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昌死在九月,他的死,直接推动了历史进程,这是后话。这时是五六月份,还有一些别的事会发生,别的人会出现。

集中在赵构的身边,南京城里。

先是李纲见到了宗泽。据考证,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一个四十四岁,一个六十七岁,是两个辈分的人,却相见恨晚,一见面就互相说出了心里话。

宗泽直斥黄潜善是个“闲人”,什么事都不管,对国家危亡无动于衷;汪伯彦是个“微人”,出身低,善钻营,在举国危难之中还图谋自身利益,实在卑劣得让人发指。

微,甚至是阴微诡谲的“微”。

这些话让李纲一下子轻松起来,这是他自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以来从未听到的话。偌大神州,偌大官场,只有这一个人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明白,宗泽是难得的好战友,必须要把他安排在最重要的地方,担任最重大的职位。

李纲去见赵构,以首相的身份推荐宗泽出任开封知府,留守东京。

东京开封,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皇朝,以往是荣耀,现在是危机。谁敢再住进去?不说满目疮痍、全城废墟,就说时刻都会出现的金军,就让所有人认定那是块死地。

而放弃它,就会一下子丢了所有的精气神。

复兴宋朝,连都城都不敢进,还谈收获什么?它是一把尺子、一支标杆,用来衡量赵宋乃至汉人的种族等级。

这些谁都懂,谁都不去做。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初一,宗泽赶赴开封城,深入险地,复兴旧都。那里是最混乱的旋涡,充斥着各种渣滓污秽,连生存都是问题。宗泽却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他想在那片废墟上重建以前的宏伟都城,让开封城再次成为最伟大的都城之前,先成为一个最坚固的堡垒,可以让宋人抵御任何侵扰。

到那时,他会请他的皇帝重回故都,那一刻,才是体现他宗泽真正价值的时候。

宗泽走了,张浚来了。

他终于出现了,这个三十岁的四川人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着他那强烈、炽热的爱国之心,却在两次东京保卫战中未露踪影。这是为什么呢?

要把人往好里想。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分析结果是——他要留着自己的有为之身,为国家尽最大的努力。

姑且这样相信他,反正他一生都在追逐各种各样的“最”。比如这时的最正统的领导。等赵构称帝了,有合法的领导权了,没有内敌,也暂时没有外患时,他才赶到赵构的身边。

赵构还不了解他,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拥抱亲吻他,给予他最重的权、最高的位,而是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请注意“御史”这两个字,这是张浚飞黄腾达的台阶。他会用言官的权力去扳倒一个又一个大人物,不管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该被扳倒。只要扳倒他们,就会让皇帝高兴,也会让他升官。

他安静地上下班,观察着每一个人,思量着该扳谁、怎么扳。

几乎同时,南京应天府里,有一个人失意地脱下了宋军的军装,走出了营地。他就是岳飞,被开除军籍了。

关于岳飞的生平,实在是有太多的争议了。从官方的《宋史·岳飞列传》来看,他是第一批追随赵构的人,远在张俊、刘光世出现之前,他就和赵构面对面谈过话了。

据《宋史》记载,赵构到相州后,在汪伯彦的帮助下组建起了自己的第一支部队。某天,枢密院一个叫刘浩的官员带来了一个人,将他引见给赵构,此人就是岳飞。赵构很喜欢他,初次见面就派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去招降盗贼吉倩。

吉倩……如果是吉青的话,相信听过评书《岳飞传》的人会很熟吧。

岳飞圆满完成任务,吉倩带着三百八十多人投降。岳飞升官当了承信郎。赵构很高兴,又命令他率领三百名铁骑前往黄河边的李固渡渡口向金军挑战。岳飞奋勇前进,大破金军。赵构再命令岳飞跟随刘浩进攻开封,解救都城。

这一次,岳飞率领三百名骑兵在滑州之南与金军大部队相遇。岳飞鼓舞部下主动出击,他独自一人率先进攻,阵斩一员金军枭将。金军大败,他以三百骑兵力斩敌数千人,夺马数百匹,以军功升为秉义郎。

他杀进了开封城,进而隶属于宗泽部下。

这些事迹很激动人心,与岳飞之后的战绩相比较,可信度很高,也就是说,以岳飞之神勇,这些都不在话下。

但是经考证,这些并不全是事实。有几点可疑之处,首先是时间。赵构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腊月初一当上了大元帅,十四日离开相州去大名府。在这十三天里,他连续命令岳飞招降吉倩、挑战李固渡、激战滑州之南,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第二,看上面就知道,这时,宗泽才刚刚离开应天府,赶赴开封城,他还没到任,岳飞就算真的杀了过去,要怎样向他报到呢?

