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传位次序中,父子相传是第一规则,所有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血脉可以继续拥有自己建立的功业,享受万民的欢呼,也算是延续家族的荣耀。在嫡出长子因各种原因而不能继位之后,才会考虑顺位的其他儿子。但也有特殊的情况,皇帝虽然有三宫六院,却没有继承人,因此只能选择和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来继位,此时弟弟便成为第一顺位的继承人。虽然是特殊情况的特殊处理方式,但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非常常见,在不同的朝代都有多位皇帝是兄终弟及。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赵匡胤和赵匡义这一对兄弟了。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有五个儿子,长子匡赞和最小的儿子匡济都不幸夭亡,所剩只有匡胤、匡义、匡美三子,年纪稍长的匡胤年少离家,投身军伍,而年纪较小的匡义和匡美则留在母亲杜氏身边,侍奉老娘。赵匡胤凭借出众的才略获得柴荣赏识后,他的父亲也作为军中大将受到提拔。但在围剿滁州时,赵匡胤作为统帅为了避免引起君主猜忌,秉公执法,对于半夜来援的父亲拒绝开城,导致本就染病在身的赵弘殷病情加重,入城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丧父后的赵匡胤悲痛欲绝,跪在父亲的灵前久久不肯起来。母亲杜氏眼含热泪对他说:“你的父亲一向认为你才华卓越,是人中之龙,日后定不在人下。现在他虽然早去了,但希望你不要辜负他,我想他也会瞑目的!”

赵匡胤含泪道:“我闭城不开,是为忠君,谁知道让染病的父亲因此丧命?作为臣子,我虽然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但作为儿子,我确实罪恶滔天!请母亲责罚我吧!”

杜氏说:“忠孝难两全,你父亲也是朝廷命官,他明白这个道理,你也不要过于自责了!只是他现在一去,你便是家中长子,要靠你来支撑起这个家!匡义虽然成年了,但没有经过什么历练;匡美还小,什么都不懂。他们都需要你这个做哥哥的树立榜样啊!”

赵匡胤说:“请母亲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地对待两个弟弟,光耀赵家门楣,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杜氏拉起赵匡胤,叹了一口气,将匡义和匡美都叫了过来,对他们说:“你们的父亲现在不在了,家里以后便是由你的大哥做主。俗话说:长兄如父,虽然他只大你们十几岁,但你们以后要像尊敬父亲一样敬重他!”

匡义此时已经二十,而匡美不过十二三岁,赵匡胤离开家的时候他们都还小,十多年来都是匆匆见上几面。他们对这个哥哥其实并不是很了解,但佩服他能在万军当中建立功勋,受到皇帝的赏识,成为一员骁将。现在父亲去世了,母亲又如此吩咐,两个人立刻拜倒在地。

赵匡胤看着两个还显得稚嫩的弟弟,又想起父亲的离世,以后这个家就由他来做顶梁柱了,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暗自发誓一定要扶持两个弟弟建立功业。

意气风发的赵匡胤辅佐柴荣南征北伐,无奈天不佑人,柴荣居然英年早逝。动荡的局势以及主幼国疑的情况让赵匡胤开始筹划更长远的打算,终于发动了陈桥驿之变,取代后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母亲杜氏也被敕封为皇太后,两个弟弟,匡义已经二十多岁,便让他跟随在自己身边,一边教导他学习如何处理政务,一边培养他成为自己的助手;小弟弟匡美因为年幼,一直都跟随在母亲的身边。为了避讳,匡义更名为光义,匡美则更名为光美。

赵光义是一个聪明人,虽然他没有经历战火的历练,在军事才干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他触类旁通、一点就透,对于赵匡胤所教导的总是能熟记于胸,表现出超人的聪慧。而他因自幼跟随在杜太后的身边,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因此也获得了太后的宠爱,太后不时在赵匡胤面前为他争取赏赐。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紧张期,宋的根基逐渐稳固下来,四方的征战逐渐结束了,版图扩大的同时,国力财富也在不断增加。总是对众臣提高警惕的赵匡胤对于自家的兄弟自然最信任,对赵光义更加信任,加封他为晋王,让他参与到一切政事中,尤其负责统领京都开封的禁军,以保护京城的安危。宰相赵普作为一直跟随在赵匡胤身边的股肱之臣,也只能和年轻的赵光义平起平坐。

建隆三年,即公元962年,杜太后忽然病重,孝顺的赵匡胤随侍在身边,不敢离左右。杜太后对于自己的儿子能做皇帝,一向都非常感谢赵普等人的辅佐,时常对赵匡胤说:“赵普做事尽心,所以让你省了不少事,你应该好好善待他。”她总是教导自己比较偏爱的赵光义要多和赵普交往,希望他可以学得一些赵普的智慧。

现在病重,杜太后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便让赵匡胤将赵普和赵光义等人都叫到床边,对他们说:“你们能够有今天,都是因为祖上的福泽,但也是因为人事的周全,以后要想继续拥有天下,君臣就不能离心,只有同心协力,才能让大宋的江山稳固啊!”

