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中,吐出来的痰只是一个狭义的痰。“痰”涵盖的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只要你的津液积聚了,停留了,处于一个不正常的运行状态,它都叫痰。

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

第二,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湿停留,聚集为痰。还有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也可以化为痰浊。

第三,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一般来说,“炼液为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痰开始都是液态的,是停滞的水液,但是淤在那里时间长了,就成了有形的物质。比如说身上长了一个肉疙瘩,西医叫脂肪瘤,中医叫做痰核。实际上它就是人体脂肪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从这个角度来说,“痰”是千变万化的。很多疾病的表现都可以归结于痰,比如说男性的阴茎硬结症,组织里长了一个硬东西,影响了勃起功能,手摸上去能感觉到硬结样,这就是痰核。而女性的子宫肌瘤当然也在痰核的范畴。

“痰”的治疗难度很大。有人形容说:“痰核”就像油漆,粘在那里,你要去磨去抠,一点一点把它减掉,需要反复冲、磨的过程。所以我们又把治“痰”时用的方法叫做化痰、涤痰、消痰。不少的药物也都是本着“消”、“磨”的方法把痰去掉。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些不同痰症的治疗方法作参考: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白前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0克,银花12克。

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湿痰: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咯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10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生活越来越方便,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生活的环境似乎是越来越舒适,室内有空调,冬暖夏凉,人们似乎忘记了自然环境的规律。出门坐车,就连上下楼的楼梯都有电梯取而代之,有些人甚至就住二楼也要坐电梯。这种好吃懒做的生活习惯,在不自觉中就让人变成了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可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为了适应不可遏制的发展,人类迟早要进化出一种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体质,于是出现了很多痰湿体质的人。

肺、脾、肾三脏对于调节人体水液代谢非常重要,而现代生活方式就恰恰最伤肺、脾、肾三脏。肺位于胸腔,在五脏中位置最高,肺脏通过呼吸推动水液由上往下畅流全身,是水之上源。看看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让肺脏饱受委屈的,久用电脑,含胸驼背。任何一个脏器功能的正常行使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结构和空间,长期胸廓不舒展致使肺脏不能充分呼吸,再加上长期不运动,结果氧气吸入不够,二氧化碳呼出不充分,呼吸浅,吸进来的空气还是污染的,呼吸的质量很差。氧气少,食物如何充分代谢?二氧化碳多,体内如何不堆积垃圾?这就是为什么不劳作、不运动也会感到很累,会觉得腰酸背痛的原因。

现在一般人餐桌上的是经过深度加工的食品,膏粱厚味、肥甘油腻。中国人的脾胃天生是用来受纳运化五谷杂粮等天然食品的,最怕加工得面目全非的食品和肥甘油腻、膏粱厚味常吃就会消受不起。最后,脾胃怠工,吃喝进来的食物不少化成了半成品造成了痰湿。所以,痰湿体质从外形、指标上看似乎并不缺少能量,多形体庞大肥硕、血糖高、血脂高。问题是这些能量发挥不了作用,能量的代谢停在了中游,半途而废,滋生疾病。

还有暴饮暴食、冰冻寒凉、经常吃减肥药也是脾胃最为害怕的,青少年的痰湿体质多数和这个有关。小时候吃冰冻寒凉的东西太多,会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促生或加重阳虚、气虚、痰湿、淤血体质偏颇。痰湿体质、阳虚体质间夹者,一旦发胖就是中重度肥胖,很不好治。

凡是伤肝胆的习惯都不可避免地会伤脾,因为它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所谓的“见肝之病”就“知肝传脾”。经常生气、情志不舒展、不吃早餐、熬夜吃夜宵等都是肝胆最不喜的,肝木克脾土,脾伤则生痰湿。经常熬夜的人,舌象是典型的痰湿壅盛舌象,即舌苔厚腻、久久不退。夜里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当令的时候,熬夜影响胆气的疏泄,肝胆相照,必然影响到肝脏,进而影响肝及脾。

由肝及脾,慢慢形成痰湿体质,这在中青年女性中较为常见。有的女性越是不开心就越吃,越吃就越胖,越胖就越不想动,想躺想睡,呈现出一派痰湿体质之象。虽然“脾为生痰之源”,但是切不可以忘记“肝木克脾土”,肝才是“罪魁祸首”。

所以,对治痰湿体质一是要多运动,注重饮食调理,更重要的是养好肝脾。

痰湿体质的人多数容易发胖,而且不喜欢喝水。小便经常浑浊、起泡沫。痰湿体质的人舌体胖大,舌苔偏厚;常见的还有经迟、经少、闭经;痰湿体质的人形体动作、情绪变化、说话速度显得缓慢迟钝,似乎连眨眼都比别人慢。经常胸闷、头昏脑涨、头重、嗜睡,身体沉重,惰性较大。进入中年,如果经常饭后胸闷、头昏脑涨,是脾胃功能下降,是向痰湿体质转化的兆头。

