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李善长告老还乡。一时丞相一职没有了合适人选。朱元璋现在最欣赏的人选是胡惟庸,可刘伯温曾说过不可让胡惟庸掌相权,若为相则必难驾驭。虽然答应了李善长以胡惟庸为相,朱元璋觉得还需先观察一下再作决定。

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把流放在外的汪广洋召回应天,重新入主中书省,且命他为相。选择汪广洋,朱元璋出于两点考虑:首先,汪广洋被贬实属被冤;其次,汪广洋在中书省虽没功劳可也没犯错,最难得是他很明白自己的心思,即便汪广洋坐了丞相的位子,也会懂得把实权交给皇上心仪的人。于是朱元璋即命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

经过上次罢职流放的折腾,汪广洋彻底看明白了:自己在朝中势单力孤,皇上让自己做丞相,那就是把自己拉出来当靶子给别人打。此时的汪广洋,真的很羡慕李善长可以归养田园,而自己在相位上,每天都得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身陷囹圄的汪广洋整天以酒为伴,以期能借酒消愁。

“老爷,您不能再这样了。您每天都喝成这样,要是皇上知道了可不太好。”有一天,汪广洋的管家对他说道。

“有什么关系,他皇上还不是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算得了什么!”汪广洋醉醺醺地应了一句。

“你整天喝成这样,中书省那边怎么办啊?上次可就是因为你不闻不问,才让杨宪得以做大,继而咬了我们啊。”管家跟了汪广洋多年,也是个明白人。

“谁爱怎样就怎样,我算是看透了,皇上让谁死,他绝活不了。杨宪那小子当初多得意,还不是被皇上砍了。中书省就随他去吧,反正皇上在那儿呢。”汪广洋酒虽然喝多了,但人却没醉,他把这一切看得通透。

“那我们不如也学李相国告老还乡啊。”管家很是为汪广洋担心。这么多年,他们是主仆,但也是朋友。

“我们和李相国比不了啊。刘伯温告老都不能回老家,何况我们呢。皇上对谁都不放心。他可以不用你,但他得盯着你,这样他才能心安。”汪广洋很是心酸,他没想到自己竟会陷入如此境况之中。

汪广洋在中书省的不作为,上次使杨宪做大。这次重回之后,却刚好成全了胡惟庸。胡惟庸不同于汪广洋。汪广洋没有靠山,可胡惟庸身后除了韩国公李善长这个靠山外,还有大批淮西勋贵做后盾。

汪广洋的不作为,胡惟庸都一一看在眼里。汪广洋越是懦弱不争,胡惟庸越是步步紧逼,又会逢迎皇帝,所以不多久他便在中书省大权独揽了。

随着权势的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仗着以淮西勋贵做后台,又凭借皇帝的宠信,胡惟庸在中书省为所欲为。各部门的奏章,胡惟庸必先自己看过再交给皇上,对自己不利的,他就隐藏起来,不上报给皇上。一时胡惟庸权倾朝野,喜欢钻营的就极力巴结他,看不惯的也是敢怒不敢言。

胡惟庸的胆子越来越大。虽然汪广洋在他之上,但他明白,他的真正威胁不是汪广洋,而是那个告老还乡,但仍留在京城的刘伯温。此人极得皇上赏识,又聪明过人,一日不除刘伯温,自己做起事来就一日不安心。

刘伯温说的没错,胡惟庸掌权后不仅难以驾驭,而且气量狭小、睚眦必报。胡惟庸没有忘记刘伯温当年在皇上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出于多方考虑,胡惟庸决心除掉刘伯温。于是在刘伯温生病期间,胡惟庸买通给刘伯温看病的太医,偷偷在刘伯温药里下了毒。

这一天,胡惟庸装作替皇上赐药,随同太医来到刘府。

“刘大人,皇上今天派我来探望刘大人。皇上特赏你奇珍药物一瓶,盼刘大人早日康复。”胡惟庸一反常态地客气谦卑。

“谢谢胡大人,我想知道这药是不是皇上给我的,你可以让我明明白白地离开人世吗?”刘伯温气喘吁吁地说道。

皇上的心思越来越难以把握,连刘伯温这样的老臣也不知这药是皇上所赐还是胡惟庸的主意。

“哈哈,刘大人这又何必呢,你不是料事如神吗?你就猜猜看。不过皇上说了,一定让我看着你喝下去他才放心。”

是的,这药是谁给的已经不重要了。刘伯温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他对于皇上来说已经没有价值了。如今的皇上运筹帷幄,又何须他刘伯温在耳旁唠叨。胡惟庸更是对自己嫉恨交加,如今得势,除掉自己也在所难免。

