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柴荣曾经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将领,赵匡胤和柴荣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体恤民情,不希望发生战争。出身于普通士族的两人年轻的时候都曾经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所以深知民间疾苦。在乱世之中,柴荣知道只要自己一死,手握重兵而又觊觎帝位的武将们肯定不少,以李重进、张永德等人的权势肯定也会对柴宗训母子不利。他在最后的时刻还是选择了最信任赵匡胤,将殿前都点检一职交给了他。如果柴荣是对于“点检做天子”的谶语有所忌惮而要撤销张永德,那么继任点检之人也会检验这预示的真假。所以,也许柴荣在临死之前已经相信了这句话,也明白后周的江山势必会旁落他人之手,如果这一切是真的,他宁愿希望是落在和自己志趣相同的赵匡胤手中。

在陈桥驿重新编制了禁军队伍的赵匡胤,想到世宗在世之时对自己的亲切嘱托,神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赵普在旁看到,便进言说:“皇上,世宗曾经立志要平息战乱,让天下变得太平清静,但是未能如愿。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一目标达成,不也是回报了先帝之恩德了吗?”

赵匡胤点点头,说:“先帝在世之时,时常教诲我要爱惜百姓。这一次我若得遂心愿,一定要遵照他的想法,将他未竟的事业完成。”

赵普说:“要想成功,目前的情势最为关键。现在军队已经修整结束要回到开封,有四件事是最重要的。”

赵匡胤忙问:“哪四件事?请先生明示。”

赵普说:“虽然在陈桥驿军心整齐,但难免会有节外生枝,现在拔营回京,这一路之上要多加小心,一定要严明军纪,不能发生任何变故。”

赵匡胤闻言,便命人传令给负责前锋的慕容延钊,要求他确保返京这一路上几十里地一定要确保将士们听从调度。等到了开封城外,赵匡胤又命所有的将士都回到营房,不许到处走动骚扰百姓,甲士归营确保安稳。

在石守信和王审琦的配合下,开封城门很快便打开,让赵匡胤等入城。赵普说:“现在我们要面对的就是第二件事了。”

赵匡胤问道:“现在将士们只是守在城外,只有一小部分人随从我们进京,难道先生还觉得不稳妥吗?”

赵普说:“现在京城之人看我们,已经是叛军了。京城禁军的皇帝是姓柴的,但我们的部队皇帝是姓赵的,所以在他们眼中我军就是敌人,万一相遇,必定要生出不少事端。这些争执虽然不大,但却会成为引发争斗的由头。所以应该极力避免两军在街头相遇发生冲突。”

赵匡胤说:“这一点你可以放心,客省使潘美回京向石守信等人报信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安排好了京城的卫士。虽然韩通等人也执掌着一部分禁军,但相信不会引起纷争。”

赵普说:“如此甚好,但还是要小心为妙。”

赵匡胤说:“那么,还有两件事分别是什么呢?”

赵普说:“接下来的两件事至关重要,一是符太后和皇帝,二是文武百官。”

赵匡胤说:“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这件事了。”

两人商议了一番,确定好了计划,赵匡胤便骑马回到点检将军府,闭门不出。

这一切其实早在举事之前,赵普、苗训、石守信等人已经做好了安排,现在只不过是根据当前的情势来稍微做一些调整。赵匡胤作为这件事情的主谋,已经成为符太后和小皇帝的头号敌人,虽然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但躲在府中不露面,而让拥戴他的众臣去进宫面见太后和皇上,也算是一种迂回的策略。

赵普等人作为赵匡胤的使者来到皇宫,符太后和皇帝已经又惊又气,看到赵普等人不由得泪如雨下。赵普等她一番痛斥之后,便耐心地分析形势,让符太后明白在这种乱世之中小皇帝是掌握不了这么大的局面的,还不如就此禅让。与其将帝位给其他那些野心勃勃的将领,还不如交给敦厚的赵匡胤。赵普说:“点检将军深受先帝重恩,君臣契合,情谊深厚,所以一再命令三军不许与太后和皇上为难,要善待世宗一族。如果皇上愿意禅让,将军许诺保柴家一门荣华不断,分封柴宗训为郑王,分封符太后为周太后,享受皇家供养。”

在赵普的一番劝说之下,符太后抹干了眼泪,将小皇帝抱在怀里,无奈地点点头。

躲在府里忐忑不安的赵匡胤听到赵普带回来的消息,长舒了一口气,说:“我终究是不用做出对不起世宗的事了。”

但赵普却说:“此时还不能高兴得太早,现在才到了最难的一关:文武百官还都在朝堂之上,他们是否会拥戴您可还不确定呢!”

赵匡胤说:“此事就让我来亲自处理吧!”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赵匡胤来到崇元殿。因为早朝的时候听闻赵匡胤叛国,众臣都集聚在这里商议着对策。宰相范质羞愤交加,激动地抓着王溥的手臂说:“仓促点将,这都是我的过错,我的过错啊!”手指甲抓着王溥的胳膊都开始流血,而范质却还浑然不知。

赵匡胤来到大家的面前,竟然泪流满面地对范质说:“我受了世宗的恩惠,才有了今天。但没有想到被将士们所迫,居然做出了这样的事,实在是惭愧至极!”

众臣眼看着大殿之外一众带刀的勇士环立,范质也一样嗫嚅不言,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赵匡胤身边的近侍罗彦瑰见状,抽出明晃晃的佩刀指着范质,厉声说:“我等没有人做主,今天非得拥立天子不可!”

范质一看那直指眉心的刀锋,扑通一声便跪拜在地上。众臣见状,也都伏拜在地上,山呼万岁,恭请赵匡胤登上崇元殿接受禅让。

不一会儿,百官就已经排好了次序准备开始禅让大礼,此时范质才想起来最重要的禅让诏书还没有准备好,而翰林承旨陶谷却笑着说:“宰相不必惊慌。”说着从袖中取出了一份早就写好的禅让诏书,范质看着这早有准备的诏书,只好哀叹一声,宣布仪式开始。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登基称帝,以宋为国号,改元建隆。

赵匡胤称帝作为有史以来政权交替之中的一个典型,而被史家称道,因为这次政变不仅没有让百姓遭殃,更是有史以来流血最少的一次政权交接。一改五代以来改朝换代势必殃及百姓的传统,真正做到了鸡犬不惊。赵匡胤跟随柴荣多年,学习到了他的治国方略;而宋的很多武将文臣也都是后周遗臣,因此,可以说柴荣为宋三百多年的江山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赵匡胤从小行走江湖,善于随机应变,对待朝臣又使出浑身解数,这些为了避免纷争而做的努力可以看出他本性淳朴,不愿看到流血,不愿打扰百姓,希望天下太平。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也算对得起柴荣了。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