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死的时候,各路起义军的发展,因外部受到元朝政府的镇压和攻击,内部领导也都有些问题,大都不甚乐观。尤其是起义较早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几年下来,虽然攻城扩势,但是各路起义军纷纷拥有固定的都城,各个首领也都称王称帝,他们却一直把重心放在对抗元朝上。此前一直尊奉韩山童为领导,而韩山童不幸牺牲,虽然刘福通是实质上的头领,但他并未在名义上给自己一个明确响亮的称号。

当然不是刘福通不想称王称帝,他心里做梦都想成为名垂千古的帝王。有这样的野心,也就有了这样的规划,他只是在等待,等待机会的到来。他刘福通怎能被指责为不仁不义之人呢?依托韩山童的名义,对他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他要等到最佳的时机,赢得最广的人心,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

元至正十五年二月,听闻另一路红巾军在濠州城内内斗,并且郭子兴在斗争中愤恨而死,更增加了刘福通要做皇帝的心理。这几年来,他带领军队打了这么多胜仗,吃了这么多苦头,怎么能把一切都留在历史的空白里呢?他刘福通无论如何都得画上一笔才是。

这日头领们在一起议事完毕,刘福通说:“这些年来征战奔波不定,眼看各路起义军势力渐大,再不安定下来,恐怕不能抚慰兄弟们。有了固定的都城,我们才有了发展的根据地。依我看来,现在是讨论这件事的时候了。”

此语一出,众人有些讶异,纷纷议论起来。

杜遵道颇为忧虑地说:“当前朝廷正极力打压起义军,如今立国建都,恐怕会招致灾祸啊。”

盛文郁则言道:“建国倒也需要,可当初以韩兄为首,打的是恢复大宋的名义。如今韩兄不在了,没有服众的名义,恐怕建国之事得三思而后行啊。”

对此,刘福通早料到了,并且他也清楚能够对他提出异议的,只有这两个人。但这两个人的确不可小看,这几年的征战使得他们手中都有相当重的军权可依靠。所以刘福通先发制人提出建国之事,就把各种理由、事端编排好了。

只见刘福通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各位兄弟,虽然元朝看似这些日子取得很大胜利,其实不然。高邮的张士诚,建国也才不久,朝廷派如此重兵居然久攻不下,元朝的气数到了,不会长久的。只要人心齐备,做什么事都可以成功,这也是我等这些年来东征西战成功之所在。若现在还不建国,恐怕天下被瓜分得没咱的份儿了,而且越迟越不利于以后的发展。如今,趁朝廷高邮大败之机,建国建都,是谋长远之策啊。”

一席话说得大家都有些心动,点头者众多。

刘福通当然明白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以谁为帝,倘若现在自立为王,恐怕杜遵道、盛文郁等人会不满,难免弄成像濠州城内那样的纷乱局面。对此刘福通早就想好了对策,先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王,那韩林儿自白鹿庄跟随自己逃出,一直是由自己照顾,且年岁尚小,立他为王对自己并无任何损害,反正只是给他个头衔而已。刘福通的如意算盘是,打着恢复宋室之名,立了韩林儿,既让各位将领无话可说,又能臣服百姓兵士,日后待有机会再除掉这个有名无实的小皇帝,宝座还不是落在自己手中。

刘福通接着说:“我等在韩兄的带领下,为的是恢复大宋王朝,如今成功在即,韩兄却不幸早逝,实在是……”说着说着竟流出泪来,引得众人也倍觉伤感。

刘福通仿佛稍稍平静了一下情绪,又声泪俱下:“那日在白鹿庄,我的确应该陪在韩兄身边。韩兄视我为手足,我却没陪他同生共死,为的是带出夫人和林儿。如今,能替代韩兄为王的也只有他的儿子韩林儿。虽然林儿是他的养子,但诸位不要忘记林儿的出身,他可是真正的大宋传人哪。”

众人仿佛也都随着刘福通的言语在回忆往事,伤感中不无感慨。

还是杜遵道最先冷静过来:“刘兄,你说的极是。如今,几年都无夫人和林儿的踪影,到哪里找他们去?”

