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虽然最终没能消灭唃厮啰,占领整个河西走廊,但却也让唃厮啰见识到了西夏势力的强大,一时间不敢轻易招惹李元昊,于是一心想称帝的李元昊暂时没了西顾之忧。然而这并不是李元昊为了称帝所做的唯一准备工作。那么李元昊为了能称帝,还做了哪些特别的事情呢?

李元昊开始大肆准备称帝。首先,改姓名。我们家在唐朝姓李,在宋朝姓赵,本姓早已不知道是啥,据说是拓跋,现在全不要了,既不拓跋也不李,更不能是赵了,改姓嵬名。为什么姓嵬名呢?有一种说法是,嵬名就是北魏皇族的元氏,音译成党项语,就这么发音。名字也改了,不叫元昊了,此乃汉名,现改名叫曩霄,嵬名曩霄。原来的姓氏一律作废。

第二,颁布秃发令。凡是党项统治区内的男子,一律要留党项人的发型——秃发,重环垂耳。男子要把头顶的头发全剃掉,只留四边,编成小辫垂下来,有点儿像日本战国武士的发型。另外,男子还要戴大耳环。李元昊下令三天之内,必须给我秃发,如果过期不秃发,保持汉族人发型的,许众人杀之。谁都可以宰了他,不光是官府杀你,老百姓也可以宰了你。

中国古代,衣冠发型一直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李元昊颁布秃发令的意义是表示跟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一刀两断,我们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走正路!为了表示跟走邪路的中原王朝相区别,我们每个人都留了一个很酷的发型,而且重环垂耳。

第三,改服饰。我们不再穿戴宋朝的服饰了。李元昊穿什么样的衣服呢?很飘逸的窄长衫,戴毡帽,垂着红穗,有点儿像明末李自成的装扮。文官戴幞头,武官穿铠甲,文官持笏,武将佩剑。官员穿红着紫,老百姓只能穿青、绿、黑色衣服,用以区别上下等级尊卑。

第四,建都城。将兴州改名为兴庆府,开始大兴土木,修建殿宇、亭台、楼阁、寺庙,开挖十丈宽的护城河。兴庆府营造的模式完全仿效唐都长安和宋都开封,连城门名称都学长安、开封的城门名字,也用光化门、南熏门等来命名。整个都城的营建完全是一个帝都的模式。

第五,立官制。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等,完全跟宋朝一样。这些官可以由汉人担任,也可以由党项人担任。仿效辽朝,一国两制,凡是仿效中原的官职,汉人、党项人都可以担任。党项传统部落组织的官职,比如宁令、谟宁令等,只能由党项人担任,也是因俗而治。

第六,改革礼乐制度。原来党项人没有什么礼乐制度,归附唐朝之后,学习了唐朝的礼乐制度,比如见了首领要跪拜,也引进了全部五乐。李元昊说汉族的礼乐制度繁文缛节,以后大臣们见我,由九拜改为三拜,五乐变成一乐就够了,没必要吃饭奏一个,大典奏一个,祭祖再奏一个,咱就这一个,多省事啊。

最后,创设文字。我的新国家这么强大,不能用汉字了,我要自创文字。于是李元昊找来党项第一大学者野利仁荣,先生您是我朝第一大学问家,咱们党项再找不着一个比您更有学问的人,时值党项建国之初,委托您一件重任,编制出党项的文字来,您看行不行?野利仁荣激动得不得了,没问题,既然主公这么看重我,给我几年时间吧,我来创制文字,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他回去之后闭关修炼,潜心三年,创制出西夏文字十二卷。一时元昊大喜,宣布改元,大赦天下,颁行全国,以后这些文字就是西夏的国字了,汉字是外文,这才是我们的国字。史籍记载,西夏文“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宋史》卷四百八十五)。野利仁荣造出来的西夏文乍一看很像汉字,仔细一看,一个不识得,没有一个字跟汉字相同,基本上都是左右结构,很少有上下结构的。

今天在当年西夏统治的范围内,北到内蒙古额济纳旗,南到宁夏同心,东到陕西,西到敦煌,出土了大量的党项文字,包括碑刻、壁画、文书。党项文不但在西夏故地使用,还远传至汉族聚居的地方,比如杭州、北京、保定,甚至一直使用到明朝中期。

第一时间更新《塞北三朝·西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