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杯酒释兵权”的宋廷之上,赵匡胤终于看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局面:文官接任了武将的职权,负责禁军的统领、在军中有威信的将领们都主动隐退,让皇帝可以放心。这一局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赵匡胤的焦虑,五代以来的皇权隐患似乎已经削除了一大部分,赵匡胤深信只要让文官和自己的亲信掌握着兵权,大宋的皇位就可以稳固了。

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辞职退位之后,作为最有战斗力的禁军队伍的首领人选问题开始凸显,亲信之人虽然不少,但赵匡胤不希望某一人大权独揽,他想让诸将之间可以互相牵制,保持平衡,这样才可以保证即使手握兵权也不会让人滋生出不该有的想法。现在将禁军的最高统领位置交给谁最让人放心呢?

赵匡胤对赵普说:“目前朝堂之上,老臣和新人各有一半,自从开科取士以来有很多士人进到朝堂之上,我有心将禁军的统管职责交给新人,你觉得如何?”

赵普对此持有相反意见,他说:“老臣虽然多是有功之臣,为了避免独大,不宜掌管军权。不过新人对于军政多不熟悉,而且禁军不同于其他机构,身负重责,如果没有威信,恐怕很难服众。”

赵匡胤点点头说:“军政大事,是国家的根本所在,我不想它有任何闪失。目前看来,只有一个人是最适合的人选,那便是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符彦卿。”

赵普问:“陛下怎么会觉得符彦卿是最合适的人选呢?”

赵匡胤说:“符彦卿的女儿曾经是世宗的皇后,现在符太后虽然偏安在西宫之中,不过已经不需要再担心什么了。同时他还是光义的岳父,我相信在目前的情形下,他对我大宋是非常忠诚的。在世宗朝中,我曾经和他一起为官,深知此人是一个重情谊、正直耿介之辈,所以启用他来作为禁军将领,绝对可以放心。”

赵普说:“陛下和符彦卿之间不仅有着共事之谊,现在他又把女儿嫁给了光义,成为姻亲,所以对他放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符彦卿所任职的天雄军衙本来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机构了,如果再让他担任禁军统领,是不是权力过大了呢?”

从杯酒释兵权开始,赵匡胤的心中便一直将如何控制臣属的军权作为自己的第一大任务,随时都在思考着怎么让大臣们互相牵制,避免一头独大。现在赵普提出这个问题来,也正是他所担心的,于是便沉吟着说:“对符彦卿的选择,已经是折中的办法,不然就要交给其他人,我更不放心。我对符彦卿非常信任,这样的恩情难道他还会忘记吗?就算顾念这些,我想他也不会对我大宋不利的。”

对此,赵普忽然笑着说:“陛下对符彦卿不薄,这一点众臣都看到了,符彦卿自己也非常清楚,不过有恩情就能保证忠心,臣却不敢苟同。请问陛下:当年世宗对您的恩情就浅吗?”

这句话好似一把重锤敲在了赵匡胤的胸口,当年的世宗柴荣对于赵匡胤的信任,也是非同一般。在朝堂之上,不仅让他执掌禁军大权,不管大小事务都要与他商议,在晏驾时还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似这般的信任不是一般的大臣可以获得的,而赵匡胤却依然可以举旗反叛,从后周孤儿寡母的手中夺走皇位。现在自己对于符彦卿虽然也信任,但赵普一语中的的反问,赵匡胤才恍然明白了“恩情不一定会换来忠诚”的道理。

从这个问题出发,赵匡胤对于国家管理的认识又一次获得了提升,在削夺了大批武将的兵权之后,他逐渐将目光投向节度使。驻扎在各地的节度使作为一方重镇的最高领导人,手中所掌握的不仅是当地的军队,还有财政等大权,富庶之地的节度使因其军权、财权而产生不小的影响力。这些人都不容小觑,虽然五代后期节度使的实力都不如中央政权,但长期发展下去他们也会一天天壮大起来。朝廷的寡弱是一个政权所存在的最大危机,它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在强大中央的同时,也要及时扑灭地方的火星。

思虑至此,赵匡胤对赵普说:“符彦卿既然已经大权在握,那么禁军就不再考虑他了。不过在各地的节度使手中也握有重权,为了确保他们的力量不会强于朝廷,我看削夺其权的时候也到了。”

