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人中的第一个叫苏秦,东周洛阳人。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曾经外出游历多年,却一事无成。狼狈不堪的他回到家中时,家人都嘲笑他:人家都知道干活挣钱,你把挣钱的技艺全都抛弃了,到处游荡,还学什么演讲,靠舌头能挣钱吗?落到今天这么个下场,真是活该(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听了之后,非常惭愧。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拿出自己的藏书,自言自语地说: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不能用所学知识谋取荣华富贵,读了有什么用?但他并没有气馁,挑选了一本名为《阴符》的书,认真研读了一年。一年后,悟出了许多揣摩人心理的诀窍,他兴奋地想,现在终于大功告成了,可以用这一套去说服当今的那些国君了!

《战国策·秦策》的记载比《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更具传奇色彩:

苏秦当年游说秦惠文君失败后,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儿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此时的苏秦回到家中,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不做饭,父母不搭理他,狼狈不堪(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范祥雍《战国策笺证·秦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本书凡引《战国策》,均为此本,不再一一注明)。整个家庭成员对苏秦的集体无语与一致的冷落漠视,强烈地刺激了苏秦。苏秦决心发愤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中国古代“头悬梁,锥刺股”故事中的“锥刺股”一事就是从苏秦这儿流传下来的。

这段记载与《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略有不同,描述也更生动形象,但两段都一致地记载了苏秦在不得志的时候,连至亲都看不起他,这些磨难与刺激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促使他更加执着地奋斗。

《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最后成功游说了燕王、赵王,带着高车驷马和众多随从前往楚国去的时候,途经自己的家乡,父母听说苏秦回来了,亲自清理房子,打扫道路,而且出城三十里迎接儿子;苏秦的妻子不敢正眼看今日成功的丈夫,认真倾听,生怕漏掉一个字;当年不给他做饭的嫂子,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到苏秦身边,向他道歉。苏秦问,嫂子前后两次待我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他的嫂子倒很直接地说,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还那么有钱。苏秦听完之后,仰天长叹:人穷了,父母都不认儿子;富贵了,家人都害怕自己。一个人活在世上,对权势富贵怎么能不重视呢(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范祥雍《战国策笺证·秦策一》)!

而据《史记》的记载,苏秦学成之后,第一个求见的是周显王,但是,周显王身边的人一向看不起苏秦,周显王也不信他(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没有办法,只好西行奔赴秦国。

此时,秦孝公已经去世,即位的是秦惠文君。于是,苏秦对秦惠文君说:秦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四面环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国家。东面有华山、黄河,西面有汉中,南面有巴蜀,北面是代地,这是一个天然的天府之国。凭着秦国众多的士兵和百姓,凭借这么精锐的军队,完全可以称帝而统治天下。秦惠文君因为刚刚车裂了商鞅,非常忌讳说客,他一看苏秦又是一个说客,一来就劝他称帝,便婉言谢绝了苏秦(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史记·苏秦列传》)。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对苏秦至少可以了解三点。一是读书为君。苏秦是一位说客,他读书就是为了能为某一位君王服务。至于自己服务的对象是周天子还是秦惠文君,他才不在乎呢!二是苏秦曾经想为秦国服务,因为秦国当时强大,有实力,是理想的工作单位。三是苏秦有着极强的功名利禄之心,其实这也是苏秦奋斗的根本目的,因为这个时候他的价值观有了很大变化,原先君臣父子的那套价值体系在功名富贵的冲击下溃不成军。所以说,苏秦这种功名利禄之心有着深刻的背景:时代因素,个人因素。前者指当时天下的形势造就了一批像苏秦这样的谋略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从而谋取富贵的巨大平台;后者则是指苏秦如果不能成功,他在家中都毫无地位,更不用说在社会上立足。

在秦国没被接纳的苏秦又来到赵国,赵国国君这时候正用他弟弟为相,这位赵相也不欣赏苏秦的主张。于是苏秦只好离开赵国去往燕国,这是他寻找工作的第四站了。

第一时间更新《千古一帝秦始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