“父亲,这药你不能喝啊!”刘伯温的长子刘琏恳求道。

“琏儿快住口,你要好好保重,记得把我送回青田老家啊。”刘伯温岂不知这是毒药,只是他不能不喝呀。

刘伯温含泪苦笑着喝下毒药,不几日便去世了。

朱元璋得知刘伯温的死很伤心,这种伤心是发自内心的悲哀,他知道自己的双手已经沾满了鲜血,刘伯温可以说是死在他朱元璋的手上,他不放纵胡惟庸,胡惟庸何以猖獗至此。可是皇位在,他就必须狠心,是皇权逼他不得不如此,皇上若太过仁慈,必然被臣子左右。悲伤只不过片刻,很快朱元璋又回到皇上的位置来。他心里清楚,从长远来看,刘伯温作为浙东派的代表也必须铲除,胡惟庸替他做了他不愿公开做的事。

这一日,大将军徐达的生日到了。皇上偷偷来到徐府找徐达喝酒。自从当上皇上,过去那种驰骋沙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日子对朱元璋来说已经不会再有了。所以每当想起当年的开心事,他都要找这几个哥们喝上几杯。只有这时当皇上的他又仿佛回到了当年,难得的一身轻松。

酒过三巡,徐达斥退左右,对朱元璋说道:“皇上,如今这丞相胡惟庸实在是太过分了。比起当年的杨宪,他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并把胡惟庸的劣行陈述了一番。

“徐达啊,你只管带兵打仗就行了。不想打了就停下来,把兵交给你的侄子们。也该让他们锻炼一下了,你顺便也好好歇歇。”皇上轻描淡写地说道。

“皇上,臣有幸能活到今天已别无所求,只是怕胡惟庸这厮坏了我们辛苦得来的江山啊。”徐达哀求道。

“你就不要再说了,咱心里有数。”说罢朱元璋悻悻而去。

其实朱元璋始终打着自己的算盘呢。胡惟庸虽然霸道,但他只不过是自己的工具而已。一方面胡惟庸上台极力打击浙东派,另一方面,作为淮西人,胡惟庸拉拢自己的小圈子,也分裂了淮西派。他朱元璋不是不想杀胡惟庸,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过了几日,胡惟庸不知为何,得知徐达在皇上面前说了自己坏话,对徐达嫉恨在心,决定除掉徐达。胡惟庸以为自己一切都做得很好,皇上不会对自己怎样。

此时大将军徐达因进言之事不成,整天待在家里闷闷不乐。胡惟庸本想趁徐达外出伺机杀了他,但一连几天都没有机会。

无奈,胡惟庸决定从徐府内部下手。

胡惟庸许诺给徐府看门人福寿以重金,希望福寿能替自己杀了徐达。这福寿虽然是个看门的,可他是徐达的旧部,战争年代亲眼见过徐达浴血沙场,很是敬畏徐达。于是福寿决定先答应胡惟庸,同时把此事报告给徐达。

徐达正不知如何对付胡惟庸,忽然得此消息,真是喜出望外,便立马带着福寿来见皇上。

朱元璋在弄清事情原委后,一方面很是佩服胡惟庸,没想到连徐帅他也敢杀,另一方面也必须给徐达一个交代,就答应徐达伺机除去胡惟庸。

朱元璋明白,打压了浙东党之后,胡惟庸又成功分裂了淮西派,胡惟庸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况且,他胡惟庸现在已经成为群僚公敌,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有可能引起更大的乱子。

刚好此时有人来报告朱元璋,说在大街上发现了一批外国人,盘问之下得知他们竟是占城贡使。他们自称已经来了好几个月,竟然不能见皇上。

朱元璋听了,很是纳闷,自己怎么不知道有占城贡使前来朝拜呢?于是召来礼部尚书盘问。

“皇上,礼部关于占城贡使前来朝拜一事的折子,两月以前已经呈送中书省,可至今仍没有得到批示啊。”礼部尚书答道。

皇上认为此事有损大明国威,一定得查清楚。于是召来胡惟庸对质。

“皇上,臣在两个月前已经批示了这个奏折。可此奏折一直放在中书省,礼部并没派人来取。”胡惟庸说道。

“皇上,按道理这种奏折批示完,中书省应该派人直接送回礼部的。”礼部尚书辩解道。

“废话,中书省每天日理万机,说不定把这件事忘了。你们礼部就不会派人过来看看!”胡惟庸大声说道。

朱元璋很是愤怒。这胡惟庸太放肆了,竟然当着皇上的面训斥一个礼部尚书,私下不知道还有多猖狂!于是,他以玩忽职守、相互推诿等罪名把胡惟庸和礼部尚书一起打入大牢。

得到胡惟庸入狱的消息,曾经被迫害的和一些见风使舵的人立马向皇上进言诉说胡惟庸的罪行。朱元璋很讨厌这种墙倒众人推的行为,于是下令,凡是在胡惟庸下狱后诉说其罪的,一律官降一级。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处死。通过胡惟庸,朱元璋成功地打击了浙东派,并分裂了淮西派。朱元璋迈出了清除淮西勋贵道路上的一大步。

胡惟庸虽然死了,但胡惟庸案并未没有结束,其震荡的余波一直影响到若干年后。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