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即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在事物所左右。“圆”,即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方法,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且能够认清时务,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会被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会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外有方,外圆内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为人处世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圆”是处世之道,是圆融处世的锦囊。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职场,还是情(爱情亲情友情)场,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只有做到能方能圆的人,才能所向无敌。

《菜根谭》中说,对于一个好动的人来说,就像云中的闪电一样飘忽,就像风中的残灯一样忽明忽暗,而对于一个特别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其实就像已经熄灭的灰烬,也像毫无生机的枯木。这两种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其实人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飞翔的鸢鸟,同时又好像是在不动的水中跳跃的鱼。只有通过这种心态去观察万事万物,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带着诸位弟子周游列国时,据说有一次,他们师徒在大树下乘凉,等他们走后,人们就把大树给砍掉了。他们路过某个国家,人们就把他们的足印给铲掉了。对于这种侮辱,刚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来。虽然传说中的他是个大力士,但是他能方能圆,在他看来一生的时间不是很多,不值得将精力浪费在这些侮辱性的事件上。因此,他忍下或者说干脆忘掉了这种侮辱,而是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了思想传播上。结果他不但得以高寿,而且成了圣人。虽然孔子一生未曾得志,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是他的仁义主张开拓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流,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心骨。

庄子虽然逍遥游,看似闲淡,其实他也是能方能圆的人。他精神上富有至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得不与贫困相随相伴。对此,庄子守方,坚持了自己独立于世的精神追求;守圆,对贫穷持达观的态度。虽然贫穷和他如影相随,庄子很想甩掉它,庄子曾经借孔子的故事自嘲:“如果富贵求得来,即使给别人赶车我都愿意;如果富贵求不来,那我就只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庄子甩掉贫穷的种种努力最后都归于失败。然而突然有一天,他玩笑地说是因为他吃肉的缘故,于是,他智慧了,倚着一棵参天大树,悠闲自得,连影子都不见了。他很开心,很快他就在树下做了个梦,梦见大树告诉他说无用就是最大的用处。谁也没有想到,他从此再也没有走出梦境。他的思绪飞到了北海,时而为鲲,时而为鹏。他潜入水中和鱼交流,舞在空中和蝴蝶纠缠,无拘无束。如果心情够好,他还会调侃调侃孔子,杜撰一些故事,聊为一笑。还有贫穷得像庄子这样遗世独立的人吗?有,但是不多。

第一时间更新《交际三十六计大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