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张仲景 401人读过 全本




最新章节: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全部章节目录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卷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卷第二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卷第七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卷第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卷第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张仲景,医学家。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河南南阳)人。所著《伤寒杂病论》被改编成《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三书。

内容简介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本书以明·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伤寒论》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短评

中医史上的四大经典,真正称得起“经”这个字的,恐怕就是《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其它两部一个不够系统,另一部根基尚浅。这两部经典一直是历朝医家们的肘后书与枕旁书。良医用之,活人无数;庸医用之,害人不浅。

这倒是有点像经学史上的两部书,《论语》与《孟子》。这两部书也历来为学者所推崇,训诂者解读者众多。书生们在圣人之书里也是各取所需,有人学成君子之道,有人拾得小人伎俩。有一点好处,这两部书有公认的师承关系,即孟子那一些学说是从孔夫子那里传下来的。这也就有了后世说的“至圣”与“亚圣”。

到了中医界,形式就不太明朗了。《黄帝内经》虽有时被推为三坟之书,其具体年代与作者实在无从考证,至少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天真地相信这部书是黄帝他老人家传下来造福子孙的。《伤寒论》现在公认为是医圣张仲景之作,成书年代是在东汉。问题来了,两部书都是那么伟大,那么光辉,应该怎么处理它们的关系呢?

中国人一向讲和谐,不是你的,你就别争。孟夫子几千年一直甘居亚圣,一样不缺奉养。所以,仲景之后的注书人聪明地为《伤寒》原书加上一段序言,说此书是本《内经》而广之。这下好了,不用争了,二者成了师承关系。《伤寒》再伟大,也没办法逃出《内经》的光环。

事实果真如此吗?古代的名医,他们不仅治病救人,也研读医书。很多人发现《伤寒论》与《内经》体系不完全相同。不可否认,《内经》是一部伟大的书,他是上古时期中国人养生思想的集大成。而后来中医诊疗体系的建立,基本根植于《伤寒》中总结出来的六经辩证。这里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虽然名字和《内经》中的一样,内涵是大异其趣的。《内经》中的六经是可以真实存在的经络,而《伤寒》中的六经,只是指病位的表里位置。

《伤寒论》成书较晚,肯定借鉴了《内经》的成就,但是它主要的思想,如果不是仲景的天才闪现,应该会有其它的发端,现在有人提出是源自《汤液经》。这部传说中的伊尹之作,是否存在过都无从考证了。但是《伤寒论》里的每一条款的描写,背后不知有多少未治或误治的先驱者,他们在与病痛的斗争中倒下去,把战胜疾病的经验留下来。这些人,有一些可能正是你与我的祖先,是他们真正造福了子孙,而不是黄帝。

从这个意义上说,《伤寒论》是伟大的救人之书,它跳脱了养生书的旧模样,直面病中人的痛苦,并且努力让其它人不再重复这种痛苦。这才是大医精诚的精神之本。

至于《黄帝内经》,它更像一部宝藏,在需要退后思考的时候,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的无限智慧。我本人是一个坚定的经方主义者(经方:《伤寒论》中的方子),所以对《伤寒论》推崇有加。两部书本可以并立,不必非要分出高下。只可惜现在的中医专业学生都去做中西医结合了,估计没几个人会安下心来研读一下古籍。我这个门外汉也替它们惋惜。

相关阅读

天涯客

priest

伪装学渣

木瓜黄

破云

淮上

等风热吻你

唧唧的猫

破云2吞海

淮上

闯关东

孙建业 高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