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他责备赵高处理关中“盗贼”不力。

陈胜、吴广起兵反秦直接引发了秦末如火如荼的大规模民变。秦二世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呢?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二世怒,下吏。

听闻天下大乱,秦二世实行鸵鸟政策。他根本不相信、更不愿听到四处民变的消息。所以,从关东来的使者报告说山东民变,他勃然大怒,直接把使者下到狱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的使者汲取了前人讲真话却锒铛入狱的教训。当秦二世再次问及山东状况时,使者们全都说了谎话:只是一些小毛贼,各地的郡守把他们全都抓起来了,不值得皇上担心。秦二世一听,乐坏了(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史记·秦始皇本纪》)。

最典型的人物是叔孙通。叔孙通是秦始皇的待诏博士,陈胜、吴广发动民变之后,使者迅速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秦二世。秦二世召集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卒攻城略地,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博士、儒生等三十多人说:聚众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镇压。秦二世一听就火了。叔孙通走上前说:各位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而为一,毁城池,销兵器,以示天下不再有战争。而且现在明主君临天下,还有完备的法令,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罢了,何足挂齿?郡守们正在搜捕他们,严加惩处,不值得忧虑(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秦二世一听,高兴地说:好啊。又问了一遍儒生,有人说是造反,有人说是盗贼。秦二世下令,凡说是造反的一律治罪,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独独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装,并授给他博士职位。叔孙通退朝之后,一些儒生责问他:先生为什么只说讨好的话?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我几乎逃不出虎口!随后,得到赏赐的叔孙通立即逃离都城,辗转投奔了几位“老板”,最后投靠了汉王刘邦,成为刘邦手下的要臣。

叔孙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善于自保的经典人物。他得到秦二世的褒奖,这说明秦二世面对遍及全国的反秦大起义不愿意也不敢承认,只有叔孙通的“盗贼说”最能满足秦二世的心态,所以,见风使舵的叔孙通受到秦二世的厚赏。叔孙通看穿了秦二世的鸵鸟心态,所以,他面对讲真话丢命、讲假话受赏的专制皇帝,先讲假话后逃命。至于叔孙通逃出秦都咸阳投奔反秦义军,最后辗转到刘邦手下,成为刘邦的功臣一事,我们姑且不讲。但是,从叔孙通事件中,我们知道了秦二世面对威胁秦帝国生存的反秦大起义的真实心态。

一个政权如果沦落至官员们只有说假话才能生存的地步,说明这个腐朽的政权已经到了非下猛药不可的时候了。官员普遍说假话,必然会使最高决策人完全不了解真实民情。如果最高决策人不了解沸反盈天的民情,这个政权能不危急吗?

秦二世采取这样的心态处理天下民变,岂能不败?

正是秦二世的错误态度、错误政策导致了这场民变最终酿成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李斯当丞相摆不平这场民变,赵高当丞相更摆不平这场民变。秦二世责难李斯,李斯被杀;秦二世责难赵高,秦二世被杀。

秦二世被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末这场大规模民变所引发的帝国宫廷内乱。

赵高杀了秦二世,从秦二世身上摘下皇帝玉玺戴在身上,但是宫中的侍从、文武百官都非常抵制。据说,赵高走上大殿,大殿竟然一次一次地摇晃起来。赵高明白这是天意不让他当皇帝,而且大臣们也不同意(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史记·李斯列传》)。

关于赵高想坐上龙椅大殿摇晃一事,《史记》的记载言之凿凿。但是,事实上不会发生这种事。龙椅不就是一把椅子吗?谁不能坐啊?如果赵高真感到大殿震荡,那也只是他的一种心理感受。赵高以臣弑君,继而想自己称帝,变嬴氏天下为赵氏天下,心理压力一定非常大。在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赵高走向龙椅之时必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才会有如此感受。所以,赵高所理解的天意,其实是赵高内心极度心虚的反映。

既然赵高知道天意难违,群臣怨怒,那他该怎么办?谁会成为大秦帝国新的君主呢?

第一时间更新《千古一帝秦始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