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媒体面前说一句话:文字的意义,在于救赎人的心灵。

这正是我坚定不移从事写作的主要原因。

的确,如果一本书不具备传播的意义,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出版它,它的价值在哪儿?所以,大凡请我作序的作品,我都要一一仔细看过,确认为值得,才肯动笔。

《绝望的密室》是我这一年以来,看过的唯一一部具有“意义”的悬疑小说。

这也是一本基于现实题材的犯罪小说,网罗了这几年发生的颇为争议的马加爵、李启铭、药家鑫等案例,用一种巧妙的方法将它们引入到小说里,没有任何浮夸的故弄玄虚,只依靠缜密的推理和环环相扣的矛盾设置,将读者引入紧迫的案件进程,直指中国教育之殇。

描写教育犯罪题材的小说,早就该到来了。

是的,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是这个社会上越来越庞大的黑洞,并且已向世人露出了它狰狞的齿牙,作为社会精神导向之一的文学作品,有义务关注这个话题。当我们满眼都是血淋淋的犯罪事实,看着那些稚气未脱的脸孔陈述着他们扭曲的心理和欲望,我们除了对着电视破口大骂药家鑫等并对他们报以诅咒痛恨的时候,有没有去仔细探究过:是什么,让一个个原本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了心狠手辣的杀人犯。

在我们中国,一个孩子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最现实目标,就是能考上大学。只要这个目标一达到,家长和老师就都松了一口气,甚至整个社会都随着七月那高考铃声的结束而松了一口气。余下的任务,就是出钱供养这个孩子的大学生活,以弥补他之前的十年苦读,然后,等着看每个学期末寄到家里的那张成绩单,至于其他的一切,概不过问。因为在家长看来,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过问不了了,也不用过问了。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物极必反。在十几年的紧张管束之后,突然地彻底放开,这无疑会让许多被压抑的心理盲点迅速滋长并扩散,只等一个邪恶的机会便爆发。没有人察觉到,这些顶着毒瘤的肉芽,已经在那一具具干净的肉体里挣扎了多久;又有谁知道,那些斯文的、手无缚鸡之力的面孔后面,掩藏着多少触目惊心的罪念。

是的,我们描写犯罪。

但是描写犯罪是为了揭示犯罪原因,是为了将那些肮脏的欲望、扭曲的心灵统统曝光于刺眼的强光之下,向这个社会敲响最沉痛的警钟。——当你看到刚刚冒出土壤的花朵被一团污泥覆盖,你不觉得痛心吗?

如果说每个人的心是一个密室,那么强行进入别人的内心或许不礼貌、不明智,甚至令自已和对方都受伤,但如果是你至亲之人,你是否应该担负责任和义务,将一切可能进驻这间密室的细菌统统扫出门外呢?

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事先一定做了大量充足的资料取证工作,并对所有资料作了深入分析,才能写出这样一部发人深省并具有社会意义的小说来。其本人也应该是一个喜欢思考、眼界开阔的人。整本小说条理清晰,诸多案件串联其中,设立奇巧机关,既引人入胜,又清晰不乱。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可以给出三种定义:社会犯罪小说,新闻犯罪小说,或是教育犯罪小说。而最后一种定义,我觉得最为恰当。我们的类型小说,必须多一些具备意义的作品。

推荐大家阅读这本《绝望的密室》——一桩弑母大案,一处绝望密室,一个无懈可击的不在场证明,一场教育之殇。

是谁,在挑战道德的死角?

郎芳

序于2011年夏

第一时间更新《绝望的密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