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脱脱、阿鲁图 756人读过 全本




最新章节:卷四百九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

全部章节目录
卷一·本纪第一
卷二·本纪第二
卷三·本纪第三
卷四·本纪第四
卷五·本纪第五
卷六·本纪第六
卷七·本纪第七
卷八·本纪第八
卷九·本纪第九
卷十·本纪第十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
卷三十·本纪第三十
卷三十一·本纪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
卷四十·本纪第四十
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
卷四十九·志第二·天文二
卷五十·志第三·天文三
卷五十一·志第四·天文四
卷五十二·志第五·天文五
卷五十三·志第六·天文六
卷五十四·志第七·天文七
卷五十五·志第八·天文八
卷五十六·志第九·天文九
卷五十七·志第十·天文十
卷五十八·志第十一·天文十一
卷五十九·志第十二·天文十二
卷六十·志第十三·天文十三
卷六十一·志第十四·五行一上
卷六十二·志第十五·五行一下
卷六十三·志第十六·五行二上
卷六十四·志第十七·五行二下
卷六十五·志第十八·五行三
卷六十六·志第十九·五行四
卷六十七·志第二十·五行五
卷六十八·志第二十一·律历一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二·律历二
卷七十·志第二十三·律历三
卷七十一·志第二十四·律历四
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五·律历五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六·律历六
卷七十四·志第二十七·律历七
卷七十五·志第二十八·律历八
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九·律历九
卷七十七·志第三十·律历十
卷七十八·志第三十一·律历十一
卷七十九·志第三十二·律历十二
卷八十·志第三十三·律历十三
卷八十一·志第三十四·律历十四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五·律历十五
卷八十三·志第三十六·律历十六
卷八十四·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
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
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
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地理五
卷九十·志第四十三·地理六
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
卷九十二·志第四十五·河渠二
卷九十三·志第四十六·河渠三
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河渠四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八·河渠五
卷九十六·志第四十九·河渠六
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河渠七
卷九十八·志第五十一·礼一
卷九十九·志第五十二·礼二等
卷一百·志第五十三·礼三等
卷一百一·志第五十四·礼四等
卷一百二·志第五十五·礼五等
卷一百三·志第五十六·礼六吉礼六
卷一百四·志第五十七·礼七吉礼七
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礼八等
卷一百六·志第五十九·礼九等
卷一百七·志第六十·礼十等
卷一百八·志第六十一·礼十一等
卷一百九·志第六十二·礼十二等
卷一百一十·志第六十三·礼十三等
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六十四·礼十四等
卷一百一十二·志第六十五·礼十五等
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六十六·礼十六等
卷一百十四·志第六十七·礼十七等
卷一百一十五·志第六十八·礼十八等
卷一百一十六·志第六十九·礼十九等
卷一百一十七·志第七十·礼二十等
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七十一·礼二十一等
卷一百一十九·志第七十二·礼二十二等
卷一百二十·志第七十三·礼二十三等
卷一百二十一·志第七十四·礼二十四等
卷一百二十二·志第七十五·礼二十五等
卷一百二十三·志第七十六·礼二十六等
卷一百二十四·志第七十七·礼二十七等
卷一百二十五·志第七十八·礼二十八等
卷一百二十六·志第七十九·乐一
卷一百二十七·志第八十·乐二
卷一百二十八·志第八十一·乐三
卷一百二十九·志第八十二·乐四
卷一百三十·志第八十三·乐五
卷一百三十一·志第八十四·乐六
卷一百三十二·志第八十五·乐七等
卷一百三十三·志第八十六·乐八等
卷一百三十四·志第八十七·乐九等
卷一百三十五·志第八十八·乐十等
卷一百三十六·志第八十九·乐十一等
卷一百三十七·乐志第九十·乐十二等
卷一百三十八·志第九十一·乐十三等
卷一百三十九·志第九十二·乐十四等
卷一百四十·志第九十三·乐十五等
卷一百四十一·志第九十四·乐十六等
卷一百四十二·志第九十五·乐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志第九十六·仪卫一
卷一百四十四·志第九十七·仪卫二
卷一百四十五·志第九十八·仪卫三
卷一百四十六·志第九十九·仪卫四
卷一百四十七·志第一百·仪卫五
卷一百四十八·志第一百一·仪卫六
卷一百四十九·志第一百二·舆服一
卷一百五十·志第一百三·舆服二
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四·舆服三
卷一百五十二·志第一百五·舆服四
卷一百五十三·志第一百六·舆服五
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舆服六
卷一百五十五·志第一百八·选举一等
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等
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十·选举三等
卷一百五十八·志第一百十一·选举四等
卷一百五十九·志第一百十二·选举五等
卷一百六十·志第一百一十三·选举六等
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
卷一百六十二·志第一百一十五·职官二
卷一百六十三·志第一百一十六·职官三
卷一百六十四·志第一百一十七·职官四
卷一百六十五·志第一百一十八·职官五
卷一百六十六·第一百一十九·职官六
卷一百六十七·第一百二十·职官七
卷一百六十八·志第一百二十一·职官八等
卷一百六十九·志第一百二十二·职官九等
卷一百七十·志第一百二十三·职官十等
卷一百七十一·志第一百二十四·职官十一等
卷一百七十二·志第一百二十五·职官十二等
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等
卷一百七十四·志第一百二十七·食货上二等
卷一百七十五·志第一百二十八·食货上三等
卷一百七十六·志第一百二十九·食货上四等
卷一百七十七·志第一百三十·食货上五等
卷一百七十八·志第一百三十一·食货上六等
卷一百七十九·志第一百三十二·食货下一等
卷一百八十·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货下二等
卷一百八十一·志第一百三十四·食货下三
卷一百八十二·志第一百三十五·食货下四
卷一百八十三·志第一百三十六·食货下五
卷一百八十四·志第一百三十七·食货下六
卷一百八十五·志第一百三十八·食货下七
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
卷一百八十七·志第一百四十·兵一等
卷一百八十八·志第一百四十一·兵二等
卷一百八十九·志第一百四十二·兵三等
卷一百九十·志第一百四十三·兵四等
卷一百九十一·志第一百四十四·兵五等
卷一百九十二·志第一百四十五·兵六等
卷一百九十三·志第一百四十六·兵七等
卷一百九十四·志第一百四十七·兵八
卷一百九十五·志第一百四十八·兵九
卷一百九十六·志第一百四十九·兵十
卷一百九十七·志第一百五十·兵十一
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
卷一百九十九·志第一百五十二·刑法一
卷二百·志第一百五十三·刑法二
卷二百一·志第一百五十四·刑法三
卷二百二·志第一百五十五·艺文一
卷二百四·志第一百五十七·艺文三
卷二百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艺文四
卷二百六·志第一百五十九·艺文五
卷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艺文六
卷二百八·志第一百六十一·艺文七
卷二百九·志第一百六十二·艺文八
卷二百一十·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后妃下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宗室一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宗室二
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五·宗室三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六·宗室四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公主
