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采用小篆来统一中国文字,但是我们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从出土的秦朝简牍中,看到的多是秦隶,这是为什么呢?

统一文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件。这一大事件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二是秦始皇采用什么方式来统一文字;三是如何看待秦始皇统一文字。

第一,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

主要原因是被兼并的六国文字字形不一,影响交流,这成为秦朝政令贯彻全国的一大障碍。大秦帝国建立之后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怎样保证政令在如此广袤的国土上得到贯彻执行,如果这一点得不到保障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时六国文字混乱。具体表现为:战国数百年间周天子因自身衰落,无暇顾及规范文字,其他各国君王也没有工夫统一文字。在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下,文字得不到规范,异体字频现,简化字横行。

例如在六国文字中,“马”字的字形就各不相同。

即使在一国之内,同一字的字形也有很多不一致的情况,书写上的不统一,成为书面交流的最大障碍。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的措施,“马”字统一规范为“”。

再如“安”字,统一之前六国的字形如下:

统一文字以后,“安”字规范为“”。

除便于交流外,统一文字还是政令统一的需要。保证政令统一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的当务之急。偌大一个帝国,如果不能保证政令统一,那可是天大的问题。在诸侯割据七国争雄的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写法千变万化,缺乏一定的体系与结构规律,随意性很强。秦并天下后,领土空前扩张,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之上进行统治,必须保证政令通畅,而当时字形各异的六国文字给政令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秦始皇的诏令下达到地方后,地方官员都看不明白的话,岂不贻误了国家大事?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也确实发生过诏书到达桂林而当地一般民众却读不懂的事情。因此,政令统一是加强权力控制的头等大事。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根本目的。

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秦国三十五代国君梦寐以求的统一天下的大业,在建立大秦帝国之后,秦始皇的一系列作为都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江山。统一文字的根本目的亦在于此。

第二,秦始皇采用什么方式来统一文字?

秦始皇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首先,要实现文字统一,必须先设定一个全国性的标准;其次,通过政令废止与标准不一样的六国文字,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关于这两方面的具体情形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记载得非常明确:“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全国性统一文字的标准就是所谓的“小篆”,具体措施则是废除“不与秦文合者”。

据此可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过程中,有三个人了发挥了很大作用。一是丞相李斯,二是中车府令赵高,三是太史令胡毋敬。丞相总管国家基本政务,李斯不但主张用秦国文字统一天下,而且明确提出废除与秦国文字不同的六国文字,并撰写了《仓颉篇》七章,作为小篆的范本。赵高是中车府令,此职位主要管理皇帝车马,官阶不高,但是深得秦始皇信任。而且,在秦国官职中加有“中”字的官吏应当是可以出入宫廷的。所以,当时赵高可以自由出入宫闱。太史令是史官,也是皇帝的近臣,出于职业原因,史官对文字统一的要求也许会更加迫切。

然而,有些学者声称,秦始皇不仅用秦小篆统一中国文字,还使用了隶书作为统一文字的书体。理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秦朝出土的简牍上往往不是秦国小篆,而是具有隶书体式的古隶。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秦始皇到底是用何种字体统一文字的呢?是文献记载的小篆,还是出土文献中的隶书?

要弄清楚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小篆和隶书的区别,小篆和隶书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式,小篆笔画复杂,整齐协调,写出来的字像图画一样漂亮,但是书写麻烦。而隶书笔画比小篆简洁,主要是将小篆的圆转笔画改为方折笔画,书写效果略微宽扁,讲究“蚕头燕尾”。那么,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时,他究竟是采取了小篆还是隶书作为统一的标准呢?

根据汉代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解读,秦始皇是用秦国的小篆作为统一天下文字的标准。笔者也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不是用隶书,而是小篆。那么依据是什么呢?

