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

杨铉之 922人读过 全本




最新章节:附編四

全部章节目录
例言
洛陽伽藍記序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一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二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三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四
洛陽伽藍記校注卷第五
附編一
附編二
附編三
附編四
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杨炫之,史通作姓羊。此从《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字不祥,北平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中。初仕魏,魏末为抚军府司马。历秘书监,出为期城太守。魏都洛阳之佛寺,甲于天下。永熙之乱,(公元五三四年)城郭为墟。炫之行役洛阳,感念舆废,因抚拾旧闻,追叙故绩,作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为书凡五卷,(《隋书志》、《两唐书志》及今通行本均同)大约作于魏孝静帝武定之末。(公元五四八年左右)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北魏杨炫之撰写,又称《伽蓝记》。梳理了洛阳各寺庙的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极富文学色彩,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为一身的经典名著,历来与郦道元的《水经注》被称作北魏文学史上的双璧。

短评

从好友汤光明处,借得龙门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编著的《龙门博物馆藏品》一书,见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人物塑像,艺术绝伦,叹为观止。

永宁寺浮图(塔)大名鼎鼎。《洛阳伽蓝记》(卷一 城内 永宁寺)载:“永宁寺,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所立也。……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余,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浮图有九级,角角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至孝昌二年(526)中,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永熙三年(534)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帝登凌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将羽林一千救,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泪而去。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其年五月中,有人从东莱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据考古学者测算,永宁寺木塔高130米左右,高度接近今天上海浦东金贸大厦(高420米)的三分之一,是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高67米)的一倍左右。在当时,很可能就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它建成仅18年就遭一场无情大火烧毁,比纽约世贸中心大楼还命短10年。永宁寺浮图焚毁不久,鲜卑拓拔氏建立的沿续了148年的北魏朝也就结束了。

小时候,读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大致知道南北朝时佛教之盛。待读到《洛阳伽蓝记》一书,震撼至深,竟有读《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感。书中记洛阳当时有佛寺1367所,然不过数十年,便“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文明”和“泡影”这两个词,从此在我脑中常会捉对出现。《洛阳伽蓝记》向被认为是著名的“排佛”之作,但我却觉得此著能让人深悟真正的佛教思想,警醒彻底,让人思昔抚今,怵目惊心。而汉文《大正藏》亦将此著收入了“史传部”。

本来一直以为“永宁浮图”只存在于典籍记录中,实物已无可考证,但现代考古技术的发展,却让它的一些遗存变得真实可以触摸。大火烧毁了木塔,但原塔内供奉的部分彩塑,化作碎件后却在废墟中度过了近1500年岁月,终于重见天日。据《龙门博物馆藏品》一书中介绍,自1979年起,考古人员已对洛阳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在塔基周围废弃堆积层中清理出了2000余件彩塑碎件,以大量的人物塑像为主,也有一些与供佛有关的景物塑件。龙门博物馆馆长王迪为书中发表的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文物藏品照片(山崎建一摄)撰写了文字说明,书中还刊载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站站长钱国祥撰写的论文《北魏永宁寺塑像的初步研究》,论文基本结论为:永宁寺塑像与同期龙门古阳洞、宾阳洞和巩县石窟形式、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基本一致。北魏都洛时期造像风格与内容题材,渊源于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寺窟造像。而其风格同时也存在着受汉化措施和魏晋时期正统汉文化影响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和北魏自都平城时就开始采取的崇佛政策以及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关的结果,其对正统汉文化的需求显而易见。

我去看过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那时的北魏雕塑基本还是受犍陀罗和笈多造像风格影响。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中的佛像鲜见汉人形象,却依稀可辨鲜卑人的身材。北魏都城东迁后,佛教造像艺术开始中国化,体积感、写实性让位于表达内心,著名的“秀骨清相”风格开始大量出现。钱国祥先生的论文措词比较小心,但不论北魏雕塑渊源如何,属其晚期的永宁寺塑像风格已基本汉化。其中,男俑多戴华冠,女俑发饰华美,百余种冠饰竟无一重复,魏晋风流,活灵活现。由于是便于塑形的泥塑,那些微妙传神的表情,在我已见过的雕塑中,唯有麦积山石窟的雕塑可相与媲美,当属人类艺术的上乘之作。

据书中相关论述介绍,由于当时火势甚大,再加上年代已久,塔基废墟中已找不到一件完整塑像。大型、中型彩塑只有零星碎件尚存,出土的大部分是小型彩塑碎件和比小型彩塑更小的微型影塑碎件。出土最多的微型影塑碎件,拼成整件也只有20厘米至25厘米高,完整的头像碎件一般只有5厘米至10几厘米高,全是袖珍迷你雕塑。而正是如此小的塑件,才能湮埋在废墟中历经岁月留存至今。在同期寺窟艺术中,大型彩塑一般是佛像,中型彩塑一般是菩萨像,小型彩塑和微型影塑,一般都是胁从弟子、僧侣和供养人的塑像。专家们推测,永宁寺塔中的微型影塑,大都是按供养人真人形象塑成。他们绝大部分都不是佛和菩萨,而是栩栩如生的凡人形象。

最为令人喟叹的是,除了极个别被烈火烧成黑色琉璃状或偶有漏网未烧透的泥胎,这些原来的上彩泥塑,都被那把烧了三个月的天火烧成了砖红色的陶塑。“极佛境界,亦未有此”的永宁浮图,如来不可以色相见,但老天爷却加以天工,给后人留下了芸芸众生自己的面容。

相关阅读

我这糟心的重生

石头与水

杀破狼

priest

教父

马里奥·普佐

笑傲江湖

金庸

变形记

卡夫卡

阿甘正传

温斯顿·格卢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