众人看杜太后临终时还惦念着国家,都潸然泪下,急忙答应着她说的每一句话。

杜太后对跪在床前的赵匡胤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够获得天下做了皇帝吗?”

赵匡胤哽咽得无以答话,杜太后深深喘了口气说:“我现在是要和你说大事,你怎么只知道哭呢?你要知道,你能得天下,全是因为周朝以幼子做了皇帝。把这么大的国家交给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这就是将国家置于飘摇风雨之中,让别人开始有了不臣的野心,埋下了祸根,也给了你以可乘之机。如果柴荣有一个年长的儿子可以掌权,周天子已经长大成人,天下又怎么会归到宋的手中呢?”

赵匡胤一边哭,一边点头说:“母亲智慧,所言甚是。”

杜太后说:“现在你做了皇帝,就应该想着怎样避免让这种事情再发生,让大宋的江山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动荡。你和光义都是我所生的,现在他已经长大成人,又学习了不少治国之术。如果你不能做皇帝了,就应该把皇位传给他,要知道国有长君是万民的福气啊!”

此时的赵光义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但赵匡胤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也已经十多岁了,以赵匡胤三十六岁的年纪像柴荣一样突然辞世的可能性也很小,绝对有时间等到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但至孝的赵匡胤因父亲的辞世而一直内心不安,对于母亲杜氏更是言听计从,他深知母亲偏爱赵光义,因此希望赵光义可以接任自己的帝位,虽然说国君年长有利于保持稳定,但也有一定的私心在其中。面对临终前的母亲,赵匡胤无法拒绝,他抬头看一眼赵普,赵普也是无奈地看着他,只能对杜氏说:“孩儿谨遵母亲的嘱托。”

杜太后看他答应了,灰暗的眼睛里也发出光彩来,对赵普说:“你将这件事记录下来,就当做皇帝的承诺,让光义继承匡胤的帝位,成为大宋的国君,保我大宋平安。”

赵光义一边哭一边顿首说:“孩儿一定不会辜负母亲和大哥的期望,今后要励志精进,誓不负大宋子民。”

赵普见赵匡胤话一出口,知道金口玉言的皇帝所言很难更改,心里已经有一些担忧。现在杜太后让他将所言记录下来,以后更是不可更改了。他看了赵匡胤一眼,见赵匡胤冲他点点头,便忙站起来取了笔墨,将皇帝和太后所言记录下来,拿给太后过目之后,又命人装进一个镶金嵌玉的木盒中。

杜太后将那个木盒放到赵匡胤的手中,对他说:“你要记得你的承诺,并不是为了让光义可以做皇帝,而是为了让大宋不再遭遇周朝的不测,让赵家江山可以永远传递下去。”说完便溘然而逝。

赵匡胤与赵光义、赵光美等人哭得死去活来,而还不懂事的赵德昭、赵德芳等人也不知道自己原本应该拥有的东西已经被夺去,也在一旁哭泣不止。滋德殿里顿时变成了悲泣和眼泪的世界,而那个金匮却静静地放在桌子上,似乎在冷眼看着这一切,等待着由它所酝酿改变的未来。

作为拥有健康子嗣的皇帝,赵匡胤传位给弟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年轻的时候不断提拔弟弟,但他晚年并不是十分赏识赵光义。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六岁,足以承担起一个国家的重任,因此赵光义的继位似乎更透着一丝诡异。金匮之盟的出现为这个转折提供了依据,此一事件在《宋史·杜太后传》以及司马光《涑水纪闻》中均有记述,而后世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但后人对此依然持怀疑态度,认为此事真假难辨,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为自己继位而捏造的。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晚年的赵匡胤似乎并无意传位给自己的弟弟,但杜太后逝世时兄弟二人还很和睦也是事实。因此,金匮之盟的真假至此已经无可分辨。若是真,兄弟情深兼至孝亲情之下答应母亲的遗愿,可以成立;若是假,权力争夺之中翻脸无情也有可能。而作为读史后人,也只能在其中寻求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了。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