其一,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均用小篆书写。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写作了《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写作了《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写作了《博学篇》七章。李斯、赵高、胡毋敬均用小篆来进行这三部范本字书的写作(《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为秦篆者也。《汉书·艺文志》)。

其二,当时各地的刻石均为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五次巡游全国,在全国各处留下众多的刻石。而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一部分这些刻石的临本或摹本,如泰山、峄山、芝罘、琅邪台、会稽等处的刻石,而泰山刻石中还有留存至今的实物,这些刻石文字均为小篆。刻石是秦始皇五次大巡游的重要活动之一,内容无非是记载秦始皇兼并六国等丰功伟绩,所用的文字必定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

其三,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序》的记载。《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之作、奠基之作,因此,许慎对于统一文字所持的说法,一定有他的文献依据。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出土秦简中竟然有那么多用隶书书写的文字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将隶书作为统一六国文字的书体之一;二是秦始皇用秦国小篆进行统一文字最后没有获得成功。而上述列举的三点足以证明第一种可能不成立,那么,只能是第二种可能。

中国文字书体的演变大致是:殷商通用甲骨文,西周、东周通用大篆,战国时期盛行小篆,汉代流行隶书。在这些文字书体中,大篆是一种使用较为混乱的书体。

秦始皇用秦国小篆作为统一文字的模本而颁行天下,但是,秦国小篆并不是当时天下最先进的书体。

李斯的建议明确提出用秦国文字统一天下文字。这当然是胜利者以战胜者的姿态统一天下,包括文字的统一。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秦国的文字是否是当时天下最先进的文字。实际上,秦国小篆并不是。

文字的功能在于交流,因此,文字的形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实用性。一种不具备实用性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它不便于书写。既然文字重在交流,那么,天下百姓在使用文字时,便常常会创造出书写简便的字体,这种来自民间的创造有利有弊,积极的一面是为文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巨大的能量,而消极的一面则是造成了文字使用的混乱。

在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文化算不上先进。但是,秦国在军事、经济方面力量的强大,却是其他六国遥不可及的。所以,最终由文化并不发达的秦国统一中国成为历史的必然。这在中国历史上常发生。隋朝一统天下、蒙元铁骑征服,都是文化弱而军事强者的胜利。尽管秦国能凭借军事手段统一天下,然而从文化发展层面来看,秦国文化与被消灭掉的六国文化还是有差距的,齐文化、楚文化都比秦文化先进。因此,秦国的文字也并不是战国时期最先进的文字,它不够简便、实用。

秦始皇统一文字采用的正是秦国小篆。小篆华美、整齐,观赏性很强。但是,小篆的最大缺点是不便书写。战国时代有许多纵横家,他们往往一天之内就要书写几千字的文章以说服君王,若用小篆书写,显然无法完成。当时,使用最多的应当是从大篆发展出来的更为简便的书体——隶书。

我们今天看到的秦简中大量存在的隶书,便是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的明证,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简便易写的隶书代替了秦始皇强制推行的小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秦简中大量使用隶书就断定秦始皇是用隶书统一六国文字的,这是有违史实的。

提到隶书,问题颇多:什么是隶书?谁创造了隶书?秦始皇为什么不用隶书统一文字?

先说问题一,什么是隶书?

隶书的“隶”,意思是“隶属”,隶书是隶属某一种文字的简便体。既然西周、东周使用的都是大篆,那么,隶书应当是隶属大篆的一种简便书体,当然这是古隶书。换句话说,隶书是大篆的手写体。在用大篆勒石刻碑之前,需要起草相关的文字,而不假思索就直接勒石刻碑是不可想象的。当时应当是在不易保存的材料诸如木简、竹简之类上起草碑文文字的。

再说问题二,谁创造了隶书?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时期的程邈创造了隶书。这个说法最早见于西晋书论家卫恒的《四体书势》: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犯罪入狱。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用不便于书写的篆书写文字,就对篆书作了修改,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创立了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改动后的新字体,很是欣赏,不仅赦免了程邈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在官狱中推行。程邈原来的身份是个徒隶,起初新字体也是专供隶役使用,因此便把这一书体称为“隶书”(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卫恒的隶书之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但是,这一说法在理论上讲不通,同时也不符合文字书体创造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文字的书体都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它应当是无数书写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唯此,才可能得到众多书写者的认同,发挥其交流思想的作用。从实际上讲,有现存出土文献佐证。今存秦武王二年(前309)的青川木牍是秦武王时期的相国甘茂在平蜀之后,公开发布的有关土地管理的文告。在青川木牍里,已经出现了不少用隶书书写的文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秦国的官方文书也在使用秦隶。青川木牍的书写时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早了八十年。下面是青川木牍的摹图:

