想都不愿意想一下了,更大的错误是二世竟为赵高的命运担心起来,他怕的不是赵高怎么会篡夺自己的王权,而是怕李斯会杀了他喜爱的赵高,于是去把李斯的话告诉了赵高!

意外的是赵高这时却出奇地平静,说丞相说的是对的,沙丘政变,现在知道内幕的只有我们三个人,而要让这件惊天大案成为千古绝密万世死档,我和李斯两人只能留下一个。当然最好是把我们两个都杀掉,否则,这个世界对你永远都潜藏着生命的危机和风险。但我所忧虑的是我赵高死了,李斯就真的可以毫无顾及地干田常所干的那些事了。二世听后,满眼恐惧,愈发害怕。李斯、赵高,谁是田常?谁要篡权?谁要预谋杀他?究竟听谁?到底信谁?二世最后心情矛盾地下令,把李斯交由赵高查办。

现在我们来看看李斯,这只当年上蔡的小吏现在大秦帝国的老鼠王,一旦被套上了刑具,就显示出了卑琐的本相,李斯不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他知道他在这场决斗中已经失败了。他败给了赵高,败给了二世,败给了自己的软弱,败给了自己的私心,败给了被自己亵渎和出卖了的对帝国的良心和忠诚。而接下来的是,他又败给了赵高对他一千多下鲜血淋漓的拷打,李斯和大秦帝国无论如何都难以承受那末日剜心的折磨和彻骨的疼痛了。李斯在狱中最后上书,秉承了当年那篇千古不朽经典之作《谏逐客书》的论述风格,依然文采飞扬,光华四射——

我李斯担任秦国丞相治理天下百姓,春花秋月,风雨沧桑,已经三十多年了。

我初来秦国的时候,国家领土偏僻而且狭小,回望先王当年,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也就几十万众。我竭尽我所能有的全部微薄的才能,小心而谨慎地制订策略执行国策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间离;卧薪尝胆准备强大的国家武装,殚精竭虑整顿齐备的政治秩序,实施道德教化;大胆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有功之臣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惜给予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彰显一种政治主张,弘扬一种时代精神,激励一种国家士气。所以终于在宏大理想激励的岁月中,威逼韩国,削弱魏国,击败燕国,战胜赵国,消灭齐国,铲除楚国,最后达到了全面的兼并和华夏的统一,秦王一跃而为千古一帝唯我独尊。这是我的第一罪。

秦国的疆域辽阔而广大,我还要大举发兵远征北方,驱逐匈奴貉族,再下江南平定百越,以显示帝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罪。

尊重大臣,内外协调,全面维护和不断巩固帝王与群臣之间团结和谐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罪。

建立社稷,修建宗庙,向天下昭示君王如日月般灿烂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罪。

改革旧时代的种种弊端,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全面努力推广,大力加以实施,以树立大秦帝国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是我的第五罪。

修筑驰道,兴建文化游乐设施,以显示天下歌舞升平,国泰民安,君王志得意满,身心愉悦。这是我的第六罪。

减轻刑罚,少征税收,赢得民心,使百姓对君王感恩戴德,至死不能忘怀。这是我的第七罪。

看看我的这七宗罪吧,我李斯真是罪恶累累十恶不赦,早就该处死了。

赵高说,想死?那太容易了,于是派了心腹,对李斯严刑拷打,直到屈打成招。赵高把他替李斯拟好的罪状迫使李斯签字画押后呈报给二世,二世一看,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说要不是赵君,我差点被丞相给出卖了呢。

公元前二〇八年七月,李斯被最后定罪受五刑。奴隶制时五刑为墨(黥面)、劓(割鼻)、刖(膑刑)、宫(去生殖器,也称淫刑、腐刑、蚕室刑)、大辟(死刑);封建制时为笞、杖、徒、流、死,决定在咸阳街市公判腰斩。那天,咸阳的天空一片昏黄,李斯披散着热烈飘逸的头发,和他受株连的二儿子一同被押解出了大狱。李斯走了几步,停下来,回过头,怜惜而疼爱地看了看自己的儿子,凄伤地笑了,用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特有的亲切口吻说,儿子,你爹我想和你一起像当年一样牵着俺家的那条黄狗,一块儿行出上蔡的东门,去忘情撒野地追逐一只仓皇逃窜的兔子,还能办得到么?

