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身上多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以喻示他们的天命所归。在吴大帝孙权的身上,也不例外。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写到,孙坚的妻子吴夫人怀着孙权时,梦到将太阳拥入了怀里,她便惊讶地问丈夫:“从前我怀孙策的时候,曾梦到将月亮拥入怀中,现在又梦见将太阳拥入怀里,这是什么缘故呢?”孙坚想想说:“太阳与月亮都是阴阳之精华,是非常贵重的象征,这说明我们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成大业。”

人们以此认为孙权生而不凡,据史书记载,孙权的长相确实有些不同寻常。孙权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据说他出生的时候“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方脸颊,大嘴巴,眼睛明亮,生命力十分充沛。此外史书还记载,他“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两腮长满了紫黄色的胡须,上半身长,下半身短。有人猜测可能孙权的祖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在孙权身上有返祖现象。《三国演义》中更是将孙权描绘成“碧眼紫髯”的模样,仿佛是有白种人血统的混血儿。

从这些记载中,人们能够想见,孙权是典型的国字脸,满脸紫黄色的胡须,目光炯炯有神,不怒而威,骨骼强壮,充满朝气和活力。苏轼词中那句“亲射虎,看孙郎”写的就是孙权。孙权喜欢打猎,尤爱骑马射虎,有时候猛虎扑到身前,虎爪都攀到马鞍上了。张昭听说后就冷着脸教育他说,为人君者应该驾驭英雄而不是骏马,应该对付敌人而不是野兽。孙权也很乖,赶紧认错说,我年纪轻,考虑得不周到,不好意思啊。可以这样说,孙权还是不能控制血液里与猛兽搏击的野性,不让骑马打虎,就坐车打虎。他发明了一辆射虎车,车上不设车盖,自己坐在车子里,用箭射老虎,时不时有老虎或者别的猛兽扑到车子上,孙权就坐在里面用手击打猛兽,开心不已。张昭又去唠叨他,孙权总是笑笑,既不顶嘴,也不改正。

从中可以看出,孙权继承了孙家人骁勇彪悍的性格,但相比孙坚和孙策的刚直霸气,孙权还多了一些委婉和韬略。所以,孙策临死时没有将地位传给酷似自己的孙翊,而是传给了刚中有柔的孙权,还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战于两阵之间,与天下英雄争衡,你比不上我;但举贤任能,使将士尽力,确保江东稳固,我却比不上你。”

这是孙策对孙权长期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孙策初渡江东,就任命15岁的孙权为阳羡县长。孙权小小年纪,就显示出善于治理政事的才能,孙策曾为此赞叹不已。

虽然被哥哥寄予厚望,孙策死后,孙权却难免忧虑重重。这一年,孙权年仅18岁。古人以20岁为弱冠之年,此时的孙权只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稚嫩的双肩将要担负的责任,是将一个初具规模的地方割据政权发展壮大。他能否镇住那些旧臣老将?他能否发展好父兄的基业?

有些人认为,孙权接手就是现成的基业,不像曹操和刘备那样需要白手起家,他的处境在三国之主中应该最为容易。情况也不尽然,孙权接班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困诸多困难。

《三国志》中曾借孙盛之口这样形容孙策的基业:“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就是说孙策创下的这个基业不是积德的基业,所以是不稳固的。

孙策在世的时候,喜欢杀人,他最后就死在这一点。事实上,孙策杀人也有他不得已的原因。

《三国志》中说孙坚是“孤微发迹”,他虽是江东富春人,却出自寒门,不属于江东的世家大族。他发迹的地方也不是在江东,而是当时袁术的治下江西(不是现在的江西省,而是现在的江苏北部和安徽部分地区)。孙坚的班底都是在淮河和泗水一带招募的,这些班底后来就交到孙策的手上。

孙策带着这个班底回到江东的时候,江东的世家大族一致认为,孙策这不是回家,而是入侵,都对他采取抵抗的态度,所以孙策不得不大开杀戒。靠这种暴力的方式来对付不合作,从而建立起这么一个政权,因此孙盛说这个基业不是积德的基业,不是很得人心。其时,不独江东的世家大族不肯合作,就是一些从北方流亡来的士人也持观望态度。

事实上,孙策一死,庐江太守李术就造反了,他宣布不再听从孙权的命令,还明目张胆地收留反叛孙权的人。孙权让他交出叛人,李术却说:“如果你有德有才,那大家一定会听从你的调遣;如果你没有,那么大家一定会离开你另投别处,我现在不能交人。”公开和孙权叫板。

