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范晔 634人读过 全本




最新章节:卷一百二十·志·舆服下

全部章节目录
卷一上·光武帝纪
卷一下·光武帝纪
卷二·显宗孝明帝纪
卷三·肃宗孝章帝纪
卷四·孝和孝殇帝纪
卷五·孝安帝纪
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卷七·孝桓帝纪
卷八·孝灵帝纪
卷九·孝献帝纪
卷十上·皇后纪
卷十下·皇后纪
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
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
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
卷十六·邓寇列传
卷十七·冯岑贾列传
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
卷十九·耿弇列传
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卷二十一·任李万邳刘耿列传
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
卷二十三·窦融列传
卷二十四·马援列传
卷二十五·卓鲁魏刘列传
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卷二十八上·桓谭冯衍列传
卷二十八下·冯衍列传
卷二十九·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卷三十上·苏竟杨厚列传
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传
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
卷三十三·朱冯虞郑周列传
卷三十四·梁统列传
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
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
卷三十七·桓荣丁鸿列传
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
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卷四十上·班彪列传
卷四十下·班彪列传
卷四十一·钟离宋寒列传
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
卷四十三·朱乐何列传
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
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
卷四十六·郭陈列传
卷四十七·班梁列传
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
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
卷五十二·崔骃列传
卷五十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卷五十四·杨震列传
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传
卷五十六·张王种陈列传
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
卷五十九·张衡列传
卷六十上·马融列传
卷六十下·蔡邕列传
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
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
卷六十三·李杜列传
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
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
卷六十六·陈王列传
卷六十七·党锢列传
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
卷六十九·窦何列传
卷七十·郑孔荀列传
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
卷七十二·董卓列传
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
卷七十四下·袁绍刘表列传
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卷七十六·循吏列传
卷七十七·酷吏列传
卷七十八·宦者列传
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
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
卷八十上·文苑列传
卷八十下·文苑列传
卷八十一·独行列传
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
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
卷八十三·逸民列传
卷八十四·列女传
卷八十五·东夷列传
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
卷八十七·西羌传
卷八十八·西域传
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
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
卷九十一·志·律历上
卷九十二·志·律历中
卷九十三·志·律历下
卷九十四·志·礼仪上
卷九十五·志·礼仪中
卷九十六·志·礼仪下
卷九十七·志·祭祀上
卷九十八·志·祭祀中
卷九十九·志·祭祀下
卷一百·志·天文上
卷一百零一·志·天文中
卷一百零二·志·天文下
卷一百零三·志·五行一
卷一百零四·志·五行二
卷一百零五·志·五行三
卷一百零六·志·五行四
卷一百零七·志·五行五
卷一百零八·志·五行六
卷一百零九·志·郡国一
卷一百一十·志·郡国二
卷一百一十一·志·郡国三
卷一百一十二·志·郡国四
卷一百一十三·志·郡国五
卷一百一十四·志·百官一
卷一百一十五·志·百官二
卷一百一十六·志·百官三
卷一百一十七·志·百官四
卷一百一十八·志·百官五
卷一百一十九·志·舆服上
卷一百二十·志·舆服下
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生于公元398年,即晋安帝隆安二年,做过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升任尚书吏部郎。432年,宋文帝即元嘉九年,由于触犯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从此受到压制,便开始著书,但写完《后汉书》后,又卷入刘义康与宋文帝刘义隆之争,在元嘉二十二年被杀。司马彪,字绍统,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死于晋惠帝末年。

内容简介

《后汉书》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短评

《后汉书》是前四史之一,记叙了整个东汉王朝的历史,作者是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我历时约一年时间读完这部巨著,感受颇多,在此分享些许的感悟。

首先,我要大力推荐喜欢历史的朋友读这本书,原因有以下两点。

文字简单,内容详实,文辞优美

阅读原文古史,文字障碍是很大的问题。若无一定的文言基础,读起来是很费劲的。跟《史记》、《汉书》相比,《后汉书》相对简单,比较适合入门。

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常常感叹史料不足,《史记》很多人物的生平过于简略。《三国志》也同样如此,若无裴注,会错过很多重要内容。《后汉书》提供的史料,则非常充足。很多汉末人物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上都有传,前者的字数往往是后者的数倍。详实的史实,非常很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物、总结历史得失。

范晔是文学大家,《后汉书》文辞极美,尤其是各篇章的序。也许比不上司马迁的大气磅礴、发人深思,但也有其可观之处。

一部完整的典型中国王朝的兴亡史

《史记》思想自由、兼容百家、大气磅礴,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司马迁并没有机会看到一个典型的中国王朝是什么样的,更没有看到过一个完整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兴盛灭亡。司马迁所处的年代,完善的中央集权、思想控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他的《史记》才能那样不拘一格,令人叹服。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遗憾。《史记》描绘的时代,太过于“自由浪漫、百家齐鸣”了,与之后二千年的中国差别很大。