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传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列传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列传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列传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列传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五十八
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列传第六十
卷三百二·列传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列传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列传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列传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列传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列传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列传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列传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列传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列传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列传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列传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列传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卷四百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
卷四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二等
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
卷四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九·道学四等
卷四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
卷四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
卷四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
卷四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
卷四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
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
卷四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
卷四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
卷四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
卷四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九十九·文苑二
卷四百四十一·列传第二百·文苑三
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一·文苑四
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
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
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
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
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
卷四百四十八·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
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
卷四百五十一·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卷四百五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七
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
卷四百五十四·列传第二百一十三·忠义九
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忠义十
卷四百五十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
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
卷四百五十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
卷四百五十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
卷四百六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九·列女
卷四百六十一·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上
卷四百六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
卷四百六十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
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
卷四百六十五·列传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卷四百六十六·列传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卷四百六十七·列传第二百二十六·宦者二
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
卷四百六十九·列传第二百二十八·宦者四
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
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奸臣一
卷四百七十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一·奸臣二
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奸臣三
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
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叛臣上
卷四百七十六·列传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
卷四百七十七·列传第二百三十六·叛臣下
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七·世家一
卷四百七十九·列传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
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
卷四百八十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世家四
卷四百八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十一·世家五
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
卷四百八十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三·周三臣
卷四百八十五·列传第二百四十四·外国一
卷四百八十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五·外国二
卷四百八十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
卷四百八十八·列传第二百四十七·外国四
卷四百八十九·列传第二百四十八·外国五
卷四百九十·列传第二百四十九·外国六
卷四百九十一·列传第二百五十·外国七
卷四百九十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一·外国八
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一
卷四百九十四·列传第二百五十三·蛮夷二
卷四百九十五·列传第二百五十四·蛮夷三
卷四百九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
作品导读

