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负刍四年(前224),秦王赵政派遣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临行之前,王翦在灞上对秦王赵政说:请大王多多赏赐我良田美池。秦王说:将军你尽管出发,你还担心日后会贫困吗?王翦回答道:我是大王的将军,建立奇功也不得封侯,我这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啊。王翦的一番话,说得赵政哈哈大笑(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等到大军到了边关以后,王翦又派使者向赵政请求赏赐良田有五次之多,有人对王翦说:将军是不是太贪得无厌了?此时,王翦才将自己的心里话全盘托出,原来王翦早就看出赵政为人粗暴且对人不信任,现在赵政将秦国全国的军队委托给王翦,对王翦势必有所怀疑,有所提防,王翦便打着替子孙经营产业的旗号请求赵政多赐予田宅,以此打消赵政对他的怀疑(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正因为王翦对赵政的为人及心理摸得很清楚,所以他才主动抛出烟幕弹,宁愿让赵政以为自己是个贪财之人,也不愿自己的项上人头搬家。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王翦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介武夫,还颇有政治头脑。

有政治头脑的王翦,在军事谋略上亦是一把好手,他深晓作战心理。王翦率领大军进入陈邑、平舆一带之后,即停止前进,构筑壁垒开始坚守。楚国调集大军全力抵抗。两军相逢,楚军主动出击,多次挑战,秦军就是不应战。王翦让士卒洗沐休息,天天犒赏士卒,自己和士卒还同吃同饮,但是,就是不打仗。过了一段时间,王翦问:士兵们在干什么?左右的人告诉他:士兵投石块玩游戏,看谁投得远。王翦听了之后心中暗喜,他知道收获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相持了一年左右,创造了秦王赵政发动统一战争以来的一个奇迹——来而不打。一年多想打而打不成的楚军开始向东移动,王翦一看,机会来了,立即派出精兵追击正在调动的楚军。结果,楚军大败。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攻入楚国最后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获了楚王负刍。

楚王负刍被俘之后,楚将项燕东山再起,在淮南拥立昌文君为楚王,继续抗秦(此从《史记·秦始皇本纪》。然该篇说是昌平君,非昌文君。杨宽《战国史》考订昌平君系昌文君之误。《史记》的《楚世家》《王翦列传》《六国年表》等均说项燕兵败被杀)。秦将王翦、蒙武在淮南大败楚军,昌文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立九江郡、长沙郡。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江南地,降服越君,建立了会(古音guì,贵;现在多读作kuài,快)稽郡。

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国大将王翦采取了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求胜心切,但与秦军总是交不上锋,最终斗志逐渐消失殆尽。这场秦楚之战是秦国消灭楚国的转折点。然而熟悉楚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楚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之一,它甚至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要早。战国时代有两句流传极广的话,叫“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意思是说,连横成功则秦国称帝,合纵成功则楚国称王。可见,楚国曾经是战国时代和秦国一样强大的诸侯国。那么幅员辽阔、实力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就被秦王赵政给消灭了呢?

笔者认为,楚国之亡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改革不力,二是政治腐败,三是不明大势。

第一时间更新《千古一帝秦始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