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

脱脱 274人读过 全本




最新章节:附录等

全部章节目录
卷一·本纪第一·世纪
卷二·本纪第二·太祖
卷三·本纪第三·太宗
卷四·本纪第四·熙宗
卷五·本纪第五·海陵
卷六·本纪第六·世宗上
卷七·本纪第七·世宗中
卷八·本纪第八·世宗下
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
卷十·本纪第十·章宗二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章宗三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章宗四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卫绍王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宣宗上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宣宗中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宣宗下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哀宗上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哀宗下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世纪补
卷二十·志第一·天文
卷二十一·志第二·历上
卷二十二·志第三·历下
卷二十三·志第四·五行
卷二十四·志第五·地理上
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中
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卷二十七·志第八·河渠
卷二十八·志第九·礼一
卷二十九·志第十·礼二
卷三十·志第十一·礼三
卷三十一·志第十二·礼四
卷三十二·志第十三·礼五
卷三十三·志第十四·礼六
卷三十四·志第十五·礼七
卷三十五·志第十六·礼八
卷三十六·志第十七·礼九
卷三十七·志第十八·礼十
卷三十八·志第十九·礼十一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乐上
卷四十·志第二十一·乐下
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二·仪卫上
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三·仪卫下
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上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六·刑
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七·食货一
卷四十七·志第二十八·食货二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九·食货三
卷四十九·志第三十·食货四
卷五十·志第三十一·食货五
卷五十一·志第三十二·选举一
卷五十二·志第三十三·选举二
卷五十三·志第三十四·选举三
卷五十四·志第三十五·选举四
卷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
卷五十六·志第三十七·百官二
卷五十七·志第三十八·百官三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九·百官四
卷五十九·表第一·宗室表
卷六十·表第二·交聘表上
卷六十一·表第三
卷六十二·表第四
卷六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
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后妃下
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始祖以下诸子
卷六十六·列传第四·始祖以下诸子
卷六十七·列传第五
卷六十八·列传第六
卷六十九·列传第七·太祖诸子
卷七十·列传第八
卷七十一·列传第九
卷七十二·列传第十
卷七十三·列传第十一
卷七十四·列传第十二
卷七十五·列传第十三
卷七十六·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五
卷七十八·列传第十六
卷七十九·列传第十七
卷八十·列传第十八
卷八十一·列传第十九
卷八十二·列传第二十
卷八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卷八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卷八十五·列传第二十三·世宗诸子
卷八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卷八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卷八十八·列传第二十六·纥石烈良弼等
卷八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卷九十·列传第二十八
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卷九十二·列传第三十
卷九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卷九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卷九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卷九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卷九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卷九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卷九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卷一百·列传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二·列传第四十
卷一百三·列传第四十一
卷一百四·列传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列传第四十三
卷一百六·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七·列传第四十五
卷一百八·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八
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五十八·世戚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五十九·忠义一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六十·忠义二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忠义三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六十二·忠义四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六十三·文艺上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六十四·文艺下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六十五·孝友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循吏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七·酷吏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六十八·列女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六十九·宦者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七十·逆臣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七十一·叛臣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七十二·外国上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七十三·外国下
附录等
作品导读

内容简介

《金史》为元朝脱脱等修纂的官修纪传体金代史,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1卷,全书135卷,另附《国语解》一卷。记述了从女真族的兴起到金朝建立和灭亡百余年的历史。

中华书局点校本《金史》,最初由傅乐焕先生承担,但到1966年傅先生去世时,仅做出少部分工作。其后大部分点校工作在1971年后由张政烺先生完成,崔文印先生负责编辑整理,于1975年出版。点校本采用百衲本为底本,与北监本、殿本参校,择善而从,又参考有关史料进行校勘,吸取了前人的考订成果,成为当代《金史》的一个通行本,面世后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此次修订仍以百衲本为底本,通校元刻本、清武英殿本,参校明南監本、北监本、清江苏书局本,以及明《永乐大典》残本的相关部分。参考吸收施国祁《金史详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道光殿本的考证、张元济《金史校勘记》等前人校勘成果。在版本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利用正史、类书、文集、出土文献,以及高丽古籍进行校勘。

此次修订逐条覆核原点校本已有的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的成绩。原点校本校勘记中很少提及版本依据,且存在较多的改字现象。此次修订明确列出校勘的版本依据,纠正不当的改字、补字、删字。对原校勘记有误或不准确处,加以删除或修改,对失校处,补充新校勘记。对标点、分段不妥处,加以修订。 修订本还全面搜集梳理了点校本《金史》出版以来发表的诸多校读札记,加以参考和利用,体现了当代《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短评

靺鞨所附的“高丽”为“高句丽”之简称也,“高句丽”在我国正统观念里只视为一地方政权,异族集团,不甚重视。但是可以推测,“高句丽”与“渤海国”在东北地方各民族政权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大概是因为其国祚长久,疆域甚广,文化相对昌盛。特别是,“高句丽”国曾与中央王朝(隋唐)长期对抗而取得过胜利(最后终为唐所亡,人民四散,但大多数人口和疆域被中国吸收),这对处于朝贡体系中的东北亚各族而言,无疑曾带来极大的震撼。

“高句丽”亡国250年后,朝鲜半岛的韩族人王建建立“高丽”国,史称王氏高丽,朝鲜王氏高丽王朝源名于高句丽,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领土95%以上不重合,语言不同,民族不同(高句丽是扶于人、靺鞨人,高丽是半岛三韩部落发育而来),历史年代跨度过大(超过250年的差距)。

韩族人王建建立的国家,并非继承“高句丽”,然为何要为这个国家取名叫“高丽”(高句丽之简称)?盖因“高句丽”在东北亚各民族中影响之巨。王建建高丽时,正是宋朝,中国各代史书向来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王氏高丽建立,且距宋朝地理过远,宋朝史官不辨详细,将其视为“高句丽”之继承。

古人之误,却被现半岛朝韩两国视为至宝。半岛朝韩二国,由三韩部落发育而来,自古蜗居半岛,从未突破,历史无甚光彩之处。中国的地方政权“高句丽”、“渤海国”,在东北亚历史上大放异彩,疆域又广且颇有武功。现今朝鲜需要一个光彩的历史来激发人民的民族主义维系统治,韩国需要一个光彩的历史来满足人民富裕生活之余精神意淫。“高句丽”岂非送上门的意淫对象?

其实半岛二国,民族成分单一,来源清晰,足以做半岛人骄傲之资。其又何必乱认祖宗,叫嚷“高句丽是韩民族的根”,贻笑大方

相关阅读

鹿鼎记

金庸

步步惊心

桐华

天涯客

priest

长安十二时辰

马伯庸

红楼梦

曹雪芹

红尘一沙雕

春风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