典型的中国社会,形成于汉武帝之后。政治上中央集权,皇帝与儒家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化上独尊儒术,儒家价值观融入社会各个角落。这种社会形式,持续了几千年。至今中国社会依然深受其影响。东汉从头到尾,都处于这种统治模式之下。《后汉书》正展示了一个典型中国王朝的兴衰。从中,会发觉很多典型问题,比如社会阶层的逐步固化,财富的集中兼并,上层阶级的逐渐腐化。这些问题以后还会困扰唐、宋、明、清等各大王朝,以及今天的中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后汉书》的“缺点”

对于喜欢精彩故事的朋友来说,《后汉书》有些偏无聊了。东汉时儒学一家独大,此时人物受之影响很深,性格、行事偏于保守,个性张扬的人物比较少。东汉初期和末期尚有不少精彩情节,中期则比较枯燥。《后汉书》中还有大量儒家学者的传记,较为无聊。但还是劝大家不要错过这些枯燥的内容。文化、思想方面的内容,虽然没有战争、宫斗等有趣,但是它们与政治军事斗争是不可分割的。它们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历史、思考现实。

王侯将相之家谱,儒家主流价值观

人物取材方面,《后汉书》主要以上层人物为主。东汉开国时的功臣贵戚,长期活跃在政治、军事舞台。官僚阶层也呈现明显的世袭化倾向,很多传主都出自世代官宦之家。东汉中后期又出现世代显赫的门阀士族。他们是《后汉书》人物的主要成分。

除了政治、军事人物外,《后汉书》其它人物的取材,带有浓厚的儒家正统价值观。东汉儒学极盛,《后汉书》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各大儒家学者的《儒林列传》。《后汉书》有《列女传》,所选取的女性,多符合所谓“三从四德”。《独行列传》记载狂狷的高士,《隐逸列传》记载不慕名利的隐士,也都符合传统价值观。《史记》中记载有为传统价值观所轻视的商人、游侠、刺客,并为他们正名。相比《史记》,《后汉书》的价值观还是比较保守的。

《后汉书》与三国历史

有很多朋友对三国感兴趣。但要更深刻的理解三国历史,不可不读《后汉书》。三国时期的很多著名人物,如董卓、何进、袁绍、荀彧、吕布、孔融、刘表、袁术、公孙瓒等,在《后汉书》上都有传记,而且远比《三国志》详细。但这只是次要原因。要想了解三国各大势力的起源,各种政治军事斗争的深层原因,不可不读《后汉书》。

三国时期有着最强大影响力的士族,正形成于东汉中后期。袁绍家族号称“四世三公”,是当时最大的士族,其家族各代重要人物,在《后汉书》都有传记。士族的崛起,与东汉的重视儒学、以及察举制有重要的关系。历经多代,士族已经变成最具根基的利益集团。所以,三国时代以及两晋南北朝,士族力量的强势是必然的。

而三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是宦官之后。他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后汉书》有其传记。曹操为人不拘一格,提出了“唯才是举”。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他说,不论是出身卑微,还是不仁不孝之辈,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得到重用。东汉中后期,社会重视品德、学问、名望、出身(这些正是士族所拥有的)。了解了这个背景,更能明白曹操的可贵。曹操的政策,在宦官主政的灵帝朝,就有一定的体现。灵帝建立鸿都门学,招收大量出身寒族的文学才艺之士,从其中选拔官员,以对抗靠儒学起家的士族。曹操本身的好文学、轻儒术、不重出身,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曹操的叛逆、好杀,与当时社会对“浊流”的歧视,也有很大关系。曹操与袁绍的对抗,可以说是东汉末年宦官与士族之争的继续。

东汉时,西北有羌族,东北有鲜卑乌桓等边患,汉末更有频繁的农民起义。董卓、公孙瓒、孙坚等将领应时而起。刘备起初也是依靠军功走入仕途的,但他能够声名鹊起,与东汉推崇名士之风有很大关联。

关于东汉王朝

东汉,是一个相对平淡、乏味的王朝。

它是唯一一个在灭亡之后,重新复兴的王朝。所以,它背负了很多负担。刘秀虽是开国之君,但在太庙里,有七位先朝皇帝需要他祭祀。西汉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他都必须遵守。东汉的政治文化,与西汉中后期几乎完全一样。中央,同样的三公虚领宰相、尚书掌握实权;地方上,同样是威权有限的州刺史,以及权力很大的郡守、县令长;文化思想上,同样的重视儒学(东汉更甚)。对于西汉政治上的问题,比如外戚专权,刘秀也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但是他的三令五申,还是抵挡不住汉朝自吕后以来的政治传统。

