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约翰·布鲁克曼(JohnBro)都会在他名为“边缘”(Edge)的网站上举办年度“世界问题”的活动。年末的时候他会向他圈子里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提出“一个最近在问自己的问题”。今年我也提了一个问题:你对什么东西改变过想法吗?我自己对很多事情改变过主意,这也许是我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我对人们改变自己想法的方式和原因很感兴趣,因此这165个答案都非常值得一读。要找一个改变想法的例子有点难,但我挑选了最近的一次。我把给“边缘”的答案复制在了这里。

维基百科颠覆了许多我对人的本性和知识的本质的想法。我知道对于年轻人和无聊的人(他们中有很多网民)来说恶作剧是一种天性,这似乎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编辑的百科全书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也知道即使是最负责的贡献者有时也不免夸大其词或者是想当然,这让维基百科更不可能成为权威可信的文本。从我20年的上网经历来看,你不能完全依赖于随便读到的一篇帖子;并且我也认为一群随机组合起来的贡献者肯定会是一团糟。即使是专家团队编写的不能随便修改的网页有时候也会让我失望,更不用说一本完全由没有编辑经验的业余人士编写的百科全书,其中还不乏不学无术之人,这一切都让维基百科看起来注定会是垃圾。

对于信息结构的认识让我坚信,不花许多精力和智慧专门来转化的话,知识不会自己从数据里冒出来。我过去参加过所有没有指挥的集体写作,最后都只产生了许多马上会被遗忘的垃圾。在互联网上,又怎能不一样呢?

所以,当维基百科的前身(当时叫做Nupedia)在2000年上线的时候,我粗略地审视了一下,对它没有成功毫不惊讶。网站当时的编辑和重写的流程自顶向下,劳神费力,让潜在的随机贡献者望而却步。到后来,网站创建了一个后台的维基系统来管理Nupedia的文本,这是一次重大的更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和发布文章,不过在它更名为维基百科的时候,我更不看好它了。

我大错特错了。维基百科的成功不断地超越着我的预期。尽管人无完人,但维基百科却变得越来越好。它将规则和精英的运用压缩到了最低,但却把不同个体所具备的优缺点一并转化成为了共同财富。在合理工具的帮助下,(通过维基百科中的恢复功能)恢复受损文本要比(蓄意)破坏文本容易得多。足够好的文章也因此日渐增多。因为有了合理的工具,合作社群的进步速度,会超过相同数量个体互相竞争带来的进步速度。

显而易见,人多力量大——城市和文明就是这样——但对我来说最大的惊喜是我们需要的工具和监管是如此之少。维基百科的层级体制小到几乎不见。相比基于管理者的管理,维基内嵌的基于代码的管理才是真正的新鲜之处。然而维基百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力量能走多远。我们还没有看到维基化智能的极限。我们能用它来制作教科书、音乐和电影吗?用它来立法和行政又会怎样呢?

在我们说“不可能”之前,我想说,走着瞧。我能列出很多理由来说为什么法律不能由一些什么都不懂的外行人来编写。不过鉴于我已经改变过了我的想法,我想暂缓得出这个结论。我曾认为维基百科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它就在那里。理论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能的,但是实际却存在着,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一旦你认识到这是可能的,你就必须转变你的预期,还有什么其它的东西是理论上不可能但实际上可能运作的呢?

我不是唯一一个对这个问题改变看法的人。维基百科运转良好的事实让我们看到,共产主义式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可以想象的,而且是值得向往的。和其它开源软件和开源的东西一样,这种共产主义的倾向深深流淌在网络世界中。

换句话说,这也深埋在年轻的下一代当中。或许这种改变世界的观点,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才会绽放出全部的色彩。当年轻的下一代从小就知道(而不是被动承认)维基百科这样的事情是可行的时候;当你自然而然地认为开源软件是更好选择的时候;当你肯定分享自己的照片和其他数据,能比保护它们收益更多的时候——这些假设就会变成一个平台,一个让我们更彻底地接受共有财产的平台。我不得不说,世界上的确有一种新形式的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虽然这两个过时的术语并不能准确表达其中的革新之处。

我是一个还算坚定的个人主义者,维基百科改变了我的想法,将我带到这个全新的社会氛围中。我现在对于集体的力量和个人对于集体担负的新义务有了更大的兴趣。除了扩大公民权利,我也主张扩大公民义务。我坚信维基百科的影响力还未完全浮出水面。它改变想法的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作用在全世界的千禧一代身上:维基百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群体智慧的证据,并且让他们知道可以去相信那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天方夜谭。

这就是它对我带来的改变。

2008年1月14日

第一时间更新《技术元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