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之一种的《管子》,秉承该书系一贯的风格:约请专家精选篇目,简明注释,晓畅翻译,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权威。装帧高雅大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入门必选书。《管子》作者托名管仲,是战国诸子中的重要著作,主要追寻、总结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历史经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富国”主张和消费刺激就业的经济论,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中的奇异一笔,而且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短评
管仲,管夷吾,春秋早期社会改革家——姑且称之,因为《管子》这本书有被划为法家的,还有被划为兵家的,没有明确的分类。《管子》一书不是管仲本人著作,而是战国时期后人为学习总结管仲辅桓公的王霸之术的托名之作。
管仲前半辈子穷困潦倒,运气很背。首先是和好友鲍叔牙经商失败,然后当兵参战又临阵而逃,辗转于多个国家为官不受器重。后来到齐国辅佐公子纠,逢宫廷政变,老国君齐襄公死,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管仲一箭欲射死公子小白,小白诈死抢先回齐继位。这就是以后管仲的顶头上司——齐桓公。虽然后来桓公听了他师父鲍叔牙的话与管仲冰释前嫌,并迎接其回齐拜为上卿,但初期君臣关系并非如鱼得水,两人治国理念压根不一样,桓公屡次兴兵伐宋伐鲁,兵败多次之后才真正交相权于管仲,这里不多提了。
管仲的政治纲领很有儒家气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但是不似儒家那般毫无可操作性。其以“仓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施政起点,提出了治民必须满足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这现在看来也实在是很精彩的观点。他的改革措施大体如下:
1、“成民之事,定人之居”:把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类行政编制,三分其国为三军,军事化管理人民。——《牧民》篇;
2、“相地而衰征,关市饥而不争”:根据土地贫瘠或肥沃来定税收,免除商品关税,开放渔、盐、山泽等垄断行业;尤其在《轻重》篇中指出各种征税会对民生经济产生严重伤害,政治眼光十分敏锐;
3、“作内政而寄军令”:把军事隐藏到原有国策中,以狩猎制度进行军事演练,麻痹邻国;
4、“选贤举能,以法治国”:最早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观念是管仲,但同时强调德治和任贤的政治原则,并且还提出了一国单靠法度强制不足以立的观点——《立政》篇;
5、“信诸侯,亲邻国”:这样的外交方针迅速化敌为友,竖立齐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日后称霸诸侯奠定了舆论基础。
管仲的改革重法,也强调道德建设,这并非后世统治者哄骗人民的虚假幌子,管仲已具体落实为国策。其“德辅”为改善民生、疏导财货流通、改善交通、减税宽刑、救人之急、救济穷困六条举措;“义辅”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等七条原则——见《五辅》。最难得的是他所采取的富国措施,也并非像后人比如商鞅那样一力发展小农经济,而是刺激消费,发展商业,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市场物价波动规则而富国,其高瞻远瞩实属罕见。
精彩的最后,管仲变法之后齐国迅速崛起,管仲阻止了齐桓公称王,终于亮出了“尊王攘夷”的重剑。在“尊王攘夷”的政治原则指导之下,桓公在崛起之后伐戎救燕、伐狄救邢、征戎狄而救卫,受到了各国的支持。中原各国久受少民政权的侵略和破坏,桓公的尊王攘夷不仅保护了中原华夏文明,而且对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管仲这位备受争议的伟大改革先驱死后一百多年,孔子站在历史文明的角度对他做出了高度的赞扬:“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卒,管仲之力也,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的改革结合了法治与德治、更结合了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开一代先河。在当时的封建君主制政治环境之下,群敌环伺的国际形势之下,齐国内乱而动荡飘摇的国内形势之下,管仲也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民生、道德建设,管仲是当之无愧的大宗师。
《管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只为原作者管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管仲并收藏《管子》最新章节。