内容简介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包括:《宋史 纪一》、《宋史 纪二》、《宋史 纪一》、《宋史 纪四》、《宋史 纪五》、《宋史 纪六》、《宋史 纪七》、《宋史 纪八》、《宋史 纪九》、《宋史 纪十》、《宋史 纪十一》、《宋史 纪十二》、《宋史 纪十三》……、《宋史傅一 》、《宋史傅二》……等。《宋史 表一》、《宋史 表二》……等。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内容简介: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全40册)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短评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执政,开始举办新法,苏轼是新法的坚决反对者,屡次上书,主要的理由在于反对新法扰民。当时王安石得到神宗的信任,独断专任。于是苏轼在进士考试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题,王安石大怒,派御史谢景温论奏他的过错,却一无所得,苏轼自己请求外任,通判杭州,后来又先后改知密州和徐州。

元丰二年(1079),苏轼改知湖州,按照惯例上表谢恩,其中说:“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所谓“新进”,指因拥护新法而暴得高位的人,王安石的意图在于旧吏因循,新法不行,所以必要新进之人,方有勇锐之气,而后可图速成。而苏轼认为这种快速提拔的政策,使得“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

所谓“生事”,是司马光抨击王安石新政的四大罪状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之一,很有意思的是司马光写了三千三百余言的《与王介甫书》,王安石回了三百六十字的《答司马谏议书》,并总结出这四大罪状。苏轼也一贯反对新法扰民的主张,自己不生事,意即“新进”“生事”。所以这两句,在苏轼无非自嘲和牢骚,在新党人士看来,实为讥刺。这也算是屈原以来的传统,字里行间,自有言外之旨,要说这是诬告,其实是没有的事。

监察御史何正臣首先上表弹劾苏轼,指其不仅谤讪讥骂、愚弄朝廷,“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喜动颜色,惟恐不甚”,而且宣传中外,闹得天下共知。何正臣还引用《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不可不杀。”人有小罪,不是过失,而是故意犯罪,咎由自取,不可不杀,以此建议神宗“大明诛赏以示天下”,换句话说,就是把苏轼杀了以警告天下藐视新法的人。

随后监察御史舒亶的上书,把审查范围扩大到苏轼平日的诗文:“陛下发钱(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群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还刻印传布中外,搞得人所共知,建议神宗用“治世之重典”,以大不恭论处苏轼,以戒天下。

国子博士李宜之则从宿州发掘出苏轼的《灵璧张氏园亭记》,检举其中“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云云,认为这是教导天下人可以不出仕,扰乱朝廷取仕之法。

御史中丞李定上纲上线的指出苏轼四可废之罪:“怙终不悔(有所恃而终不悔改),其恶已着”、“狂悖之语,日闻中外”、“言伪而辩,行僻而坚”、“怨不用己,遂一切毁之以为非是”。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历来出于对苏轼的同情,往往将李定等人一概打倒,这也是中国民间心理的常态,蔡京本来名列“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因为是大奸臣,“六贼”之首,往往不被承认,而以蔡襄取而代之。舒亶固然一向喜起大狱,名声不好,李定常常被人提及不为生母服孝的罪状,实际上李定自己解释过:“他不知道自己是仇氏所生,疑虑不敢服丧,因此以父亲年老的名义要求解职回家侍养。”这种疑事从权的方法应该说是比较妥当的。而且李定对宗族有恩,救济宗亲,家无余财,按宋朝规定,高官可以荫补子孙为官,李定又让给兄长的子孙,至死,几个儿子都还没有受封,从这点来看,李定毫无疑问可以称为典范人物。

到此为止,我们先来总结一下苏轼的罪状,李宜之的罪状和其他三位御史官大相径庭,搁下不论。主要的罪状本质上有三条:

其一、反对新法,不加悔改。此时从熙宁变法起算已有十年,新法的创始人王安石早已两度罢相,反对派的主角司马光在潜心编写他的《资治通鉴》,苏轼居然还在那里反对新法。

其二、不仅反对新法,而且恶毒攻击新法,用诗文诽谤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严禁、明法科,这些新法是英明神武的神宗的国策,攻击新法就是攻击神宗。

