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有两处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

按照《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在重病之时立下了诏书,但是,加盖了皇帝符玺的诏书并没有立即交给使者发出。不久,秦始皇病死了。按照《李斯列传》的记载,秦始皇的诏书写好之后,还没有交给使者,自己就病死了。这是两篇传记细微的差别之处,但是,两篇传记在一处是相同的,那便是诏书写好未授使者,秦始皇病故。“未授使者”四个字可以有三种理解:

一是秦始皇写好之后他自己没有让立即发出;

二是秦始皇因病情严重诏书写完之后已不能亲自安排发出了;

三是有人从中作梗使诏书未来得及即时发出。

究竟哪一个符合历史的真实呢?

不好讲。

《史记》的两篇传记都是只写了“未授使者”四字,由于记述过于简单,我们今日已经不知道“未授使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

先说秦始皇写好诏书之后他自己没有让立即发出这种情况。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有!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呢?估计有两点原因:一是心理准备不足;二是过度自负。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长生不死,而对自己人生即将谢幕这一点始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他刚刚接见了徐福,又给徐福调派了强弩手,秦始皇对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还充满渴望,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要结束了呢?毕竟他才五十岁!他有死亡的预感,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他还有长生的幻想,所以他并不想立即将写好的诏书发出去。这是自己未发。但是,到了病危之时他已经无力再去处理这件事。最终,诏书变遗诏,未得发出。如果事实如此,这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现的一个最重大的政治失误。

未及时发出诏书的第二个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负。秦始皇生前威风八面,谁敢不从?这种生前局面使秦始皇误以为自己的话不可能不算数!即使死了,自己的诏书成为遗诏,谁敢篡改遗诏?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诏书一旦变成遗诏,一切皆有可能!包括遗诏被篡改。秦始皇如果想到了这一点,他早就会下手防范了。

再说秦始皇因病重诏书写完却来不及发出这种情况。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有!处理后事,秦始皇远不如汉武帝。汉武帝是早年先立了太子,晚年又误杀太子;去世前三天,他立了八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召霍光等五位顾命大臣在病榻前接受诏命,一切都安排妥当,汉武帝恨恨而去。最高权力的移交相当成功。尽管汉昭帝刘弗陵尚有两位年长的哥哥,但是,汉武帝的周到安排使一切阴谋都无法得逞。汉武帝在最高权力移交一事上的个人意志得到了完全实现。一是他明确了太子的人选,二是他立了五位顾命大臣。这样,谁想更改汉武帝的意愿都不可能。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去世前三天”这一时间,因为这是汉武帝最终决定立幼子刘弗陵继位的时间。人生都有去世前三天,但是,绝大多数人把握不好临死前的这段时间,为什么呢?大家将来都可以实践,有几人能准确判断出自己即将离开这个既令人眷恋又令人遗憾的世界的时间?极少!正是因为对死亡时间的准确判断,汉武帝才痛下决心,断然决定立八岁幼子称帝。其时,汉武帝共有三个儿子在世,他最终选的是幼子。依汉武帝之雄才,他不可能不知道立哪个儿子为帝是关系到汉家江山的大事,但是,他突破了“国赖长君”的祖训,选定了幼子继位。幼子刘弗陵其时八岁,八岁的孩子能干什么?能处理复杂的国政吗?为什么放着两个年长的儿子不立,偏偏立了八岁的刘弗陵?事实证明,汉武帝确有识人慧眼,刘弗陵不负父命,成为一代中兴之主。汉武帝不但有慧眼,更重要的是他把握住了时间——去世前三天。秦皇、汉武是中国帝国时代前期最重要的两位皇帝,论其立国,当然是秦皇更胜一筹,因为汉武不需要立国,我们也不知道汉武立国的才能;论其治国,秦皇、汉武各有千秋。但是,秦皇在帝位移交上明显不如汉武,一是没有把握好时间,二是没有及时明确布告天下。

秦始皇渴望长生,他一直不相信自己会这么快死亡,所以,当他在平原津病重之后,他一不准大臣们议论善后之事(回避死亡),二没有更多地考虑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这个大问题。等到病危之时,他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所以赶快写诏书,但是,因为此时秦始皇已经病危,诏书写好了,生命却处于弥留之际了,发出之事他已经来不及再管了。最终诏书变遗诏,而且,遗诏落到了赵高手中。

秦始皇远没有汉武帝那么从容。他处理后事有三大弱点:一是没有明确立太子,二是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三是没有亲自督导诏书发出。

上述三点都非常重要。

没有明确立太子意味着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人人都可以被立为二世皇帝。这样,秦始皇个人所想立的长子扶苏就有可能失去皇位。

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意味着知道此事的丞相李斯可以一手遮天。后世皇帝临终之时如遇特殊情况,都要立若干位顾命大臣。这些顾命大臣肩负着忠实履行先皇遗命的职责,而且,由于是若干位,不可能出现一位顾命大臣说了谎言仍被认为是先皇遗命那样的问题,顾命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制衡。没有制衡,什么事都可能出现。

没有亲自督促诏书及时发出意味着一旦秦始皇死了,他生前再威风八面现在也什么都管不了。自己的尸体腐烂发臭他都管不了,更何况是最高权力的移交?一封事关帝国命运的诏书在始皇身后只是一张废纸。

最后说有没有人从中作梗这种情况。

表达秦始皇意愿的诏书留在了赵高的手中,如果有人作梗,只有赵高有此可能,他人恐怕对诏书是否发出都不会知道,怎么能从中作梗呢?

赵高会作梗吗?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赵高深受秦始皇恩宠,担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的双重要职。而且,赵高整天在秦始皇身边,对秦始皇的病情非常了解。秦始皇一咽气,他立即谋划篡改遗诏,他当时的心情应当是非常复杂的:秦始皇信任他,委以重任,他应有感激之情,他希望秦始皇健康长寿,长保自己的荣华富贵。现在秦始皇诏书要扶苏即皇帝之位,赵高的地位可能会因秦始皇的病故和扶苏的即位发生变化,毕竟扶苏可不是一个好忽悠的人。

但是,要说赵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诏书不发,也未必,因为发与不发,赵高并不能完全做得了主。毕竟秦始皇是死是活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秦始皇又是最讨厌谈论他自己生死问题的皇帝,谁敢碰这个钉子啊!不讨论,不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一切皆有可能了。然而,在秦始皇尚未一命呜呼之时,赵高岂敢随意扣押诏书?赵高最有可能的心态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如果秦始皇病情好转,肯定会关心诏书发出去没有。赵高没有得到明确发出的命令因此未发出,这符合秦始皇病情好转不愿再谈丧葬之事。如果秦始皇病危,那就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过问此事,二是顾不上过问此事。秦始皇一旦询问,赵高会立即发出诏书,他不可能欺骗秦始皇、违背秦始皇的旨意;如果秦始皇病重陷入昏迷,顾不上问,他也就可以不发。只要诏书不发,就有文章可做。

所以,笔者估计在秦始皇病故之前,赵高不敢对秦始皇的诏书有意扣留,也不能有意扣留。“不敢”是因为秦始皇万一病好了,或者病轻了呢?秦始皇过问起这件事,赵高负得了这个责任吗?“不能”是因为李斯是丞相,丞相的权力极大,李斯如果没有和赵高联手,赵高怎么敢抗旨呢?

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传位扶苏的诏书最终没有发出,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

秦始皇传位长子扶苏的诏书没有及时发出,这对大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的交接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第一时间更新《千古一帝秦始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