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宋史·岳飞列传》中的这一段话是谬误。虽然是假的,但无损于岳飞的威望。岳武穆有自己真实的事迹,那些足以让他高居所有武将之上,成为中华战士的代表。岳武穆是伟大的,只是在这时,他还真的很……直率。

让他丢掉军籍的那封奏章很长,有几千字,大体说了三个意思:一、赵构已登大宝,中原有主,应该趁金国不备,出其不意进攻;二、黄潜善、汪伯彦是庸才,不足以成大事,应该罢免;三、建议赵构亲征,率大军北渡黄河,收复失地。

有人会笑岳飞不自量力,只是一个小兵,居然敢轻言国政,不仅谈到了宰执大臣的任免,还要求皇帝御驾亲征,这实在太过分、太儿戏、太不知起倒了。

我不这样看。首先,岳飞说得都对,这些都是一个王朝此时此刻最该做的事,况且这也谈不上什么不自量力。宋朝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无论谁都可以说任何事,甚至平民百姓在太平岁月里都能上书议论皇帝大臣的得失,那么,为什么岳飞不能以一个小兵的身份说这些话呢?

这是宋朝,不是明朝、清朝,或者别的什么专制暴戾的时代。如果一定要说他做错了什么的话,那就是他对赵构的认识了。

这时,谁也不清楚赵构是个怎样的人。李纲、宗泽、岳飞等人都看不清这位年轻的皇帝的真面目,所以,他们或早或晚地悲剧了。

岳飞被开除军籍,成为一个无业游民,这是件很郁闷的事。在国家最需要英雄的时候,最强的军人居然被开除了!

这是好事,不这样的话,岳飞会随着赵构的亲兵营一路跑啊跑的,不知不觉就跑到江南了。他只是个小兵,在刘光世等人的率领下,能做出些什么呢?

他是一只展翅高飞、独自翱翔的大鹏,需要自己的天空。只有走出这片充满私欲、多变、政治性高于战斗力、战斗力不断丧失的营房,他才会是传说中的那个人。

放下岳飞,等待他再一次出现。现在回到赵构、李纲身上。对于恢复中原,李纲有一整套构思,派宗泽去开封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给开封城披上铠甲。

开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能没有外围防线。一马平川的地势,如果没有黄河天险的隔断,河东河北等地的拱卫,它本身再坚固,也无法应对外敌。

所以,李纲派张所任河北西路招抚使,傅亮任河东路经制副使,去两河地区招抚百姓,建立武装。请注意这四个字——建立武装。

两河地区被金军肆虐,各大名城相继沦陷,各处正规军基本上伤亡殆尽。开封京城的军力损耗严重,长江之南的军队根本不靠谱,而西军又离不开防区,可以说,两河地区已经彻底失去控制了。可是,汉人的力量却空前强大。

无数支义军自发形成组织,他们保家结社,对抗金军,取得的战绩比宋朝的正规军强太多了,足以让大兵们想买块豆腐撞死。

以河东区为例,这里的民兵用红巾作标志,小事不说了,只提一下他们和完颜宗翰的故事。金军的大太子在宋朝官方面前一直很威风,可在老百姓眼里却很一般,没什么了不起的。当初,他围攻太原城,红巾民兵就把他挡在了太原城外。

泽州(今山西晋城县)、潞州(今山西长治县)一带的民兵还特地问候了一下完颜宗翰。某天,他们偷袭他的军营,差一点就横扫全军,和他面对面。

与之相比,河北区域内的义军规模更大。

河北境内有座五马山,它在现代很一般,没人知道,可在当时,它是河北境内的太阳。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实力远远超过北宋的帝都开封城。