刘福通正色道:“诸位放心,我受韩兄之名保护夫人和林儿,自然不敢怠慢。这些年来我等一直征战奔波,我把夫人和林儿放在砀山亲戚家,即刻可以迎回他们。”

众人听此不禁对刘福通更为叹服,只有杜遵道不以为然,对刘福通有些疑心,但也提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经过一番讨论,众人决定由刘福通和盛文郁带几个随从迎回韩林儿和他母亲,商议定都亳州。定都亳州亦是刘福通的建议,刘福通是颍州人,颍州和亳州相邻,无论是从地缘还是人缘来说,亳州都算是刘福通能够把握控制的地域范围。且亳州西通开封、洛阳,东连徐州、滁州,自古以来有曹操、华佗等名人,算是热闹繁华之地。

开国之事算是商议得差不多了,接下去的相关事宜,都是刘福通一手策划部署。

他亲自去砀山迎韩林儿和他的母亲至亳州城,把韩林儿和他的母亲捧得极高,口口声声说林儿如同自己的亲侄子,他当万死不辞为他效力。韩林儿及其母到亳州之后,刘福通当即召集各位将领,商讨开国之事。其实大多事情都是按照刘福通的想法在办,毕竟韩林儿尚小,众人也无异议。选取吉日,立韩林儿为帝,为迎合“明王出世”的预言,韩林儿号“小明王”;为迎合聚集汉人,建国为大宋,亳州为都,改元龙凤,尊奉韩山童夫人为皇太后。

刘福通看着一切按计划进行,心中甚是得意。

而正在得意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韩林儿虽小,皇太后却不是一个弱者。皇太后担心被刘福通操纵,暗暗在分散权力,且韩林儿毕竟从小识文断字,对刘福通这样的武士不太感兴趣,虽表面上亲切尊敬,心里并不怎样顺从。他更欣赏的是杜遵道、盛文郁这两个人,欣赏他们有文有节。

刘福通自以为皇上册封,自己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他私下里不知多少次从皇太后和小皇帝那里旁敲侧击,得到的答案在他看来是肯定的。

然而,册封大典的时候,着实让刘福通大为恼火。原来韩林儿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福通当下就不高兴了,他向来是不太看得上杜遵道、盛文郁这两个文绉绉的书生。

刘福通自然不会就此作罢,他还有更大的阴谋在心中。别说杜遵道、盛文郁两个人了,就是韩林儿母子他也未必放在眼里。韩林儿倒是不着急除掉,再说也没那个必要,他现在要的就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左右皇帝,左右朝政,这样不愁他刘福通有朝一日光明正大地做皇帝。

不快是不快,刘福通照样殷勤、热切地和每一个人联络招呼,只是却在暗暗行动。他这次计划是除掉杜遵道,和盛文郁相比,姓杜的不是那么好收拢,是个知谋善变的人,除了他,还没人能和自己相抗衡。

一日,刘福通编排了个理由,说是城外有急事需丞相前往,让人前往通知杜遵道,而且刚好这日,盛文郁又因事不在丞相府。刘福通为掩人耳目,先将消息差人报给盛文郁那边,再由盛文郁那边差人去杜遵道府上禀报,看到事情紧急,又是盛府报来,杜遵道并未多想,立刻出城。

杜遵道出城后,按照交代的方位行走,不久即走入荒芜之地,心中有些怀疑,正怀疑间,出现一群强盗,杀了杜遵道和他的随从,抢掠了随身物品。消息传回城内,刘福通故作悲伤,特去杜府安慰杜家人,哭丧的时候,刘福通那悲伤的情形真是肝肠寸断。谁也没想什么,只当是杜遵道不幸被暴民土匪所杀。只有刘福通哭的背后是暗自得意,是他让赵传、张德、牛强三人假扮成盗匪,杀了杜遵道的。

杜遵道一死,朝中果然无人可以与刘福通抗衡,韩林儿也只有乖乖让刘福通当了丞相。一个孩童加上一个夫人,玩政治如何敌得过身经百战敢想敢做的刘福通。韩林儿虽然是皇帝,但实权却在刘福通手中,事事皆有刘福通安排,韩林儿起初有些不满,但毕竟太年轻,被刘福通安置得渐渐不再祈求什么。原因是刘福通很明确地告诉韩林儿,你这个皇帝是我刘福通给你的,不然你还在砀山的乡下待着呢。再说你的身世是真是假,到底是不是宋室之后,也还是由我刘福通一人说了算。所以,你就乖乖地当你的皇帝,别做太多的梦,一切都好说。

韩林儿称帝之后,这支正宗的红巾军政权影响力大增,周遭的红巾军分支对此不敢公然反抗,纷纷接受小明王的赏封,像郭天叙被封为都元帅,张天祐、朱元璋这样的都被封为左右副元帅。这样一来,各路红巾军的力量相对集中到韩林儿这边来,实际上是刘福通在操纵一切,韩林儿不过是像傀儡一样的皇帝。但是红巾军毕竟有了一次整合,相互间的联络也更多了,更容易集中起来对抗元朝。无论权力在谁那里,对于红巾军来说,整合起来才能一致对抗强大的元朝,才能对抗周围的势力,取得更大的胜利才有可能。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