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佚名 396人读过 全本




最新章节:第八十一篇 痈疽

全部章节目录
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第七篇 阴阳别论
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第九篇 六节藏象论
第十篇 五藏生成
第十一篇 五藏别论
第十二篇 异法方宜论
第十三篇 移精变气论
第十四篇 汤液醪醴论
第十五篇 玉版论要
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
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第十八篇 平人气象论
第十九篇 玉机真藏论
第二十篇 三部九候论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第二十二篇 藏气法时论
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
第二十四篇 血气形志
第二十五篇 宝命全形论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
第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
第二十八篇 通评虚实论
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第三十篇 阳明脉解
第三十一篇 热论
第三十二篇 刺热
第三十三篇 评热病论
第三十四篇 逆调论
第三十五篇 疟论
第三十六篇 刺疟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
第三十八篇 欬论
第三十九篇 举痛论
第四十篇 腹中论
第四十一篇 刺腰痛
第四十二篇 风论
第四十三篇 痹论
第四十四篇 痿论
第四十五篇 厥论
第四十六篇 病能论
第四十七篇 奇病论
第四十八篇 大奇论
第四十九篇 脉解
第五十篇 刺要论
第五十一篇 刺齐论
第五十二篇 刺禁论
第五十三篇 刺志论
第五十四篇 针解
第五十五篇 长刺节论
第五十六篇 皮部论
第五十七篇 经络论
第五十八篇 气穴论
第五十九篇 气府论
第六十篇 骨空论
第六十一篇 水热穴论
第六十二篇 调经论
第六十三篇 缪刺论
第六十四篇 四时刺逆从论
第六十五篇 标本病传论
第六十六篇 天元纪大论
第六十七篇 五运行大论
第六十八篇 六微旨大论
第六十九篇 气交变大论
第七十篇 五常致大论
第七十一篇 六元正纪大论
第七十二篇 刺法论
第七十三篇 本病论
第七十四篇 至真要大论
第七十五篇 着至教论
第七十六篇 示从容论
第七十七篇 疏五过论
第七十八篇 征四失论
第七十九篇 阴阳类论
第八十篇 方盛衰论
第八十一篇 解精微论
第一篇 九针十二原
第二篇 本输
第三篇 小针解
第四篇 邪气藏府病形
第五篇 根结
第六篇 寿夭刚柔
第七篇 官针
第八篇 本神
第九篇 终始
第十篇 经脉
第十一篇 经别
第十二篇 经水
第十三篇 经筋
第十四篇 骨度
第十五篇 五十营
第十六篇 营气
第十七篇 脉度
第十八篇 营卫生会
第十九篇 四时气
第二十篇 五邪
第二十一篇 寒热病
第二十二篇 癞狂病
第二十三篇 热病
第二十四篇 厥病
第二十五篇 病本
第二十六篇 杂病
第二十七篇 周痹
第二十八篇 口问
第二十九篇 师传
第三十篇 决气
第三十一篇 肠胃
第三十二篇 平人绝谷
第三十三篇 海论
第三十四篇 五乱
第三十五篇 胀论
第三十六篇 五癃津液别
第三十七篇 五阅五使
第三十八篇 逆顺肥瘦
第三十九篇 血络论
第四十篇 阴阳清浊
第四十一篇 阴阳系日月
第四十二篇 病传
第四十三篇 淫邪发梦
第四十四篇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第四十五篇 外揣
第四十六篇 五变
第四十七篇 本藏
第四十八篇 禁服
第四十九篇 五色
第五十篇 论勇
第五十一篇 背腧
第五十二篇 卫气
第五十三篇 论痛
第五十四篇 天年
第五十五篇 逆顺
第五十六篇 五味
第五十七篇 水胀
第五十八篇 贼风
第五十九篇 卫气失常
第六十篇 玉版
第六十一篇 五禁
第六十二篇 动输
第六十三篇 五味论
第六十四篇 阴阳二十五人
第六十五篇 五音五味
第六十六篇 百病始生
第六十七篇 行针
第六十八篇 上膈
第六十九篇 忧恚无言
第七十篇 寒热
第七十一篇 邪客
第七十二篇 通天
第七十三篇 官能
第七十四篇 论疾诊尺
第七十五篇 刺节真邪
第七十六篇 卫气行
第七十七篇 九宫八风
第七十八篇 九针论
第七十九篇 岁露论
第八十篇 大惑论
第八十一篇 痈疽
作品导读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短评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其中包含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病理学的理论,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足见《黄帝内经》内容精妙丰富,影响深远,在中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书共分两卷:上卷《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相应关系,譬如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四时(春、夏、秋、冬)、五色(白、赤、青、黄、黑)、五味(酸、咸、甘、苦、辛)及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下卷《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内容。

《黄帝内经》中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疾病治疗具体的药方与技术,而且古文与如今语言习惯相差甚大,理解起来难免晦涩难懂。我通读之后,也是一知半解,所以也只能浅谈其中的养生之道了。

所谓养生,就是保养身体,使人延年益寿,常葆青春活力,通俗一点,就是长生不老。这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也是现今社会所提倡的,但却是极少数人能够做到的。养生的“养”字正体现出养生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没有捷径,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当年秦始皇命徐罘携八百童男童女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相传徐罘只是编造了一个谎言,骗取秦始皇的金银财宝,然后去海岛上建立自己的国家。所以秦始皇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长生不老药只不过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梦而已。

虽说秦始皇想要凭借一颗丹药长生不老只是无稽之谈,但通过养生之道来突破人类寿命极限的则是确有其人。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药学者李青云先生,享年256岁,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这也仅仅是我们所知道的人类寿命极限,而那些已经超出中华五千年历史范畴,现以无法考证的传说呢?那些传说又为养生之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毫无疑问,长寿的人之所以长寿,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许他们并不懂得什么养生之道,只是恰巧他们的生活方式顺应了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所以自然回报给他们无穷的生命力。如果把他们的这些生活方式总结起来,自然就形成了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大体分为四个方面:饮食起居的调节、精神上的修养、环境气候的适应以及体格的锻炼。

书中以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来阐明各个问题,开篇黄帝就提出了“上古之人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疑问。岐伯则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今时之人却是以酒为水,滥饮无度,把反常的生活当成习惯,只图一时的快感,违逆人生的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这是从饮食起居来说养生之道。

而精神上,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如此方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皆得所愿”。也就是始终要保持心情的平和,切记不可大喜大悲。过度的喜悦、悲伤、愤怒都会引发一些突发病,书中的这一观点也正与这一现象相吻合。乐极生悲和急火攻心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吧。

环境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书中《四气调神大论篇》也有详细的阐述。该篇指出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之道的关键。一年有四时,它们气候各有不同,交替变化,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生活方式随四时而变。春生三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这时应该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如若违逆则伤肝,会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其他三个季节也是如此,要适应季节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改变生活方式,否则“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东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另外体格的锻炼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免疫力,强化骨骼,使肌肉有力,身体强健。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可以让生命充满活力。然而就是这一人人知晓的养生方法却不是人人都在实施。也许是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被另外一些事情占据着时间,已经没有空隙来留给锻炼了。不过时间总是挤出来的,如果每天都用少量的时间来锻炼而换取生命的怒放由何乐而不为呢?

养生之道,道本不难,难在坚持。所以长寿的人总是占少数的。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

养生之道不过是《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我在里面看到的,对我更加有用的或许是其中蕴含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内经中说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由治病而引发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做到心中有数,事到临头方能泰然自若,不乱方寸。

相关阅读

六爻

priest

大明王朝1566

刘和平

谁把谁当真

水千丞

恃君宠

纷纷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