在上图中,有很多字已具备隶书的意味,见如下几个: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八十年前的官方文告中,就已经存在古隶书字体。由此可见,隶书不可能是秦始皇时期程邈一个人创造的。秦隶的真正创造者应该是秦国的无名文吏,他们在长期书写过程中痛感小篆的不便,出于工作的实际需要,从简化大篆,再到简化小篆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秦代隶书。

最后说问题三,秦始皇为什么不用隶书统一文字?

六国文字错杂,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后确实需要将其统一,这不仅方便政令通行,而且对文字本身的规范化也极为有利。隶书书写便捷,秦隶也早已存在。从理论上讲,用隶书来统一天下文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秦始皇却采用了小篆统一天下文字。小篆华美、漂亮、整齐,然而,小篆的最大不足是不便于书写。秦始皇的举措只能说明他对形式华美的小篆情有独钟,同时也反映了他并不懂得文字规范从简、从俗的两大原则。我们从中可以窥见秦始皇追求形式唯美的心理倾向。

第三,如何看待秦始皇统一文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功不可没。虽然,他统一文字的主观动机是加强统治,便于政令执行。但是,文字的统一在客观上为统一思想及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这对于一个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发展与巩固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维系中国统一的无形文化力量。

中国是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而方言是影响交流与沟通的一大障碍。尽管各地方言迥异,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使书面语言、书写形式获得了整齐划一的规范,成为跨越时空限制、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并且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心理状态与文化,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股重要力量。这是必须首先予以肯定的。

但是,秦始皇没有使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而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隶书作为统一的文字,而是采用了华丽但不便书写的小篆,以至于他费尽心力推行的小篆在秦国并未被广泛采用。造成这样的局面,或许有秦国国祚短暂的因素在内,然而,文字的流行有它自身的强大力量,简便实用才是文字的生命力

所在。小篆不符合这一标准,因此,尽管依靠着秦始皇巨大的个人威严,凭借着大秦帝国强大的国家机器,小篆得以在全国强制推行使用,但小篆的难写难认最终使它成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短命的文字之一,代之而起的是隶书。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在《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里书写的秦代小篆的标准字体,不过,“泰山刻石”(存十字)、“琅邪台刻石”(存八十六字)还为我们保存着李斯亲自书写的秦代小篆的原貌,让我们有机会一睹秦始皇用来统一天下文字的小篆的风采。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于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登泰山而立,由李斯所书。石高四尺五寸,四面镌刻,其中三面为秦始皇诏书,另一面是秦二世元年(前209)诏与从臣姓名。一共二十二行,每行十二字。此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上,后移置泰山下的岱庙,历经战乱,现只存十字。尚有拓本传世,存一百三十六字。下图竖排从右至左依次是:斯臣去,疾御史,金石刻,因明白。

再看留存至今的汉碑、汉简,特别是大量出土的汉简,发现出现最多的不是秦始皇强力推行的小篆,而是易写易认的汉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隶书才是真正统一了中国文字的书体,秦始皇的“书同文”的诏令真正得到施行是在汉代。一种先进的书体一旦形成,它就拥有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比如晋代形成的楷书,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是我们汉字书写的主要书体。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缘于书写工具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在秦简、汉简上,书写工具的发展决定了书体的演变,而书体的简便实用又决定了何种书体能够统一中国的文字。

从大体上看,秦始皇“书同文”的措施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他采用小篆作为“书同文”的国家标准,则并不可取,再加之秦朝国祚短暂,因此,成效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大。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客观上为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传承不息,文字统一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时间更新《千古一帝秦始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