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

房玄龄 417人读过 全本




最新章节: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

全部章节目录
卷一·帝纪第一
卷二·帝纪第二
卷三·帝纪第三
卷四·帝纪第四
卷五·帝纪第五
卷六·帝纪第六
卷七·帝纪第七
卷八·帝纪第八
卷九·帝纪第九
卷十·帝纪第十
卷十一·志第一
卷十二·志第二
卷十三·志第三
卷十四·志第四
卷十五·志第五
卷十六·志第六
卷十七·志第七
卷十八·志第八
卷十九·志第九
卷二十·志第十
卷二十一·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志第十七
卷二十八·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
卷三十·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卷三十二·列传第二
卷三十三·列传第三
卷三十四·列传第四
卷三十五·列传第五
卷三十六·列传第六
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卷三十八·列传第八
卷三十九·列传第九
卷四十·列传第十
卷四十一·列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列传第十二
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
卷四十五·列传第十五
卷四十六·列传第十六
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七
卷四十八·列传第十八
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卷五十·列传第二十
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卷六十·列传第三十
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列传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列传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列传第三十九
卷七十·列传第四十
卷七十一·列传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卷八十·列传第五十
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列传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
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列传第五十九
卷九十·列传第六十
卷九十一·列传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列传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列传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列传第六十四
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
卷九十七·列传第六十七
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列传第七十
卷一百一·载记第一
卷一百二·载记第二
卷一百三·载记第三
卷一百四·载记第四
卷一百五·载记第五
卷一百六·载记第六
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卷一百八·载记第八
卷一百九·载记第九
卷一百十·载记第十
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
卷一百十二·载记第十二
卷一百十三·载记第十三
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
卷一百十五·载记第十五
卷一百十六·载记第十六
卷一百十七·载记第十七
卷一百十八·载记第十八
卷一百十九·载记第十九
卷一百二十·载记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载记第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载记第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载记第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载记第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载记第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载记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载记第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载记第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载记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
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街道房庄村人,房彦谦之子,唐初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内容简介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傅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唐房玄龄等撰。

它的叙事从司马懿开始,到刘裕取东晋为止,记载了西晋和东晋封建王朝的兴亡史,并用[载记]形式,兼叙了割据政权[十六国]的事实。

短评

自古英雄,于少年气傲时,难免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叹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到秦始皇出游,规模更甚,项羽的表示也更直接:“彼可取而代也。”

刘秀没见到皇帝,只见到执金吾车骑甚盛,要求就定得低些:“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要求低,似乎英雄气息也就低下来,怪不得石勒自认若逢刘邦,只够格和韩信、彭越一样做下属,而遭遇刘秀,就可以“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阮籍登临广武楚、汉之战的古战场,感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是感叹当时没有英雄,让刘、项两个竖子成了名?还是叹惜项羽不是妇人之仁,让刘邦这样的无赖赢得了天下产业?

这倒有些“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意思,其实自古英雄相惜,曹操刘备青梅煮酒:“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王敦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

英雄相惜,而俗儒不解,如罗隐斤斤计较于“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须知吊民伐罪之说,本是英雄手中的道具,纵然刘邦、项羽只是因为看到秦始皇的荣华富贵,想要取而代之,又与他们是否是英雄何干?

李清照《夏日绝句》赞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白在《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中反驳阮籍:“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认为刘邦拨乱反正,不是俗儒所能理解,嘲笑阮籍“俗儒”、“狂言”、“嗤嗤(无知貌)”。

貌似阮籍对李白的影响颇大,李白也是比较欣赏阮籍的,曾经写过“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赠闾丘宿松》)这里两人的相反见解让我们比较有理由相信这段话的另一种解释:

“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闲人耳。”(苏轼《东坡志林》)

那就是阮籍登临古战场,感叹当年刘、项英雄相争,想到时下没有英雄,司马氏并没立什么不世功业,仅以宫廷之变,居然也将成大业,发此论以讽今。阮籍还曾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其诗不存,然而从《晋书》的字里行间,大约可以想见阮籍登武牢而望洛阳,感叹当世再无豪杰。

石勒见解与此相类:“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曹操)、司马仲达(司马懿)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曹操芟夷群雄,几平海内,而与司马懿并举,想必九泉之下,也不得安息。

自古权臣谋异,都须有不世功业,项羽杀怀帝,曹操代汉(成于曹丕),不损英雄之名,王莽立新,司马氏代魏,屡遭非议,正在于此。其实司马氏也很冤枉,等不到天下豪杰来竞争,难道还要继续等下去?

后来桓温自视甚高,平蜀之后,三度北伐中原,就是想建功立业,以此代晋。

第一次北伐,打到霸上,长安近在咫尺而不渡,王猛一言戳穿桓温意在江东而不在北伐:“百姓未见公心故也”。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议欲迁都,朝廷忧惧,又被王述识破:“温欲以虚声威朝廷,非事实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郗超进计借废立树威,因此桓温废海西而立简文,无非司马故技,等而下之。

桓温曾经卧语:“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寂寂无闻,岂不为文帝(司马昭)、景帝(司马师)所笑,接着坐起来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立志只限文、景,行为也不能过之。

这是后话,回到当年,司马昭称阮籍为“天下之至慎者”,“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从不评论时事和他人,嵇康也证实“阮嗣宗口不论人过”,从不说别人的坏话。以如此的谨慎,阮籍怎么会发出如此足以杀头的言论?

大约也正因此,所以阮籍说话才这么含糊,以至于后人争讼不休。

相关阅读

营业悖论

稚楚

傲慢与偏见

[英]简·奥斯汀

她那么软

今婳

鬼谷子

鬼谷子

步步惊心

桐华

一醉经年

水千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