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贵们的问题属于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着大明王朝的将来,所以朱元璋不念旧情,不顾异议,坚决处置了大批老将和功臣。朱元璋明白,他的王朝依然还有很多问题,经过近二十年励精图治,大明王朝的发展渐趋稳定,稳定的环境下,官员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玩忽职守,贪污腐化。而此前,朱元璋忙于清理对朝廷有威胁的功臣老将,现在他以为是严惩官吏的时候了,大明王朝刚刚建立,要能承续千秋万代,必须在他这里对文武百官严加要求,树立典范,以警后世。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一心替农民着想,因为他一直奉行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警言,才取得如今的大业,所以朱元璋觉得要想坐稳天下,不让老百姓造反,就得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得让他们活下去。相对应的,朝廷应该有好的政策,使农民安于劳作,发展生产。然而光有好的政策还不够,这些政策还得靠官员们去执行,所以官员要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只有这样上通下达,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江山才能坐得稳,有了这样的思维逻辑,朱元璋的政府中,财政便成了焦点所在。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平民求的是安居乐业,饱餐无疾,而知识分子的欲望就多得多,他们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升官发财,光耀门楣,真正胸怀天下、刚正不阿的官吏是少之又少啊。所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对政府的财政把控严谨,他以为掌控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就可避免官员们贪污。

朱元璋规定,每年各府必须把财政收支账目上报给布政司,然后布政司上报给户部,一级一级上报,直到户部审核合格,同意报销,整个过程才算结束。如果万一有数字对不上,那整个报销册便作无效处理。各布政司还得重新填写,然后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能生效。各布政司离京城路途遥远,近的也有千里上下,一个来回就得几个月。

为了达到户部的要求,同时又能免去来回奔波,各布政司官吏在来京时身上都带着盖过官印的空白文册。万一有什么地方不合格,他们就在这些空白文册上随时填写改正。对于这种情况,户部也很清楚,在他们看来这样做双方都省了不少麻烦,合情合理。

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一天,朱元璋视察户部,无意中听到两个官员在争吵。

“刘大人,你们今年是怎么回事,这账目太乱了,一点也对不上。必须拿回去重新填。”一个官员道。

“账目我们已经改了一次了,还请大人高抬贵手,宽容宽容啊。”那刘大人道。

“不行,这规章制度都在这明写着呢。还是请刘大人拿回去好好修改吧。”

朱元璋听到此心里暗自高兴,想我大明的官员还真是奉公守法、铁面无私,看来咱的努力没有白费啊。

可就在第二天早朝之上,户部尚书向朱元璋禀报了上一年的财政。

朱元璋甚是诧异,问道:“昨天你们还有一个布政司的账目不合格,你今天竟向我汇报全年的财政状况,这怎么可能?”

朱元璋追问之下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他龙颜大怒,立即向户部尚书问罪:“你们真是好大的胆子,上下一心合起伙来欺骗咱。咱朝法令明文规定,账目不符者必须打回重做,你们都视而不见吗?你们眼里还有没有咱这个皇上了?”

户部尚书跪下说道:“皇上息怒,恕臣直言,官员们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啊。如果查出不符者都发回重做,他们山高路远,恐怕每年的账目都做不完啊。”

“混账!”朱元璋闻听此言更是震怒。“你们的马虎应付可能让那些贪官钻了空子,你们是方便了,可你们有没有想到那些百姓!他们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可能就因为你们的行为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啊。”

“皇上,微臣明白你是在替百姓着想,皇上真乃圣君。可也请皇上为我们这些官员考虑考虑啊。念在他们也是对大明一片赤诚,还请皇上从轻发落。”户部尚书跪请道。

“你们这些官员,满脑子都是如何榨取百姓钱财。你们可以随便盖个印。但咱若是不严加查办,你们明天就能把咱这江山给改姓了。”朱元璋狠狠说道。

“皇上,微臣代表各布政司官员及户部所属恳请皇上息怒。”户部尚书想,全国这么多官员都卷入这空印案中,皇上定然不会个个责罚。

“怎么?你以为这案件牵涉太多咱就不敢办了?当年战场上咱杀的敌人比这多了去了。”朱元璋说完拂袖而去,只留下户部尚书一人跪在那空空的大殿里。

“大人,皇上怎么说啊?”见户部尚书回来,众官员连忙问道。

“只怕此次凶多吉少啊。皇上听说此事后万分震怒,扬言我们这是欺君罔上,定会重罚。”礼部尚书说道。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众人问道。