赵普说:“臣曾经提出过三大策略作为保证天下太平的途径,其一便是削夺兵权,因历来兵权在手是武将篡权的根本原因。只要他们手中没有重兵,就会安分守己了。”

赵匡胤说:“兵权、钱谷,是国家发展所必需,但也是引起不安定的根本原因,从现在开始应该让朝廷来控制这些,就像建立禁军的时候从各地抽调出最优秀的将士一样。各地的财政、军事大权也都要抽调出来,只有君权扩大,才能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才能让大宋更加安定。”

在这一想法的指导下,赵匡胤于开宝二年十月,即公元969年又一次摆下酒筵,邀请了节度使武行德、郭从义、王彦超等五人,到皇宫后苑赏花赴宴。

筵席之上,赵匡胤对众臣说:“自从大宋建立以来,各地的安危都是交给你们各位来负责的。现在保持了这么久的和平,都是诸位的功劳,百姓几十年来多受战火熏染,现在能够过几天好日子,诸位功不可没。”

王彦超等忙举杯道:“陛下勤政爱民,是万民的福祉。大宋四海升平,都是仰仗陛下。”

赵匡胤故作凝重地问:“如今虽然太平,但是我总不能忘记前些年的战乱,为何从唐末以来帝位几易,总是战火不断呢?我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王彦超说:“依臣看来,唐末以来的每一位皇帝都是贪图富贵之徒,他们只为了自己的荣华便置天下于不顾,也都忘记了君臣纲常,才会做出反叛之事。”

赵匡胤又问其他人:“今日君臣尽欢,诸位有何高见,尽管说出来。”

郭从义说:“唐末以来五十余载,皇帝几易其姓,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除了王彦超所说的贪图富贵之外,便是均出身军伍,手中握有兵权。”

武行德、王彦超忙附和说:“正是!乱世之中有兵权,才是立命之本啊。”

赵匡胤说:“这些武夫一个个都夺了天下,但做了皇帝之后不仅不能让天下人安宁,更不能让曾经追随自己的部属们有好日子过,这些都是他们不足为人钦佩的原因。”

众臣忙乘机道:“自四海归于陛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无忧,大家都感念不已。”

赵匡胤却摇摇头说:“现在四海归服,你们这些曾经追随我的人却还没有享到什么福,依然在各方镇守吃苦,这些可真不是我想看到的,我也不愿意让你们这么辛劳啊!”

大家一听这话,纷纷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赵匡胤说:“我对待功臣,向来都是非常优待,所有追随过我的人,我绝不会让他们再吃苦受累。你们如果想要有什么请求,我一定会照准,让大家都能安享天伦。”

已经有先例在前,王彦超、郭从义等人已经明白了赵匡胤意之所指,一个个开始诉说艰辛,并以年事已高等原因,请求皇帝恩准他们可以隐退,颐养天年。赵匡胤对此也顺势而为,不久之后,五人皆被罢任,授以虚衔。而向拱、袁彦等其他一些并未赴宴的节度使也深明皇帝的意图,纷纷主动交出了兵权。

此次顺利剥夺藩镇的军权,进一步实施了赵匡胤对于武将的压制策略,也正是这一策略的不断推行,五代以来藩镇雄厚、中央寡弱的局面被慢慢改变。原来那种武人跋扈而文人无权的状况逐渐颠倒过来了,之前非常重要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等军队职位已经不再设立,而是直接听命于皇帝。地方权力的收紧让中央更加集权,朝廷对于各地的控制力度也逐渐开始增强。

削夺兵权的决定是赵匡胤通过吸取五代以来藩镇之乱的教训而形成的,这一举措有效地巩固了帝位,通过和平手段夺权再一次体现出赵匡胤非凡的政治才能,不仅善于御人,更善于谈判,让双方可以达成双赢的结果,保证安定。但过分削夺武将兵权、让文官担任武职的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病,文人统军导致军事不振,积弱局面从此开始逐渐形成。自赵匡胤之后,武将纷纷以保身全名为大幸,因此宋代没出现几个名将。不过从长期来看,削夺兵权的一系列措施还是有效地保证了宋的稳定统治,结束了动荡的局面,依然有其积极意义。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