不过东汉历史,还是打上了深厚的刘秀烙印。刘秀本身仁厚、内敛。刘秀在位30多年,天下一统之后,专心于内政、德教;宁可放弃良机,也不愿劳民伤财,发动战争。整个东汉,保留了这个好传统。东汉很少有大规模的对外用兵。即使是窦宪征匈奴,所发的兵力也只有数万人,远远不能与西汉相比。东汉班超曾经控制西域。但东汉政府只派给了他数百兵力。班超就凭借这几百人,凭借他高超的外交能力,以及大汗王朝的威名,控制住了西域广袤的土地。汉武帝后期,几十万人埋骨漠北,也没有做到这样的伟业。

刘秀本身爱好儒学。史书记载他阅读经典,不分昼夜,乐此不疲。东汉的儒学大师们,享有崇高的地位,很多人做到公卿高位。不论文官武将,都热爱阅读儒学经典,就连宫廷侍卫都能通晓《孝经》。东汉讲学之风甚盛。各地学者在本地教授,学生往往成百上千。孔子首开私学,东汉时的学者们则继承了他的传统。

东汉宦官

东汉是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大规模走上政治舞台的朝代。东汉宦官的崛起,靠的也是其自身的奋斗,以及对机遇的把握。汉代的宦官,地位本是很低微的。东汉中期,外戚专权,皇权衰微。官僚士大夫多半对此无动于衷,甚至倒向外戚。宦官则在扳倒外戚权臣的过程中,给皇帝提供了关键的帮助,所以备受信任。早期得势的宦官,多半还是比较谦逊、谨慎的。后期的宦官则做了不少坏事。《后汉书》对于宦官所做的坏事,记叙的极为详细。对于官僚士大夫的非法之事,则往往一笔带过。这是有失偏颇的。外戚、宦官、士族,是东汉后期政局三大势力,他们之间是权力之争,无关正义。只是士人掌握舆论,后人多以为他们代表正义。其实不然。

东汉名士之风

东汉重视品德、名望,推崇名士。士人之间互相吹捧,有所谓“三君”、“八俊”、“八顾”、“八及”等。汉代官僚选拔制度并不完善,察举制多以名望选人,很多名士高人进入朝廷。这些人也许品德高洁,但通常并没有出色的政治能力。他们对于寒族、浊流人物的歧视,则让人不齿。

功臣贵戚与士族

东汉功臣几乎全部得以善终,并且累世富贵。这正是刘秀的宽厚之处。如耿弇、窦融、伏湛等功臣的家族,几乎与东汉王朝相始终。如耿氏,世世代代为东汉将领,世世代代守卫东汉边疆,最后又为了保护汉献帝、诛灭曹操,被灭族。这实在让人感动。

但另一方面,这也让人忧虑。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耿氏在东汉富贵了二百年。其它功勋贵戚家族也同样如此。梁启超说,二十四史是王侯将相的家谱,《后汉书》表现的很明显。

到东汉中后期,功臣贵戚逐渐衰落了,但是士族却崛起了。这同样也是世代富贵的大家族。而且他们对官场的垄断比功臣贵戚还要强。即使王朝更迭了,做官的还是士族。

想汉武帝大力推广察举制,本来是想从更大范围内选拔人才。但最后,入官之途还是被世家大族代代垄断了。隋唐之际,又出现了科举制,以打破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但在明清之际,靠科举进入仕途的,大部分还是官宦之家的子弟。这不由的让人深思。

儒家信徒,在先秦的落魄时代中坚守着理想,到东汉时的繁荣发达中却开始走向腐化。这个过程也让人感叹。从孔子开始,儒生世世追求学问,传承知识,四处奔波传播理想。他们是社会的进步力量。汉朝建立后,儒生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武帝之后,儒生成为了官吏的主要来源,儒学世家逐渐显赫。东汉时,士族靠着代代传承的家学,利用选官制度的不足,开始垄断权力。此时,他们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成为了最强大的利益集团,过去的落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开始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打压寒族以及其它政治对手。他们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反动力量,兴盛中也开始糜烂,最终要被历史淘汰。他们的蜕变,让人感叹。这样的剧情,也在中国多次上演。

相关阅读

余生请多指教

江小绿

难哄

竹已

星辰变

我吃西红柿

白日梦我

栖见

她的小梨涡

唧唧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