痰湿体质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美容困扰,比如容易发胖、皮肤经常油腻粗糙、易生痤疮等,因此女性美容一定要有六通:月经通、水道通、谷道通、皮肤通、血脉通、情绪通。

痰湿体质人群多是多吃、少动的一类人群,比较容易出现在先贫后富、先苦后甜、先饿后饱成长经历的企业家、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人群中。痰湿体质的人易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

痰湿体质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饮食调养:入口清淡

痰湿体质不要吃太饱,吃饭不要太快;美容不要随大流,多吃水果并不适合痰湿体质;吃一些偏温燥的食物,如荸荠、紫菜、海蜇、枇杷、白果、大枣、扁豆、红小豆、蚕豆,还可以多吃点姜;痰湿体质的人应该少吃酸性的、寒凉的、腻滞和生涩的食物,特别是少吃酸的。如乌梅、山楂等。

家居环境:多晒太阳

痰湿体质的人起居养生要注意多晒太阳,阳光能够散湿气,振奋阳气;湿气重的人,经常泡泡热水澡,最好是泡得全身发红,毛孔张开最好;痰湿体质的人穿衣服要尽量宽松一些,这也利于湿气的散发。

药物调养:健脾胃,祛痰湿

痰湿体质者也可以用一些中药草来调理。祛肺部、上焦的痰湿可用白芥子、陈皮;陈皮和党参、白扁豆合在一起,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

经络调养:中脘、水分、关元

改善痰湿体质的主要穴位有:中脘、水分、关元等,最适合用艾条温灸,一般灸到皮肤发红发烫。每次腹部、背部、下肢各取1个穴位灸。如果灸后出现口苦、咽喉干痛、舌苔发黄、大便干结、梦多或失眠,症状明显的,停灸即可。

中脘、水分、关元三穴

《黄帝内经》中有云:“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人在生气、动怒时,呼吸加快,肺泡扩张,耗氧量加大,肝糖原大量损失,血流加快,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周身都会处于生理机能的失控状态,这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本身是痰湿体质的,还会加重体内的痰,尤其是生闷气,更容易造成体内痰湿淤积。

另外,还有一种情形是有气无处发的窝囊气,这种人外表看起来很有修养,好像从来不发脾气,其实心理经常处于生气或着急的状态,这种人很容易形成“横逆”的气滞,造成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严重的会造成胃出血。

既然生气这么危害人体的健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生气呢?

事实上,遇事不生气的人少之又少,做到不生气需要日常保养,需要修养身心,开阔心胸,或者寻找一种信仰。当面对人生不如意时,能有更宽广的心胸包容他人的过错,把生气的念头消灭掉,如果生活或工作的环境经常会使自己生气,那就换一个环境。

不过,这种修炼需要日积月累,还有一个应急的措施就是按摩太冲穴。当你生气后,立刻按摩脚背上的太冲穴,可以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这时这个穴位会很痛,必须反复按摩,直到这个穴位按起来不再痛为止。或者吃一些可以疏泄肺气的食物,如陈皮、山药等,也很有帮助,最简单的消气办法则是用热水泡脚,水温控制在40℃~42℃,泡的时间则因人而异,最好泡到肩、背出汗,有的人需要半小时,血气不足的人有时需要泡两个小时。

太冲穴

对于痰湿体质,如果采用刮痧疗法进行调治,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用平刮法沿肋骨走,从正中向左刮拭胁肋部脾脏体表投影区。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中府穴,上脘穴至下脘穴,石门穴至关元穴,章门穴。

(2)用面刮法刮拭下肢维胃经足三里穴、丰隆穴至脾经阴陵泉穴、三阴穴、公孙穴。

(3)用面刮法刮拭肺腧穴、脾腧穴、三焦穴、肾腧穴,膀胱腧穴。

一般来说,刮痧对痰湿体质具有以下两点保健作用:

(1)可以振奋阳气,健脾益气,促进代谢,利湿化痰。改善痰湿体质因水湿内停积聚而引起的水湿内盛的症状。

(2)经常刮痧,健脾强壮阳气,预防痰湿体质好发疾病,促进痰湿体质的改善。

不过值得注意的,痰湿体质不易出痧,只要局部毛孔微张或局部有热感即可停止刮拭。

对于头发的认识,中医认为主要是肝血和肾经有关。肾精决定了头发的多少,头发的软硬荣枯,先天肾精不足,可以导致头发枯黄稀疏;另一方面肝肾精血负责头发的日常养护。这种情况下,多吃补益肝血肾精的黑色食品和一些坚果可以乌发、美发。

可是痰湿体质的脱发很不同,这种脱发就不是枯黄干脱的,因为痰湿内生,血淤血热,熏蒸发根,头发、头皮就出现了油腻瘙痒,造成脱发。

对于痰湿体质的脱发现象,建议大家试试“生发丸”。其方如下:

【组成】侧柏叶120克,当归60克。

【用法】上药焙干,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天早晨以淡盐汤送下9克,连续服用20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一般服药一个疗程之后即见脱发减轻,且有新发生长;有的10天即可见效,对于疗效较差者,至多可连服三、四个疗程。