儿子摇了摇头。

李斯说,可是我这会儿想……

第七幕:杀二世,最后疯狂

李斯一死,赵高取而代之坐了中丞相,他觉得现在离他最终要阴谋实现的目标只一步之遥了。怎么办,赵高惊心动魄地想,杀二世!不过,赵高在想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底气不足,不知自己现在在朝廷中的权力威望究竟到了何种程度,他要玩一个游戏,考验一下那些大臣们。

那天,赵高兴高采烈地向二世献上了一头鹿,故意把它说成是马。二世惶惑地问左右的人,这是马么?左右的人异口同声说,是马。二世惊讶,大为迷惑(成语“指鹿为马”的出处)。

“指鹿为马”之后,赵高说我们的二世皇帝眼睛有了问题了,就私下安排太卜来对二世占卦,说二世需要虔诚斋戒。于是,二世就到上林苑中斋戒去了,赵高便开始精心谋划杀死二世的方案。事情也就赶巧了,二世在上林苑中打猎时,把一个路过的行人射死了。赵高听说后,一边让他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出面弹劾;一边吓唬二世,说你身为天子,这样杀死无辜的人,上天不能饶恕,鬼神也不容许,你怕是要大祸临头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尽快远离这里。二世当然是吓坏了,匆匆准备了一下,就离开皇宫到咸阳东南郊外的望夷宫去住了。二世在望夷宫住了不到三天,赵高就假传二世之命,让卫士们都穿上白色的衣服,手持兵器,一起把矛头指向宫内。赵高神色慌张地跑进宫里告诉二世,说完了,完了,山东强盗各路叛军杀来了!赵高拉着二世就到楼上台观看,只一眼,二世两腿就软了。赵高说他去安排兵士来击退他们,然后脱身而去。

按事先计划好的,赵高女婿阎乐率一千余官兵即刻杀到,径直进入二世的宫内,用剑指着二世,历数他的罪恶,最后说,我们的大秦二世皇帝,你自己说该怎么办吧!

二世说,我能见丞相么?

阎乐说,不可以。

二世说,我做个普通一郡之王吧。

阎乐说,不可以。

二世说

,我做个普通的万户侯吧。

阎乐说,不可以。

二世说,我情愿和妻子儿女在一起做个普通的百姓吧。

阎乐说,不可以。

二世自杀。

这一年是公元前二〇七年。

赵高喜气洋洋取来他梦寐以求的那个象征无上权力的帝王的玉玺,然后恬不知耻把它拴在了自己的裤腰带上,像一个真正的皇帝一样登上大殿的宝座,屁股刚刚挨上,就听到了大殿咔嚓嚓剧烈摇晃像是要坍塌似的,赵高吓了一跳。接连几次,都是这样。本来就一直精神高度紧张的赵高有了罪恶的心理恐惧,从沙丘政变一路血腥走到现在,他也终于知道害怕了。他把玉玺交给了子婴,子婴称病,久不上朝,赵高急了,前来求见,子婴召赵高进宫,赵高一脚刚刚踏进门里,事先埋伏在宫内的宦官韩谈倏然闪出,一剑穿透了他!赵高的表演在一个痛苦而难看的手势中戛然而止。

到了这时,我们可以让故事再回到开始。怎说沙丘之变是千古扑朔迷离的悬案,怎说秦始皇之死是历史的缺页,我们可以把以上这七幕组接起来,成一个因果关系的证据链条,我敢肯定,杀始皇者,赵高无疑!

地面坟高

司马迁说是五十余丈,这是可信的,因为司马迁一定不止一次地去看过。五十余丈,折算其高度应该在一百一十五米左右。一九六一年有记载是四十三米,一九八二年有记载是五十五点零五米。如果这些数字是确切的话,那么就是说经两千余年的水土流失,始皇陵地面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

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五百一十五米,东西宽四百八十五米,占地面积近二十五万平方米。

陵园布局

总体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的设置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现有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长达十公里的内外夯土城垣已残缺不全,初步发掘的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在秦兵马俑被发现之后,关于整个陵园的设计布局已不可想象,堪称旷世之作。

工程工期

一期工程是秦始皇即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二四六年至前二二一年),主要进行了陵园工程总体方案的规划设计和主体工程的奠基施工,并初具规模和格局。二期工程是这之后的九年时间,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基本完成了陵园格局中的主体工程。三期工程是这之后的三年时间,为陵园的最后的收尾、覆土和完善工程。始皇陵的工程建设历时三十八年,动用了数十万人。

