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在诛宦的中央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的时候,刘备还是一介布衣;当曹操、孙坚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刘备还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当曹操平定北方、孙权虎踞江东的时候,刘备还依附在刘表的手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刘备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所谓弘毅是指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坚忍的意志。如果说刘备、曹操、孙权是马拉松比赛的三名选手,那么在起跑线上,刘备出发已经晚了半个时辰,没有骨子里的这份弘毅,刘备还谈什么坚持到最后呢!

刘备幼年丧父,贫苦无依,借起兵征讨黄巾的时机走入后汉政治风浪中。他先后辗转于幽、豫、青、徐、司隶、兖、冀、扬、荆、益等十余州,依附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历任县尉、县令、国相、刺史、州牧、别部司马、镇东将军、左将军、大司马等职。

刘备既没有曹操的雄厚家底,也不像孙权继承父兄创下的基业,他之所以能够在危机四伏、群雄纷起的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直至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凭借的是这份“弘毅”,而创造的是草根成功的神话。

既然是神话,就不会缺乏神话的扑朔迷离。官渡之战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这一驻就停驻了七年。在荆州的七年漫长光阴,对于常人来说是多么闲暇安逸的日子,然而对于心怀大志的刘备来说,却是度日如年的蹉跎。有一回,刘表宴请刘备,席间刘备起身上厕所,回来后就坐在位子上默默流泪,刘表奇怪地询问原因,刘备欷歔不已地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我以前经常打仗,每天不离开马鞍,大腿上的肉很结实,现在过着清闲的生活,大腿的肉又长肥了,日子像流水般的过去,人也快老了,还干不成什么大事业,怎么会不悲从心起呢!

不放弃自己的人,上天也不会放弃他。就在刘备的前途最是扑朔迷离、晦暗莫辨的时候,一个重要人物来到了他的生命中,为他的事业发展指引了全新的方向。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完美地实现了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

在刘备向他赠送橄榄枝以前,诸葛亮一直隐居在隆中的山林里。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形容诸葛亮:“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既是一个少年天才,又是一个俊朗帅哥,然而这样一个偶像级别的人物既不为官,也不应酬,却整日躲在远离尘世的山林中闲散度日,实在是让当时的人感到非常费解。

关于他的身世,人们也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是个孤儿,随叔父诸葛玄长大,后来又随叔父来到荆州,住在隆中。在隆中,诸葛亮过着简单的耕读生活。目前,都市中人厌倦了极度的喧嚣,开始崇尚简单生活,不持有主义,只占有基本生活物质,专注于内心的宁静。殊不知,这种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为诸葛亮所身体力行。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那片安静的树林中,他一边读书,一边耕地,读书只观大略,耕地却精耕细作,和常人迥然不同。《三国志》中介绍说,诸葛亮的朋友们读书都非常认真,一字一句莫不细细推敲,独独诸葛亮却一目十行,只观其大略。但就在这种快速浏览之间,他已经掌握了精髓,抓住了要害。耕地的时候,诸葛亮又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方法,精耕细作,绝不敷衍。此后,他处理军国大事也沿袭了这种态度,事必躬亲,凡事认真。

除了读书之外,诸葛亮还喜爱抱膝长啸,或为《梁父吟》。长啸是指仰面朝天,将一口气从丹田深处提上来,从喉管长呼出去,而《梁父吟》是一种悲凉的葬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身材伟岸的年轻人,孤独地坐在山石上,双手抱膝,双眉微蹙,对着茫茫山林仰天长啸,慷慨悲歌,那是何等样的境界啊!

想来在这个年轻人的胸中,必然怀着悲悯众生的情怀和济世救人的壮志,在和朋友的闲谈中,诸葛亮就曾自比过管仲、乐毅。隐居山林绝非他心甘情愿的归宿,但荆州刘表并非识人之人,满腹才华没有施展之地,难怪诸葛亮将一腔豪情寄托在啸歌之中。

不过,隆中的寂静很快就要被打破,因为刘备的脚步正在渐渐走近。刘备最初是从襄阳名士司马徽的口中听到诸葛亮大名的。刘备向司马徽请教天下大事,司马徽对刘备说,当今能够平定天下的人才有两个,一个是凤雏庞统,另一个就是卧龙诸葛亮。随后,名士徐庶又向刘备力荐诸葛亮,说他学问渊博、见解独到,是世不二出的人才。刘备遂有了求才之心,这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第一次去隆中找诸葛亮,看到一些农民在田间唱歌,就上前去问,这歌是谁写的,农民说是孔明先生,刘备就向他们打听诸葛亮的住处。到了门前,只有一个小孩儿在看门,一问,说孔明先生早上出去了,不知到哪里去了,刘备只好惆怅地回来了。