其三、不仅恶毒攻击,还刻版印石、唱和迎送,把这些恶毒的言论传布天下、混淆视听。

因此,将苏轼以正刑典,有利于警告一小撮新法的反对者,有利于鼓励广大新法的支持者,有利于明风正俗。

按说,苏轼少年盛名,欧阳修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自许“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觉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后来因反对新政外放,不得重用,壮志难酬,难免心怀怨诽,发之于外,“诗可以怨”,在屈原为《离骚》,在苏轼则是诗词。这些对遭遇的牢骚、对新法的不满,是事实的存在。

于是神宗下令革去湖州知州之职,并指派知谏院张璪和李定负责审问。

汉时御史台柏树众多,常有乌鸦数千只栖息其上,晨去暮来,号为“朝夕乌”,由此,御史台称为“柏台”或“乌台”。苏轼逮捕到京,被关入御史台狱,因此被称为“乌台诗案”。

一边是御史们的反复堪问、锻炼铁案,欲致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一边是众人的极力营救。

除了弟弟苏辙,张方平、范镇等人都上书营救。张方平举出五个臣子得罪君王的例子,“季布亲窘高祖,夏侯胜诽谤世宗,鲍永不从光武,陈琳毁诋魏武,魏征谋危太宗”,这五个例子,四个是属于各为其主,只有夏侯胜一个勉强可以算是诽谤,却是诽谤先帝,可以说都不是合适的例子。张方平当时退休在南京(商丘)居住,官府不敢受理,就派儿子张恕前往登闻鼓院投进,张恕一向怯懦,徘徊许久而不敢投书。

后来苏轼出狱,见到此文,吐舌色动良久。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也不回答。后来苏辙揭开谜底:“兄长吐舌,因为幸好张恕没有投书。从前郑昌救盖宽饶,上疏说“上无许史之属(嘱),下无金张之托。”结果反而激怒汉宣帝。兄长因为高名而与朝廷争胜,所以得罪,张方平许以“天下奇材”,岂不是反而激怒人主?”

汉宣帝时许广汉、史高并为外戚,金日磾、张安世均是显宦,后来四姓并称,“金张许史”。盖宽饶认为皇位应该由贤人继承,而不该世袭,本来就被怀疑是为这些权门豪贵张目,郑昌这么说,岂不是越描越黑?

宰相吴充问神宗:“魏武如何?”神宗说:“曹操算什么。”吴充说:“曹操猜忌如此,还能容忍祢衡,陛下以尧舜为法,而不能容一苏轼?”神宗大惊,说:“我没其它意思,只是让他来说清是非而已,马上就放他出去。”

直舍人院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弟弟,说:“自古以来大度的君主,不以言语罪人。如果治苏轼的罪,恐怕后人会说陛下不能容才。”神宗素来好名畏议,王安礼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果然神宗说:“我本来就不打算深责苏轼,我马上就为你赦免他。”

新法的中坚人物之一的章惇对神宗也很了解,他上疏说“仁宗皇帝得苏轼,以为一代之宝,现在反而置之囹圄,臣恐怕后世说陛下喜欢阿谀而厌恶直谏。”

太皇太后曹氏(仁宗慈圣光献皇后)病中听说此事,对神宗说:“我记得仁宗皇帝策试苏轼、苏辙兄弟,回来很高兴的说:“我今天为子孙得到两个太平宰相。”听说苏轼因作诗入狱,是不是仇人中伤?因为作诗而入狱,他的过错太小了。我的病势已重,不可以冤枉伤中和之气,应该仔细审查。”神宗涕泣,后来曹太后病情加重,神宗大赦天下,于是苏轼以“讪毁国政,出于诬欺”结案后获释,责授苏轼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特点,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牵连一群人。王安礼劝服神宗后,神宗说:“我赦免了他,但你切勿泄露。苏轼和众人结怨甚众,恐怕有人通过苏轼牵连害你。”王安礼在殿前遇到李定,李定说:“苏轼与金陵丞相(王安石)论事不合,你不要营救,否则别人会以为你是苏轼的同党。”又在舍人院遇到张璪,张璪忿然变色,说“你真的要救苏轼吗?”王安礼不作答。

后来遇赦,李定认为苏轼“不将其流窜远方则扰乱风俗,再任命为官则破坏法令”,反对赦免。舒亶更上奏认为驸马都尉王诜身为皇家近戚、张方平(前宰相)、司马光、范镇等人身为朝廷大臣,收受苏轼讥讽朝政的文字而不检举,“顾可置而不诛乎?”要求一并诛杀。

相关阅读

杀破狼

priest

魔鬼的体温

藤萝为枝

双程

倪匡

漂亮炮灰

小阿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