地宫之深

可以确定的是,秦陵地宫当初开挖的主体东西长二百六十米,南北长一百六十米,总面积四万一千六百平方米。直观一点来说,它的规模相当于五个国际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地宫为竖穴式,但究竟有多深呢,司马迁夸张说:穿三泉。《汉旧仪》解释:已深已极。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利用现代高科技探测并推测为五百至一千五百米。后又有人考证,推测从地宫坑口至底部深约二十六米,至秦代地表深约三十七米。而真正结束这些“推测”的时间始于二〇〇二年十一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联合对秦始皇陵区进行物理探测,这一课题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本次探测动用了重力法、磁法、电法、放射性法、弹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温法、测汞法等八大类二十二项物探手段,使我们的目光能够直接深入地宫核心。物探遥测结果表明,秦始皇的墓室东西长八十米,南北宽五十米,空间高度十五米,墓底距离封土顶七十二米。墓室或墓道的顶部为青石结构,其五十米的跨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这也证明了李斯所说秦陵为“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的一座密封的真空地堡式地宫。

墓道之门

司马迁说,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始皇棺木下葬后,有人说工匠知晓墓中全部所藏宝物,难免不被泄露出去,待葬礼完毕,宝物藏好,关闭了墓道的中羡门,又把陵墓最外面的外羡门放下来,工匠们全部封死里边,无一人出来。墓上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由此可见,墓中有中羡门和外羡门,那么就还应该有一道内羡门。中羡门称闭,应该是双扇或单扇的开合门;外羡门是下,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有专家推测,外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像我们见到的提拉式水库闸门,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巨大的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原则上是在一条直线上。

墓室猜想

司马迁说,墓室“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专家说,这是说在墓室穹顶绘画天象或模拟日、月、星象图。具体说就是地宫上部可能绘有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地宫下部则是灌注的水银以代表山川地理,其寓意天地间的统治简单明了。那么随葬品呢,则相当程度上考验着我们丰富或贫白的想象力了。古人倒曾有过一次想象的记述,说项羽入关,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到了三国宝鼎元年,有人送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从金雁上的文字一眼判断出此物乃出自始皇陵。

水银之谜

司马迁说,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北魏学者郦道元解释,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当代物探结果反复证明秦陵地宫中的汞含量的确异常之高,能流动的水银成百川江海,不仅可以让地宫富丽堂皇,因水银有毒,还能够有效地防腐防盗。

地宫暗器

司马迁说,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机弩矢就是地宫安装了自动发射的暗器,而这种自动发射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装置,至今未见有人做出细节的说明。

始皇遗体

七月,秦始皇非正常死亡于出巡途中,到了九月才臭气熏天地运回咸阳安葬;固然秦代具备有很高的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但在那种特殊情况下也是没有可能了。尸体是否完整都很难说,况且我们还怀疑赵高,秦始皇若真是被他所害,他也要千方百计毁灭罪证。

棺椁构造

秦始皇使用什么棺椁,司马迁说,下铜而致椁。有人说,这是铜棺。但更多的文献资料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很显然,铜是为加固棺椁内部结构的,而漆涂其外与饰以翡翠,那只有木质的棺椁才有这种可能。有专家对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进行考证,说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安葬秦始皇也不可能放弃或改变这个惯例。

一个终结,一个开端,一个延续,一个铺展。

一个人的伟大成就,成就了一个人的伟大;一个民族的辉煌成就,成就了一个民族的辉煌。

那么,让那个伟大的人怀着他的华夏帝国梦想安静地休息,而我们为什么老是对人家的陵园墓地怀了那么大的兴趣,纵容着一起要去寻访和探查,看个究竟。

我们这些充满野心而又浅薄无聊的人!

我恳求,停下不怀好意的思想,禁止一切的贪婪,缩回我们肮脏的手,还我们以肃穆、敬畏、景仰、崇高、神圣、尊严、自豪和骄傲。那里是一个古老国度的先祖、源头、根系,那里是一个强大民族的风水宝地;那包容灿烂的星宿和天象,那蕴涵文化的地气和地脉,连着我们永远的呼吸和心跳。包括秦始皇帝在内的列祖列宗啊,让我们呈上当代意义上的虔诚和忏悔、拜谒和朝圣,然后雄狮般站立起来,高昂起我们从来就没有屈服过的头颅,面朝世界豪迈地迎上去。

我们正行走在复兴的路上,生生不息。

第一时间更新《铁血战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