第二回再去找,刘备先看到诸葛亮的两个朋友,一个白面长须,一个容貌清奇,都是超凡脱俗的人物。到得诸葛亮门前,看到一个少年抱膝而歌,帅比超级男声,连忙上前行礼,谁知一问是诸葛亮的弟弟,再出来一个老者,也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是诸葛亮岳父。这么一来二去,见到的配角都如此了得,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就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第三次,刘备越发慎重,去之前斋戒沐浴,一到卧龙冈,就下马步行,到草堂前,则拱手立于阶下。当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守在门外耐心等候,终于等到诸葛亮醒来,这才得以一窥卧龙先生的真面目。

见到诸葛亮后,刘备把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自己和诸葛亮走入小屋,两人在小屋里开始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密谈。

刘备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汉室衰落,大权落在奸臣曹操的手里,我虽然能力不够,却很想挽回这个局面,只是想不出好办法,先生看该如何是好呢?

诸葛亮先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自从董卓以后,各路诸侯纷纷起来,分封割据,抢占地盘。第一句话,诸葛亮就挑明了问题的要害,指出拥有一块地盘的重要性,这对于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正是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

可是刘备势单力孤,想要在群狼般的诸侯手中获得一块地盘谈何容易!诸葛亮给他打气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和袁绍比,名声不大,人马不多,但曹操依然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时和人谋!机遇不可少,谋略也很重要。既然曹操能够通过谋略,以弱胜强,你刘备也可以这么做,化弱势为强势啊!

励志课上完后,诸葛亮开始介绍时政情况。他说,现在曹操战胜袁绍,拥有了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是一张无法挑战的王牌,这就不能仅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而孙权那边呢,他们父子三代占据江东一带,江东地势险要,百姓也归附于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也不能打他的主意,只能和他联合。

那么,到哪里去谋得一块地盘呢?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但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个地方;益州土地肥沃,向来有“天府之国”之称,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对他不满意。而将军您是皇室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够占领荆州、益州两个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政治,一旦机会来临,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分兵进军,攻击曹操。到了那个时候,有谁会不欢迎将军呢?如果这样的话,不仅您可以成就功业,汉室也可以得到恢复。

在这番精辟透彻的分析中,诸葛亮既为前途莫测的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也预见了后来“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至此,东汉末期群雄纷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逐渐尘埃落定,呈现出清晰的走势。

回头再看走过汉末政治舞台的英雄和枭雄们:张角发动了起义,却由于缺乏军事素养,几十万人众被打得落花流水;何进要诛杀宦竖,不过手起刀落的事,竟搬请董卓助力,结果不明不白地被太监所杀;董卓进入京都,原本可以挽天下大势于将颓,却擅自废立,秽乱宫廷,成为众矢之的,死在最信任的人手中;王允杀了董卓,正可实施仁政,延长东汉政权,却因为器量狭小,不给董卓部下留后路,于是被董卓部下送上了死路。

放在其他时代,这些风光一时的枭雄或许都可以成事,然而三国是一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英雄辈出的时代,能经受历史考验的人必然是非同凡响的真英雄真豪杰。

曹操是身经百战的混世英雄,刘备是屡败屡战的孤胆英雄,孙权是根深蒂固的世家英雄。历史为三国拣选了三位骨灰级的英雄,然而这仅仅完成了试炼真金的第一步,谁能笑傲到剧终,谁能射中那只左奔右突的白鹿,一场场精彩纷呈、斗智斗勇、穷尽谋略的角逐正等待着他们去激情演绎,尽展风采。

诸葛亮作为一个身居乡村的26岁青年,能够对时局有这样精准的把握,确实非常难能可贵。他的这份洞见能力是有来历的。从心理学上来说,从处理一件事情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应对人生的态度。诸葛亮读书只观大略,种地精耕细作,他在把握大局的时候,大气磅礴,抓住主线,不拘小节;在处理事务的时候,认真负责,不轻率马虎,务求完美。这种态度其实正是他在隆中读书、种地态度的延续。凭借着这种对事情的正确把握,诸葛亮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