这里依山建寨,比人工修的城墙还要高大坚固;这里有十万兵力,都是自发聚集的忠义民兵,无论是素质还是实力,都比烂透了的禁军强得多。

更重要的是,河北区域内的其他民兵都听它号令,民兵人数加在一起有几十万之多。这样,它的号召力比赵佶、赵桓、赵构都大得多。

这样一股力量,足以在乱世中自成一国了,可是,他们却几次三番地写信给远在应天府的赵构,说他们一直都期待着中央的领导,请派人来领导我们吧。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山上最大的头领姓赵,叫赵榛。赵榛是赵佶的儿子,受封为信王。查名单,他是金军在开封城里抓走的重要俘虏之一,怎么会跑到五马山上打游击呢?

赵榛自己说,他是趁乱逃出来的。国恨家仇让他充满了力量,决心与百姓一起和女真人死磕到底。这多好,让百姓既有军队的实际力量保护,又找到了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宋朝政权,心灵身体两健全,好日子似乎又回来了。

李纲也是这么想的,眼看着这么强大的力量唾手可得,何乐而不为呢?这简直是新兴的建炎集团的天大福音。什么都不要在乎,哪怕知道所谓的赵榛是燕人赵恭假扮的,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力第一,马上派人接收!

于是,他第一时间派出了张所、傅亮。做完之后,他长吁了一口气,觉得复兴有望,民族将兴。他本人做了件很好的事,对得起首相这个职务了。

却不知,他的政治生涯马上就要谢幕了。

世上有种人,能力高,品德好,怎么看都一定会成功,肯定永远辉煌、永远灿烂,但是结果往往很凄凉,他们壮志难酬,穷困潦倒,自身难保。

之所以这样,可以归纳成六个字——明于事,暗于理。只懂得做事,不懂得做人。

李纲就是这样。上面接收民兵的事怎么看怎么有利,可是整个建炎集团上层全都强烈反对。黄、汪两大巨头出面,说招抚司成立之后,两河境内的“盗贼”更加猖獗,不如撤销这个部门。

盗贼……这个词才是关键。

李纲、宗泽、张所,老百姓觉得他们是民兵、是自己人,可在建炎集团看来,除了官军本身,其余的都是不安定因素。尤其是五马山的几十万人,让赵构怎么敢接近?还以“信王”为首领。在民兵看来,大家都姓赵,直接变一家,从开始就很融洽嘛。

可在赵构的心里,姓赵的人是他最烦的!

在他的一生中,他用了全部的智慧才保证了自己身边没有任何一个有直系血缘关系的赵姓男人出现。比如前面提过的两个想趁乱称帝的赵姓人,都被赵构处理了。太祖赵匡胤的子嗣赵子崧被贬黜,永世不得翻身;太宗赵光义的宗室赵叔向被勒令交出兵权之后,就被刘光世捕杀。

可惜李纲就是看不透这一点,他据理力争,一定要收编民兵,和黄潜善吵,和汪伯彦吵,向赵构不断地进言。结果,张所、傅亮被撤职,他本人收到了言官的弹劾信。

张浚总结出李纲的十多条罪状,注意,是罪状,弹劾他下台。

号称帝国未来最正义、最坚定、最大无畏的人,居然投靠了著名的懦弱党,弹劾当时最正义、最坚定、最大无畏的人,才起家的。

赵构挽留李纲,同时罢免张所、傅亮,尤其将张所发配到岭南。不久,张所就病死了。李纲看清了形势,终于主动辞职。

赵构再次挽留李纲,可随后的罢相制里却写着“李纲以个人喜怒为标准,分辨是非、赏罚失当;以国家利益为代价,树立自己的形象”等考语。

不久之后,李纲被再三罢黜,最远一次竟然被流放到海南岛。而伴随着这些罢黜的是一系列诛心的字句,如“朋奸罔上,欺世盗名”,李纲成了被孔夫子所杀的少正卯一样的奸邪。

很惨很郁闷是吗?相信连李纲自己都搞不懂,为什么一心为国,会这样悲剧收场?很多年以后,赵构的地位稳定了,年纪也很大了,开始喜欢回忆了,他才说出了一句心里话:

“李纲孩视朕!”