另外配合外用水洗法,效果比较理想。其方如下:

【组成】川藁本9克,白芷9克,蕲艾9克,藿香9克,荆芥9克,防风9克,川芎9克。

【用法】上药用纱布包好,加水300毫升,煎热后外洗头部,一日2次,每剂可用3天。

在日常生活中,脱发患者也要加强注意,以防止继续脱发,促进新发再生。一般说来,注意的事项有:

(1)不用尼龙梳子和头刷,因尼龙物品容易产生静电,给头发和头皮带来不良刺激。最理

想的是选用黄杨木梳和猪鬃头刷,既能去除头屑,增加头发光泽,又能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

(2)不用脱脂性强或碱性洗发剂,这类洗发剂的脱脂性和脱水性均很强,易使头发干燥头皮细胞坏死。应选用对头皮和头发无刺激性的无酸性天然洗发剂,或根据自己的发质选用。

(3)精神状态不稳定,每天焦虑不安会导致脱发,压抑的程度越深,脱发的速度也越快,所以脱发患者务必消除精神压抑感。经常进行深呼吸,散步,做松弛体操等,可消除当天的精神疲劳。

(4)烫发吹风要慎重,吹风机吹出的热风温度达100度,会破坏毛发组织,损伤头皮,因此要避免频繁吹风。烫发次数也不宜过多,烫发液对头发的影响也较大,使用次数多了会使头发发丝元气大伤。

(5)空调要适宜。空调的暖湿风和冷风都可成为脱发和白发的原因,空气过于干燥或湿度过大对保护头发都不利。

(6)避免暴晒。日光中的紫外线会对头发造成损害,使头发干枯变黄,因此夏季要避免日光暴晒,在室外游泳、日光浴时要注意防护。

(7)避免不带游泳帽在公共泳池长时间游泳。公共泳池中会使用大量漂白粉用于杀菌消毒,这会使头皮头发干涩,使脂溢性脱发患者的头发更容易脱落。

(8)脱发患者还要注意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取,头发95%的成分是由动物蛋白质组成,这些物质大量存在于鸡蛋、猪肉、沙丁鱼、海带、黄瓜、黑芝麻、海藻等食物中,特别是海带和鱼类。长期均衡地摄取这些食物,可改善发质,使头发变得不易脱落。

痰湿体质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肚大腰圆、面部及脑门油光闪亮。有的到立夏,感觉头晕、心慌,晨起有痰。典型的痰湿体质者早晨起床总有痰堵在喉咙处,这是因为中气不足,脾虚不运,造成水湿停留,凝聚为痰。

体形肥胖,喜欢吃甜腻食物,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胸闷,容易困乏,大便正常或较软散,小便不多或微浑;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性格则温和、稳重,能忍常人难忍之事。

痰湿体质易患糖尿病、中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痰湿体质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每餐宜吃七八分饱,酒类不宜多饮,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那些具有健脾利湿、宣肺祛痰的食物,如萝卜、紫菜、薏苡仁、冬瓜、赤小豆、扁豆等,少吃甜、黏、油腻的食物。

痰湿体质还不宜长时间待在阴冷潮湿的环境;要保持心情舒畅,多动脑,如看报、听广播等,避免痰湿停聚造成大脑功能衰退;还要注意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尤其是游泳,游泳对痰湿体质者有很好的调解作用。

关于痰湿体质的药物调养,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可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施治,选服二陈汤或香砂六君子汤或金匮肾气丸。

什么是痰湿内扰?中医认为,心烦,口苦,并且头晕目眩,时常感到胸闷,恶心,痰多舌质偏红而舌苔黄腻的症状,均属于痰热内扰,这种情况下人比较容易失眠。治疗方法则是化痰清热,养心安神。这里给大家推荐清火涤痰汤。

清火涤痰汤的用药方法如下:胆南星6克,黄连6克,生姜3片,茯神15克,贝母10克,竹沥1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丹参10克,僵蚕10克,菊花10克,橘红10克,杏仁10克,栀子10克。这个方中用胆星、贝母、竹沥、生姜化痰泄浊;柏子仁、茯神、麦冬、丹参养心安神;僵蚕、菊花熄风定惊;杏仁、橘红豁痰利气。共达化痰清热、养心安神之功效。

一般症状比较轻的人,可以用温胆汤。半夏(汤洗去滑)、麦门冬(去心)各45克,茯苓60克,酸枣仁90克(炒),炙甘草、桂心、远志(去心,姜汁炒)黄芩、萆薢、人参各30克;若痰热扰心,气血不足证者,可在温胆汤基础上加远志、人参、熟地、枣仁,名为十味温胆汤;若痰涎窝心,淤阻血脉者,则可在十味温胆汤基础上加菖蒲、远志、郁金、杏仁、丹参以痰淤并治,清心安神。

第一时间更新《九种体质养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