“皇上之所以震怒,一方面是因为他感觉众臣欺骗了他;另一方面是怕我们利用空印之便,贪了百姓的便宜。”户部尚书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我倒有个主意,不知是否行得通。”忽然一人说道。

“都这个时候了,你就别卖什么关子了。快说给我们听听。”众人道。

只听那人说道:“皇上无非认为我们骗了他,并有可能占了百姓的便宜。现在我们找出一人上书皇上,他既能证明我们没有欺骗皇上,又能证明我们没有贪占百姓之财,相信皇上定能饶恕我们。”

“好主意,只是这样的人一时到哪里去找呢。”众人急忙问道。

那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我就认识一位,此人名叫郑士利。他不但文笔好,而且还是一位平民百姓,完全符合条件。平时就爱点评时政,这次肯定会愿为我们上书皇上。”

不料等朱元璋看完这郑士利的上书,更加愤怒。朱元璋心道:你们这些官员真以为咱是傻瓜了,什么郑士利上书,这明明就是你们为自己开脱,咱岂能上了你们的当。如果真的放了你们,咱的龙威何在?你们以后只会更加放肆。于是下旨,各府、县、布政司主印官员全部处死,就连那个上书的郑士利也被罚去做苦力。

在这次空印案中,好多清廉的官员也遭牵连被杀。朱元璋通过此案,表明了自己不惜一切代价整治吏治的决心,而整治吏治就不能不杀贪官。关于杀贪官的案子,在明初影响最大的就要数郭桓案了。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上奏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权势,勾结官吏,贪污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

郭桓此时案发,正好撞到了朱元璋全力惩治贪官的枪口上。朱元璋下令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原来太平、镇江等府是朱元璋的起家之地,这些地区多年承担着徭役供给。于是,朱元璋就下令将这些地区的夏税秋粮全部免除,官田也只征收一半赋税。但是,官吏张钦勾结户部官员郭桓,作弊私分了这些赋税,致使这些州县无一粒粮食上缴到朝廷。

严查之下,还得知郭桓接受官员贿赂,乱征钱赋,扰害百姓等罪状。最为严重的是郭桓一伙还在粮中掺水,上缴国库后这些粮食发霉变质,致使整仓粮食全部坏掉。

朱元璋错杀过好多人,但郭桓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大贪官。粗算起来,郭桓盗卖的官粮大概有七百万石之多。朱元璋叹道:“古往今来,贪赃枉法者不在少数,但他们和郭桓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郭桓太过分了!”

处死郭桓此案并不能算了结,那些贪来的粮食怎么办呢?还得还给老百姓。朱元璋命令从户部开始到布政司,到各府县,一层层查下来,查到老百姓每家每户,从哪儿多征收的,就查到哪儿。查出后,要求官员如实退还。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些官员谁也不愿到手的东西退回去。他们要求各家各户摊派,包赔赃款。

朱元璋得知后极为愤怒,道:“都说民刁,我看这些做官的才是最刁。百姓无非是想活命,他们却不让。我大明江山早晚会毁在他们手里啊!”于是下定决心,借郭桓之事严惩各级官员和牵连案件的地主们。

郭桓案涉案范围遍及全国十二个布政司,导致中央六部左、右侍郎以降好几万人被牵连处死,扫荡了整个政坛,全国中等人家也大多因此案破产。

后来朱元璋发现郭桓案的确有些扩大化了,以致引起民愤,导致各级官员人人自危。于是处死了审查郭桓案的右审刑吴庸等人,以平息人们的怨愤。

为了整治吏治,惩罚贪官,朱元璋不得不采用重典大开杀戒。但不论怎么治理,顶风作案者仍时有出现。这一方面和大明的政治体制有关,另一方面明朝官员的岁俸太低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朱元璋觉察不到这些,为了大明王朝的千秋基业,他只好不断加重刑罚,以惩治那些贪赃枉法者。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