李纲把本皇帝当一个孩子看待!这里面透着一股怨气,非常准确地影射出当年赵构的感受。

说实话,这真的是李纲的问题。在他的心里,他要做的是建立

一个强大的国家,却忘了自己的职责是替皇帝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以为好的,就真的是好的吗?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就会适合高高在上的那个人吗?

赵构本来是为了清静、自由和尊严才罢免李纲的,没想到刚刚罢免他,这几样东西又丢了一次。有人突然找上门来质问他。

为什么要罢免李纲?

赵构暴怒,他真没想到,自己都当上皇帝了,居然还有人没完没了地找他麻烦。李纲、宗泽等人也就算了,毕竟是国家的栋梁、老臣,无论是功劳还是资历,都达到了可以摆架子训人的地步,可这几个人算什么呢?

居然是平民。

不过很不一般,事实上,他们之所以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应天府里,是因为他们是赵构前些天特意下旨召来的。这两个人的名望实在太大,是东京保卫战中的学生运动领袖——陈东、欧阳澈。这两个人此时堪称名满天下,是仁人志士的代表。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言论瞬间会传遍天下,进而形成舆论,其新闻力量比宋朝官方强多了。

正是这一点让赵构头晕,他捧着陈东、欧阳澈写的奏章,都快气疯了。陈东说,李纲不可罢免,黄潜善、汪伯彦不可任用,赵构应该亲征,接回徽、钦二帝。

这几条好不好?赵构能不能做?值得玩味吧。这还只是开始,如果说这些让赵构为难,但又不得不赞成、不得不解释的话,那么陈东下面说的话就让他忍无可忍、急火攻心了。

陈东说,他本身就不该当皇帝,如果钦宗皇帝以后归来,请问两个皇帝怎样相处,难道要一大一小轮换当朝吗?

赵构杀心难忍。

可当他看完欧阳澈的奏章之后,脑袋已经一片空白了。

欧阳澈说的是他的私生活,说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不忘糜烂,不仅吃喝浪费,在女色方面也不知收敛,居然公开去开封城里买姝丽,说是给他做拆洗工作。

在开封城里买漂亮女孩儿……那是刚刚被金军劫掠过的开封城,这么干和女真人有什么两样?至于拆洗工作,亏赵构想得出来,他亲妈就在金国干着同样的工作!

这些话是多么刺心,哪怕不是皇帝,换个普通人也会暴跳如雷。他还没法否认,因为这都是真的。应天府就那么大,战争期间诸事从简,皇宫里的这点事基本上没有秘密,谁都知道。

可你为什么要说?难道你不知道俺成天到晚地表白,天生不喜欢和女人待在一起吗?赵构思前想后,恼羞成怒,提起笔来写了一纸“手批”。

——杀陈东、欧阳澈。

这是宋朝自立国以来从没有过的事,宋太祖在一块石碑上刻着:有宋一代,绝不杀大臣、言官,不杀士大夫,尤其不杀上书言事的人。这块碑平时用黄缎遮盖,不许人看,只有每一代皇帝即位时,才由一个不识字的太监领去,一个人默默地观看。

这时是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一个月以前,曹勋从北方带回了宋徽宗的求救信,里面就有专门带给赵构的誓碑内容。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赵构一定知道祖宗的规定。可他就是下令杀人了。

这不只是他恨这两个人的缘故,而是他心性的表露。赵构是两宋十八帝之中最狠的一个人,他几乎是先天带着残忍的基因,不只是不怕杀人,甚至敢于杀人、勇于杀人。他一旦对某个人起了杀心,哪怕事过境迁,大家都把这件事忘了,他仍然会牢记在心。

不知什么时候,他就会算个总账,把想杀的人杀掉。

这只是开始而已,没人会注意到他这个特点。人们能感受到的是,新皇帝是一个很不喜欢乱讲话的人,比如,他随后就下了一个命令。

一个月之后,也就是九月,他会去淮河地区度假,很可能会在那儿长期办公。如果有谁敢乱想、乱讲,动摇这个决议的话,全部砍头。有谁能告发这些乱讲话的人,有官衔的人连升五级,白丁可以超越无品,从九品直接升到正九品。

连升五级……在重大战役里起关键作用的将官都没这待遇。

第一时间更新《如果这是宋史(捌)·南宋卷·官宦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