此外,《三国志》还讲到,孙权接班的时候,东吴边远地区的人们还没有臣服,山越的少数民族也不服。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他们生活在江南、华南,以及西南的广西和云南,“越南”就因为在百越之南而得名。山越人为逃避赋税,逃到山里,他们自成一体,拒绝向孙权缴税。

内部不安宁,外部情况也相当凶险。当时袁绍和曹操正在官渡作战,这一战无论谁输了,下一步都会来对付孙权。何况孙权的旁边还住着一个有杀父之恨的仇人,刘表的荆州紧挨着江东,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被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杀死的。

孙权接班的时候,就面临着这么个内忧外患、近仇远敌的困境,一个手无寸功的年轻人,凭什么取信于人,度过困境?孙权想到这些,不由得哭个不停。这时候,张昭就走到了孙权的身边,劝他说,现在是哭的时候吗?现在我们四周到处都是豺狼,小将军如果一直哭下去,那就是开门揖盗了。何况,你现在重要的是继承父兄的基业,把它发展壮大,而不是像匹夫匹妇一样哭个没完。说完就督促孙权换上衣服,骑上马,带着仪仗队出去巡视三军,向人们显示江东有了新的主人,张昭本人则率领所有的手下立孙权为主。

孙策临终时曾交代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这时候也从外地赶回吴县,在孙权身边辅助他。当时江东宾客对待孙权的礼节还比较简慢,依然把他当做一个将军来看待,是周瑜带头行臣子之礼,将孙权看做君主,其他人这才上行下效起来。

和蜀汉一样,东吴政权也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第一股是孙坚、孙策留下的班底,也就是来自淮河、泗水的人,周瑜就属于这股力量;第二股是从北方避乱来到江东的士人,张昭就侧身其中;第三股是江东世家大族,江东有四大家族,分别是虞、魏、顾、陆,后来的陆逊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江东士族集团还没有全心全意地依附孙权,但淮泗集团和北方士人集团各有一个代表坚定地站在孙权身边,这就意味着孙权拥有了这两个集团的支持。有了这个基础,江东的政局就初步地稳定下来。

紧接着,孙权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首当其冲的是除掉李术。孙权预料到李术有可能会向曹操求救,就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李术杀死曹操的扬州刺史的旧事,以激起曹操的仇恨,然后说李术狡诈无信,我现在要兴兵讨伐他,请你不要援助他。孙权先堵死李术的后路,随后就带兵将李术围在皖城。李术向曹操求救,遭到拒绝,遂做了孙权的刀下鬼。

孙权又调集重兵对山越人形成合围,将领袖擒住,把青年人充军,对老人、妇女统一管理,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就此彻底解决了山越之忧。

内忧解决后,孙权掉转矛头对准外敌,这就是近在咫尺的杀父仇人黄祖。江夏太守黄祖匆忙应战,他先将两艘大船并排列于江面,又用巨石系船,两艘大船如同水上城墙坚不可摧,船上近千士兵引弓以待。然而孙权有一个骁勇至极的敢死队,他们每人穿上相当于现在防弹衣的双层甲胄,在将军董袭的带领下,奋勇冲到大船旁边,砍断拴住巨石的绳索,破了黄祖的城墙阵。之后,东吴大部队蜂拥而上,大败黄军,杀死黄祖。孙权报了杀父之仇,还将夏口纳入自己的版图。

建安十二年,不独孙权坐稳了江山,曹操更击败袁绍,平定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踌躇满志的曹操挥兵直扑荆州,来势汹汹如泰山压顶,刘表未及迎战便去世。

荆州的剧变使江东集团也深受震动。江东集团一贯奉行“保江东,观成败”的守成方针,但这个守有两种守法,一种是固守江东,一种是以攻为守。荆州消息传来,以张昭为首的绝大部分人主张安分守己,不惹是生非。只有一个人的意见契合孙权的心,这个人就是鲁肃。

鲁肃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忠厚老实近于迂腐的一个人。那么,历史上的鲁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孙坚和孙策的勇武韬略都不在孙权之下,但二者的性格都过于刚硬,以至于最后都死在这一点上。孙权之所以将江东基业维持多年,正是因为他刚柔相济、灵活处事、能屈能伸。老子曾用完好的舌头和脱落的牙齿向孔子比喻,唯有像舌头一样懂得柔和变通,而不像牙齿那样去以硬碰硬,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长久,富有生机。成功是由千千万万个因素组成的,失败却只需要一个因素就够了。若想将漫漫人生引至胜境,需要知道行,更需要知道止;需要知道进,更需要知道退;需要一往无前的激情,更需把握分寸的理智,审时度势,牢牢把握好人生的航向。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